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魏国灭亡

时间: 2025-03-19 22:34:12 浏览:26
A+ A- 关灯 听书

嬴政二十一年,就在王翦攻燕的同时,王翦之子王贲率兵南下攻楚,大败楚军,夺取了十几座城市。这大概是为了在灭魏时,防止楚军来援。所以先去打残楚军,也绝了魏国军民依仗外援的念想。

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以得胜之师回军攻魏。魏王魏假凭借大梁的高城深池,负隅抵抗。

王贲想必是遵照秦王嬴政的指示,不欲强攻大梁,于是他通过鸿沟引来滔滔黄河之水,浸灌大梁。

鸿沟是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也是一条巨大的灌渠,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史记·河渠书》第七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追溯它的故道,是从今河南省荥阳之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后折向南部,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进入沙河,二条又分别汇入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的开凿比魏国迁都大梁要早一些。据考证:公元前360年,魏国投入大量人力,在荥阳县北的黄河南岸开凿水渠,引黄河水进入圃田泽,一是作为运河,运输粮食等物资,二是作为水利工程,灌溉沿岸的田地。

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被秦军所逼,把首都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至大梁。很多军事专家就指出了鸿沟对于大梁的危险性。

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中分天下的界线,也是这条长达数百公里的人工运河。

鸿沟的开凿,不仅使济河、淮河和黄河互相贯通,构成了鸿沟运河系统,而且还灌溉了大片农田,形成了鸿河流域农业丰产区。对于魏国国力的增强,作用巨大,但同时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大梁地势低洼,望向北方堤中,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每到雨季,滚滚浊流,咆哮怒吼,震惊百里,骇人心目。

大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开始坍塌。魏王魏假无奈,只好请求投降。

于是秦尽收魏地,设置了砀郡。

魏国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其地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又名毕原或咸阳原。姬高被分封到毕以后,在那里建立了毕国,姬高就是毕国公,史称毕公高。

根据出土的清华简《乐诗》,可知西伯堪黎,领军将领就是毕公,我们在上文已经介绍。

毕公辅佐文王、武王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乃是西周王朝的领军重臣。成王临终时,托孤于毕公和召公。他又继续辅佐周康王,治理东都,实有大功于天下。

春秋时,毕公的后裔毕万,做了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之故,以魏为氏。

魏氏名人辈出,辅助晋君,逐渐成了晋国豪门之一,当上了世代承袭的六卿。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魏国却成了一等强国。

魏文侯时,用李悝变法,用西门豹守邺,治河内;用吴起守河西,率军攻秦。

上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下有李克、翟璜、乐羊等贤人为臣,文武济济,强盛一时。

魏据中原膏腴之壤,挟故晋河山之险,占据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这两个中国最早的开发区。又率先变法,选练武卒,所以在战国初年,风头极劲,一时之间,号令天下。

可惜它在地理上,有一个可怕的缺陷——身处四战之地,攻则四面树敌,守则备多力分。

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大梁后,魏国也称梁国。

武侯之时,惠王之际,魏国还是比较强大,到了惠王晚年,经过与齐国的桂陵、马陵大战,魏国的实力开始急剧下降。

此后魏韩大败于伊阙,失去河东四百里地,失去上郡,失去六十一城,失去河内,国土日绌。正如信陵君所言:“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虽然后来信陵君率五国兵伐秦,收复了一些失地。但信陵君死后,魏景湣王时,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魏遂一蹶不振,大梁已成孤岛。

终于在嬴政二十二年,王贲攻破大梁,魏国灭亡。

从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立国共计一百七十九年。

魏国君主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数,在位年份:

魏文侯 魏斯 在位50年(前445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96年)
魏武侯 魏击 在位26年 (前395年—前370年)
魏惠成王 魏罃 在位51年 (前369年—前319年)
魏襄王 魏嗣 在位23年 (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 魏遫 在位19年 (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 魏圉 在位34年 (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 魏午 在位15年 (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 魏假 在位3年 (前227年—前225年)

《烈女传》说:“秦杀假”;但是《史记》并没有记载魏王假是否被秦王杀害;《资治通鉴》也以讹传讹,再次重复了这一流言。

三晋尽灭,燕人收其余烬,退保辽东,如釜底游鱼,瓮中之鳖,不亡以待尽,早晚澌灭,不足为虑矣。

齐国又服服帖帖,不好马上撕破脸下手,秦军的下一个打击目标,自然而然指向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