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关于三十六郡,各种文献记载略有参差。按照比较公认的,《世界历史地图集》的标注,结合其它史料,概述如下:
咸阳周围为内史,不在郡数。
其西有陇西郡,郡在甘肃。
北有北地郡,(甘肃)上郡,(陕西)云中郡(内蒙)。
北方边界一线是:雁门、(山西)代郡、(河北)上谷、(河北)渔阳、(河北)右北平、(河北)辽西、(辽宁)辽东等郡。
南有汉中郡,(陕西)蜀郡,(四川)巴郡(四川)。
山西其余地域有太原、上党、河东郡;河北有巨鹿、邯郸、广阳郡(不包括前面提到的)。
河南有东郡、南阳、三川、陈郡、砀郡、颍川郡。
山东有薛郡、临淄郡、琅琊郡。
江苏有泗水郡,安徽有九江郡;湖北有南郡,湖南有长沙郡、黔中郡。浙江有会稽郡,福建有闽中郡。
后来秦帝国继续开疆拓土,再加上分析内地大郡,至秦末,有四十八郡。
除了上面的三十六郡,又增加了: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象郡(广西)、九原郡(内蒙)、东海郡(山东)、恒山郡(河北)、济北郡(山东)、胶东郡(山东)、河内郡(河南)、衡山郡(湖北)、鄣郡(浙江)、庐江郡(安徽)。
——由于古今政区屡变,括号内的标注只是一个大概,不能划等号。
这并不是秦帝国的全部,夜郎、滇等西南夷秦国未置郡县,但却“置吏”,派出官员进行着管理。
始皇时今朝鲜和越南的一小部分领土,已经归入了帝国版图。
郡是一级行政单位,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互不隶属,互相牵制,都由中央任免。
郡守是郡的长官,在边地多为武将,在内地多以郎官充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他的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监御史、郡尉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直辖于朝廷,可以与郡守相抗礼。
他的属官有丞(不是郡丞),内地诸郡一人、大郡两人。边塞诸郡每百里置都尉一人,关隘之处置关都尉。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有事可以代行其职。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见维基百科等)。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一些部族地区设道。
当时全国有一千多个县,每个县的大小和现在差不多,但人口却少得多——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同样的三百至四百万平的面积:中国的主体部分,秦时人口两千万,现在大约有十一、二亿,秦时人口密度应该是今天中国的六十分之一左右。
县是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单位,官员属于秦朝的正式官职。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万户以上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者称为“县长”。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他们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的次官叫县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但不掌兵,秩四百石。
县下面的吏员是: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出现冤狱。——-咒骂秦朝暴政的文人,基本上不知道秦朝还有这种官吏。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县库的长官。
狱吏,县狱的看守。
后来反秦起义的汉丞相萧何起初就是县里的文无害,可能是后来当上了功曹。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郡务时,看见萧何办事井井有条、清清楚楚,提拔他担任了泗水郡卒史(郡卒史書佐各十人),公务考核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入朝向上峰进言征调萧何去咸阳工作,萧何一再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曹参是狱掾——县狱的典狱长,救了吕后的任敖则是狱吏;
厩驺据说又叫厩司御,掌管一县之车马事宜;夏侯婴曾任沛县厩驺。
县以下置乡,乡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乡有三老,由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史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普通人品行好,是可以被推举为公务员的。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司法)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管治安的叫游徼——公安分局局长,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最下面是里,里有里典(不叫里正,这显然是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字讳),也就是现在的村长。
居民按什伍编制户籍,以便支派差役,收取赋税。
在乡和里之间,有所谓亭,设亭长。
原来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开始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哨卡。
秦汉时全国统一了,不需要这种哨卡了。就在乡村每十里(长度单位)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有点类似今天的派出所所长。
一般都是以服兵役期满的退伍兵人充任——这是设在农村的。所以我猜想,刘邦也一定当过兵。这在全民皆兵的战国末期,十分正常。
他的手下只有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也设亭长,职责同上。
蔡质《汉仪》说: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
一般来说一里百户,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数字。在马王堆《驻军图》中,汉代一里大者一百零八户,小的仅仅十二户。
乡也是这样:大乡近二千户,小的仅三百户。
县就不用说了,都在万户上下。以人口估算,显然少于万户的县更要多些。
关于亭,在历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有人说他与乡是并行并列的同级地方政府。说它下面除了亭父、求盗之外,还有亭啬夫(管市场的)、亭佐(亭长副手)、校长(捕盗的)、亭侯(侦察员)、鼓武吏(武职人员)。——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它就是一个派出所。它应该是县的派出机构,不属于乡里管。
秦朝中央政府的构成:
最高权力当然属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除了自己的良心,没有任何约束。皇帝统揽一切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皇帝下设三公——太尉,(国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国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管理全国一切军政要务。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金印紫绶。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丞相分左右,以分其权。
国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但他不能私自调兵遣将,军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上。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银印青绶。明主治吏不治民——秦国的御史们是专掌纠察百官的,这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他可以命令御史们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很大。
三公互相制约,这样皇帝才可以得到安全。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
丞相均封侯,二世诛李斯后,拜赵高为中丞相,封为安武侯。秦始皇也曾封李斯为通侯(彻侯)。
武将中国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类似国防部长。
更有实权的是仿效周朝制度,设置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他们位列上卿,率军镇守边郡,掌金印紫绶。——《汉书·百官公卿表》:“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这些将军的地位竟然在御史大夫之上,充分显示了秦帝国的尚武倾向。
始皇时,任过秦将军的有王翦、王贲、蒙骜、王贲、麃公、冯劫等人。将军之下有裨将军,也就是偏将,如王翦灭楚,蒙武就是他的裨将,后来又以王离为蒙恬裨将。
有的上将军、将军,是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常设的将军下面均置长史,如“章邯使长史欣”,这属于高官了;
还设中下级武职官,如骑长,校——“王陵攻赵邯郸,亡五校”,“黥布击秦左右校”,还有尉,司马,车司马等等(见《史记》及网上相关文章)。
执掌军政的,则有护军都尉等等。
护军都尉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预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所谓九卿:
一、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是从周的春官宗伯演化而来。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不是周朝的丞相太宰);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的太卜。
二、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主管诸郎在殿中侍卫,所以才叫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
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以便以后出仕。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
三、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有公车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公车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四、太仆,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五、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六、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七、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八、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
九、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之;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见维基百科)
究其实质,九卿之九应该就是多的意思,因为还有很多官员、官署与之并列,如:中尉、将作少府、典属国、内史、主爵中尉、詹事、将行都属于列卿,掌银印青绶。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秦朝时还不是宦官。
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荆轲使秦,因中庶子蒙嘉而见始皇”,“卫鞅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始皇未立太子,蒙嘉应该是嬴政当太子时的侍从。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
——秦始皇设立了这么多太子的官属,显然是准备立太子的。
皇后诸卿:
将行,掌皇后礼仪。
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很明显,他也想立皇后,都是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太子和皇后都没有来得及确定。
咸阳是国都所在,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也可以参预朝政。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取代都邑制是历史的必然。正如专家所说:郡县是国家的行政区域,而都邑是诸侯封君的私人领地。郡县居民是国家的编户齐民,而都邑的居民都是封君的私属——这就是中央集权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根本差别。
三代之时生产力不够发达,实行封建实属无奈。一俟铁器登场,耕作的主力从人力改换成畜力(牛马),旧制度的丧钟也就迅速敲响了。
封建社会的封国都是有封疆的,五百年春秋战国的客观历史作用就是打破藩篱、摧毁封疆。
郡县在春秋初期即已出现,到了战国,郡县制度已经在所有国家确立,封君也大抵改变成了衣食租赋的新式封君。如吕相国“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天下,整齐划一郡县,并不是创造什么新的制度——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
社会制度的演进都是自然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揠苗助长强行创造出的制度只能是坐待崩溃。
战国的最后,是“秦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以变法图强之志大规模重建华夏文明;使当时的中国,一举整合了春秋战国500余年剧烈大争所酝酿出的全部文明成果,以最大的规模,以最快的速度,巍巍然创建了人类在铁器时代最为伟大的国家形式,最为进步的社会文明”(孙皓晖先生语)。
通过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大秦帝国的官僚制度非常严整完善——无论是中央官制,还是地方官制。
以前是贵族的天下,血缘决定一切,世卿世禄。
现在是能者劳者的天下,潜质和努力决定一切。官吏都是任命,按劳取酬(俸禄),能上能下。
比较起来,夏商周三代以血缘任官,宋明清三朝以文才任官,唯有秦汉唐基本算得上以能力任官。
以血缘任官不公平,以考试成绩任官不合理,唯有以功、以能任官,既公平,又合理——秦汉唐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端赖于此。
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能,只会考试、只会舞文弄墨的白面书生治理国家,等于是让一只绵羊去统帅一群狮子,久而久之,狮子也变成了绵羊,民族与国家焉能不弱?
文质斌斌才是君子。赵匡胤为了保住他篡夺来的天下,大量使用只有文、没有武,只会说、不会做的怪胎为官,终于使一个曾经阳刚、曾经伟岸的伟大民族彻底疲软,变成了一群酱缸蛆。
大秦帝国的入仕资格强调一个“能”字,看你能不能的标准不是言,而是行,行要显示为“功”。
有些学者把秦帝国的入仕资格概括成了:法、战、耕、学、德几个字,准确地说,还有荫子制度。
一、法:秦代强调依法治国,“明达法令”,通晓法律是当官为吏的重要条件。譬如赵高的入仕。
二、战:无论是奴隶、贱民,还是一般臣民,有战功就可以取得爵位,有了爵位就可以当官做宰。
三、耕:致力耕作,打粮多可以纳粟拜爵,有了爵位,可以进入仕途。
四、学:秦国的博士们,显然是因其饱学而入仕。云梦秦简也强调官吏要经过“学室”的系统培训。
五、德:秦简中对官吏的道德标准要求很高,为官必须尽忠职守。有德之人是可以“推择为吏”的。这应该是汉代孝廉制度的滥觞。
——由于以能力、功勋为依据,有名无实的冒滥之辈很难混入官场。混入者,由于严格的监察制度,也必定很快被剔除。所以秦王朝的官吏素质很高。
据专家总结,具体的入仕方式很多。
除了耕战直接拜爵入仕,还有:
皇帝征聘:使用公家的车马去征召全国各地的名流隐逸,如东方各国的博士,都是高官厚禄、来去自由。
荐举:如前面所说,现任官吏是可以推荐他人担任同级或下级官吏的。还可以保举他人出任比自己更大的官。为了防止徇私舞弊,盗卖国家公器,荐举人与被荐举人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自荐:许多客卿都是自荐为官的。如张仪、范雎、蔡泽、李斯。
任子:秦简中有专门的“葆子”规定。高级官吏子弟有所谓“弟子籍”。在一定的条件下儿子可以继承亡父的功勋爵位。我们看到:蒙武、蒙恬是因为蒙骜荫庇,王贲、王离是受王翦荫庇,李由是受李斯荫庇——当然他们也的确非常称职。
高官和中级官员无疑是由皇帝或三公九卿“拜”“除”的,郡县低级官员则由长官依法选任。
秦代的官员的迁降赏罚取决于政绩。官吏罢官则为庶民,宦海沉浮、能上能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似乎还没有什么离休待遇。
嬴政二十六年,中国以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方式,再次获得统一。领土面积较之西、东两周,更为广袤辽阔,纵横将及万里。
秦始皇帝下令,天下百姓改称“黔首”,命令天下百姓欢聚饮宴、普天同庆。
“黔首”之“黔,是指老百姓以黑布覆头,与其说这是在贬低民众,毋宁说这是在尊民。
“黔“是黑,而黑色是秦朝的国色——秦取水德,衣服旌旗皆尚黑。
嬴政把天下百姓统一更名为“黔首”,显然是为了应水德,借天人感应之力,希望天下能够从此真正太平,永息兵革、国泰民安。所以才有下面的“大酺”聚饮,以示欢庆。
当然,“黔首“一词,并不是嬴政的发明,战国早期这个名词已经出现。
马王堆墓出土的《十大经》中,即有此语,所谓“天下已成,黔首乃生”,而这已经是天下统一之前一百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战国策》、《庄子·佚文》都有“黔首”一词。
在《吕氏春秋》中,“黔首”二字更是屡屡出现,都是与民并用,并没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