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地球航天员开始“登天”,他们看见宇宙这样浩瀚、这样有秩序,往往大感意外,开始怀疑宇宙是不是经过大爆炸自然产生的。
保罗·戴维斯教授写道:
“我们在周遭看到许多证据,表明大自然在各方面都恰到好处。”
“为什么样样都调节得恰到好处呢?成因是什么呢?”
《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位资深作家说:
“我们对宇宙的奇妙细节看得越清楚,就越难用一套简单的理论去解释宇宙是怎么会这样秩序井然的。”
天体物理学家艾伦·莱特曼指出:
科学家“对于宇宙设计得这么有秩序,认为不可思议”。
“任何完满的宇宙学理论都必须能解释为什么宇宙并没有陷于混乱状态”。
《银河系成长路》作者慨叹:
“对于宇宙,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看出自己知道的甚少。”
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宇宙中明显存在的四种基本力,被调整的丝毫不差,令人惊叹,充分显示出这是一种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设计。
强核力
我们看到:
强核力使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里紧紧连在一起。
由于这种连系的力量,各种元素才能形成,有的轻(例如氦和氧),有的重(例如金和铅)。
如果这种结合力只是弱百分之二,就只有氢才可以存在。
如果这种力稍强,就只有较重的元素才能够形成,氢却无法形成。
如果宇宙没有氢,太阳就没有燃料,也就不能发出维持生命的能量了。
当然,我们也不会有水和食物,因为氢是水和食物的主要成分。
弱核力
弱核力控制放射衰变,也影响太阳的热核反应。
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说:
“弱核力比一般核力弱几百万倍。它并不太强,刚好让太阳的氢以缓慢稳定的速率燃烧。
这种恰到好处的燃烧速率让地球保持暖和,却不致烧焦。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生存下去。
如果弱核力强得多或者弱得多,任何依赖太阳一类的恒星的生物,就都受到威胁。”
弱核力要是稍强,氦就不能产生;
要是再弱一点,差不多所有氢都变成氦了。
科学家相信,弱核力有功于促成超新星爆炸,他们认为大部分元素都是通过超新星爆炸而产生和扩散的。
物理学家约翰·波尔金霍恩指出:
“只要核力稍为偏离现状,恒星就不能制造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了。”
碳、氧和铁这些对人类至为关键的元素就不能存在。
电磁力
电磁力如果弱些,就不足以约束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活动,这样原子就不能组合起来形成分子了。
如果这种力强一些,电子就困在了原子核的表面,原子之间就不能产生化学作用,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了。
在大尺度上,电磁力稍强稍弱,同样会影响到太阳照射地球的阳光,令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得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进行,也可以使水失去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独有的特性。
电磁力的精确配合,乃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键。
引力
对于“引力”目前没有解释,无论是牛顿的解释、相对论的解释、量子力学的解释,都没有触及实质,人类真正明白其中奥秘恐怕要等到“灵系社会”。
在天体系统中,由于质量巨大,“万有引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是太阳和地球等天体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
它使月球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形成潮汐,
它使地球和其他天体按照它们自身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
没有引力,我们所知的许多自然现象和生命形式将不会出现。
我们计算和了解我们的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详细信息、太阳的质量、恒星间的距离,甚至推测宇宙的过去未来,都要通过“引力定律”(当然,人类还不能认识万有引力并非万有)。
在宏观上,引力更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它使恒星围绕星系中心运转,星系围绕星团中心运转,星团围绕超星系团运转,并保持着它们的轨道。
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譬如说,恒星的形成,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已经认识到:
引力同样被确定的恰如其分,不强不弱,有点莫名其妙。
电磁力和其他三种力的相对强度,同样十分重要。例如,按照有些物理学家的计算,电磁力相当于引力的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的40次方)倍。在这个数字上多加一个零(10的41次方),看来只是个微小的改变。可是,这就表示引力也按比例减弱了。
莱因哈德·布鲁尔博士指出:
“引力较小,恒星也相应较小,恒星内部引力所形成的压力也就不足以提高温度达到产生核聚变的程度,于是太阳就不能够发光了。”
如果引力按比例增强,上述数字少了一个零(即10的39次方),又会怎样呢?
布鲁尔博士说:
“只要发生这么微小的改变,太阳这个恒星的预期寿命就会大为缩短。”
构成生物必不可少的元素(特别是碳、氧和铁)就不能存在了。
正因为四种“基本力”强弱适中,太阳、地球、水、大气层、地球上许许多多珍贵的化学元素,才能存在,才能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是原始神—上帝在创造我们的四大宇宙时经过复杂计算、天脑模拟演示后精心布置的结果,决非误打误撞。
人择宇宙论所谓“我们最特殊,恰好处在了无数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个”中,更是热昏的胡话。
正如《古兰经》所说:
“祂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
上帝创造宇宙已经远在大约170万亿年前,无论是原子的能量级还是强弱核力、电磁力、引力的大小,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生存,碳基生物的出场设计的。
面对种种看起来令人无法相信的巧合,科学家们却告诉我们:“这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大爆炸模型推算出的宇宙年龄仅仅为137亿年,与宇宙的真实年龄整整差了一万几千倍,怎么解释?
答案是:
宇宙一直在局部更新,用佛家的语言,即“大千世界一直在成住坏灭”。
根据现有的宇宙模型,根据所谓宇宙膨胀速率推算宇宙年龄很不靠谱,理由是宇宙根本没有膨胀。
利用望远镜观察最古老的星球上的铀光谱来估计宇宙年龄(大约是一百二十五亿年)似乎有点意思,但铀元素可以重复制造,焉知这颗恒星经历了多少次转换?
科学理论时刻在变化,朝三暮四。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测算三角座星系,改正误差,就认为宇宙的年龄可以从137亿年提至157亿年。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宇宙深处的一个编号为“APM08279+5255”的类星体上铁物质含量远多于太阳系中任何星体,大约是太阳系中单个星体的3倍左右。由于天体中铁物质的形成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在对比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宇宙年龄很可能要大于此前人们的猜测”。
常人迷信科学,内行却常常嗤之以鼻。
200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波尔·施泰恩加德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尔克这两名理论物理学家在一篇论文里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宇宙循环论”。即:
“宇宙大爆炸”发生了不止一次,宇宙一直经历着“生死轮回”。
面对“人择原理”,尼尔教授称:
“这简直太糟了,真的该被抛弃了。这个理论就是想说明人类永远不会了解宇宙的奥秘。”
为了找到“人择原理”之外合理的解释,两位科学家利用宇宙大爆炸模型计算宇宙常量,但得到的结果要比实际观测到的宇宙常量大得多,是实际值的10100(10的100次方)倍,根本不适合现在宇宙中生命、人类的生存。
二人因此推断:
在万亿年中宇宙大爆炸发生了很多次,宇宙常量在每一次大爆炸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直到产生了像我们这样一个宇宙。
尼尔教授说:
“我想,宇宙的年龄可能远远大于万亿年。时间没有开始,根据理论宇宙的年龄是无限大的,而宇宙范围也是无限大的。”
“循环宇宙论”虽然不大正确,但在时间估算上已经有些接近真相。
事实是:
170万亿年来,在众神的控制下,在恒文宇宙中,无数的大千世界,星系、星体一直在聚散离合、生生死死,众生在这里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直到有一天,我们的银河系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