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进行的还有“车同轨”。
在法律和度量衡的统一之外,为什么还要有车辆轨距的统一?
——这件事非常不好理解,自古及今,歧义纷呈,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事实上,这是古代贤人的一致主张,也是曾经有过的现实。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看出:
殷商时代的车辆轨距不大一致,到了西周,开始统一。春秋早期,车辆轨距又开始变得不够一致,战国开始接近,至秦则再次统一。
——这显然是行政干预与行政干预不利的结果。
车同轨代表着天下的统一,车轨异制代表着四海交争,天下分裂。
古人是主张车同轨的:
《中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孔疏:“王者驭天下,必令车同轨。同轨毕至,海内皆至也。”——这也证明西周之时,天下早已实现过一次“车同轨”。
《礼记·王制》云:“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粥:鬻,卖)
《管子》:“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请注意,这是先王的做法。
正如专家所说:
“可见,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车同轨」,都是存在于先秦时期的”。
大秦王朝只是再一次实现了“车同轨”的伟大理想,并且是在更加广大的国土面积上。
后人以为只有秦朝才实现了车同轨,和今天许多人认为,只是在秦朝中国才实现了第一次统一一样,都是出于无知。
秦朝的车同轨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车同轨的好处很多:
第一、在某些路段可以使交通通畅。
譬如在某些青石板道路上,车轮都是在很深的车辙里行走的。我们看石家庄附近井径秦皇古道上拍摄的电影,两条车辙又长又深,都是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的。如果当时车轮距离不一样,在这条路上跑起来就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第二、正如程步先生所说,可以实现车辆生产的标准化。——不仅大大提高车辆生产的效率,必要时,还可以实现车辆部件的通用互换。
要知道,秦国的标准化生产是非常有名的——箭头、弩机、刀剑兵器,比西方手工工场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提前了将近两千年。
三、车同轨的第三个理由,正如前面所说:乃是大一统王朝的惯例,也是大一统王朝的标志。
西周既已“车同轨”,大秦更要“车同轨”。
四、真正的理由可能是这个:
众所周知,秦始皇下令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不同等级的道路,那么,什么是“驰道”呢?
《汉书·贾山传》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驰道宽50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五十步等于三百尺,秦代1尺 = 23.1厘米,则驰道宽度接近七十米。这显然是秦帝国的主要交通干道,类似大周王朝的周行,今天的国道。
汉代人记录在驰道上驾车半日可以飞驰两百里以上,则一日一夜如果换乘接力,可以疾行七八百里。——这是一个令人目眩的速度!
行车速度为什么会这样快?
考古学家在河南南阳山区考察秦驰道后惊奇地发现:秦驰道实际上是一种”铁路”。——它不仅是铁路,往往还是复线铁路,秦驰道之所以宽达七十米,“有人猜测应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在两千年前的时候,秦国已拥有庞大的“铁路系统”,也就是“铁路网”了!
当然,说它是铁路只是一种比喻,“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不是铁铸造的,而是用木材铺设的”。
——它的下面有质地非常坚硬,经过防腐处理的硬木铺成的轨道,据说硬木至今尚保存完好,再下面是枕木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
据说: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这正是驰道之所以能让车马飞驰起来的秘密之所在!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
中途的很多驿站可以让接力保持下去。
在没有发明马蹬,骑马远行非常辛苦、非常困难的秦代,嬴政为什么可以不用分封就可以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征调几十万人,采取大规模行动?——诀窍就在这里。
据考证,这种铁路应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其他国家修建的规模都比较小,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大搞建设,才在全国大规模地建造起来——几年之内,竟织成了一张“铁路”大网。
“铁路”是按一个标准铺设的,硬木轨距一样,车距当然也得一样。为什么秦朝要竭力搞“车同轨”?
——正如专家所言:“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当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铁路”网出现的物质条件。”
这种名副其实的“驰道”的修建,既有利于武装部队的快速调动,又可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位网友说:“可以想象一下,在二千二百年前的秦驰道上,官车和邮驿往来飞驰,民间商队络绎不绝,景象何等壮观,正可谓“条条大路通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