谈到“中美关系”,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说:
“就中国而言,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应该是一个天然盟友,因为美国对亚洲大陆不抱图谋,而且美国在历史上曾反对日本和俄国对孱弱的中国的蚕食。”
“无论如何,出于历史的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中国都应该把美国视为天然盟友。
美国从未像俄罗斯和日本那样企图夺取中国领土,也从未像英国那样羞辱过中国。”
回溯历史,我们看到,中美两国之间的确没有领土之争,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在历史上没有结怨。
不仅如此,美国还曾多次大力帮助中国。
“朝鲜战争”的是非曲直和今天美国对中国某些势力的围堵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基本上也已心知肚明。
庚子赔款
1900年前后,美军参加了八国联军。当时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囚禁了光绪帝。为了泄愤,义和团在慈禧的指使下,到处杀害外国人及基督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进攻北京东交民巷各国使馆。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缩头乌龟,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投袂奋起、剑及履及。这种史无前例,同时向八国宣战的傻事也只有慈禧这种头脑简单、毫无见识的蠢女人才干得出来。
战后欧洲列强贪态毕露,汲汲要对中国瓜分豆剖。美国却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名义下,再次照会各国,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事后,美国退回了庚子赔款,也没有恃强凌弱在中国建立一块租界。
现今中国的教科书中,“八国联军进入中国”仍然被当做美帝侵略中国的罪恶之一。然而美国其实是勉强参加的,且根本无心与中国交战。
如果不是顸颟的慈禧悍然置国际法于不顾,野蛮贱踏国际规则,屠杀传教士、屠杀信教群众,杀害外交使节,围攻使馆,公然向诸国宣战;
如果不是为了救出被困东交民巷的公使康格等人,美国军队怎么可能参加八国联军?
事实上,美国的加入拯救了中国。
正如网友所说,“庚子之乱,中国是籍美国人之手逃出生天,免于大祸的”。——颠倒黑白的教科书,却对此只字不提。
占领北京后,俄、日、德、法是准备瓜分中国的,中国也根本没有力量反抗,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但由于美国反对,坚持要在“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就是你别闭关锁国,也别把土地割让给某个国家;我在国际贸易中,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获取比较利益,并不是抢劫)的基础上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而美国的立场,又得到英国的支持。
虽然“俄、日、德、法(意、奥匈太弱,几可忽略)也不是省油的灯”,但美国国力雄厚,军力强大,又刚刚“在菲律宾海岸把西班牙舰队打得落花流水(1898年),在菲律宾驻军已达75000人,要真闹起事来,四国联兵也得吃鳖”。
四国俯允美国英国建议,“情非所愿,实在是屈从于山姆大叔的强大武力威慑耳”。
李鸿章认为“美国这个国家与其他洋人国家不同,讲道理、重信义”,可谓言出由衷。
中共建国以前,也并没有认为美国参加八国联军就是侵略。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社论《民主颂》就明确地说: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可以为证。
美国对中国的维护次数很多。譬如,带头退回庚子赔款;维护新生的民国;在中国大力兴办教育、医疗、慈善事业……等等。
网上研究“庚子赔款”的文章很多,譬如,网友楚贝勒《庚子赔款,中国应该感谢美国?》可以参看。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牵头签订的《九国公约》,再次提出“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使日本一战后独霸中国的企图落空。
兴办教育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说过:
“差不多中国的全部大学,都是由美国人创办和支持的”,中国自办的大学无论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无法与美教会大学相比。
美国教会大学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坚实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功底的近代知识分子。教会大学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融入现代世界的一条纽带。资助赴美留学与美国人在中国办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胡适、赵元任、竺可桢、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周光召等一大批高端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贡献巨大。
这是我们不应遗忘的。
抗日战争
美国对中国的最大一次援助,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没有美国,中国人能不能打赢抗日战争?会不会亡国?
实在要画个大问号。
但直到今天,似乎没有人敢于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数字:
日本在二战中军人共战死186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45万。
在八年的侵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战场被直接击毙40.46万人,约占22%(战后日军在中国还死了5万人);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的日军为125万人,占67%。
换言之,二战中2/3的日军系被美军击毙。
对华援助
除了直接参战,美国的对华军援同样十分重要。
中日战争,是一个农业国与一个工业强国的战争。中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当时根本不在同一档次,力量相差悬殊。
有人说,中国当时就是个普通人,无拳无勇,而日本却是重量级拳王。
历史资料告诉我们:
二战时中国的经济力、军事力、技术力以至组织力,都比日本差得多。
中国许多武装力量甚至使用着原始武器,却要与现代化的日军作战。
日本1936年铁产量为309万吨,钢产量为640万吨。军火生产水平和能力很高,能制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战斗机、轰炸机、舰载战机、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战车等。
中国当时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汽车200多辆。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
而当时(“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政府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口径也小,基本没有重炮),而且弹药极其匮乏。
进攻,中国军队没有坦克和机动运输工具;
防御,中国军队根本未装备任何反坦克武器,还要应付完全控制天空的日军的狂轰滥炸。
正是基于国力军力悬殊,当时日本军阀才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是有其充分理论根据与现实根据的,并非全都是大言不惭、虚声恫喝。
众所周知,美国人最重视本国公民生命。根据维基百科:“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伤亡,美国在1920年代开始奉行孤立主义,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
自从1929年大萧条,陷入经济危机。美国的国内问题成堆,外部世界烽烟四起、狼奔豕突,鲜血淋漓的可怖场面,也更加助长了孤立主义情绪。
所以,美国二战前长期奉行的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的外交政策。
如果不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可能不会向日本宣战。也不会有三天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美国也向这两个国家宣战之事。
由于美国民众强烈希望不再卷入战争,怕把自己的儿子变成尸体运回国;美日贸易量超过中美贸易量许多倍,美国商人在日本亦有巨大利益。所以抗战开始后,美国对华援助并不积极。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首先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的,实际上是希特勒德国。这在历史课本中似乎已经被一笔抹掉、讳莫如深。
北伐定鼎建国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开始进行德国式改造。从1928至1938年,国民政府与德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合作,得到了德方军事技术装备的支持,接受了德军的军事思想。在十年间,在长江流域初步建立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中日大战奠定了一个较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
清末,德国就开始向中国输出军工技术、产品与制造设备。民国初年,德国占据着中国军火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20年代中期,德国再次占据了军火输华榜首。
蒋介石相当崇拜德国,1928年就开始从德国订购军火,聘请顾问团。希特勒上台后,由于对华人很有好感,两国又可以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双方的军事合作迅速扩大。
1935年3月,上任的最后一任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他认为,中国军事力量尚不足以进行现代化战争,应该“用持久战抗敌”,应将四川省作为抗日的“最后防地”,可谓远见卓识。
德国顾问们帮助中国制定了一整套防御计划,建立起全国整体防御体系,参与指挥了中国初期抗战。
英国驻东京大使当时甚至说:“事实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
德国赛克特总顾问1933年为国民党提出了《陆军改革建议书》,截至抗战爆发,为国民党训练改造了一百多个师,据说新装备达41个师,成为抗战初期迎战日军的主力。
中央军的三十个师完全接受或部份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几个师清一色的德式武器,十分精锐、战斗力很强。
在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新建的三十个德制陆军师被心急火燎的蒋中正尽数投入战场,折损殆尽,多年建军付诸流水。但此役亦令日军伤亡惨重,日军骑虎难下,只好渐次添兵,不断扩大战争——这最终导致了日本亡国。
当时中国主要的兵工企业依靠德国设备进行生产,在德国政府和德国顾问帮助下,包括汉阳兵工厂现代化改造在内的一批军事工业和研究所相继建立(譬如德国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筹建了冶金、燃料、机械、电气、化工等17个重工业厂矿),使中国可以自行生产德国步枪的中国版——中正式步枪、汉阳八八式步枪以及马克沁机枪、20毫米、37毫米、75毫米火炮和82毫米迫击炮等,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1934年,前南京政府以向德国购买的军火以枪械等轻武器和弹药为主。1934年后,双方改为易货贸易,中国用出口钨、锑、锰等稀有金属,猪鬃和生丝(航空用)等战略物资,出让矿山开采权等形式,向德国换取工业产品和军火。由此中方得以向德国订购了大批军火,从飞机、潜艇,重炮、坦克、水雷、鱼雷快艇、机关枪、轰炸机、钢盔和通讯器材到手枪子弹,几乎无所不包,弥补了国内兵工生产的严重不足。
据统计,1934年后,中方对德军火和军工设备订货总值为3.89亿马克。1936年和1937年是中方购买高潮。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
“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于1938年初向德方大规模采购了最后一批武器,包括数十万支枪械和千余门火炮,使国军获得了及时的补充,国民政府还迅速将中德合作的兵工厂迁往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重建并扩大产能,满足了国军持久抗战所需的一部分轻兵器弹药。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初阶段,至少有1.44亿马克(按当时汇率约合5816万美元)的德国军火物资运抵中国,大大加强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但希特勒最后还是选择了联日,以牵制美国、苏联,好让自己吞没欧洲时没有后顾之忧。
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将正式承认“满洲国”,5月全面终止了中德双方的军火合作。
有网友认为:
1938年5月21日,中德十年合作的黄金期宣告结束。
然而,通过德国教官的训练,国军整体战力得到很大提升;德国贷款军火的持续供应,补充了抗战初期的大量消耗;德国协建的军工厂保证了中国持久抗战的轻武器弹药自给,抗战才能苦撑到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显然忘记了苏联的对华援助,也是抗战得以持续的重要一环。
美援之前,是苏联援华。
中国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德国援助停止之际,大规模的苏联援助接踵而来。在美英强化对中方援助之前,苏联的援助对中国至关重要。——这是客观公正的历史研究不该抹杀的。
苏联强烈反对日本侵华,其对华物质援助,始于1937年8月(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终于1941年6月22日的苏德战争。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三笔援华贷款,总额高达2.5亿美元,实际使用一亿七千三百万美元,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二。中国用金属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贷款,农矿产品各半。
苏联援华装备价格便宜,性能大多良好。
1937年到1941年,中国获得的苏联物资共包括飞机93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火炮1140门,机关枪9720挺,步枪五万支,炮弹两百万发,子弹1.8亿发,航空炸弹3.16万发,其它武器弹药、运输工具、燃料、设备若干。大部分由苏联到兰州的公路运来,小部分由海路运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从1937年10月 - 1941年6月,中国军队近40个步兵师装备了苏制大炮,近50个步兵师装备了苏制枪械。中国的空军、战防炮团、高射炮兵、装甲坦克部队或是依靠苏联武器武装,或是从无到有成立起来。
“自1937年11月开始,苏联政府陆续派遣大约两千名飞行员来华参战。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3665人,军事顾问200多人,来华的苏联人士战死200人左右。”
同一时期西方的援助总共2.635亿美元,刚刚超过俄国准备提供的2.5亿美元(有的不允许买军火,当时英美等国供给的军火约占20%)。其中美国提供了1.2亿美元用于购买非军需品,5000万美元用于稳定货币,而英国和法国则分别提供785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美国在 1937年战争爆发前后购买的中国白银达3.5亿盎司,价值2.52亿美元,帮助中国缓解了沉重的军费负担,意义重大。
但在1939年7月日美商务条约终止之前,庞大的日美商务往来也直接和间接支持了日本在中国的战争行动。
为了防止陷入两线作战,苏联在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协定》,承认伪满州国,基本停止了对华援助。这时美国的援助跟上的很及时。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权力分散、利益多元化,七嘴八舌、各行其是,在中国抗日问题上表现突出。
当日本1931年开始侵略中国时,美国正陷入空前的国内经济危机,孤立主义情绪在美国社会蔓延。大部分美国民众决意不再与任何欧洲、亚洲国家结盟,为毫不相干的外国人牺牲生命。
胡佛(美国最差总统,1929年至1933年任职)政府认为,中国对美国利益来说并非生命攸关的地区,因此美国无意也无力承担对日战争的风险来援助中国,所以采取了“史汀生不承认主义”,对日本强行攫取的领土概不承认,喋喋不休地抗议,但又不去主动制裁日本。
一来避免惹祸上身;
二来通过贸易攫取利益;
三来希望日本北上痛击苏联。
——美英法和国民党人都认为日本人可能北上侵苏,所以,“绥靖纵容”,并不积极抵抗。
杰出的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本来有心制裁日本,但孤立主义势力在美国十分强大,国会又制订了《中立法》。从对日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的美国垄断资本家们也不愿放弃日本这个有利可图的出口市场,强烈反对制裁日本,他们的口号是“停止干涉外国,美国需要和平”。
与连年大肆扩军备战的德、日法西斯相比,美国的军备相对薄弱。——美国海军很强,但1940年美国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编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役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辆,排在波兰后面,仅为世界第七。罗斯福政府只好采取中立立场,暗中间接的帮助中国。因此之故,美国遂客观上成为日本的主要物资供应者;对日本的制裁,对中国的军援来的都很晚。
美援来的晚,但数额巨大——美国对华租借援助总额为8.457亿美元,其中飞机、坦克、车辆和各种武器、军用装备约占5.2亿美元。没有这些美援,中国能不能捱过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实在是个问题。
初期的美国援助,主要是经济援助,包括多笔贷款。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美国大幅度增加对华援助,同时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武器。美国遂成了中国抗日的“军火库”与“大后方”,中美两国在历史上首次结成实际上的盟友。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完全停产,其他轻重工业也奄奄一息,战略和民用物资绝大部分需要进口。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97%,钢的95%,药品、棉纱、白糖、纸张的90%,武器弹药的80%,都需要依靠美方的供给。——证明了美援的必要。
历数美援:
除了1937年、38年美国政府购买了中国大量白银,总值为1.38亿美元。
1940年美国给予了中国几笔贷款。1940年7月,美国全面禁止对日出口废钢铁,一切武器弹药、军事装备、飞机零件、光学仪器、金属加工机械和各种战略物资。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被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总统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美国拒绝了日本瓜分世界、平分太平洋霸权、保证美国在华利益等优惠条件。强硬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宣布这是美日谈判的基础。同时不断加强美军太平洋诸岛的防御兵力,包括部署战略轰炸机。——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判中美国拒绝向日本人作出最小的让步,实际上留给日本的选择就是撤出占领十年的中国或者与美国开战。
1941年4月10日,罗斯福发布秘令:允许美国退役人员参加美国飞虎队,允许中国购买美国飞机,为一支有500架飞机的中国航空队提供装备和人员。
1941年7月22日,美国终止对日本的全部谈判。同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同年8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日全面禁运石油,不久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也跟进。日本人认为ABCD包围网(乃取美、英、中、荷四国之英文缩写而成)形成了,尤其是出口禁运使向来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日本80%的石油靠美国进口)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
1941年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致日本备忘录(最后通牒),不仅强硬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还要求日本与其他国家放弃在中国的一切权利和治外法权。
美国的态度,终于使日本不能忍受。
1941年12月1日,不愿坐以待毙的日本君臣狗急跳墙、铤而走险。裕仁天皇主持的“御前会议”决定进攻美国,拼死一搏,认为“要抛弃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成果,“九一八”事变的结果也必须放弃,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东条英机也知道这等于是“闭上眼睛从清水台往下跳”(清水台是日本的自杀胜地)。
几天后,偷袭珍珠港事件终于爆发。
对于日本来说,这是政治上极大的错误。遇上一个横蛮无理,不讲人道的国家,日本将永远不再存在,日本人世世代代都将沦为奴隶。
如果我们今天说“美国卷入对日战争是因为中国”,一定会引来阵阵痛骂,骂我们是汉奸,是美国走狗。
但看看1941年12月8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的《宣战诏书》,正如网友所言“那里面列举的主要开战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支持中国抗战,逼日本撤出中国”。
宣战诏书全文:
仰承天佑,继承万世一系皇统之大日本帝国天皇昭示忠诚勇武之尔等众庶曰:
朕兹向美英两国宣战,陆海将兵奋其全力从事交战,百官有司,克勤职守,全国众庶各尽本分,务须亿兆一心,彻底发挥国家之总力,以达成征战之目的。
夫确保东亚之安定以利世界和平,实为列祖列宗之宏猷,朕所拳拳服膺无时或忘者也。而与各国敦睦邦交,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帝国一贯之外交方针也。
今兹不幸与美英两国肇启兵端,洵非得已,岂朕本愿哉。前者,中华民国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滋事,扰乱东亚之和平,终使帝国操戈而起,于兹四年有余矣。幸而国民政府有所更新,帝国与其结善邻之谊,互相提携,而重庆之残存政权,恃美英之庇荫,兄弟倪墙,罔知悔改。美英两国则支援残存政权,助长东亚之祸乱,假和平之美名,逞制霸东方之野心,并进而勾结与国,于帝国之周围增强武备,向我挑衅,并对帝国之和平通商横加阻碍,终于断绝经济关系,给予帝国生存以重大威胁,朕饬政府通过和平谈判恢复事态,虽一再隐忍,而彼方毫无退让之精神,徒事推延时局之解决,近则日益加强起经济军事威胁,企图使我屈从。长此以往,帝国多年来争取东亚安定之努力,势必化为泡影;而帝国之存在,亦将濒临危殆。帝国势逼处此,为生存与自卫计,惟有毅然奋起,粉碎一切障碍。皇祖皇宗之神灵在上,朕深信尔众庶之忠诚勇武,心能恢弘祖宗之遗业,铲除祸根,确立东亚永远之和平,以保持帝国之荣誉,朕实有厚望焉。
御名御玺昭和16年12月8日(1941年12月8日)
可以看出——日本对美英开战的唯一“理由”,就是:英美支持中国抗战,并对日本进行了难以忍受的经济制裁。
对日本全面禁运,即意味着战争,因为美国及其盟友的封锁和制裁对日本是致命的。——没有来自马来群岛的石油,日本的飞机无法升天,舰艇无法航行,战车无法行驶。战争机器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狂妄自大的日本不可能束手投降,从印度支那撤军是预定好的,从中国本部撤军也是可能的,但退出苦心经营多年的满洲,灰溜溜回到1931年前的地位,大日本帝国颜面何存?
美国人也知道自己的坚持,十有八九会招来战祸。
罗斯福总统在下令冻结日本资产的前夕,曾在华盛顿民间国防局市民义勇委员会上演说:
“现在这里有个叫日本的国家……如果我们切断了石油,日本也许一年前就已经到荷属东印度去了。而且我们也许已经进行了战争。”
罗斯福说:“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
1941年6月30日,美国诺克斯海军部长在波士顿发表演说:“当前正是使用美国海军的时候”。7月23日又说:“为了推行美国的远东政策,美国海军可以断然采取必要的措施。”
1941年11月21日,据日人服部说(编者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史》作者),赫尔国务卿在同陆海军当局会谈中就曾指出,“现在日美谈判即将结束,外交当局已无计可施,今后的工作要交给军部”。
1941年11月25日,罗斯福提醒他的高级军事顾问,战争已经迫在眉睫,甚至一个星期之内就会爆发。
11月26日,赫尔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从中国、东南亚撤军。日美谈判破裂后(据服部说),美国军部立即向夏威夷军事当局发出了命令:“美国勿先动手,先让日本动手!”
11月27日,华盛顿向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司令官,包括夏威夷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发去了“最后警报”。发给金梅尔的电文的开头是:“可视此电为战争警报。”
日本人认为,从中国全面撤军,抛弃汪伪与伪满政权,不可接受。
——“如果忍辱屈从,则不仅会葬送日清、日俄两战役的成果,而且也不得不放弃满洲事变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写到:“日本判断:美国会十分清楚了解,实行对日全面禁运,必然要导致日本武力南下这个因果关系,所以美国断然实行这一措施之日,就是它下定对日开战决心之时。”
11月5日,东条英机在天皇面前陈述:“……我们怎么能够任凭美国为所欲为呢?两年之后,我们将没有供军队使用的石油……如果我们束手待毙,两三年后我们将可能成为三流国家。”
东条英机说:“……政府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地为调整日美邦交作了努力。但美国不仅死抱着过去的主张寸步不让,还进一步在美、英、荷、中联合之下,追加了要帝国无条件从中国全面撤军,不承认南京政府,使日德意三国条约变成一纸具文等新的条件,强迫帝国作单方面的让步。如果帝国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则不仅将丧失帝国的威信,不能完成结束中国事变的使命,而且结果势特使帝国的生存和独立也陷入危险境地”。
东乡外相向天皇汇报说:“总之,美国政府始终坚持其传统的观念和原则,无视东亚的现实,妄图将难以实行的各项原则强加给帝国。尽管我国一再作出许多让步,但7个多月来的谈判,美方始终坚持其原有主张寸步不让……就象现在这样听任美国为所欲为,结局将会如何呢?两年以后石油没有了,船不能开动……担心坐以待毙,不过两三年就要沦为三等国。进而帝国不得不从亚洲大陆全面撤退。”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追述道:“当时,欧洲形势告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因此,英国在东亚对日本不得不采取绥靖政策。但这决不意味着英国改变了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只是英国充当中国看门狗的地位由美国取而代之了。”
“美国最近取代英国,以东亚看守人自居,对日施加压迫……现在日本如果放弃中国的全部或一半,或许暂时可以取得美国的合作,但将来它决不会停止对日压迫。”——也明确把日本对美开战归咎于美国袒护中国。
日本原枢密院议长说:
“帝国对美谈判再三让步,以期维持和平。不料美国却完全充当了蒋介石的代言人,高谈向来那套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其态度唯我独尊,冥顽无礼,实在令人遗憾。这种态度是我国所绝对不能容忍的。”——间接证明了美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如果不是美国主持公道,中国在清末很有可能被瓜分;没有美国支持,中国在二战中完全可能亡国。
如果日本倾其全力(譬如趁苏德大战把关东军尽数压向内地,把他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5.4万多架飞机用于内地),中国很难抵抗(战争后期日军“中国派遣军”兵力,只占日军总兵力的15%左右,在中国的海空军兵力微不足道,尚能保有广大占领区)。
如果美国真是所谓“帝国主义”国家,他完全可以与日本分赃,分得大半个中国,何必兵戎相见,付出巨大物质损失,付出在太平洋战场战死9.2万人的代价?
如果美国只看中利益,不援助中国,纯粹中立,与日本做买卖,以捞取贸易好处,而不是白白把十几亿美援(包括战后美国向中国提供,共16.02亿美元援助)送给中国,中国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可能国统区的经济很快就会崩溃,军事上的抵抗也将变得微不足道。
从日本来说,他在二战中的最大毛病,就是脚丫子决定脑袋,政治服从军事,甚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来没有一个全盘的考虑,没有一个合格的战略家。真是走到哪儿算哪儿,“死便埋我”。
孙子谆谆教导后人“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以全部动员后日美将近十倍的国力、军力差距(当时全世界的各种能源拥有量,美国占全世界的40.8%,苏联占13%,英国占6.7%,德国占5.3%,日本占2.2%。美国对日本海空军、陆军都可以形成绝对的火力优势,故太平洋战争美军死亡数,不及日军1/10),日本因一时愠怒而南下伐美,可谓鼠目寸光,饮鸩止渴,愚蠢至极。
合格的日本天皇或者日本政治家,应该在占有中国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实现了国力的倍增和军力的数倍增长之后。全力北进,与德国一道打垮苏联,摧灭强敌,如此则战略态势将完全改观。打击苏联,自己的装甲部队不行,可以集中大量陆海军航空兵(当时日本海军飞机即达3300架),向德国学习。那时候再选择南下,中国自是囊中之物。消灭了苏联,从德国占领区搞到石油,日本也就不太害怕美国的贸易禁运了。
放弃治外法权
美国很早就准备放弃治外法权。
1903年《中美继议通商条约》第十五条:“中国政府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欧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美国允愿尽力协助已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并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完备,美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
以后若干年中,中外租界、关税控制、不平等最惠国待遇等条约,陆续废止。
放弃不平等条约
1943年1月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英美放弃了在华之一切特权。其他九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了相似的新条约。
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就此被南京国民政府彻底废除。
力挺中国加入联合国
1945年十月,联合国成立。美国不顾苏联英国的强烈反对,力挺中国。中国遂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一跃而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联合国一票否决权。
批评国民党腐败
当然,美国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非常不满,对蒋介石大搞通货膨胀,各级官员大发国难财非常不满。
1944年6月副总统华莱士到达重庆,他对蒋介石政府的评价是:“一个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落后无知的政府。”
他发表演说,告诉中国人,二十世纪是“人民的世纪”,中国人民完全可以实行民主政治。
某党当时曾经在报纸上对此大加揄扬,他们知道美国人喜欢民主,于是尽量树立民主的形象去赢得美国人的好感。美国人遂有建立“国共联合政府”,把中国变成美国另一个民主伙伴的想法。
然而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短视与腐败涣散,对某些团体都是天赐良机。岂肯放弃,从此走上民主政治的通衢大道?
中美交恶
国民党被赶出大陆后,中美交恶。
中美交往史上很多的真相,很快被彻底埋没或者变成了研究禁区。
美国也从一个伟大民主国家、人类卫士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与日本侵略者不相上下的帝国主义者。
然而我们知道,即使在中美敌对的岁月1969年,美国依然尽量阻止了前苏联对中国的蓄意核打击,不惜以核战争相威胁。
中共建政后,美中阴差阳错成了敌人。
虽然中共在内战中的确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支持,但缺乏深度的意识形态,与世界大势、上天意志背道而驰的斯大林反民主制度最终使它跌落成了历史的另类角色,当然它起初为人类追求经济平等的诉求,还是真诚的。
(用失去信仰后下三滥的贪官污吏、城狐社鼠去衡量打天下时的那个人群,恐怕也未免有失公允。)
在六十几年中,美中时而交恶、时而合作。
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对中国政治进步的促进,对中国人权事业的促进,以及对许多大陆外迁人士的保护,将是未来许多学者的撰述课题。
由于目前环境,我们还是选择缄默不语,把这段历史一笔带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