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民主化,用不了多久,整个世界都将达成。
这就是世界统一的基石。
然而政治权利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除了政治权利,上天还赋予人类经济和社会权利。
在《天佛圣经》中,至尊的圣主谆谆告诫我们:
一个人既然生而为人,就说明他(她)有很多的优点,前世有很多的功德,因此一定要保障他的“衣食住行乐”,使他无忧无虑,安度今生。
在我们的地球上,蟠伏着一条炁龙,龙腹所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等国被称为“圣善之地、正义之乡”。那里由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所推行的社会全面保障制度,人类必须学习。但要在效率与公正之间取得平衡,以不影响发展为佳。
怎样使可能的赋税达到最大,以消灭贫困?
经济学家们,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适当的数学工具也早已存在,譬如供给学派所推崇的“拉弗曲线”;怎样控制经济,凯恩斯勋爵已经教会我们。
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只能讨论一下所有制的问题。
实际上的所有制有四种,可能也仅仅有四种。
一、私有制;
二、个人所有制;
三、集团所有制;
四、公有制。
个人可以无限度占有生产资料,是为私有制。
个人只占有供自身使用的生产资料,或者人人拥有近乎等量的资本,是为个人所有制。中华各王朝在开国之初,地广人稀,再加上君主均田,实行的往往就是这种所有制。
一个集团,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占有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是为集团所有制(也叫集团或阶级私有制)。前者如斯巴达人,整个民族都是奴隶主,以整体的形式剥削希洛人,后者如当今的某国再加上某几国,对应着古代奴隶主的乃是官僚特权阶级。
产权虚置绝无可能,没有名正言顺的主人,就会有鼠窃狗偷。
名义上的占有毫无意义,一切的占有都是为了分配。
一切的所有制也必须看分配,不能看广告、看标签、听口号。真正的公有制,资本的收入一定平均分配。
现实中的车轮碾碎了钱云会老先生们的头颅,历史的车轮则会把那一整个反动阶级碾的粉碎。
无耻的阶级私有制,很快就会水红花落,退出历史的舞台。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由于穷人的人数更多,民主的立法,必定会使财富的分配向下层倾斜。”
在民主国家中“种类繁多的收入援助方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在其后迈入民主的国家中,普选权的实行必然会导致巨大规模的财富转移分配。
“民主将导致福利社会。”——睿智的李嘉诚先生如是说。
一句话:从长远来看,有民主就会有社会主义。
如果不是因为地球上还有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封建国家存在,使得资本可以从容逃匿,民主政治本身已经足以在世界上确立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的统一,必定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胜利。
虽然私有制还在占据主导地位,但累进的个人和公司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等,将会为社会的中下层提供充足的保险,免费的医疗、教育,由生到死的各种福利待遇。
贫苦阶级将逐渐消逝,最低生活水准将越来越高,绝大部分人口将进入中产阶级。
总而言之:统一的世界共和国,将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种社会制度。
有“权力”必定有“权利”,政治权利才是最基本的东西。
暂时的私有制并不可怕,我们正是要利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用资本,还要节制资本。
经过几十年,或者几代人之后,如果全人类愿意,就可以开始限制资本,限制个人对资本的拥有量。——人人都是某个公司的股东,但没有人是太大的股东。
确定资本的最高限额,就可以使整个人类社会趋近于“人人拥有等量资本”——这就是“个人所有制”。
孔夫子教导我们:不患贫而患不均。请注意,我们提倡限制的仅仅是“资本”,决不是财产。你是天才的发明家,一个专利搞得钞票成山,那是你自己的事,立法限制的,不是你的消费,只是你的投资行为。
从天理上说,拥有过量财富,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没有比尔·盖茨那样的觉悟,如果你就像中国的现在的绝大部分富翁,基本上,你已经毁了。
人人都在拼命赚钱,为什么只有你能脱颖而出?
还不是因为你前生有德!有神给你安排。(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财神爷其实未必想给你,生怕毁了你,但你拼命追求,你在天上还有存款(就是德,佛经上叫白白业,乃是一种高能物质),按照天理,(你的东西你做主)他也只好给你。
人的生命都是无限的,你攒了几百世、几千世的德,换成钱财,一生挥霍殆尽,你想想,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缺吃少穿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但过犹不及,几十亿,几百亿地拥有,把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浪掷于今生今世短短的几十年,岂是明睿之士?
这种东西如果用于修道,小则成仙,大则成佛。
如果一个人开了天眼,可以看见过去未来,万事因果,有人竟把几十亿元人民币赠送给他,他必定会大为震惊,甚至会怀疑你在故意害他。
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迷雾重重,正邪莫辨,真假难分。一个人积德也快,失德也快。
可以一步登天立跻圣位,也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如果未来人类深明天道,懂得“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的道理,不愿意自毁前程,能够稍稍自抑,那么,这种“个人所有制”就很容易实现。
那时大资产阶级会自动消失,少数的巨富可能都是具有特殊禀赋的人,发明家、演艺明星、大作家之类。
由于高额的遗产税,这种巨富很难遗传。
最后实行的是公有制。
人的觉悟更高了,生活的主旋律已经是修炼了,如果大家一致同意,就可以实行公有制。
这种制度可能有多种版本。
一、个人还是拿工资,但资本的收益平均分配;
二、取消工资,一切收入按人口平均分配;
三、不仅取消工资,甚至取消了工作时间的下限——自愿劳动,平均分配。就像在一个小家庭。
自古以来,很多的宗教团体,实行的就是平均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度。
按需分配是无法量化的,不如直接均分。一个人用不了可以送回去,如果有特殊需要当然也可以申请多拿。
以前的经济学家,譬如马克思,很少严格区分私有制和个人所有制,虽然在《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话:“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别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生产资料与个人直接结合的所有制就是“个人所有制”——这个生产资料仅供个人使用,并不用于榨取剩余价值。
每个人拥有等量资本,同样等于是个人所有制。
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就是“个人所有制”大行其道的历史。在那里,由于个体劳动的绝对优势,“不仅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低的不象样子”,而且产品中“工人取得的部分非常大,以至他很快就成了资本家”(马克思)。
我国历史上开国之初,“个人所有制”往往也占据优势。汉初的人口下降、北魏和隋唐的均田,有明的刬画江南地主殆尽,清初的大屠杀、大瘟疫所造成的地广人稀都造成了“个人所有制”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开国盛世的秘密所在。
但成、住、坏、灭乃是自然法则,由于“生齿日繁”,由于土地集中,个人所有制最终都在向私有制演化。
世界某一世俗教派特别喜欢给别人扣上“教条主义”的大帽子,事实上,他们的种种理论,正是典型的教条。
在他们那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法律、决定宗教;
在经济领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理论,乍听起来,似乎有理,细细推敲,十分荒谬。
什么是“生产力”?
援引“百度百科”资料:
在马哲的教科书上:“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同样是这些教科书,从外延方面界定的生产力却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显然,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
生产力的内涵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种能力,外延“劳动者、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却是实体,外延与内涵不符。
正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这种非一致性,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
比如,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等。
生产力决非实体,承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生产力观念上的一些错误,盖起因于将生产力实体化理解。
生产力,毕竟是一种“力”。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在社会科学中,生产力是指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三者的结合只是生产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因素,即生产三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观点,都是把这些“生产三要素”误认为是“生产力三要素”。
实际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然后作用于劳动对象,表现出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劳动力,是由人体各分工器官和肢体所构成的生命机体,为了维护自身从而进行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
生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从来都是指社会的生产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见《百度百科》)
可以明显地看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就无法截然切割。
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或力量,对应着确定的实体或载体。生产力的实体或载体既不是劳动者、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也不是以上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而是具有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构,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
在这里,组织力量至关重要,生产关系至关重要,社会制度至关重要(个体生产在现代社会微不足道)。
离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哪有什么生产力可言?
在微观上,企业的组织形式、激励机制;在宏观上,整个社会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对于生产力来说本身就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有机构成(“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把所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分开,等于是把拳头和胳膊、肢体断开,而高谈拳头的威力,完全是奇谈怪论,无有是处。
当然,严格说来,社会制度已经超出了生产关系的范畴。
网友“理性之瞳”《好的制度是第一生产力》短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很多人熟知的一句话,可是它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相比科学技术,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更能让国家稳健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种奢侈品,它依赖于人才,以及教育体系,还有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国到现在没有诺贝尔奖,就说明中国的这些条件还不具备科技大国的资格。
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以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推动科技的发展,比如文艺复兴就优先于工业革命的到来,先有了好的社会制度,自由的思维,推翻了愚昧落后的宗教统治,才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如果不是这样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想出现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莎士比亚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与文化名人是难上加难,恐怕哥白尼(笔误:应该是布鲁诺)被烧死的惨剧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思维决定人的行为,而不是物质条件,将一切客观事物凌驾于人的主观意识上,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行为,或者是别有居心的行为。
当我们建立了一种公平的社会制度,那么科学技术自然会发展起来,而如果相反,恐怕就算引进再多的先进技术,也只是洋务运动而已。
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先确定的是国家法律,宣布人人平等的原则,因此它的立国之本不是什么科学技术,而是自由民主的发展,而南北战争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需要的生产力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问题,黑人的解放,让美国人的思维更为宽广,从而引来各国人才齐聚于此。
在当代中国,过度的强调科学技术,而忽视了社会的完善,从而导致了道德的败坏,本国人才尚且避而不及,更不用说去引进他国人才了,制造一艘航空母舰没什么难的,难的是构建一个可以让国家人才无限的制度。
当人们的思维被限制在一个区域里,而无法突破的时候,当自由思想成为奢侈品,那么科学技术到底还有多大的用处呢?”
《网易论坛》网友扎南先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是错误的,只有马主义者才坚持相信进化论是正确的,目的是为了阻碍信仰自由,树立唯一的马教。
进化论被证明为错误,绝不仅仅来自于信神者了,众多科学家也已经证明它基本上难以成立。
有人这样说,如果说进化论能成立,其概率相当于一阵风吹起一个垃圾堆,自动装配出一架波音747一样,不可能。
另外,在中国官方意识形态中,进化论是科学,原因很简单,它是马主义的基石之一。
然而,事实上,进化论不是什么科学结论,只是一个假设。
过往的科学家中有些对进化论的所谓证实,现在被证明是假的。”
SUNRAIN先生新浪博文《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近日,与某海归闲聊,是科技还是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在美国是成立的,但在中国则不然。中国培养的第一生产力的“有机载体”都跑美国去了。为什么美国发达,是因为好科技最发达,因此得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他83年就去了美国,今年回来发展已是外籍专家了。
经辩论发现,第一生产力之科技说是针对全人类的,纵向的;但发展永远是地方性的,横向的比较。就某一地区,某一国家而言,先进永远是相对的。就竞争而言,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生产力的“有机载体”是可以流动的。制度留不住人,第一生产力也就没了,有再多的第一也是枉然,会流失的。
科技是中性的,其自身的进步有内在的规律,更是取决于人类需求的发展;而制度才更应该是人性的,以人为本才是目的。没有人的归依,高科技也成了他人的嫁衣,或是驾在自己脖子上的利剑了。
其实,值得反思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没有意义,成了一种误导!总在引导说,现存的许多社会问题是生产力还发展得不够,科技不够发达造成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不是有意误导,就是严重的误解了。
制度的问题不能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就象城乡的差距,不能用高速公路来弥补,权利的缺失不能用金钱来补偿,渔的权利不能用鱼来替代。就象高科技的House,不能和温馨的Home相提并论。就象生产力不能和生产者混淆一样,目的和手段不能颠倒。
好的制度,人性的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有真正的高科技。高科技也才会有意义!”
达到这种认识的网友已经很多。
在《凤凰锐评》上,“社会主义理想”的文章片段:
很多国家二战以后把民主改革成了的社会主义民主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方兴未艾。社会主义是思想是过程,程序机制是制度。
只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公共意志才能保障人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人权,尤其是儿童抚养权、劳动权、住房权、失业权、教育权、医疗权、养老权、保险权、死亡权等9个基本生存权。
“4个代表”论:经济代表今天,科技代表明天,教育代表后天,制度代表未来、持续、永恒、均衡和谐。今天的结果是昨天的原因,今天的原因,必然产生为明天的结果。
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曾经长期在科技领先世界,但是近代落后了,李约瑟疑问现在有答案了,因为中国的孔儒文化落后,国家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而制度是文化的核心。
现代发展都是先有政治制度创新,再有工业革命,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民主、英国在光荣革命民主后,才有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经济革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经济民主的保障、必要条件。好的制度,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就是先有政治民主,才由一群流亡的英国清教徒、盲流、囚犯、问题人等移民者,在一片荒漠贫瘠的大地上建立了最发达的国家。科教不能救国。制度才能救国。
——注意:这里的社会主义,指的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
卢永利先生《先进的制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
…从苏联这个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党独大加上计划经济”的社会模式极易造成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恶性循环局面,而这正是“官主社会”的典型特征。…
必须看到,“官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出现“制度腐败”,因此以权谋利所获得的利益实在太容易了,成本实在太小了,因此,当官都想着以权谋私,不再研究什么科学技术之类的,如此不但提高不了社会生产力,相反,人民生活困难,民怨极大,最终,人民都会选择奋起反抗这条不归路。中国两千多年的“官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轮回的历史,“苏东”社会主义社会的解体,看似偶然,其实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无论如何,人类社会最终都会走向“民主社会”。所谓“民主社会”就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的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任何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在这种想法下,而且在得到社会制度的许可下,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而这正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民主社会”的先进性还在于能够有效地汇集民智、释放民怨,这是一个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它远远强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为了再度迅速提高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我们就应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认识上升到“先进制度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规律,并且依照这个规律来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亦即是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政于民,化少数精英统治为多数人统治,如此,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就一定能得到迅速而长期的大力发展,并且一定会成为其他国家的社会建设典范,然后领导其他国家一起进行全球一体化的建设当中。
官方也许不同意我的看法,但历史一定会证明我的见解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有名义上的,有事实上的。正如某网友所说:
加拿大在华人圈子里面别号“大家拿”知道吗?所有欧洲富裕的国家基本都是事实上的社会主义,北欧的社会不说,连德国都是政府负担N多东西。
北欧及其他一些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基本上搞的是社会主义。
美国搞的是社会主义,但不说,不争论,有点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的味道。
南昌雷先生:
在政治课本中,“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间发生的社会联系。”
“生产关系”的外延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如何”。
据说,这个外延是斯大林确定的。这种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是“生产能力”的一部分,概念划分混乱。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如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本身就是上层建筑内容,概念划分混乱。
基本概念混乱,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就谈不上“符合逻辑”。“生产力决定论”本身连概念都不能自洽,不是科学的理论。
马教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类的概念,根本就经不起严格的分析。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之类,在任何现代文明社会无疑都是基础性的东西,哪个经济基础能够离开这些东西?
经济基础,可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呀。
失去制度、法律的调整,一切“关系”都会乱成一团。
这等于是灵魂——肉体能离开灵魂吗?
说什么它们仅仅属于上层建筑,无疑是非常荒谬的,所以现代经济学家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类过时的观念。
总而言之:
第一、这些东西很难截然区分;
第二、勉强分开,也是变量与另一变量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纯属闭着眼睛胡说。
网上批驳这些教条的文章很多,譬如毛泽东左派中有这样一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法,来自两个方面的歪曲:
一、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是有决定意义的关系。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就占有对产品分配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资料,从而把别人劳动的果实据为己有。这是属于阶级根本利益的问题,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把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歪曲了生产关系的实质。
这种歪曲,是对劳动者的精神麻痹,似乎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就会自动变革,生活自然就会好起来,不必去追求解放。
二、以欧洲大陆私有制文明发展的轨迹为证,生产力决定论认为,是封建生产力的发展推翻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翻了封建社会等等。
这是把生产力与掌握了生产力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作为争取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加以运用,混为一谈了。而人才是运用物质力量的主体,不是生产力,而是人在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自己利益的需要。”
再来看一段“百度知道”的文章:
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揭开了“世界史”的序幕,地理大发现,使地球上的居民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概念,也为世界的开放准备好了条件。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世界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开放的出现则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产业革命前,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但那只是偶尔发生的互通有无的少量的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通常只是因为各国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
产业革命后,国际商品交换的品种和数量扩大了,而且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交换关系,世界开始进入了开放的时代。以商品国际化为主,世界出现了工业国和原材料生产国的分工。”
“世界的全面开放,形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电不仅被用作强大的工业动力,而且被运用于照明、通讯。广播等方面,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空前强大的生产力,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在国内,规模庞大的工业要求巨额资本,于是加速了资本的集中,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其次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需要寻找国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而帝国主义时期,大量的资本输出,使这一时期世界开放的局面,形成了以资本国际化为主的新特点。而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就这样导致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世界全面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奠定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本世纪中期,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合成材料与激光技术等为主要标志,推动了世界开放的新发展。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揭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
电子计算机的运用,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涉及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空间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比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还要神奇的时代。
战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相适应,现代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面貌大为改观,生产专业化与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之加深,世界开放格局取得了新发展。国家之间因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联系密切,交往十分频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把世界各国的交往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地球上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信息的“时间差”也趋于消失。这种局面不仅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世界变得空前开放。
开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国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
上面这段,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写的,都是“科技—经济—社会”,马教那个路数。
“中古科技最发达的,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阿拉伯,何以纷纷落伍,让位给了四分五裂的欧洲”,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答案只有两个字:“制度”。
此消彼长的背后,乃是制度的力量。
是竞争型的封建制度,战胜了一潭死水的中央集权制,欧洲的优势就来自“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