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在位二十年时,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
原来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晚期,曾有一位燕人纵横家蔡泽执政,为丞相,后谢病免相,封纲成君。
蔡泽历事昭襄王、孝成王、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是秦国重臣。他在嬴政初年出使燕国,说服了燕王姬喜,缔结了燕秦同盟,于是燕太子姬丹到了秦国充当质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姬丹与嬴政以前在赵国邯郸就认识,两个人还是好朋友。
这一次姬丹到咸阳来,与当上了秦王的嬴政见面,按理来说,两个人理应重续旧好,甚至加深友谊。
没想到,这一次两个人竟然闹翻了。
史书上说这是因为嬴政对姬丹不够礼貌,对他不好。
但据我们对嬴政性格的了解,两个人之所以闹翻,更可能是因为政见的不同。
以嬴政的重情重义,心念旧恩,他未必会对姬丹有什么无礼举动。
不幸在政治上,嬴政一心要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以消除一切战乱;而姬丹则一心要保住燕国,让宗族延续,社稷永存,两个人焉能说到一块去?
太子丹入秦应该是在嬴政三年(见蔡泽列传),回国则在嬴政十五年——他一共在咸阳呆了十二年。
其间秦联赵背燕,致使赵军重创了燕国,夺走了三十座城市。
姬丹岂能不恨嬴政?
挑拨完了,鹬蚌相争之后,秦国又连年攻赵。赵国一倒,屏障一去,下一个灭亡的肯定就是燕国。
还有什么事比自己国家的生死存亡更加重要?
所以太子姬丹在嬴政十五年,秦军忙于攻赵之际,找了一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史记又有异文,说他是被送回来的)。
这一年是公元前232年。
——不管怎么说,在我们看来,嬴政和太子丹之间的恩怨更可能是两个有血性的男子汉之间的恩怨,是出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并不是凡庸之辈的口舌之争、眦睚之怨。
在太子丹逃归与荆轲刺秦的五年之间,王翦的几十万大军,羌瘣的少数民族羌军,在赵国境内纵横驰突,攻城掠地,直至灭掉赵国。
远溯起来,燕国也是祖龙所封。周武王灭商后大封功臣,其同姓宗亲或者干脆就是庶弟的召公奭封于北燕国,都于蓟。至燕王喜三十三年,灭于秦,共历33君。若从公元前1045年算起,到公元前222年亡国,历祀八百二十多年。
在以前的青铜时代,武王只能选择封侯建国;到了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发展了,交通与通信的束缚解除了,他就可以选择中央集权,以敉平战祸。到了六回、七回轮转的工业时代,当然是民主制度成了最佳选择。
要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帝国,秦国必须废掉各国诸侯,要统一天下,秦国就得儿出兵征伐,攻城野战,这样秦国与各国的贵族与普通民众之间,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
六国有罪吗?各个国家以前都是周天子封的,兼并也是迫不得已,所以六国并没有罪。
秦国要统一天下,六国要保卫国家,实在说不上谁有理谁没有理。
六国立国数百年,甚至将近千年,国君一般说起来,无道的很少,在国内并没有几个实施暴政。六国的贵族保卫自己的封地,六国的百姓保卫自己早已认同的国家,严格说起来,也属于天经地义之事。
人类历史并不是那样的皂白分明,有时候,对与错、善与恶很难分辨。
战国时代是全民皆兵,虽然吕不韦和嬴政执政以后秦军已经不再强调杀人斩首,杀人并不多,但各国与秦国一百多年打下来,双方都是死伤无数,老百姓对秦国的仇恨短时间内无从化解。
为了自己的国家,太子丹派荆轲去行刺,在我看来,也是无可厚非的。
刺死嬴政,保住燕国,希望的确十分渺茫,但也不是一点没有。嬴政一死,白痴皇帝一上台,天下不就大乱了吗?
当然,当时燕国的最好选择可能还是投降,中庶子蒙嘉(可能也是蒙骜的家人,嬴政“甚尊崇蒙氏,信任贤之)上奏说燕王愿举国为臣,划为郡县,燕王愿意降为秦国的一等爵位,侯爷,以世世奉守先王宗庙,嬴政就非常高兴——这说明他一定会应允。
以历史的理性衡量,正义似乎偏向在发动统一战争的秦国一方——统一才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战乱,终止无谓的牺牲,恢复和平生活;否则列国征伐不休,打仗成了家常便饭,何日是个终了之时啊?
但如果接着追问,为什么非得你来统一,为什么我就不能统一?这个问题仍然难以回答。
历史上不光有坏人打好人,或者好人打坏人,有时候还有坏人打坏人,好人打好人。
坚持二分法,赞美荆轲英雄侠义,提剑入秦是去诛杀暴君,匡扶正义。或者反过来,骂荆轲是小丑、是杀手,刺秦是在阻挡历史车轮前进、是在复辟倒退搞奴隶制,恐怕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
王翦和李牧打的你死我活,天昏地暗,其中就必须有一个得定为坏人吗?
在我看来,嬴政和荆轲都不是坏人,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只能对立、只能决斗、只能生死相搏,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之所在。
在我看来,荆轲的的确确是一个英雄。
荆轲好读书击剑。
程步先生说,荆轲的剑术只是个花架子,因为他与嬴政已经近在咫尺,并且已经抓住了嬴政的衣袖,在这种情况下犹然不能刺中对方,可见他的剑术实在平平无奇。甚至,他还可以补充一句:邯郸的鲁勾践不是也说他不讲求刺剑之术吗?
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准确——荆轲能不能刺中秦王,不光要看荆轲的剑术精不精,还得儿看嬴政的身手如何,是否武艺高强、敏捷过人。
秦人尚武好战,成年男子人人佩剑,几乎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是:秦国的历代君主个个从小习武,很可能还是常年不辍。
看看清代为了君主的培养所设的日常功课,我们就能揣想到这一点。
两个经常习武的人交手,何以见得一只手抓住对方衣袖,另一只手就必然拿着匕首攮中对方?
对方练惯了闪展腾挪,就不能向后一挣,一下子躲开兵刃?
祖龙秉上天纯阳罡气而生,平时待人礼貌和善,但也敏感易怒。像他这种神经特质的人,擅长运动,喜欢运动(嬴政称帝后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巡游),感觉非常灵敏,反应非常迅疾,绝对是习武的好材料。
事实上,祖龙有几世就是武术高手。
所以说,荆轲一击不中也很正常。荆轲原来的打算就是要等一位武功高强的侠士,两个人在咸阳宫一起来夹攻嬴政。
可惜太子丹不愿相信,也不愿再等。
后来高渐离刺杀嬴政同样是一击不中,张良在博浪沙行刺,收买的也是高手,不还是一击不中(是不是误中副车只有天知道)?
嬴政在兰池遇盗,同样是毫发未损,有险无惊。
所以我们不能以荆轲的一击未中,就断定荆轲武艺低微,甚至说他只是一个骗吃骗喝的街头混混。
秦舞阳进咸阳宫时,持戟武士都在殿下,殿上是手无寸铁的两行臣僚。何以“至陛”,到了秦王的御座下,看清了秦王,秦舞阳开始脸色大变,身体开始不由自主的颤抖(色变振恐)?所以才有两边的“群臣怪之”之语。
如果他是因为看见了高大威猛的武士而害怕,应该是武士怪之啊?他是害怕武士们吗?他不是已经走过了武士的行列吗?他是在害怕群臣吗?群臣恭恭敬敬,手无寸兵,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我猜想,秦舞阳更有可能是因为看见了嬴政本人高大威猛,身上带有一股凌厉的杀气,想到就要和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搏斗,心中惊悸,所以才会色变振恐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荆轲才侧头看着他,笑了笑,向前走了两步,向秦始皇解释说,这个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是北方边疆的乡下人,没有看见过真正的天子,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可笑的反应。希望大王稍稍给点面子,和颜悦色一点,收敛一下气势,以便能让他完成出使的使命(愿大王少假借之)。
——秦舞阳的反应也说明嬴政决非易与之辈,荆轲不能杀掉他并不算多么反常。
邯郸的鲁勾践认为荆轲没有刺中秦王,是因为没有研究过刺击之术,应该就是揣想之词。你倒是研究过剑术,也同情荆轲,身为赵人,国家被灭掉,怎么不去找嬴政比划比划?
说大话谁不会啊!
荆轲刺秦王之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司马迁亲自找公孙季功、董生求证过,这两个人原来是救过秦王御医夏无且的朋友。以秦人做事的严谨作风,发生这种最严重的犯驾大罪,不可能不派人去详查其前因后果。所以我猜想《荆轲列传》中的水分不大,荆轲和秦舞阳在咸阳宫那段应该就是纪实,前面在燕国密谋、准备、乃至送行那段可能有编缀或者加以合理化的文字。
为了写后一段,司马迁应该还参考过遗留下来的燕国史料,或者民间传说,所谓“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是也。
程步先生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只是发生在秦国王宫里的事情,不可能传遍全国,不可能家喻户晓,荆轲也不可能一夜成名。
——此言差矣,其实未必。
荆轲是燕国的正使,他和很多的随从可是一整个车队,估计怎么也不会少于十辆车吧,且大张旗鼓地走了好几千里路,所谓“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陶渊明),到了咸阳,又正式通知了秦国政府。
秦王嬴政更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非常隆重地接见燕国使者的。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使节上殿。为了炫耀燕国举国降服这种空前的胜利,殿上一定还少不了山东各国使节和外藩使臣。
秦国宫廷的大臣、内侍、警卫人员少说也有一千人,试问这种事,如何能压下来,瞒得住?
事实上,嬴政根本就没有打算瞒住这件事,他正是以此为借口,命令王翦、辛胜率秦军出动,对燕国大张挞伐的。
嬴政称帝后,洋洋自得地历数山东六国的罪行,至燕国则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简直是一个绝好的战争理由。
荆轲是个侠士,非常好名,认为刺秦就是他的自我实现,无论成败利钝,生死祸福,在所不惜、甘之如饴。
当初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也无非是士为知己者死,感激严仲子以诸侯之卿相深知自己而已。
何况这一次不仅是士为知己而死,更是为了拯救一个国家,甚至拯救天下苍生(当然这是荆轲的想法)。
他杀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宰相、一个国王,乃是当时整个天下几乎已经公认的“天子”(这是荆轲自己亲口所说)。
——所以一夜成名是必然的。
有人甚至说,荆轲故意在秦国朝廷上贬低秦舞阳,致使嬴政命令荆轲接过秦武阳捧着的地图献上,正是为了亲手刺杀秦王,以便名垂千古——“心知去不归,且有身后名”。
荆轲先代是齐人,后来迁居卫国。应该深受儒家兴灭继绝思想的影响,他曾“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一个剑客游说君主,能谈什么?
恐怕就是希望卫元君能用自己为使,去刺杀秦王,以拯救卫国吧。
卫元君因为吕不韦相国的特殊照顾,倒也没有吃亏。后来嬴政看在死去的相父面子上,也很善待卫元君和他的儿子卫君角,没有取消搬到野王县的卫国。这在历史上可是蝎子把把,独一份。直到嬴政病死,胡亥执政,卫君才被废为庶人。
荆轲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屑与一般勇夫莽汉斤斤计较,史书上所谓为人深沉也。
天下各国的英豪侠士则乐于与之结交,认定他不是庸人。
如果他真是一个江湖混混,其行为会怎么样?
无疑:他也会享受几年的车骑豪宅、醇酒美人,但此后的行为就会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程先生说他纯粹为了醇酒妇人行刺,但荆轲似乎并没有缺过酒喝——“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至于女人,当时天下可以说到处都是妓院,就算荆轲本人没有钱,想去嫖,他的那些“贤豪长者”朋友应该也会替他付款的。
作为一个比较有名的侠客,至不济他也可以去找一个大贵族,一家豪门去充当门客舍人,穷困潦倒的说法应该说没有根据。
如果他真是骗吃骗喝的混混,就算在燕国跑不了,难道不会在半道上,携款潜逃?
他用那把沾人立死的匕首,在旅店里杀了秦武阳,甚至杀了燕国的全体出使人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那样他拿着黄金千两,隐姓埋名,足可以吃喝玩乐,快活逍遥一辈子。燕国马上就会灭亡,有谁会去追究他的背叛行为呢?
如果说,燕国的使者们警惕性极高,弄得荆轲没有机会在半道下手。那么到了秦都咸阳,难道他没有机会去击鼓告变?
至少在咸阳宫,只剩下两个人时,他必定有机会叛变!
以秦王之睿智开明,荆轲中途叛变,必然会获得重赏,可以说要啥有啥。夏无且仅仅用药囊打了荆轲一下,嬴政就奖给他黄金二百镒——整整四千两黄金啊!
所以如果荆轲真是一个混混,他必定会名利双收——既能在燕国白吃白玩好几年,又能在秦国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
他又何必冒着必死的危险,去真的刺杀嬴政?
正如网友“露水峰”所说: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英雄辈出——我们不能拿今天这个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已经降至极为低下的末法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厚诬英贤。
荆轲刺秦王的具体情节,人人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总之,荆轲第一时间没有伤到秦王。然后二人你追我跑,绕殿柱追逐。大概嬴政身高腿长,又喜欢运动,所以荆轲作为有名的剑侠竟然没有追上秦王。
殿上的群臣上来阻拦,譬如夏无且就抡起药囊,掷打荆轲。有些人则赤手空拳与荆轲肉搏。趁着这个机会,嬴政拔出了宝剑,冲上去,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的匕首太短,没有办法伤及对手,他只好甩出见血封喉的匕首,希望能让嬴政见点血,不幸又打在了铜柱上——也不知是嬴政躲得快,还是荆轲的飞刀没有准头。
失去匕首,荆轲就只有任人宰割了。嬴政得理不饶人,面对面,连续砍了荆轲八剑。
秦王的宝剑必定十分锋利。
荆轲满身是血,眼看自己就要不行了,于是倚柱大骂,他说自己之所以没有杀掉嬴政,是因为他想生擒对手,以便让他把吞并的土地吐出来,以报答燕太子——这也许是荆轲动作稍慢的真正原因。
这时的秦王应该是喝令卫士上殿了,于是卫士们拿着武器上前,杀死了荆轲。
事后嬴政怏怏不乐了很久,然后是对大臣们论功行赏、论罪行罚。
喘息方定,嬴政勃然震怒。
他命令大批精锐部队赶赴赵国前线,命令王翦和辛胜立即率军向燕国进攻。
燕军和赵国残余的代军,凭借易水和易水之西的山地设置防线,抵御秦军。燕军连赵国军队都打不过,哪里又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对手。甫经交手,就被秦军打得大败亏输,落花流水。
嬴政又继续添兵给王翦。
于是在嬴政二十一年年初(十月),王翦统帅的秦军再一次击破太子丹指挥的燕军,一举攻下了燕国的首都蓟城,燕王姬喜和太子姬丹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年少英锐,誓为自己的主君报仇,他率兵数千人(应该都是骑兵)在燕人后面紧追不舍,追的燕王鸡飞狗跳、四处藏匿。
代王赵嘉看到这种情况,大概怕累及自己最后的一小块地盘,于是派人给燕王姬喜送去一封信,建议说:秦军之所以对您穷追不舍,就是因为他们想报太子姬丹遣人行刺的大仇。您只要杀了太子,献给秦军,秦军就会撤走,这样燕国的社稷还是可以保全的。
从这封信,我们就可以看出,赵嘉十分弱智,根本就不配当一个君主。不料燕王姬喜同样弱智,竟然把这种狗屁不通的馊主意当成了救命稻草。他竟然真的派人去到衍水,找到了自己的儿子,把他杀掉了。
传说燕王派人,在距离襄平(今辽阳)东南30里的沙岛(地名沙陀子,又称桃花岛),将燕太子姬丹杀掉。
后人为了纪念太子丹,将衍水河命名为“太子河”。
太子河多芦苇,满人称为芦苇河,想必姬丹那时就躲藏在芦苇丛中。
明人韩承训作诗咏曰: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水远从千涧出,头边近依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李信拿着姬丹的人头回去复命,倒也暂时放了姬喜一马,但四年后,王贲统帅秦军再次进攻辽东,还是把燕王姬喜给逮住了。
为了四年的喘息时间,竟然杀掉自己的儿子,燕王姬喜可谓昏聩至极。
王贲在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的这次行动中,顺便也把代王赵嘉抓了起来。
秦国统一天下后,嬴政曾派人去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余党,太子丹训练的二十几个杀手最后都逃之夭夭了。估计是改名换姓,潜伏到了民间。
自召公姬奭立国,小小的燕国外迫蛮夷,内逼齐晋。崎岖强国之间,竟然坚持了八百数十年,成为姬姓王国中最后的一颗孤星,这使我们不得不感叹祖宗遗德的伟大和冥冥中上天的公正。
正如程步所说:虽然太子姬丹派人行刺差点要了嬴政的命,但秦国的灭燕战争仍然进行的非常有节制。秦军只是逼死了太子丹本人,后来又追捕他培养的一群杀手而已。
秦军既没有杀燕国百姓,屠城泄愤,也没有杀燕国的王公大臣,宰人示威,甚至连燕王姬喜也没有杀。事实上荆轲刺秦王,燕王姬喜做为国君,也是有很大责任的。
——“这得是怎么的一个开明大度,并心怀仁慈的君王,才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