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爆炸理论之星系演变分布观测

时间: 2025-04-29 08:36:03
A+ A- 关灯 听书

大爆炸理论的第四根支柱,据说是对“星系分布”的详细观测。

这种说法十分牵强,基本上等于是胡说八道。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一批星系和类星体诞生于大爆炸后十亿年,从那以后更大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才开始形成。由于恒星族群不断衰老和演化,我们所观测到的距离遥远的星系和那些距离较近的星系非常不同。即使距离上相近,相对较晚形成的星系也和那些在大爆炸之初形成的星系存在较大差异。

然而所谓宇宙年龄,事实上就是“哈勃常数”的倒数。

哈勃常数又是基于“红移”量而定的,“红移”是不是因为星系“远离”造成都不确定,这种宇宙年龄又能有几分可信度?

我们说,宇宙永恒不等于宇宙内的大千世界不进行演化。

一个人可以活几十年、上百岁,但胃细胞只能活5天,表皮细胞每两周就要更换一次,血细胞的寿命不超过120天,成人肝脏细胞每300至500天就要死亡;看似最“可靠”的人骨也会通过细胞更新,使人每10年左右就会拥有一副新骨头。

用恒星的衰老和演化来为“大爆炸学说”辩护,可谓是不知所云。

朱旭辉先生质疑说:

“今天已经观察到的宇宙空间,无论是在宇宙空间中的任何地方,天体物质的存在的密度都是均匀的存在的,这就和大爆炸的理论是相矛盾了。

因为假如宇宙真的是从奇点经过150亿年的时间膨胀而来,并且我们从地球上可以观察到这一膨胀的过程,那么,越早的膨胀就应该越接近奇点,而越接近奇点的这一部分宇宙空间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应该越大,因为膨胀得还不够多,而越远离奇点的这一部分的宇宙空间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应该越小,并由此可以推论出大爆炸的奇点方向出来。

但是事实是,今天所观察得到的宇宙空间中任何地方存在的天体物质的密度都是均匀的”。

根本就不像从一点膨胀开来,更不像膨胀还在持续的样子。

“按照宇宙大爆炸膨胀理论,这一大爆炸的能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抛出上百亿光年的距离,因此,如果按照物理学的力学作用的解释,这种力量应该会对直径达数万或数十万光年的星系存在着少许的力学变形的作用。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满天晃晃悠悠地漂荡运动着的所有星系,都是形态各异地漂荡存在于宇宙的空间之中,根本就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具有大爆炸后特征的力学变形的痕迹。

而且令人奇怪的是,从夸克禁闭开始,到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地球围绕着太阳系旋转,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系旋转,而银河系又与更大范围内的星系互相旋转,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空间,宇宙中的物质运动都是呈封闭式的旋转运动,但到了大爆炸宇宙膨胀的理论那里,却突然的变成了直线型的、开放式的非旋转的运动,这在理论上是难以把两者结合统一起来的。”

“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所谓宇宙大爆炸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小于宇宙年龄。

但在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 - 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 - 160亿年。

哈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也显示,如果宇宙真是由大爆炸所造成的,那么爆炸距现在的时间小于很多老星球的年龄。最老星球的年龄可达一百六十亿年,但观测显示爆炸的时间顶多是一百二十亿年前而已(最多一百三十七亿年),与大爆炸理论严重冲突。

2005年末,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位于鲸鱼座的星系HUDF-JD2。该星系的质量相当于6000亿个太阳的质量,约为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质量的4倍。他们发现,这个星系最晚大概形成于大爆炸后的2亿年,而最早则有可能形成于大爆炸之前的1亿年!换句话说,这个星系可能比宇宙还要古老。根据目前有关星系演化的理论,即所谓“层级模型理论”,现有的星系都是逐渐由小型星云和小型星系聚集形成的——那么如此巨大的一个星系怎么可能在大爆炸之后这么快就形成了呢?

实际上,“星系年龄大于宇宙年龄”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只是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一次,问题也许变得更加尖锐了,因为HUDF-JD2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一些天文家认为,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更老的天体。果真如此的话,根据“大爆炸理论”编制的宇宙演化时间表,就有可能要被彻底改写。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早期不存在大星系,但观测却发现多个120亿年前形成的大星系。

——罗伯托·亚伯拉罕及其领导的美加联合研究组在2004年对众多星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发现宇宙在理论假设的诞生之后的不到30亿年之间,就已经拥有了大量年龄很老的星系(占到宇宙星系总量的3/4),而组成这些星系的恒星年龄在当时也已经达到了数十亿岁。

他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宇宙学家们的心态:

“这些理论研究者们还没有为此感到恐慌,但这种恐慌终究会到来的……。”

此外,2012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星球之间的的相互碰撞,这些都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的。因为按照哈勃定律,星系之间的距离应该不断扩大,不可能相互接近。

另据“百度快照”报导:

欧洲科学家观测发现,银河系中代号为“T5”的球状星团,形成于相去甚远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

这说明整个宇宙并不是在同一次爆炸中诞生的。

宇宙学家还发现了可以证明“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并不是宇宙时间起点”的证据——他们使用威尔金森微波背景探测器,探测了宇宙中近11000处地点的微波背景,这些地点都有可能是宇宙中的各大星系发生大碰撞的地点,结果科学家们发现了12个同心圆环结构,其中有些结构还由多达5个同心圆环组成。

他们猜想,这些圆环的中心很可能是大质量的黑洞,那里很有可能发生过多次爆炸。

杜伦大学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宇宙轮回的一个证明,否定了“大爆炸理论”中“不存在循环”,“宇宙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