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的原理探讨完了,我们还是回归正题。
周公最后的大手笔叫做“制礼作乐”,这也是周公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周礼的内容,大都保存在《周官》、《仪礼》、《礼记》这三本书中,范围广大,十分繁缛,足以把我们的脑袋看大。
这是在周公摄政的第六年。他在称王的第七年退位,归政成王,自己则继续完善礼制。
《礼记》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因为成王已于成王五年,迁都于刚刚建好的洛邑(《何尊》为证),所以制礼作乐的主要地点也在洛邑。
礼乐制度,是大周王朝所有国家制度的统称。
它并不是我们的元圣脑袋里灵光一闪,刹那间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对前朝制度的创造性继承,是监于夏商二代而损益之的结果。
因为古代大国必须采用金字塔式的政治模式,所以礼乐的核心是分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文化等各种内容。
古人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位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总而言之,一切都不能乱来,乱来就是非礼。
“乐”则是庙堂祭祀,朝中宴飨等场合的歌舞配乐。由于后来《乐经》失传,其具体内容我们已无从得知。
殷商早就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礼乐制度,只是“先鬼而后礼”罢了。
例如,周公为什么选择嫡长子继承制。这多半是因为殷商兄终弟及,导致了九世大乱,而康丁之后,殷商已四世传子,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的缘故。
周公若坚决不让位给成王,这一世因为周公威望极高,大概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但后世必定会天下大乱的。周公毅然归政,既是道德高尚的表现,也是智谋深远的呈露。这是他为姬家王朝和天下百姓作出的牺牲。——“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王国维)。
周天子的位子是定好了,有条不紊,有章可循。
别的兄弟怎么办?总不能嫡长子吃肉,别的哥哥弟弟们干看着吧,于是就得儿有分封。嫡长子当天子,别的兄弟出去另立门户,当诸侯。
这其实也是殷商的老法子。从史籍和甲骨文上看,殷商的爵位已经相当完备。有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的爵位。商王也分封了相当数量的同姓和异姓诸侯,建立了不少新的方国。譬如说,有攸侯、周侯、杞侯;有沚伯、易伯、宋伯、羊伯;有雀男,有微子、箕子等等。
《诗经·殷武》上说:
“天命多辟(上天命令各国诸侯),
设都于禹之迹(立国在大禹平治的土地上),
岁事来辟(每年按时来朝觐)。
下面一段则曰:“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直接点出了“封建”二字!
商王还曾多次到各个诸侯国去狩猎,诸侯则须上前述职,这大概就是巡狩制度的殷商形式。
商代亦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当时叫“大示”、“小示”,周公把它改造成了严整的宗法制度。“宗法即兄弟之法”,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在诸侯国,则诸侯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化家为国,政治与血缘完全交织成了一体。
如果说希腊、罗马偏向地缘政治,那么,中国自古以来则更加倾向于血缘政治——君臣关系都是从亲缘关系推论出来的。
周公制礼,更是大大加强了这一倾向。
孝亲是中国人的道德本位,由孝亲推而忠君。父为家君,君为国父,“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同宗子孙由于血缘亲疏自动编排出尊卑等级。温情脉脉的血亲面纱往往掩盖,甚至淹没了阶级关系,三代就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下层起义。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与我们今天截然相反。
王国维说,宗法制度的目的,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这就是周公制礼的目的。
周公制礼,对于刑法则“临事制刑,不豫设法”。后来孔夫子提倡礼治,反对法治,正是继承了周公的衣钵。
近代马教学者使用欧美的进口概念去生搬硬套古代中国,往往是凿鈉难投,驴唇不对马嘴。而经过近现代西方文化洗礼的现代中国人,对于我们的祖先,则基本上已经不能理解了。
周公摄政了七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036年左右,成王二十岁,已经成人,可以独立听政了。应该是在宗庙内举行的隆重冠礼上,周公正式把周天子的大权交还给了成王,自己则退居臣位,被任命为太师,辅佐成王。
周公归政前谆谆告诫成王:要关心小民疾苦,要懂得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声色,不要游玩田猎,不要贪图安逸。老百姓心里有了怨恨,开口咒骂你的时候,不要去报复人家,而是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的不是。决不要乱罚无过之人,绝不能乱杀无罪之人,否则你就会众怨丛集,成为大周的不孝子孙。
周公归政不久,又有小人在成王的耳边编造周公的坏话,成王毕竟年轻识浅,也开始疑惑起来。周公一气之下,自己逃到了偏远的南方楚地——这就等于是自我放逐,告诉成王,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这时正好是秋天,田野上谷物成熟,但还没有收获的时节。有一天,天空中雷电大作,刮起了阵阵狂风,把田野里的庄稼吹的遍地倒伏,把许多的大树连根拔起。周国的君臣百姓见了这一幕,大为惊恐,意识到是朝廷有了失政之处。
成王和大臣们赶紧穿上朝服,打开放册书的金縢宝匣,准备向上天祷告,询问因由。不经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先前放进去的两份册书。一份是武王重病时,周公请求上天,欲为武王代死的,另一份则是成王小时候,得了大病,周公亲自剪自己的指甲沉于黄河,请求河神,欲为成王代死的。成王见了这两份册书,如雷电轰顶、目瞪口呆,继而嚎啕大哭、痛悔不已。
他马上命人去接回周公,自己也恭恭敬敬,亲自出郊,备齐法驾卤簿,去迎接四叔。叔侄相见,相顾而涕,亲情流露,各诉衷曲,真是恩礼绸缪,备极欢洽。一天云雾,完全散尽。
两人在群臣的簇拥下,扬鞭策马,携手还朝。说来奇怪,这时候,大风的风向也开始反转,倒伏于地的庄稼又都立了起来。这一年,大周天下,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好年景。
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一定会有不少的所谓聪明人跳出来指斥说,“金縢代死”完全是一场闹剧,那是周公这只老狐狸埋下的伏笔。连这种小小的把戏都识不破,可见周成王真是个缺心眼的!
——唉!要不在下怎么说,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古人了呢,这不就是十分鲜明的一例吗!
周公致政三年后,回到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他遗命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依恋成王的至诚之心。
几天后,周公薨逝,在赶来迎接的众神陪伴下,他的真灵上升天界,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接收自己应得的无限荣光!
成王把周公葬在毕原,葬在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身旁,以表示自己只是后生晚辈,岂敢以功盖天地,德被万世的叔叔为臣子。
成王给周公上谥号为“周文公”,以彰显周公重光天下,制礼作乐的辉煌功业!
命令周公次子君陈继任为下一位周公,辅佐王家。特命周公长子鲁公伯禽可以郊祭文王,可以使用天子礼乐,以褒扬周公大公无私的美德!
由于周公制礼作乐,为大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典章制度(仿佛拿破仑法典)。由于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中央与地方,王侯与百姓的关系都有详明的礼制可以遵循。西周王朝在周成王和他的儿子周康王时期,进入了自己最为鼎盛的黄金时代。史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是中国历史在殷商的武丁治世之后的又一座巅峰!
周公一生的艰辛奋斗和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文圣人”周公回天去了,“武圣人”姜子牙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国家齐国治理的蒸蒸日上、风生水起。
姜太公大概经常要在王都和齐国之间两地奔波。此际的太公已经被大周朝君臣和齐国人民奉为神明,号称“天齐至尊”,《封神演义》大概就是由此滥觞。
太公寿命很长,逝世回天时已是周康王六年,大概已经是一百一十岁左右(公元前1015年)。他卒于镐京,归葬于文王、武王陵旁。
这位伟大的左群文星(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被接回天之后,回到了左龙身边。两人联袂并肩、畅谈终日,又开始规画下一生的轮转之事。
本篇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