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的宇宙观

时间: 2025-04-29 08:56:15
A+ A- 关灯 听书

道家认为:

宇宙在空间上没有尽头;宇宙无限;道的本体是虚无的,并且无所不在: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浡,冲而不盈”。

——换成现代语言,“道”就是“无”,就是“真空场”,就是“隐性物质”。

这远比西方哲学高明,较之现代科学尤胜一筹(科学不大明白真空能生妙有)。

黑格尔这只井底之蛙,扒窃道家哲学,把“道”改头换面,称为“绝对精神”;

把“圆融互补,天人合一,生生不已”的辩证法,改造成了“二元对立”,“否定之否定,需要用矛盾来推动”的荒唐理论。

为了掩人耳目,毁尸灭迹,他对中国哲学也大加贬低。

近现代中国的饭桶学者们,数典忘祖,趋炎附势,舍己从人,邯郸学步,非要用西方哲学的范畴来表达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竟已经搞不懂“道”为何物(修道者却十分清楚)!

头脑浑浊,胡言乱语,可怜可鄙,一至于斯!

道无形无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说的就是真空场。

《玄纲论》说:

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

“真空”变成了“混元一炁”;

“混元一炁”又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一部分又交汇为“冲气”;

“阴气”、“阳气”、“冲气”,三者生成了万物。

(这个“气”实际是“炁”,在神的眼里,一切都是“炁”。)

道家认为,宇宙的无上主宰——玉皇上帝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等。

他是宇宙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裁决者,玉帝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佛。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仙、佛、圣和人间、幽冥之事。三界众圣都要朝拜玉帝,随侍其左右,他们之间的关系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

中国僧人动辄诬称:“玉帝”为佛经所说的“帝释天”。

但帝释系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兼为护法神,在佛的面前根本沒有坐的地方,只能站著。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是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帝释天”仅为三十三天之天主,虽然他不只管天上的事情,也管人间的事情,但权力有限;

而道教的“玉帝”居住在宇宙中心,总领仙佛,燮理阴阳,决断三界,主持众神的黜陟升沉,二者判然有别。

玉帝早已无欲,早已脱离轮回,又怎会生在欲界,为欲界天主?(欲界诸天,尚未断七情六欲!)

帝释天释提桓因,其天寿仅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

而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气。与道同存,拥有金刚不坏的真空无上法身。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飞升。经过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实际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明显是道士们根据修道所见,或者依据佛经编出来的。

道教后来又弄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居于玉皇之上,叠床架屋,可谓败笔。认为元始祖尊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他的本体是永恒的,不灭不坏的。即使现今宇宙毁灭,也丝毫不受到影响(我们不是说没有这些天尊,而是说他们层次没有那么高)。

民间依靠朴素的直觉,却只承认玉帝的至高无上。

玉帝化育有情,经纬宇宙。《真诰》所谓:“阴阳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

早在太极之先,玉帝悯惜宇宙混沌不清、化育难行,故化身盘古,开天辟地。

除了“玉帝开天辟地”之说,道教中的创造理论还有不少。

《道经》相当芜杂,遂说法不一,概而言之,宇宙自然永存,或者来自创造。

更确切地说:

无限宇宙自然永存,个体宇宙来自创造(大致如此吧)。

——这就很正确了,超过了佛家的“宇宙缘起论”(宇宙由因缘和合而成之说。)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调有一种东西,也就是“大道”比天地诞生的要早。

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好像这个“大道”比上帝出现的还早(深入分析,“大道永存”,事实上就等于宇宙永存)。

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际上讲的已经是个别宇宙的诞生。

庄子说:“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概括起来,宇宙没有它的开始,也没有它的结束,是无穷无尽往复循环的一个流程。

道教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曾奉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认为太上老君是创世主。

太上老君无时不存,无处不在。他常分身降世,后天的“老子”即先天的太上老君之化身,太上老君把“道”讲出来,乃成为道家、道教最高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信仰。

晋朝葛洪《枕中书》说:

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

南北朝时有《太上老君开天经》出,经文论述太上老君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人类之历史。

谓天地开辟经历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等阶段,人类社会亦经历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王统治。老君历世皆变化下降,传经授法,治理天下。例如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下降,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天地始分。清炁上升为天,浊炁下降为地,天地之精合而生人,万物则各受一炁而生。老君曾化身下降为三皇五帝及三王之师,“皆劝令修善”。

刚开始是无边虚空,无形无象,无天无地,无阴无阳,“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生。而后,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之时,至于万劫,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万物之中,人最为贵”。

宋代《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也认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是“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他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开始时,“常于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于三才”。在宇宙末日,“至劫终于六合俱消,混沌为一”, 物质崩散,元气独存之时,他使混沌“又复分判”,使“劫历重开”,重新构造天地万物,令新的个体宇宙开始形成。

——宇宙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凡经无量浩浩之劫,悉如是矣。”

《洞玄赤书经》)则说,是元始祖尊和太元圣母化育了东王公和西王母。

此时宇宙已建成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境之中分布有九天系。元始天尊在大罗天境分化九皇,居于三清境,治理浩瀚的宇宙。为了使宇宙智慧之灵得以流转,元始天尊于是在太初大纪里,与玉皇、斗母等神尊,实行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

——元始祖尊与玉皇、斗母、东王公、西王母等祖尊显示出无穷的法威,无所不在的主宰力量,运驱阴阳二气,造就了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场、大气层等等。在地球造化了生命后,元始天尊于是在大罗天境玄都玉京里又开始筹划生命存活的纲领……

《清微三品大乘度劫真经》告诉我们:

现今宇宙生成之前,旧宇宙接近毁灭。

“先天神祇飘荡无凭,万物销铄咸灭。时无极圣众、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坏法身,遇此劫会,被混沌销铄,渐丧其神”,即将毁灭。

值此旷劫,宇宙中的至人,元始祖尊出手了。他怜悯众圣万世苦行,于是大显威神:“摄一切圣神,纳诸黍米,珠中藏之”;又大显神通,创造出新宇宙。

新的宇宙形成后,元始祖尊与不同时空的天尊,游历于现今宇宙,创造了“大罗天境”等等六合三十六天乐园。形成了以玉皇至尊为主的团体,他们服从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广漠的宇宙中创造生命,播种智慧,陶均万品。

所以,“虚无化成万象,星辰日月地球形成,无极圣众布满天地”。大千世界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元始居玉清中,“运无量身,极大神通,分身应化,各以其神,入居人身,各各一顶,各一元始,寓居其中,为一身主”。

“故知元始,统于一元,一元分化,极于万象,万象森罗,总归一元”。——元始就是大道,就是我们的根,亿万灵性最终的目标,就是回到元始祖尊之源,如江河归海。

(“我闻在昔,太极未辟……一切金刚不坏法身,遇兹劫会,感化邅迍,以兹销铄,渐丧其神……”)

道教也受到了佛教宇宙观的巨大影响,《云笈七签》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说,即:

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之上还有四梵天。

事实上,有道教的宇宙观,有道家的宇宙观。

道家又分“普传”的和“密传”的理论,大道、大法另有心传,泥文执像并不足取。

故不可一概而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