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并兼天下,霜露所坠,日月所照,大半臣服。
这时候他三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之时,每每登高远眺,不禁志得意满,顾盼自雄。
香港电视剧的歌词,正是他那时心理的写照:
高高在上 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 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
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在统一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他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经过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一个庞大的华夏帝国终于在嬴政的手上凝聚成形,较之他前生一手创立的大周王国,这个帝国更加广阔、更加强盛。
《天经》追述:
至尊上帝在最高天界的宝座上,满意地看着自己的爱子在广灵世界的地球龙头部位施展拳脚。
祂不断地派遣神灵,下去协助左龙。
广灵世界的主持佛祖和天上诸佛诸王,看着自己的朋友诸事顺遂,也十分高兴。
天下臣民看到嬴政继位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看到嬴政在统一战争中一系列英明举措,也深感自己的皇帝来历不凡、非同小可。
大部分平民,对于秦帝国还是比较认同的。
当然,数百年战争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不是一个早晨就可以愈合的,说什么“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天下之士莫不斐然向风,虚心以仰上,未免言过其实。
特别是六国的贵族和公卿大臣,失去了封国、封邑,失去了传承数百年的尊贵地位,失去了自己的天堂。成了大秦一个不起眼的富民,甚至成了胼手砥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也不能吆五喝六、作威作福,享受那种人上人的飘然感觉,一个个自然而然对嬴政恨之入骨、亟思报复。
怎样处理六国的宗室贵族公卿大臣,曾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秦国的朝廷上,也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议。
按照李斯的意见,干脆就把他们一律处决、斩草除根,免得后患无穷。
但嬴政自幼浸淫百家思想,对仁义道德也很认同,虽然他表面上冷峻无情、厉行法治,实际上却是仁慈恺侧、心怀博爱之人。他当即断然否决了李斯的提议。
他知道六国的贵族公卿们恨自己,几乎无法感化。他的做法是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徙于咸阳,就近监视居住。
这里面很多就是六国宗室贵族,是王子王孙、皇亲国戚,这个“豪”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其他的富人其实只是陪衬,对于加强咸阳的经济实力或多或少有些贡献而已。
《天经》记载,统一战争胜利之后,在如何处理六国宗室贵族的问题上,秦国朝廷曾发生激烈争执。
李斯的意见最为极端——斩草除根,一个不留。这一次,他的意见是应该予以参考的;
大多数的大臣建议把这些人迁徙到蜀中——拿他们当罪犯处理;
嬴政却心存慈悯,主张把他们迁徙到咸阳居住。
盖“始皇之初,非不好儒”,除了从小读儒书,更如郑樵所说:“陆贾为秦之钜儒,郦食其为秦之儒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待诏博士”。其他儒家学者,如博士七十人等等,在秦国朝廷亦复不少。儒家的很多思想,通过这些人,都灌输到了嬴政的脑子里,虽然由于实行郡县制,不能兴灭继绝,重新分封,但嬴政也不想在处理他们的问题上,做的太过分。
在处理六国王室、贵族的问题上,嬴政倾向于采取儒家的柔和方式,迁徙这些人到咸阳来,一来便于监视,二来强本弱末,加强关中的经济实力。
他显然以为六国贵族也会与夏商周三代贵族一样,在国家灭亡后,不会掀起复辟的狂潮。或者即便反叛,也会被迅速镇压。
十分明显,嬴政在统一之后,盲目乐观,认为自己的国家在国祚长短上至少可以与夏商周三代比肩,他显然忘记了三代都曾经有过一个瓶颈期——夏有太康失国,商有太甲失政,周有“三监之乱”,如何使天下臣民习惯于大秦的统治,实在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
正如网友所言:在赢政所知的历史中,对一个政权的威胁无外乎三种:
1、外族(外国)的威胁。如周之灭商,秦灭六国。
2、诸侯坐大,架空或瓜分母国。如诸侯架空东周王室,还有三家分晋。
3、权臣篡位,如田氏代齐。
在这段历史中,唯独没有老百姓造反可以推翻一个政权的记录,所以在赢政看来,只要针对以上三方面,做足防范,他的政权就可千秋万代。所以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1、修长城,把外族匈奴挡在境外;南征越人和西南夷,移民实边。
2、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防诸侯作乱。
3、加强皇权,更改官制以防权臣篡位。
——他认为,只要把六国的贵族变成老百姓就可以了,废除他们的封邑、爵位,他们顶多只是一个富家翁而已,如何去推翻一个强大的国家。
所以,虽然嬴政最终决定向咸阳迁徙了12万户六国富豪,但从历史记录和考古发掘看,整件事做的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与秦始皇的施政风格大相径庭——这显然是由嬴政的宽纵促成的。
有些学者认为司马迁纯粹是在造谣,他所记录的:秦始皇于荡平六国后,曾向咸阳迁徙六国富豪12万户一事,根本不可信。
因为如果每户“六国富豪”平均按5人计算,迁徙12万户“六国富豪”,将使咸阳一下子猛增60万人口;如果每户平均按8人计算,迁徙的人口总数,将达到近百万之多!况且这些都是大户,一家恐怕远远不止八口人,咸阳有12万套新房子等待入住吗?有那样巨大的空间吗,可以一下子安置百万以上的新增人口?后来咸阳的确开始了扩建,然而那是在九年之后。
所以他认为秦始皇向咸阳迁徙六国富豪一事,根本不可信。
考古学者在研究了秦人的墓葬记录后发现: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秦都咸阳的确曾快速膨胀,形成了一个以咸阳城和后来的阿房宫地区为中心,包括渭南渭北广大地域的巨大首都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咸阳。这个圈中有多个卫星城市。
新移民掺入原有居民区的并不多,大部分新来人口入住到了新开辟的居民区。那时整个咸阳人口大约在八十万左右(明显的没有尽迁十二万户),加上征发到首都服徭役的人数,整个大咸阳地区人口可能已经达到150万人。所以迁徙的确是曾经进行。
然而我们如何解释反秦起义中,六国贵族大量存在于东方的事实?
可能的答案是:
第一、迁徙进行的非常不彻底;很多人该迁未迁,或者强行留下,变成了钉子户;
第二、很多人迁徙后,后来又跑了回去。
儒家不是讲”安土重迁”吗?皇帝陛下显然同意儒家的这一见解,所以对富豪们明显没有加以过多的强制。
既然皇帝都是这种态度,底下的官员当然更是乐得清静、睁眼闭眼。
迁来的富豪,因为没有人看管,估计很多人都逃走了。
结果我们看到:
六国的旧贵族,只是稍受打击,并未受到严格监管,更没有被消灭。他们怀着对秦帝国的刻骨仇恨,生活在民间,在所谓反秦起义的大叛乱中,六国旧贵族,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成了最重要的核心。
赵王歇是赵国王室,被张耳、陈余立为赵王;
楚亡之后,楚怀王的孙子芈心(后称熊心)流落乡间,以牧羊为生,被项梁立为第二楚怀王。
项燕之子项梁一家,倒是可能被迁入了关中,所以才会有在栎阳县因罪案牵扯被逮捕入狱一事。这个项梁的确也不是一个安善良民,他后来又杀了人,直接跑回了楚国吴中(今江苏苏州),并经常大摇大摆地站出来,充当徭役或丧葬主持人。
齐国是王族田儋(“故齐王田氏族也”)和他的从弟田荣、田横等人首先跳了出来,自立为王。
田儋死后,已故齐王田建之弟田假被立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闲为将。
齐将田都随项羽入关,被立为齐王,治临淄,显然也是齐国宗室。
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因为起兵打下济北数城,又引兵降项羽,被项羽立为济北王,治博阳。
此外齐国宗室起事者尚多,难以一一列举——可见本应该迁徙入关的田氏王族,根本就没有被强制没有迁徙。这也许是嬴政看在曾与齐王田建结拜的情分上,所以对他的兄弟子侄根本就没有任何触动。
魏国率先起事的是宁陵君公子魏咎,秦灭魏,只是把他迁为平民百姓——可能是迁入过关中。陈胜起兵后,魏咎跑去追随,被陈胜和周市立为魏王,魏咎自焚而死后,他的弟弟魏豹做了魏王。
韩国的诸公子也没有被消灭。张良起兵,就是在韩国诸公子选择了比较有出息的横阳君韩成立为韩王。
张良本人就不用说了,祖父、父亲五世在韩国为相,韩国灭亡时,他的家里还有奴仆三百人,作为大贵族,也没有被迁徙触动。
张良对嬴政不仅不感恩戴德,反而因为失去了在韩国当宰相的机会而极端仇恨嬴政,他将全部家产变卖出售,四处寻求可以刺杀秦始皇的死士。据说甚至流落到了朝鲜半岛,从东夷君长仓海君那里,终于求得了一名大力士,于是迫不及待去博浪沙埋伏,用一百二十斤的铁椎,飞锤刺杀始皇。
只有燕国,因为荆轲刺秦王之事,王族比较零落,后来的称王的燕王韩广与臧荼都不是王室成员。
但韩广仍然原来燕国的上谷官吏,所以才会被燕国原来的贵族豪杰推立。
反秦起义留给后人的教训是:
必须严厉监管前朝的所有死党,实在危险,就要考虑断然措施。——无论你怎么心怀仁爱,这些人是不可能对你心存感激,安分守己的。
一旦找到机会,这些人一定会起来造反,猛扑过来。
一旦他们复辟成功,你的国家就会瓦解冰消、风流云散,你的家族就会被斩尽杀绝、万劫不复。所以姑息养奸、养虎为患,断不可行。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他们之所以不惜祸乱天下、挑起战争,也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事实上,君主的道德和普通人的道德并不是一码事。
一个君主,不加考虑,随随便便奉行普通人的道德,对于复辟势力、对于国家可能的威险不加防范,或者对于国家的蛀虫贪官污吏心存怜悯,势必铸成大错。
须知“千里江堤,溃于蚁穴”,“荧荧不灭,或将燎原”,不愿采取断然手段的后果——往往是整个天下血流成河。
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和佛家的泛道德主义一样,对于政治,有时显然存在误导作用。
由此而民族孱弱,破国亡家者,不知几何。
嬴政显然忘记了仔细分辨帝王道德与普通人道德的相异之处。既没有采纳诸臣的建议,迁徙六国宗室贵族于边荒裔地,也没有听取李斯的意见,加以变通,消除隐患。对于迁徙十二万户富豪于咸阳一事,做的也是马马虎虎、有头无尾。
事实证明,日后真正灭亡秦国的,正是这些拥有丰富政治、军事经验,拥有相当经济实力,对于刚刚开创的平民社会怀有无比仇恨的六国宗室贵族。没有他们,秦国实在不大可能二世而亡。
随从诸侯起兵叛乱的,还有越王句践的后代闽越王无诸与越东海王摇。勾践的姓是姒,氏为驺,所以,到了他们以驺为姓。
秦并天下后,平定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服百越首领,设置了会稽郡;又平福建,置闽中郡,把越王勾践的玄孙,移居闽地的无诸和摇降为君长。
诸侯反叛秦朝时,蓄怒已久的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揭竿而起,参与了叛乱——这是六国贵族以外的诸侯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