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说说,病菌的来源。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乃神圣或善士所居,“佛国”、“天国”即是。
秽土则样样相对、处处矛盾: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
我们现在所居之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
山高水深,阴晴不定,冷暖无常,寿夭不一,美丑兼有,智愚悬殊,灾劫时作,人类和动植物都有生老病死。都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什么水灾、火灾、风灾、瘟疫、污染、车祸、沉船、空难;人与人互相猜疑、妒嫉、仇恨、伤害、残杀,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正所谓“六欲内沸,八苦交煎”,佛家名之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投生到了这么一个不如意事十八九的破地方,必是前生业力所致,只好万事忍耐,皮糙肉厚,对一切拂逆见怪不怪,视为当然。假如一个人忍耐不住上吊自杀,下场都只会更惨。
当然,反过来说,这个地方也特别适合修炼,修炼个十年二十年的,足以让你在天国享福千百万年,品味看不尽的旖旎风光,天家富贵;修得好的,还可以出离三界,像洪教主那样“仙福永享,寿与天齐”,那可真是赚大发了。
灵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患?
此土众生多生多世多行不义,多造诸恶之所感召也。
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上天诸神把有此共业的众生都一齐划拉到了这颗地球上面,有点像是发配充军。
“依报随着正报转”,除了我们自己的心,世界,国土,山河、园林、房舍,器具……一切人、事、物都属于依报。
正报如此,人心刁恶,上天自然会在地球上源源不断依律降下有害的细菌、病毒和真菌。
此乃地球生命前世作孽所致,不能归咎于神魔。
不要忘记,在事实上,病毒和细菌的绝大部分对于人类无害,有害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医学上把“病毒”和“细菌”统称为“病菌”,容易引起误会,许多人并不知道有益菌占据多数。
能引发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放线菌、朊毒体等。
大体上,专门引发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都是天上魔神所造。
它们寄生在动植物身上,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之中,据说仅能感染人的微生物就超过了400种。
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中华肝吸虫、阴虱、头虱、螨虫、钩虫、锥虫等等,听起来就十分恶心。一般属于原生生物和无脊椎动物,暂且不提。我们只要知道它们的制造者是谁就行了。
从细菌来说,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甚至有益的,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致病,如有伤口可以允许细菌进入血液,或者免疫力降低时。
这一类中性的细菌可能大部分还是神的产品,到底是谁造的不好分辨。
可以致病的病原菌很多,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等等。较大的病菌,长约一微米,一万个细菌排起来才有一厘米,肉眼根本看不见(病毒更小,全长不足0.1微米)。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侵袭力本身并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繁殖、扩散。
病原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譬如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可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很强,1毫克肉毒杆菌的外毒素,即可毒死2000万只小白鼠。
有些细菌则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细菌细胞裂解后,毒素会释放出来,它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感染性休克以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细菌能引起的疾病简直多得不可计数。什么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霍乱、肺结核甚至食物中毒……许许多多人类已经耳熟能详,不必赘述。
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它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它圆柱形的身体外缠绕着一根或多根轴丝,借助它们的屈曲和收缩,螺旋体能自由运动,其运动类型有: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转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非常灵活。它是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有些属不致病)。
奋森氏螺旋体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齿龈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钩端螺旋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体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流行。
梅毒螺旋体是大名鼎鼎的梅毒的病原体,近几年因为繁荣娼盛,在拆迁国的报刊网络上常常现身。
螺旋体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被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图/伯氏疏螺旋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首先发现的,属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原核生物,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但更接近细菌,细胞大小为0.3 - 0.6微米×0.8 - 2.0微米。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主是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
图/立克次体
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会从抓破的伤口或昆虫口器直接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
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落基山斑点热、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Q热、恙虫热等等。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为20%,严重时可达70%,对人类威胁巨大。一战时欧洲战场广泛流行的“战壕热”,也是拜立克次体所赐。
立克次体显然是真核细胞出现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距离最早的原核生物只怕已经隔了几亿或者十几亿年。
衣原体
衣原体属于原核微生物,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体积大于病毒,小于细菌,直径大致有0.3-0.5微米,它无运动能力。多呈球状、堆状,可以算是有细胞壁,一般寄生在动物细胞内。
从前它们被划归病毒,后来才发现应自成一类。
它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其缺乏ATP酶,自己不能合成ATP,要由宿主细胞提供。它与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DNA、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和一个近似细胞壁的膜,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鸟类及哺乳动物。多与寄主相安无事,仅少数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衣原体。
图/鹦鹉热衣原体
支原体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一般是0.2~0.3微米。多数呈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基因组为一环状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有限。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就是核糖体,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据说有80余种。
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等,能引起肺炎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
图/支原体模型
真菌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含甲壳素而不是植物的纤维素),通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一般真菌的菌丝直径为2 - 10微米,比杆菌及放线菌菌丝约宽几倍到几十倍。有隔的竹节状,无隔的细管状菌丝往往相互交错成为菌丝体。
真菌自成一门,与植物、动物和细菌都不一样。它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蕈(xùn,音训)类是大型、高等的真菌,常见的有香菇、草菇、金针菇、蘑菇、木耳、银耳等等。
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或者寄生或者腐生,在有机物质的分解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真菌预估大约有150万个物种,被正式分类的只有约5%。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至今还不清楚,对真菌的起源也没有确切的结论。
有人认为真菌来自藻类;有人认为真菌起源于鞭毛生物;生物学家依据进化论,以DNA比对为基础,认为真菌和动物的演化关系比植物要来得相近。在本人看来,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
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真菌只有大约300种。真菌致病人类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
但真菌的危害并不算小,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达3万余种,占植物病害的70% - 80%,中国记载约有7000余种。
一种植物上往往存在有几十种寄生真菌,小麦锈菌、黑粉病菌、油菜霜霉病菌、稻瘟病菌、棉枯萎病菌、玉米褐斑病菌、甘薯黑斑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等往往危害严重、具有毁灭性,能引起粮食的大减产,造成饥荒。
动物性病原真菌常,可引起家畜和昆虫类患病、死亡。
真菌能侵染人体浅表组织或深层组织,引起病变,造成脑膜炎,肺结核样病变,胰脏坏死等等。人类的脚癣、头癣和灰指甲,某些皮下脓肿都是真菌所致。
英国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各种动植物因为传染病而灭绝,七成是由真菌引起的。
放线菌
放线菌也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是细菌的一个大分支,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 - 1微米,可分为:
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
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之上,又称二级菌丝。其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亦与狭义的细菌相似。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最适生长PH范围也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依靠孢子,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
图/放线菌
以前曾经由于其形态,被认为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物种,现在的有些书上也继续这么写。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大部分放线菌是腐生菌,普遍生活于土壤中,可促使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遗骸腐烂;
也有的是寄生菌,可致病,能使水和食物变味;
有的放线菌,能和霉菌一样使棉毛制品或纸张霉变;
少数放线菌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如布衣放线菌可引起肺放线菌病,诺卡菌可引起肺炎、肺脓疡等;
最主要的致病放线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可导致人类的结核病和麻风病。
图/痳疯杆菌
放线菌现在最重要的作用似乎是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种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等。
朊病毒
所谓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又译为普里朊、蛋白质感染因子等等。
宿主某些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可变为具有传染性的朊病毒颗粒。
图/朊病毒
它是一组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 - 3万之间的蛋白质颗粒。最常见的是能引起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疯牛病)那种蛋白质单体。真是恶名昭彰,令人谈牛色变。
这是唯一不用DNA、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
它的发现(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B·布鲁辛纳1982年发现),提示我们在传统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病原因子,其生物学位置迄今没有确定。
朊病毒比已知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仅约30 - 50纳米)。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
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由于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不含核酸分子,并且只能在寄生的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但另一种假说则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
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尽管朊病毒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朊病毒疾病的潜伏期一般相当长,平均20年,最长可达到50年,发病前无法检测和诊断。仿佛一个影子杀手,十分可怕。
在生物脑中,普里朊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将破坏神经细胞。人或动物一旦出现不适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就会导致脑损伤和死亡。人的症状包括神经症状,抽搐,痴呆,共济失调(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行为或人格改变,这种病现在是无法治愈的。
早在三百年前,人类就在绵羊和小山羊中首次发现了“羊瘙痒症”。该病广泛传播于欧洲和澳洲,潜伏期为18到26个月,患病动物兴奋、瘙痒、瘫痪直至死亡。后来又相继发现了传染性水貂脑软化病、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猫的海绵状脑病等等,都是侵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
1996年春天,英国蔓延的“疯牛病”,不仅引起了英国一场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动荡,而且波及了整个欧洲,引起极大恐慌。
人类朊病毒现已发现以下四种,即库鲁病、克雅氏病、格斯特曼综合症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其病症与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与患病动物十分相似,临床变化都局限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 - 10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对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让科学家们感到非常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