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来看看病毒,这是天魔的杰作。
病毒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没有细胞结构,它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生物大分子。一般全长不足0.1微米,100万个病毒排起来仅长约1厘米。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一个蛋白质外壳构成,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生产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生存能力极强。
目前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了鉴定,它们作为生物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呈现出千姿百态。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可以为单链或双链。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它是可以演化的,但说不上是什么进化。
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
有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但有争议)。
从病毒结构分类:
有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
有噬菌体(细菌病毒)、
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
从性质来分:
有温和病毒、
烈性病毒(如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态:
(1)球状病毒;
(2)杆状病毒;
(3)砖形病毒;
(4)冠状病毒;
(5)丝状病毒;
(6)链状病毒;
(7)有包膜的球状病毒;
(8)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
(9)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只有两种,即螺旋对称(代表烟草花叶病毒)和二十面体对称(等轴对称,代表腺病毒)。
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病毒,实质上是上述两种对称的结合,称作复合对称。
病毒的大小: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纳米左右,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 - 450纳米,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 - 22纳米。
一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纳米,但其宽度却只有约80纳米。
病毒的组成:
病毒颗粒的中心是核酸—基因组,蛋白质的衣壳是它的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由衣壳粒构成,是由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质。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核心壳外还有一层包膜,在包膜表面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镶嵌成钉状突起,称为刺突。
病毒的分布: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感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常引起宿主发病甚至死亡。但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也可与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显的疾病。
病毒入侵过程:
不同病毒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异很大,但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一、附着:首先是由病毒衣壳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受体之间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决定了一种病毒的宿主范围。例如,艾滋病毒只能感染人类的T细胞,因为其表面蛋白gp120能够与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和受体结合。
二、入侵:在病毒体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之后,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或膜融合进入细胞,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病毒进入”。植物细胞有一层由纤维素形成的坚硬的细胞壁,病毒只有在细胞壁出现伤口时才能进入。细菌也有一层细胞壁,病毒必须通过这层细胞壁才能够感染细菌。但噬菌体可以干脆将自己的基因组注入细胞内而把衣壳留在细胞外,从而减少了进入细菌的阻力。
三、脱壳:此后病毒的衣壳被病毒或宿主细胞中的酶降解,使得病毒的核酸得以释放。
四、合成:病毒基因组在别人体内完成复制、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质合成。
五、组装:然后将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各部分组装在一起。
六、释放:无包膜病毒需要在细胞裂解(通过使细胞膜发生破裂的方法)之后才能得以释放。包膜病毒则可以通过出泡的方式得以释放。
感染范围: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物种,少数病毒甚至也会受到其他特定病毒的感染,但特定的病毒感染物种的范围是有限的。例如,植物病毒不会感染动物,而噬菌体只能感染细菌。
对家畜来说,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够导致的疾病包括口蹄疫、蓝舌病等。作为人类宠物的猫、狗、马等,如果没有接种疫苗,也会感染一些致命病毒。
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都会感染病毒,但大多数病毒能够与宿主和平相处而不引起任何损害,也不导致任何疾病。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的种类繁多,能够影响受感染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病毒的传播常常是由被称为“载体”的生物来完成的,这些载体一般为昆虫,也有部分情况下为真菌、线虫动物以及一些单细胞生物。对于人类及其他动物来说,植物病毒是无害的。
植物具备精巧而有效的防御机制来抵抗病毒感染,如“抵抗基因”(R基因)。每个R基因能够抵抗一种特定病毒,主要是通过触发受感染细胞附近细胞的死亡而产生肉眼可见的空点,从而阻止感染的扩散,就像人类用烧荒来阻止草原大火。
植物中的RNA干扰也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还能够产生天然消毒剂(如水杨酸、一氧化氮和活性氧分子)来杀灭病毒。
噬菌体是病毒中最为普遍和分布最广的群体。例如,噬菌体是水体中最普遍的生物个体,在海洋中其数量可达细菌数量的十多倍——1毫升的海水中即可含有约2亿5千万个噬菌体,它们是细菌的天敌。
细菌防御噬菌体的主要方法,是合成能够降解外来DNA的酶,它们能够剪切噬菌体注入细菌细胞的病毒DNA。
细菌还能够通过RNA干扰的方式来阻断病毒的复制,类似于获得性免疫,古菌的病毒防御体系估计可能就是这一种。
人类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已经确定的如,感冒、流感、水痘等一般性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严重疾病,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
病毒可以引发许多流行病和许多种瘟疫,
在历史上曾经杀死无数人类。病毒也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与人类癌症相关的病毒有许多种。
病毒往往通过使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一些病毒亦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图/甲肝病毒
图/丙肝病毒
自我复制过程
流感病毒自我复制过程简图:
图/流感病毒自我复制过程
1、病毒体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进入细胞;
2、衣壳分解后,病毒核糖核蛋白转运入核;
3a、病毒基因组转录;3b、病毒基因组复制;
4、新合成的病毒mRNA出核并完成翻译;
5a、合成的核蛋白入核与新复制的核酸结合;5b、合成的病毒表面蛋白进入高尔基体完成翻译后修饰并转运上膜;
6、新形成的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并与插有病毒表面蛋白的细胞膜结合;
7、新生成的病毒体通过出泡方式离开宿主细胞。
2010年10月,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Cafeteria roenbergensis飞病毒的海洋病毒——它携带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约73万个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对,其中包括超过500个类似于基因的区域。它甚至比一些细菌所具有的DNA还要多。
淡水病毒——多噬棘阿米巴模仿病毒,更是拥有120万个碱基对。
这样的巨大病毒,具有它们自己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以及其他通常在活体细胞中才能够完成的功能,模糊了什么是活的有机体,以及什么是非生命之间的界限。
图/Cafeteria roenbergensis病毒
病毒传播方式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过以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如蚜虫,来在植物间进行传播;动物病毒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而得以传播,这些携带病毒的生物体被称为“载体”。
流感病毒可以经由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
诺罗病毒则可以通过手足口途径来传播,即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
轮状病毒常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儿童而直接传播的;
此外,艾滋病毒则可以通过性接触来传播。
病毒的形态
螺旋形病毒
螺旋形的衣壳是由壳粒绕着同一个中心轴排列堆积起来,以形成一个中空的棒状结构。这种棒状的病毒体可以是短而刚性的,也可以是长而柔性的,具有这种形态的病毒一般为单链RNA病毒,被研究得最多的就是烟草花叶病毒。
图/烟草花叶病毒
但也有少量单链DNA病毒也为螺旋形;无论是哪一种病毒,其核酸都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衣壳蛋白结合(核酸带负电而衣壳蛋白朝向中心的部分带正电)。
正二十面体形病毒
大多数的动物病毒为正二十面体或具有正二十面体对称的近球形结构。二十面体具有5-3-2对称,即每个顶点为5重对称,每个面的中心为3重对称,每条边的中心为2重对称。
科学家们认为,病毒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可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规则的二十面体是相同壳粒形成封闭空间的一个最优途径,可以使所需的能量最小化。形成二十面体所需的最少的等同的壳粒的数量为12,每个壳粒含有5个等同的亚基。
但很少有病毒只含有60个衣壳蛋白亚基,多数正二十面体形病毒的亚基数量大于60,为60的倍数,倍数可以是3、4、7、9、12或更多。
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病毒壳体多取此一结构。腺病毒的二十面体衣壳:
图/腺病毒结构图图
包膜型病毒
一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后的宿主的细胞膜环绕在病毒体周围,形成一层脂质的包膜。包膜上既镶嵌有来自宿主的膜蛋白也有来自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膜蛋白;而脂质膜本身和其中的糖类则都来自宿主细胞。
包膜型病毒位于包膜内的病毒体,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体形。
图/病毒体结构解析
无包膜病毒
无包膜病毒 ①衣殼,②核酸,③殼粒,④核衣殼,⑤病毒体,⑥外套膜,⑦刺突蛋白
具包膜病毒
具包膜病毒 ①衣殼,②核酸,③殼粒,④核衣殼,⑤病毒体,⑥外套膜,⑦刺突蛋白
复合型病毒
与以上三类病毒形态相比,复合型病毒的结构复杂得多,它们的衣壳既非完全的螺旋形又非完全的正二十面体形,可以有附加的结构,如蛋白质组成的尾巴或复杂的外壁。
有尾噬菌体和痘病毒,都是比较典型的复合型病毒。
有尾噬菌体在噬菌体中数量最多,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头部和尾部之间通过颈部相连。此外噬菌体的尾部还附着有一些尾鞘、尾丝和尾钉等,乍看非常像一艘宇宙飞船。
其头壳中包裹着噬菌体的基因组,而尾部的各个组件则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图/有尾噬菌体
上面是一个典型的有尾噬菌体的结构:①头部,②尾部,③核酸,④头壳,⑤颈部,⑥尾鞘,⑦尾丝,⑧尾钉,⑨基板。
有尾噬菌体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战事:
痘病毒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体形较大的复合型病毒,其病毒基因组与结合蛋白位于被称为拟核的一个中心区域,拟核被一层膜和两个未知功能的侧体所围绕。痘病毒具有外层包膜,包膜外有一层厚的蛋白质外壳布满整个表面。
痘病毒的形态有轻微的多态性,从卵状到砖块状都有。
图/天花痘病毒
拟菌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其衣壳直径达400nm,体积接近小型细菌,且表面布满长达100nm的蛋白质纤维丝。在电镜下观察到的拟菌病毒呈六边形,因此推测其衣壳应为二十面体对称。
图/艾滋病毒
图/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结构示意图
病毒起源之谜
科学家是搞不懂病毒起源的,指望由他们来破解病毒起源之谜,只怕是一万年也做不到。
科学界的正式结论是:
“病毒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
因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没有外部参照物可以用来研究其所谓“进化”过程。
科学家们认为,病毒的多样性显示它们的进化很可能是多条线路而非单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据说是目前可用的揭示病毒起源的方法;但这些技术需要获得远古时期病毒DNA或RNA的样品,而目前储存在实验室中最早的病毒样品也不过90年。
关于病毒起源主要有三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了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
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寄生虫竟先于寄主出现,显然也非常不合理。
第二种假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了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不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据此,某些科学家推测——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首先退化成了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最后就退化成了病毒。
这比进化论还要可笑,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可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并未见发现存在病毒的报道。
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假说认为,一些病毒可能是从较大生物体的基因中“逃离”出来的DNA或RNA进化而来的。逃离的DNA可能来自质粒(可以在细胞间传递的裸露DNA分子)或转座子(可以在细胞基因内不同位置复制和移动的DNA片断,曾被称为“跳跃基因”,属于可移动遗传元件)。
支持这个假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
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
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
许多间接证据似乎可部分解释DNA病毒的起源,但要说明RNA病毒的起源,却仍然十分困难。
概而言之,科学家们认为:
病毒起源可能是复杂和多元化的,不同病毒可能有着不同的起源(至少在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间是如此),部分病毒可能起源于质粒,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起源于细菌。
“这方面的结论尚有待于更多研究资料的积累”,呵呵……
病毒起源的各种假说并不成立。
寄生性的细菌和病毒,实际上都是天魔所造。
佛经说过,欲界诸天,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天。此天依空而居,离大海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此天有魔王波旬(实际上常常换人)及其无数眷属居住,宫殿壮丽巍峨。他们不喜众生出离三界,故会对修道者做出种种扰乱。此天魔王及其眷属,身形高大魁伟。常夺他人所化而成己乐,“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称他化自在天。
《天经》和天上的使者都讲过,制造病菌和病毒的就是魔王手下的一些小王及其下属。他们制造这些东西的地方,是六欲天一处巨大的魔宫(小王的名字和魔宫的具体的名称此处予以省略,免得有人动念,招来天魔)。
他们的创造与前面天神的制造细菌大同小异,但不能胡乱抛洒。
病菌和病毒都是寄生性的,都是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这正是“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的具体体现。
天魔从远古就开始制造病菌病毒,在没有人,没有动植物的时代,有害的细菌和病毒(包括一部分真菌)可以成为地球的保护伞,驱走上天不希望定居在地球上的一些外星人,免得破坏他们这个系统。
在动植物或者人类被创造出来的时期,它们就成为动植物和人类的克星。
这是地球生命恶业引致,或者说,展示了善恶必报的宇宙法则。
古希腊传说,远古时期,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
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送给人类,使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主神宙斯闻知后十分恼火,决定让灾难也降临人间。他命令众神创造出了绝世美女潘多拉。潘多拉来到人间,打开魔盒,灾难与瘟疫才飞了出来,为祸人类。
这则神话,在不经意间,几乎说出了病菌病毒的来历。
历史上的大瘟疫
由于病毒引起的大范围传染,人类历史上爆发过许多次大瘟疫(尤其是黑死病、鼠疫、天花、流感),如:
公元前430年前修昔底德记录的雅典大瘟疫,居民死亡达四分之一。
公元2世纪中期,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大瘟疫,罗马本土有1/3人口死亡,总数高达500万。
开始于公元541年的查士丁尼大鼠疫,杀死了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
1347年爆发的欧洲黑死病,肆虐三百年,杀人近两亿。
15世纪至16世纪,欧洲人传入的天花几乎灭绝了美洲印第安人。
1918年3月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席卷全球,死亡人数接近4000万,相当于一战死亡人数的4倍。
真是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到处伤心惨目。
修昔底德为后人描画了一幅地狱般的图景: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
时刻准备收割生命的魔鬼:
魔的诱惑(注:原图丢失,由编者据AI搜集,仅供参考):
魔罗宫殿 壮丽无伦
瘟疫在中国古代同样曾经大为流行: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疠”字可见于《尚书》、《山海经》和《左传》。“疠”,恶疾也,瘟疫也。
举例说:
汉朝:
延光四年(125年)“冬,京都大疫。”
元嘉元年(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161年)“正月,大疫。”
建宁四年(171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
光和五年(182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185年)“正月,大疫”。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于传染病。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青龙二年(234年)“夏四月,大疫”。“是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
青龙三年(235年)“正月,京都大疫”。
两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
永嘉年间(307年 - 312年),战乱频仍,“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泰始四年(468年)六月,太白犯舆鬼,占曰:“民大疫,死不收,”其年“普天大疫”
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前一年,“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于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
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元朝: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中亚、波斯、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
同时期蒙古金帐汗国在攻打克里米亚的卡法城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了1347年欧洲瘟疫大流行。
明朝:
景泰六年(1455年),南京等地发生瘟疫,“死者相枕连途,生者号啼盈市。弃家荡产,比比皆是;鬻妻卖子,在在有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北京“时疫太甚,死亡塞道。”龚钟庵有诗:“疫疠饥荒相继作,乡民千万死无辜。浮尸暴骨处处有,束薪斗粟家家无。”
明朝与其说亡于李自成,不如说是亡于瘟疫——在疫区死亡的人数竟约占当时总人口的40%。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有大疫,人死八九。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鼠疫流行,士兵感染后身体虚弱,造成北京城不攻自破。
李自成进京,等待他们的亦是毁灭性的肺鼠疫。李自成军,离开北京,连战连败,一路传染,“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各地留守的部队也染上了鼠疫,于是弃山西、弃西安、败死九宫山,一支纵横中原的百万大军基本上都被鼠疫消灭。
清朝:
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北京大疫,当时的重臣潘祖荫、曾国荃、曾纪泽、彭玉麟、杨岳斌等皆病逝。
光绪二十年(1894年),鼠疫曾发现于香港,后即酿成疫疠,流行于世界。
天书上说,秦二世时,中国也曾经流行大瘟疫,死者甚多,甚至重创了几支秦军(《史记》对此似乎没有记述)。
大瘟疫事实上是天上魔神向人间投毒所致。地球某处恶业积聚,魔神就会遵循因果法则,向人间播洒病菌和病毒。同时其他各路妖魔鬼怪失去了正神的约束,也会横行无忌,肆意捣乱破坏。
魔王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魔天的魔子魔孙魔民,不计其数,无量无边,无孔不入。
他们要散毒,脆弱的凡人肉身如何抵挡?
恶魔散毒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或者从天上投毒,无声无息,投下病菌病毒;
或者把天上的病菌病毒粘附到大魔身上,由千千万万大魔直接扑向人间,扑向人群。
后一种方式极其凶猛,防不胜防,往往造成大霍乱、大瘟疫,在历史上曾经导致千百万人类死亡。
回首历史,三四百年前的末帝崇祯虽有雄图远志,梦想只手补天,复兴大明,事实上自己却是一颗灾星。他给大明带来的只是连绵不绝的天灾人祸。
盖大厦将倾,一木难扶,大明王朝早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前,已经是积弊如山,腐烂透顶,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当亡国之运者,兼乏救亡之术,见不及远,刚愎自用。焉能不上干天怒,下集民怨,弄得群魔下界,狼烟四起,身死国灭,宗社丘墟,为天下笑?
魔神好斗,睚眦必报,锱铢必较,有点认死理,钻牛角尖。但做事认真,是他们的长处。
他们创造的病毒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病毒粒子一般都是具有高度对称性的完美的立体结构。病毒的“衣壳”或者是立体对称,或者是螺旋对称,或者是复合对称。
譬如说,大多数的动物病毒都是正二十面体或具有正二十面体对称的拟球形结构,规则的二十面体是粒子形成封闭空间的一个最优途径。不仅高度对称(有 120 种方法去旋转或者反射使其保持不变),而且节省能量。
据说正二十面体是最接近球形的,只要将角切掉,它就是一个球。
图/艾滋病毒
事实上,病毒的结构已经间接证明了天上也有数学和几何学。
天魔与神一样精通数学,许多种病毒就是活生生的实例。
更准确地说,所有行星上一切人类所掌握的数学,不过是天上数学的流衍罢了。
我们已经看到,地球人类徒然惊叹微积分的简洁、深邃、美妙,却不知道它真正的由来。
病毒的数量庞大(很难统计,一个成年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总量就有一千克之多),种类繁多(已知的病毒种类已经超过 5000 种,总数可能超过百万),可以发生许多种突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没有复杂的校正机制,突变率很高,高突变率也算是病毒的一大优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撒下,无声无臭,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
人类存在时,其他生物基本上严禁制造。所以我们向来只看见有许多的物种灭绝,从来也没有目睹任何一个新物种的产生。
病毒和病菌却是例外,人类经常发现有新的病毒和病菌产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
病魔附体,无可奈何之际,我们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病菌和病毒的杀戮事实上也有正面意义,它至少可以让死去的生物释放养分,令地球物质得以循环。
现代人类业力甚大,又值上天修复人道。
天上的亿万魔神已经组成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的庞大军阵,枕戈待旦、跃跃欲试。
他们如果直扑下来,毁灭性的大淘汰就会发生。
幸而释迦牟尼佛和耶稣基督等众神,悲天悯人,用法器阻止住了他们。
诸神与道家真人,包括已经转世为人的高灵已经联合上奏,希望上天能颁布赦令,终止浩劫。
具体结果如何,还有待历史的演变。
生命来自创造,这就是本书的结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