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咸阳》: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秦人喜大,以大为美。
据专家考证,这种喜“大”的建筑风格,贯穿在大秦从立国到统一的全过程中——不仅宫苑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用材同样也是恢宏大气、令人震撼。出土的秦春秋时期大型的青铜建筑构件和巨型瓦当可以说明这一点。
秦人好土木,嬴政的历代先祖已经在关中修建了不少宫殿池苑。
秦国先王宫殿,见于记载的有:西垂宫、封宫、大郑宫、蕲年宫、明宫、雍宫、阳宫、霸宫、栎阳宫、频阳宫、萯阳宫、长阳宫、章台宫......等等等等。
天下统一之前,嬴政已经决定把首都咸阳建设成一座当时已知世界的最大都市,以彰显即将登台的天下第一位皇帝的至尊无上,大一统帝国的霸气雄风。
自前350年孝公迁都咸阳,商鞅始筑咸阳宫,以后的历代秦王在咸阳又建筑了不少宫殿。都是战国时期各国盛行的那种矗立在夯土基址上高台宫观,巍峨壮丽、气势非凡。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嬴政命令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摹画、仿照该国的宫室,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同样建造一座。于是有了咸阳北阪上的所谓六国宫殿(在城北阶地宫殿遗址曾出土楚国形制的瓦当,齐国瓦当、燕国瓦当)。
按照惯例,殿屋之间用天桥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把从诸侯那里掳得的美人和钟鼓乐器之类,都放到那里面。
嬴政为什么要建“六国宫殿”?可能干脆就是为了显示威风。
有人说,这是嬴政为投降的六国王室成员建造的,剑桥秦汉史也有这种猜想,据说里面很可能住着六国的领主贵族。六国的君主变成了臣子,每日的朝见必不可少,嬴政为了“序八州而朝同列”,所以仿造了这些宫殿,以安抚六国的势力。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或者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赫赫战绩?
或者是为了让入住的六国美女心情愉悦;
或者是极情纵欲,养育宗亲——给自己的儿女亲属修造的?
我们已不得而知。
祭祀祖先、神灵的庙宇和章台宫、上林苑等都设在渭水南岸。这样自雍门向东到泾水、渭水相交处,沿河两岸,布列着许多宫殿建筑。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在渭水南岸兴建长信宫,竣工后改名为极庙宫。从极庙筑路通到骊山,兴造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
据《史记》记载:到了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嬴政认为咸阳的人口过多,而先王营造的宫廷又嫌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周武王建都在镐,咸阳城西南,渭河南岸的丰镐两城之间,才应该是帝王都城之所在。于是就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内(秦上林苑就是原来的周都丰镐之墟)在修建朝宫。
先在阿房(旁)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
图/仿建的阿房宫
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
据说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的总人数达七十万。
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了木料。
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
在东海边的朐(渠)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帝国的东大门。
嗣后为了求仙,嬴政又下令把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处宫殿楼台,都用天桥、甬道相连接,帷帐、钟鼓及美女充斥其间,各自按布署登记,不作迁移。
这些记载应该是有真有假。
考古学家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实际上只是阿房宫的前殿遗址,那是一个巨大的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但还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专家就此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不仅阿房宫没有建成,事实上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根本就没有宫殿建筑。
“殿上可以坐万人,殿下可建立五丈旗,”只是纸面上的设计规划而已。
秦二世胡亥也说:先帝因为咸阳朝廷小,所以才建造阿房宫。不幸先帝逝世,只好派人去骊山赶工,所以阿房宫“室堂未就”。
司马迁的记述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虽然整个阿房宫(或者更严格地说朝宫)的确没有建成,阿房宫那个宏敞壮丽的前殿却已经完工。
我们说阿房宫没有建成,只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否定嬴政或后代帝王建设帝都的意思。
“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
一个伟大的帝国,就应该有恢宏的建筑,就应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萧何说的好:“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只要不过分使用民力,建设一个气势磅礴的首都,建设一座庄严雄伟的皇宫完全应该。——这对提升国民自尊心,提高国家凝聚力大有好处。
中国的古典皇家建筑,前期的要更好些。
到了朱元璋做皇帝,填燕雀湖,建设皇宫,光记得减省民力了,历时一年即草草完工,在壮丽巍峨方面,显然与秦汉帝宫无法比较。
北京的皇宫不过是南京皇宫的翻版,同样缺乏气势,看上去就像一个地主家的大宅院。
秦汉隋唐帝宫依山阪之势,通过高台建筑追求震慑效果的方式,显然也比宋元明清的低平建筑来得高明。
秦帝国开国前后,嬴政曾搞了许多建设,甚至可以说是大兴土木。
然而,我们也不要过分曲解,认为嬴政一味的滥用民力,不顾百姓死活。
譬如《三辅黄图》说: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山名),南至户、杜(地名),东至河,西至汧(水名)、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咋一看,秦国的百姓根本就无法生存——八百里秦川都是皇家宫苑。
事实上,据考古专家推测,秦代的宫苑完全是一种开放的架构——“整个关中地区都是都城”,整个关中也都是宫苑。
“咸阳宫西路直至阿房宫,再至终南山修建门阙,东路直至极庙(信宫)途中架起阁道,犹如空中走廊整体连接,并且整体是按照星象规划的。把南边的秦岭,西边的陇山北边的北部山系,和东边的崤山黄河做为外部城墙”。这就是所谓“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这就是大黄金时代中国人,不可一世的雄伟气魄!
秦汉时代的宫殿,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并不是明清那种密集、严谨的布局。很可能,国王或者皇帝住过的一个院子,或者准备给他们居住的院子,就叫宫了。后来有些离宫别馆之间用各种复道、甬道、阁道连接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后世令人惊悚的传说。
“惠文王初都咸阳,取歧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末成而亡”,也是《三辅黄图》的说法。
杜牧的那篇名赋则显然更是从《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輦道相属”,这段话演绎而来。
惠文王离宫三百,秦始皇也是关中离宫三百,秦始皇的离宫是不是由先祖的王宫修葺改建而来啊?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位于帝国东大门的雄伟的碣石宫,就是在燕代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关外四百座行宫有许多显然是六国旧宫的改建,譬如沙丘宫。
据说,考古发现的咸阳宫一号宫殿并不是秦始皇朝会用的正殿,而是寝宫。
此宫是建在夯土台上的楼阁,共分三层,高约17米,相当于现在的五层楼。由一系列的室、台、榭、廊、道组成,整座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高低上下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朝北有宽敞的厅堂,朝南有宽阔的露台,由此可以俯瞰全城,向南远眺渭河与南山的美丽风景。
里面是多间居室、多间浴室、还有仓库。居室和走廊墙上应该都绘有建筑、人物、车马、树木之壁画(在它处已发现),居室中有取暖用的壁炉。浴室有沐浴设备,有由倾水池、引水陶管和渗井组成的供、排水系统。有贮存食物的窖穴、冷藏食品的竖井——虽然只是宫中一所次要宫殿,其结构设施之完善已经是令人惊叹。
奇怪的是咸阳宫中还有陶纺轮出土,这应该是宫嫔们纺绩所用。
《吕氏春秋》说:季春之月,后妃们要斋戒,亲自去东方采摘桑叶,然后鼓励妇女们养蚕缫丝,制作祭祀天帝祖先祭服的很有可能就是后宫的嫔妃们。
古代中国是很重视农桑的,每年孟春之月,天子也要在祭祀上帝之后,亲载耒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下到籍田去亲自耕作劳动——虽然是象征性的,毕竟也是一种尊敬农民、尊崇劳动的表示。
在对待历史人物上,秦国比较接受荀子的“法后王”思想。这个“后王”,汪中、王念孙、俞樾等人认为是“文武”二王,侯外庐、冯友兰也认为是“文武”。
不管怎么说吧,嬴政对三皇五帝是不大感冒的,虽然他也祭祀这些古代明王,但观其怒伐湘山之举,内心里十分明显,对于这些远古帝王,他是颇有不敬之意的。
他真正尊敬的是周代的文武二王,崇仰他们浩大的功业,对这两位首次以武力统一中原的伟大君主,惺惺相惜。以至于不满自己先祖建都狭小咸阳的所作所为,竟至于非要把帝都搬到丰镐之间去——认为丰镐之间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都”。
嬴政这时显然还不知道自己是武王转世,伟大的文王正是自己的父亲。
这就是佛经所说,人的习性——每一个人的下一世与前生都差相仿佛,无论是脾气秉性还是文武才略。
嬴政前后两生都同样看好丰镐之地,也证明他的眼光一点没变。改变比较大的地方也有,都是有原因的。
嬴政是武王转世,其实《史记》里几乎已经明言。
嬴政三十六年秋,秦国使者夜过华阴,有一位神灵拿着始皇以前沉江的玉璧交还使者,说的就是“请把它送还周武王”。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原文:“为吾遗镐池君”,颜师古注:“张晏曰: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
——已经明言,秦始皇就是周武王。
后人中了史书的遗毒,认为秦始皇帝与周武王并不相类,一个是暴君一个是圣君嘛。于是臆解说,“镐池君”倒的确是指武王。
“周武王以伐纣而建周,仙人如此言说,隐意即为嬴政昏暴仿佛商纣王,将有仿若周武王的圣主取而代之。”
真是可笑——如果是这样,这块玉璧应该送给刘邦!
或者说镐池君是一个水神,仙人把秦始皇丢下的玉璧交还秦始皇的使者转交水神?
这怎么说的通,不是纯粹的胡说八道吗?
嬴政与姬发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由于秦末居民大半是由业力很大的六道众生转世而来,由于天下臣民共业一浪又一浪的冲击,平时在嬴政周围守卫呵护的神灵们往往恹恹欲睡,这就导致了魔王乘虚而入。
由于魔王入体,也由于自己踌躇满志,比较骄傲,嬴政的道德品质要稍差于武王,警惕性也不够高。
他的后宫比较庞大,其中有不少六国女子。虽然《史记》没有明言多少,但前有“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充入仿六国宫殿之说,后有“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之文,估计嬴政的后宫人数还是不少的,也许有数百人,也许有上千人。
至于《三辅旧事》所谓:“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恐怕不是事实。
沛公打入秦宫时,“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樊哙也说,“今臣从入秦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明确指出了后宫女子人数可以以千来计数。
但这是秦二世的后宫,还是秦始皇帝的后宫,实在难以说清。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的嫔妃,除了有孩子的以外,似乎都已经被胡亥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