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挑空气、水、土阐释一下吧。
《圣经》尝言,创世时: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是第三日。”
《圣经》谈到了空气、水、陆地,但讲的不细。
科学家的研究
科学家们则把一切归为自然演化,时间表是:
45.7亿年前,地球诞生;
前41.5亿年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前39.5亿年古细菌出现(科学家认为由真细菌的祖先歧化而来);
38.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
38亿年前,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完全形成。
据他们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组成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球体。少量气态物质如氢和氦等则环绕着地球,这就是最原始的大气。
由于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引力较小,原始大气很快就消散了。
“原始大气已经被驱散”,我们完全赞同,但“次生大气”我们认为出自神工;而科学家们认为来自“自然演化”。他们认为,地球的次生大气成分应该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
而任何一个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类地行星的大气层都是再生大气层,与类木行星直接来自于太阳星云的原生大气,层迥然不同。
把类木行星的大气与类地行星大气混为一谈,十分荒谬。科学家们不管那套,他们推测:
从距今42亿年起,地球内部的大量气体随着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逸出地表,围绕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以二氧化碳(CO2)、氨(NH3)、氮(N2)、二氧化硫(SO2)、甲烷(CH4)、氢(H2)和水蒸气(H2O)组成的气层。但水蒸气会凝结为水,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会溶于水中变成溶液,因此大气中只剩下了氨、氢和甲烷,是强还原性的。
大约距今20亿年前后,由于海洋中的蓝藻类植物吐出氧气,回收二氧化碳,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适于人类和各种生物生长的现代大气层最终形成。
为什么要违背常识?——真正蒙住了科学家双眼的,很可能是“米勒实验”。
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哈罗德·尤里和史丹利·米勒完成了一个所谓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
米勒将水注入没有空气,只有甲烷、氨、氢和水的烧瓶内。再将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用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达一周之久,最后的实验结果是,生成了几十种有机物,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到目前为止,用类似实验,人类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几乎全部的生物小分子),这一实验证明:
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小分子有机物宇宙中到处都是,何足为奇)。
化学进化观点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可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但这些都只是理论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
能合成核酸的组分核苷酸和蛋白质的组分氨基酸与合成生命,事实上距离还十分遥远,其间的鸿沟也未必能够逾越。
米勒试验要提供持续的电能,原始时代的地球有吗?
当时地球上的化学组分可能是米勒所设想的吗?
地球的高温环境和强烈的紫外线不会使有机物迅速分解吗?
有的科学家认为,当时的大气中可能并没有氨气、甲烷和硫化氢气体,因为这些气体很容易被紫外辐射所分解,所释放的氢气多数也会逃逸到太空中,那时大气的主要成分更可能是水蒸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可能还有一些游离的氢气。
如果原始大气中没有氨气和甲烷,或者只有极微量,由这样的气体所组成的地球大气,在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机物和氨基酸的,那么米勒的实验就令人怀疑了。
科学的逻辑却是:
一、地球出现了生命;
二、生命的基础是氨基酸;
三、米勒实验合成了氨基酸;
四、则次生大气必然如米勒推测,由甲烷、氨、氢和水组成。
在这里,类木行星大气与类地行星大气的不同被直接忽略了!米勒远没有合成细胞被直接忽略了!生命还可能有星际起源被直接忽略了!生命还可能来自于高级生命更被直接剔除了!
为了维持幻象,许多科学家坚称地球早期的大气是还原的。
如果地球的原始大气不是“还原”的,如果当时有许多自由氧存在,“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即使有些氨基酸碰巧产生了,它们也会迅速分解”。
“实验室的实验显示,进化的化学阶段……会受到氧所抑制”。
“在有氧的地质时期”,像氨基酸一样的化合物是“不稳定”的。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大气不是还原的,进化论假设的生物起源就不可能发生。既然生命产生了,原始大气就必须是还原的。
——这不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强词夺理吗?生命起源就一定是达尔文式的?
米勒对原始大气所作的假设,是否有充分根据呢?
米勒实验两年后,他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指出:
“当然,这些见解只是推测,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地球当初形成时,大气是否处于还原状态。……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一点。”
科学家后来找到了证据吗?
大约二十五年后,科学作家罗伯特·考恩说:
“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若干假设。……他们没有找着什么证据去支持他们的主张,证明最初的大气是充满氢而高度还原的,有些证据更显示情形刚刚相反”(1981年4月刊)。
1991年,约翰·霍根在《科学美国人》发表文章指出:
“过去十多年来,有越来越多人质疑尤里和米勒就大气所作的假设。根据科学实验及用电脑重现的大气……显示,当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现在受大气中的臭氧层所阻隔)可以破坏大气里含氢的分子。……这样的大气对于形成氨基酸和别的生命要素十分不利。”
事实上,“认定次生大气是还原的”证据根本不足,过早地戴上理论的有色眼镜往往会令科学家们误入歧途。
大气圈的形成
关于此事,《天佛圣经》的记载是:
上帝的命令下达,第四金刚手下的众神随即便制造出空气,包裹住了地球。
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所有有人存在的行星空气都由他们特制,无一例外。
《圣经》说“神就造出空气”,完全正确!
相较之下,科学家们的假说漏洞百出,连门还没有摸到,不值一哂!
当时的大气组分具体怎样,《天经》没说。但按照常理,决不可能仅仅由甲烷、氨气和氢气组成,是可以断言的,可能开始神就造了一些自由氧(反正生命也不是进化来的)。
做事情,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走一步看几步。
神则是走一步看十步,甚至走一步看百步。
上帝对历史更是从头至末,通盘考虑——从神性出发可知,神造大气必定会留有余地(譬如用不着马上就造很多氧气),以适应此后创造的生命对于大气层的改变。
我个人猜想,臭氧层也许形成较早,以便与磁场一起阻挡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即将临盆的生命。
大气圈是神的杰作,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
没有大气就没有风雨雷电,没有云蒸霞蔚的壮景。
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循环,没有生命的呼吸。
没有大气无数巨石就会从天而降,强烈的紫外线就会杀伤我们。
几千公里厚的大气层若有若无,如棉似絮,对于人类是母亲温柔的手,是温度调节器,对于外敌却是护身罡炁,铜墙铁壁。
现在的地球大气组成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炭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这是经过有关神灵精心调制的,已经相当理想。
氧气很活泼。科学家认为,假如它的比例增加百分之一,森林起火的概率就会增加百分之七十。
如果氧气增加到了空气的百分之二十五,几乎所有植物和人类建筑都会毁于火灾。人类也会过分亢奋,疯疯癫癫。
目前大气中的氧气氮气比例,正好平衡了危险和益处。
如果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比率再高一点,那么,大气层温度就会迅速升高。再低一点的话,大气温度会降到很低。
臭氧层假如再厚一点,地面的温度也会变得很低;再薄一点,地球即会直接遭到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打击。
二氧化碳太少,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势必枯死。动物因无碳水化合物为食,也不能生存。如二氧化碳太多,也将使动植物不能呼吸。
空气中0.039%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谓恰到好处。
过强的氧化作用,将使地面成为一片火海,甚至金属也会燃烧。
“如果周围氧气再多一些,我们只要用力搓手就会自燃!”(《大历史导论》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所以必须用其它不活泼的气体稀释。
于是我们看到了氮气登场。氮气又是植物最主要的营养来源,也间接满足了动物的营养需要。如以其它惰性气体代替氮来稀释氧气,则所有动植物均将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通通死灭。
氮在宇宙中估计丰度仅为千分之一,却在大气层中占据了容积的百分之七十八,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没有科学家能说个明白。
一定强度的大气压力是使地表水在常温下保持液态的必要条件,故大气层的厚度必须适中。
如果大气层太稀薄,保护作用不足,地表热量易散,温度下降,昼夜温差会很大。而且气压太低,将使地表水在低温下即持续沸腾不已,直至全部气化消失,地面所有动植物均将因缺水而死亡。
反之,如果大气太厚太重,过高的气压亦非人和动物所能耐受,而且过强的温室效应,也将使地面温度持续上升到危及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程度。
一切都刚刚好,一切都摆布的天衣无缝,恰恰暗示出了背后真相的深不可测、扑朔迷离。
科学界认为,次生大气产生于前45亿 - 20亿年间。大气圈之事,姑置不论。
在《圣经·创世纪》中,“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并且命令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汇聚成海,使大地露出来。
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谈谈水圈的形成,把本来应该在先的岩石土壤圈放在后面。
水圈的形成
在《天佛圣经》和《月牙全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迭出累现。盖“天一生水”,中国古代的五行,佛教的四大种,西方古代的四元素中都有水——水对于碳基生命,实在是关键至极。
《古兰经》说:
“祂(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雨水使已死的大地复活,对于能了解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你不知道吗?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然后使它渗入地里,成为泉源”。
“祂将地面展开。祂使地面涌出泉水来,生出植物来”。
“真主用水创造一切动物”。
科学界也一致断言,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诞生的。
水这种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的透明液体实在是妙不可言,令人赞叹不置。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13亿立方公里至13亿8600万立方公里,大约是140亿亿吨,包括了海洋水、江湖水、冰雪水,地下水,含藏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云中之水(《圣经》所说上面的水)和生物体内的水。数量之多,十分惊人。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俯瞰,地球基本上就是一颗蓝色的水球。把地球上所有高山和低谷削平,地球表面的水可以深达2400多米。
人类在宇宙中寻找生命,总要先看一看那里有没有水。没有水的地方,在我们眼中就是生命的荒漠。
水不服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固体的密度比液体的还低(冰不是沉淀在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使冬天池塘和两极地方的生命体不会死掉)。
水的溶解力很强,储备热量的潜力很大,热稳定性很强,是所有生物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基液……
水的妙用几乎无穷,举不胜举,可以说是“擢发难数”,“罄竹难书”。
但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学术界却分歧巨大,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学说,归结有三。
其一:
以前的许多科学家认为,水的来源是地球内部,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小天体不断轰击。岩浆上涌,大量的水蒸气随同岩浆喷出,形成了蓄水的云层,降雨之后,形成海洋。
然而,随着人们对火山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火山活动时释放的水,并不是新生的水,而是渗入地下的雨水。科学家通过测定这些水的同位素之后,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其二:
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而且星云凝聚时,地球内部释放出了大量的氢气和氧气。它们碰到太阳发出的粒子流,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更多的水。
一旦大气中充满了水蒸气,温度下降,海洋的形成便顺理成章。
然而早期地球的大气早已被太阳风扫荡的一干二净,水蒸气也逃逸殆尽,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而且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表面的水会从太空流失,大气中水蒸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当氢原子到达80千米 - 100千米气体稀薄的高热层中时,氢原子的运动速度会超过逃逸速度,蹿出大气层逃入太空,金星和火星就是这样失水的。
水的地球内生说,捉襟见肘,漏洞百出。疑点重重,遭诘连连,近年来几乎已经不再被认真看待(虽然教科书没改)。
网上有一篇文章,大概是王锡玉先生所写。言曰:
“说海洋是来自大气降水,这需要仔细算一笔账。事实上,大气中确有大量降水。依据科学测定和计算,地球大气中的含水量总计约有28万亿吨。这个数字可谓大矣!但是,整个大气中的水充其量也不过占全球总水量1%中的0.2%而已。况且,大气中的水究其来源,主要还得追溯回到海洋。更何况,依据科学计算,海洋水的总质量比大气的总质量要多上282倍呀!
说海洋是来自火山喷发,也需要仔细算一笔账。事实上,火山喷发也确含有大量水气,这些水气被认为都进入到大气层了。据科学测定,地球上每年从陆地和海底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释放出来的温泉水高达6.6×1011(原文如此)吨,即等于6600亿吨,这个数字也不算小。但是,即便是把设想中的火山喷发极盛期的水汽喷发量再增加42倍,充其量也只不过相等于大气中的总含水量(即全球总水量的0.002%)而已!
依据科学测定,全球的总水量约有140万万亿吨,海水就占了其中的97%。如此大量海水的物理成因,仅用火山喷发和大气降水岂能自圆其说呢?”
三、水的外来说。
它比较有道理、新锐,令人瞩目。
美国的弗兰克等人前几年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地球之水来自“太空冰球”。
他研究了卫星发回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辐射照片,发现上面总有一些小黑斑,仅能存在两三分钟的时间。他以为这些小黑斑是由一些看不见的冰块组成的小彗星,撞入地球外层大气后破碎、融化所致,并估计每分钟约有20颗平均直径为10米的这种冰球坠入地球。这样每年可使地球增加10亿吨水。
地球形成约46亿年,总共可从这种冰球获得460亿亿吨水,是现在地球水总量的3倍多。扣除蒸发、矿物质和岩石以及生物体内的水分,富富有余。
但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根本不足为信,认为它“站不住脚”。尽管有些研究人员也认为那些黑点是真的,但是他们对弗兰克提出的解释提出了置疑,这项“宇宙雪球研究”也未曾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评审。
美国行星学家艾伦·哈里斯在文章中写道,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每隔几分钟,你就应能用一副望远镜,在夜晚的天空看见这些物体,因此,这种假设是毫无根据的”。
网友“总城隍爷”认为,向地外寻找地球水源方向是正确的,但把它归结为冰彗星,却会产生不少难题,比如无法解释九大行星中为什么惟独地球会成为海量冰彗星的“磁铁”?
他说:“地球的水的确是由某种力量放置在地球上的,而且用大气层通过大气水循环将这些水固定在地球上。
如果只是放置了水,而没有大气层的话,即使有再大量的水,也早就散失在太空中了。——这是一个极其精巧的设计。”
《天佛圣经》对地球水体来源的解释是:
地球成型时,水量很少,需要从别的天体取水。
而宇宙中就有专门造水的神,归伟大的一金刚管。
这种神叫做天环神,祂非常巨大,没有肉身。祂会用氢、氧两种元素造水,从腹脐喷出,水量丰沛,可供给成百亿的“地球”使用。
上帝的旨意呈现。为了执行上帝的命令,一金刚祖亲自负水而至。为地球注入了巨量的淡水,顿时汪洋大起,波浪兼天,海洋很快就形成了。——早期海陆的比例据说就是“七比三”,与今日仿佛。
一金刚祖既可以供水又可以吸水,操控自如。有些星球水多,他可以下去调整。
如果我们听说过中国奇人张宝胜先生,可以把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汽油搬运到他正在驾驶的汽车油箱里。对于伟大的神祇可以搬运水体,就不会感觉太过奇怪。
地球水源的“岩浆析出说”,“原始大气自有说”,“彗星携入说”,与《天经》给出的答案哪一个更有道理?
网友们自己判断吧。
海洋刚刚诞生时,海水是淡的。但海水含有适当的盐分,才能阻止腐败。科学界认为盐分来自于陆地的岩石和土壤,是流水把溶解在水里的盐裹挟到了江河里、大海中。据他们估算,每年经过江河流到海洋里的盐高达19亿吨之多。
佛经认为地球海水咸涩的原因有三:
一、大水冲刷地层,使矿物质逐年溶解流失。
二、海水为诸大神所居。他们的屎尿流入海中,故其水咸苦。
三、古昔诸仙施加了咒语,祝祷海水咸涩不堪饮用。——也许海水咸涩的确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原因。
许多年前师父讲起巨大无比的天环神,在下也颇感疑惑。暗想宇宙中怎么可能存在这样巨大的星球,可以承载如此数量的淡水?是不是师父转达错误?
但后来看到的一篇文章解开了我的心结。
“鲜我觏尔,我心泻兮”!2011年七月,两组美国加州的天文学家在一颗离地球120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上,发现了一座超级大水库。上面有大量水汽,质量至少是地球水储量的140万亿倍,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万倍。在下后来与师父联系,证实了那就是伟大造水神祇的物质外观,心中激动莫名。
——原来那里的水是以气态存在的,极大的引力束缚住了无数的水分子。
图/类似于APM 08279+5255类星体示意图,其由黑洞驱动,天文学家周遭发现大量水汽成分
岩石土壤圈
最后我们再探讨一下地球的岩石土壤圈是怎么形成的。
在《圣经·创世纪》中,“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似乎没有谈到神干预了地壳的形成。
《天佛圣经》却说,在地球形成之初,有一个众神从天上投下沙土冷却地球的过程,原初地球的岩石土壤大半源自于此。这个过程十分漫长,长达数亿年。大气圈的创造,水圈的创造基本上还在其后(我们已经说过,本文是按照《圣经》的顺序在讲)。
虽然科学家最近对锆石进行分析发现的证据显示,海洋和陆壳可能早在44.04亿年前就已出现,但更多的证据表明,那只是一种局部现象。
太初的地球基本是熔融态的,十分炽热。由于重力势能释放,由于铀钍和钾-40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球内部温度很高(现今地核中心的温度据说亦高达7500K)。
上帝下令整治,划定范围后,三金刚祖手下的众神便施展法力驱赶群星,奔赴地球,如牧人驱羊。
暴风骤雨般的陨星、陨石持续降下,大量天上的沙土包括一部分冰雪投入地球,加速了地球的冷却。那时原始大气已经溃散,次生大气还没有创造,更加剧了石雨的暴虐。
《天经》记下了这些神灵中一些人的名字,为了防止人类的肆意讥嘲,我们还是把这些略去为宜。
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三金刚祖是负责管土的。恒文宇宙中是凡在神的眼中可以视为“土”的东西,譬如山、石、土壤、沙粒、埃尘等等都归他管。
他的下面有许许多多神灵,层层叠叠,由上至下,一以贯之。我们经常说起的“土地爷”,大概就相当于他手下最基层的社区主任。由于距离太过遥远,我估计一般的土地爷很难知道他们的最顶层上司是谁。
与此对应的就是地质史上的晚期重轰炸。——科学家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在38亿至41亿年前,月球上出现了大量撞击坑(水星、金星、火星据说亦有相应记录)。
与此同时,地球也遭到了小行星和彗星强烈的轰击。他们认为这是由进入太阳系内侧的小行星或彗星所导致。这种打击帮助地球增加了质量,延长了轮廓,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表面环境。
直到大约38亿年前,到处流窜的炽热岩浆才逐渐冷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次第形成。
科学家们从月球成坑的频率推断,当时在地球形成了22000个或更多个直径大于20公里的撞击坑;形成了约40个直径约1000公里的撞击盆地;形成几个直径约达5000公里的撞击盆地;每100年造成一次极严重的环境破坏。
——虽然火山喷发,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新构造,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令地球大部分表面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抹去了大部分的地球原始痕迹,我们依然可以借助间接途径来重建地球的早期历史。
科学家们把地质历史分为四大阶段: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生宙。
“冥古宙”顾名思义就是指地球当时的情况如同地狱一般,是地球频繁遭受撞击及地壳最终固化之间的时期。
对于后期重轰炸期,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如类“木行星移位”,“天王星或海王星的迟缓形成”,“第五行星理论” ……等等,都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视天梦梦的无稽之谈。
《天经》告诉我们:
小行星、彗星都受神灵支配,需要它们填补空缺,运土、填海,或者应劫之时,上天才会让它们下来。
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宇宙内在的平衡。没有神的命令,星球很难碰撞,陨星也不会随便落下。
生命在“后期重轰炸期”后立即形成,蓬勃发展,使一些科学家产生了幻想,他们认为,米勒的生命自产假说并不正确,正是后期重轰炸,使地球从彗星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水,一些有机分子也被彗星带到了地球上,令地球生命得以诞生。——“后期重轰炸期给地球带来了机遇。如果没发生这个事件,地球上可能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对比在下,还是《大历史导论》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理智的多。
他同时否定了二者:
“有人宣称米勒和尤里已经接近创造活的生物体了。但现在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创造简单的有机分子与创造生命之间,还有许多艰难的步骤。”
科学如此发达,化学家们迄今都无法在实验室里重塑生命,刚刚缓过劲来的地球立即就能自动合成生命岂非笑谈耶?
石油的来源
再简单谈一谈石油,我们说过,水和石油都是神送入地球的。
根据许驭先生的解说:
关于石油的成因,目前流行的理论是“有机生成说”,即古代动植物尸体在低洼的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变成分散的油滴,这些油滴在压力作用下,逐渐移到多孔隙的储油岩层(沙岩和砾岩)中,并聚集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如穹隆构造)之中,这就形成了油田。
但这种解释有一个明显的漏洞:
在地球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
如果说石油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成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虽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绝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
从石油的储藏位置来看,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藏有99%以上产生在沉积岩中。
更为有趣的是,许多油气藏与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相伴,在勘探金属矿时,有时会钻出石油;钻石油时,却发现了金属矿床。
这一现象,是“有机生油说”无法解释的。
同时,人们在许多油气田中,又发现了大量的氦。
氦-4一般含量占7%以上,更珍贵的,是在油气中还有十万分之一的氦-3,而氦-3是物理学家公认的,核裂变后产生的同位素。
这是以往的“有机生油说”和“无机生油说”都无法解释的,因为有机物中和无机物中均不可能有氦气。
更有甚者,新的科学发现,也不支持有机或无机生油说。
据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近年发布“卡西尼”飞船最新探测结果称,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土卫六,表面湖海中的天然气和其它液态碳氢化合物数量惊人。
初步探明,其油气蕴藏量是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300多倍。而土卫六表面的黑色沙丘,也是由有机大分子构成,仅仅沿赤道的沙丘里的有机物总量,就超过地球煤炭总储量的几百倍。土卫六的表面温度是零下179摄氏度,被公认为不适合生命生存,动植物尸体从何而来呢?
这一段我认为很正确,有力驳斥了石油的“有机生成说”。
但许驭认为:
“地球上与土卫六的油气藏等共生矿,是由来自宇宙的陨星撞击而形成的。”
“数千万年前至数亿年前,多颗彗星撞击地球,天体上的星际分子与地球上的沿海物质会合以后,发生了非常复杂而又协同有序的自组织演变,激发了冷核聚变。把海水转变成了碳氢化合物(石油)……”据我所知,并不正确。
在理论上,元素之间可以转化。“以水变酒”,“指水为油”,“点石成金”的神通法术是存在的。
石油,是某些神特意制造的。制造机理保存在天上的图书馆里,具体内容在下并不知晓。
至于科学家,许驭先生的“氧核冷裂变”理论是真是假,在下没有能力验证。我只能说,支持许先生的探索。
王洪成先生的“水变油”实验,是真是假?在下也不清楚,我的意见是让实践来检验一切,不要先入为主,随便给人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
世界统一前夜,如果人类道德回升,上天是会赐下能源方面的高科技,解放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