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第二次轮转,建立了一个面积空前广大的第一帝国。
中国正式进入帝国时代。
统一后的秦朝的面积有三百万平方公里,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三百五十四万平方公里,六九万平方公里,四百万平方公里,乃至五百万平方公里几种说法。找不到权威的数字,其最大面积,目测估计在四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君臣大会于咸阳城咸阳宫中,商讨正式把王国转换为帝国。
这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正式开国。
开国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嬴政首先发言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守卫边境的臣子,不久之后他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我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国的国王。
我认为这样很好——这样或许就可以终止战争了。
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来订立盟约,所以我们遣还了他们抵押在这里的质子。不久他们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对我们,所以我派兵去讨伐,俘获了赵国的国王。
赵国王室的公子赵嘉竟然自立为代王,继续负隅顽抗,所以我派兵去消灭了他们。
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我大秦,不久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击秦国,我因此而派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终于击败了他们。
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土地,不久也背弃誓约,开始袭击我领地南郡,所以我派兵前去讨伐,俘虏了楚国的国王,终于平定了荆楚大地。
燕王昏愦糊涂,他的太子姬丹竟然阴谋派出荆轲来做刺客,刺杀寡人,所以我才派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灭掉了他的国家。
齐王田建采用后胜的计策,继绝了与秦国的来往,想要作乱,我只好派秦国官兵前去征讨,俘虏了齐国国王,平定了齐地。
我只不过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兴兵诛讨暴乱,靠的都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依照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最终安定了。
现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大秦的功业,传给子孙万代。所以我商请各位昌议帝号。看一看寡人以后叫什么才好。”
丞相王绾(碗)、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仅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也不能控制,现在陛下兴起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成功,五帝也比不上。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
所以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献上尊号,大王请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对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的提议,秦王嬴政的回答是:“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称号,称为‘皇帝’即可,其它就按着你们的建议办。”
于是秦王开始改称为皇帝。
为什么要叫“皇帝”呢?
《史记》的解释是:
“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所以要另立尊号。
其实秦国君臣都是进化论者,他们认为现在超过古代是很正常的,并不一定因此就看不起古圣先贤。
嬴政之号称皇帝,兼三皇五帝而有之,岂不也可以因此解释成嬴政极度羡慕古代的至德之君,至治之世?
读史至此,余曾微讽曰:
御宇真龙太矜骄,八百年后重临朝;
欲成古今无上士,三皇五帝一肩挑。
嬴政下令追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嬴子楚为太上皇。为了避讳太上皇的楚字,以后楚国一律改称“荆国”。又下令说:
“朕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德行事给出一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有鼓励犯上作乱的嫌疑,非常不好,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从我开始,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万世皇帝,代代相传,传之无穷。”
法家是主张神化君主的,嬴政完全接受了他们的那一套造“势”主张。客观地说,为了统治地域辽阔的帝国,为了减少臣民的反抗心理,当时也可能确实有此必要。
嬴政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来进行推求,认为周朝占有火德的属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须占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过的水德。
五行之说早已存在。
《尚书·洪范》即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说法。
后来有了五行相生之说: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化水也;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也;
木生火:木干暖可燃也;
火生土:火焚木变土也;
土生金:土矿藏产金也。
五行相克则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斧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后来战国末期巨擘邹衍先生把当时流行的所谓自然界五行生克的原理,从自然界引申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朝代的更迭之中,认为各朝各代都是按照五行生克来排列的。
他游走各国,名震天下。
在他的竭力宣扬下,“五德终始”说竟然成了各国君王心中的教条之一。
嬴政博览群书,当然知道邹衍的理论,为了神化自己的皇权,他自然而然也乐于采用,所以才有了他的上述高论。
嬴政接受“五德终始”说,应该也有吕丞相的“功劳”。
《吕氏春秋》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吕不韦从小就向嬴政灌输五行掩胜的思想,认为秦以水德来取代周之火德,乃是天意。
后代儒家都接受了这种思想。各朝都有自己的所谓国德,如明为火德,清为水德。据说,某朝甚至于没有国德——“缺德”,为自己的国德。
为什么说周得火德?
据说文王之时,有赤鸟衔丹书降于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后来武王观兵孟津,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鸟,其色赤,其声魄云。
据说这就是武王受命之符验。
灭火的显然只有水。秦灭周,获水德之瑞的根据从哪儿找呢?
臣子们翻出了五百年前秦文公出猎,捕获一条黑龙的记载,硬说这就是水德之瑞。
为了顺合天意,就要更改一年的开始。于是群臣朝见拜贺都规定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统一实行颛顼历),衣服、符节和旗帜的装饰,都崇尚黑色。因为水之数为六,就把数目以十为终改成以六为终,符节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规定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匹马,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此来表示水德的开始。
一切事情都依照法律来决定,很久也不大赦。
太史公站在儒家立场上,又自己添加了:刚毅严厉,刻薄而不讲仁爱、恩惠、和善、情义几个字——因为即使秦始皇有这种想法,肯定也不会自己不打自招地说出来的。
政治上厉行法治,久久不赦总是会遭致儒家的反对——难道一个人害了人、杀了人,获得了赦免,竟然是好事?
——对于被害者公平吗?譬如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案?
颛顼历建亥,每年依次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端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闰年加“后九月”。
在嬴政的主导下,一套代替周礼的新的朝廷礼仪制度建立了起来。如:名号制度,冠冕朝服制度,宫廷制度,后妃制度,朝贺制度,避讳制度,卤簿制度,陵寝制度,宗庙制度,成了中国此后各个王朝的蓝本。
《史记·礼书》说: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到了秦朝统一天下,全部收罗六国礼仪制度,择其善者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棣棣,庄严肃穆,与古代相同。
至大汉高祖光有四海,得到天下,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却是沿袭秦制的,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
这套礼仪非常繁复,譬如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为陛下,皇帝的命令叫制诏,史官记其事叫“上”,车马衣服等等叫乘舆,皇帝所在叫行在,所居叫禁中,所至叫幸,所进用叫御,“印”叫“玺”……等等等等,现代人看了,保证是个个头疼不已。
说明一下,在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即将席卷全球的今天,一切涉及到皇权、独裁、专制这样的字眼都是令人厌恶和可憎的,但是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仔细研究历史,就会知道:
在农业社会,封建制度的建立不可避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可避免——就像在工业社会,由于教育普及,通讯快捷,民主制度的建立不可避免一样。
这是历史的宿命——在生产力那样不发达的世代里,在伟大的代议制度还没有发明出来的世代里,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施民主不仅没有可能,而且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战火连天。
不幸的古代百姓只能追求善意的专制,善意的独裁。
古人是不幸的!
正如仲大军先生所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大多数时期应当是善意的独裁和专制,很多帝王还是尽心尽力为天下着想的,这样的王权专制社会并非没有它的合理性。”
古代帝王很多都是靠农民起义打拼出来的,是靠自然竞争产生的,因此有着天然的优秀性。延续若干代后,继承者素质蜕化,加上土地集中、人口暴增所导致的人均收入的急剧减少(古人无法避孕)。一旦到了许多百姓最后实在生活不下去的时候,一个王朝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在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是不幸的。
唯有民主政治随时随地选择政治权威,并且是通过公平公正的选举方式来选择,才真正是合理的,才真正摆脱了王朝轮回的宿命。
最可怕的既不是民主政治,也不是帝王政治。
出于身家性命的考量,很多帝王对于国家还是尽心尽力的,否则不但小命不保,所有儿女亲属还要被人斩尽杀绝。
所以他们对于国家的态度,就好比是一个无限责任公司的老板。
他们之所以最后还是灭国亡家,一是出于不可抗力太大(如崇祯),二是由于逐代退化,他们的智力实在跟不上形势的剧烈变化。
最可怕的乃是那种断头政治、阉宦政治、蛆虫政治——有了好处大家一哄而上,如饿狗抢食、苍蝇见血,出了问题大家又一哄而散,互相推诿,没有人愿意出来承担责任。
有些甚至故意给下一任留下隐患,设置陷阱,准备看他笑话。
你说它民主吧,肯定不是民主,你说它独裁吧,又没有人真正负责。——“民主无量,独裁无胆”,每天只是抱残守缺,得过且过,苟延残喘,混吃等死。
我以前说过:宇宙中的生命,层次越高,自由越多。修到很高层次,基本上就没有人管了。
虽然在外观上,千百年来人类变化很小,但在来历上,很多的现代人一般说来却要高出古人很多,现代人的福报往往也更大些(当然是概而言之,不能对应到某一个体)。
由于来历高,很多人早已习惯了自由(在天上);由于福报大,他们也注定要享有自由。所以,专制制度必然会被淘汰——它也许适合于业力更大些的古人,却很难被今天的人类接受。
某一层次的人,投胎到某一发展阶段的社会(或者行星),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不了解这一点,非要给现代人戴上古代的枷锁,幻想永远当帝王、当贵族,只能是惹祸上身,适得其反。
讨论到国家体制,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在当地设王,就无法镇抚。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
嬴政按照惯例,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很对。
李斯这时当上了廷尉——朝中三巨头之一,又与嬴政结亲——他的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可能都是嬴政的儿女们),与嬴政既是君臣又是亲家,因此在朝中位高权重。
李斯站出来,发表了反对意见,他说:
“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因为血缘关系,后来逐渐疏远了,就互相攻击,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伐,周天子也没有办法禁止。
现在天下靠陛下的神威获得了统一,都划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们,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也就够了,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人没有反叛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长策啊。我看,封立诸侯没有好处。”
民主之后,嬴政集中说:
“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一直打了五六百年,不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吗?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庇护,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再次挑起战争啊。想要求得天下太平,哪里能够做到?——还是廷尉说得对。”
事实上,嬴政在这里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在李斯的误导下,他混淆了封王与封建。
“封建”是建立独立王国,“封土建国”;“封王”则可以采用“惟得衣食租税”,“食土而不临民”的办法。
当然,嬴政和李斯那时候还没有经验,这是唯一可以为他们辩解的。
嬴政和李斯害怕封建的确有他的道理,他们的生前是五百年混战。身后呢?
汉初,高祖刘邦封建,大国数郡,拟于先秦,于是有“七国之乱”。
晋初封王,历史重演,令诸王都督一方军事,司马炎死后,马上发生“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数百年的大倒退,大分裂。
明初封王,兵权太盛,遂有靖难之役。
——只要封建,就必定叛乱,成了不争的事实,成了历史的铁律。
但天下之事,大抵“有弊就有利,有利就有弊”,决不能只看一面。
嬴政和李斯无疑只看到了一面。就像现在:
有人说,民主不好——大选需要花钱,一花就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多么的铺张浪费啊!还是我们的办法好,永远不选,永远不需要花钱。
殊不知,不选的后果却是,每年都有几万亿悄悄地从国库流淌出去,进了某些人的腰包,除了挥霍,大部分都存入了海外银行。你永远不选,他们才乐呢——正好闷声发大财。
这就叫,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时伟人也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封建的确可怕,但它并没有摧毁汉明王朝,即使摧毁了西晋却仍有东晋在延续。
不封建的大秦朝,却二世而亡。
正如历史学者所说:封建有后世之忧,不封建则更有目前之患——不树藩辅,难以逃过瓶颈期的动荡。
所以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更何况还可以封王但不裂土,如唐、宋、元、清之有诸王而无封建。
嬴政当时有两个选择:
一、封王裂土,给皇子兵权,几十年后,必有叛乱,但大秦不会骤然灭亡。
二、封王镇抚各地,但“惟得衣食租税”,“食土而不临民”,给他们有限的自卫武装——也可以震慑朝中奸臣。皇子的正统性,号召力岂可小觑?
既不封建,又不封王,最为下策。
嬴政显然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有中枢政变,昏君孤立于上,奸雄提刀在侧,皇子贤臣尽诛,秦土臣民离心于下的可怕情景。
此时强兵在外,不愿支持僭主,秦国内虚,攻守逆转,六国贵族百姓挟数百年大仇蜂拥攻秦。
——这幅由无数偶然性拼成的图画的确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如梦如幻,也难怪他无法想象。
大秦帝国正式开国,估计是会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的,譬如祭天、祭庙、然后群臣恭上尊号,称皇帝。嬴政会颁布种种命令,刷新政治,赏赐功臣,赏赐将士,大赉天下等等。
相应地,主席台下,刚刚扫平天下的几十万秦军,无数的咸阳百姓,必定会大礼参拜始皇陛下,山呼万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后是夜幕降临,篝火烛天,所有人开始大吃大喝,举杯欢呼这历史性的一刻。
可惜关于此事,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妄加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