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修筑栈道

时间: 2025-04-26 17:00:59 浏览:24
A+ A- 关灯 听书

除了驰道,低等级的道路还有驿道,五尺道等。驿道是供邮传和民间使用的道路,规格较低,但长度远在驰道之上——它们共同编织成了稠密的秦代道路网。

秦朝把以前的“遽”、“驲”、“置”等通信系统统一改称为“邮”。有车传和步传两种,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的固定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送。

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这些休憩处或称为“邮”,或“亭”,有时还叫“驿”或“传舍”,大概可以混用——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大体上秦朝的亭既负责地方治安,又负担依次递送公文和邮件,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负责供应信使的传马给养、行人口粮、酱莱等等。

秦《行书律》规定:文书可分为两大类,诏书和注明为急文书者,要立刻送出;不急的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延搁,有耽误的依法论处。

在大秦王朝的所有道路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乃是栈道——这是秦帝国连通两大“天府之国”的生命线,是秦汉隋唐四大王朝兴盛的基础。

关中与川蜀之间的道路建设,据说从大禹时代已经开始,夏商继续进行,所以才有武王伐纣,蜀军从征的一段佳话。

嗣后来自汉中古褒国的美女褒姒竟乱天下,“烽火戏诸侯”、“一笑倾人国”可见在殷周时期,关中与汉中,川蜀之间必有若干道路可通。

历史记载,秦惠文王时,秦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栈道建设。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巴两国,秦“擅巴蜀之饶”,取得天帝宝库,益轻诸侯,这为百年后秦帝国统一华夏,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古人有一个传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能当真。

从惠文王开始,经过历代秦王和秦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一条条翻越秦岭、巴山、岷山悬崖绝壁的栈道相继完工,无数的兵士,无数的粮食军械源源不断进入关中——“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较著名的古栈道有褒斜、故道、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据说“如今尚有迹可寻的栈道主要有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蓝武道等,均系古代自长安翻越秦岭、前往南方诸省的驿道。这几条艰险的古栈道,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

根据网上资料: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长安县,叫子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全长 420公里”。鸿门宴后,刘邦被贬入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通过后烧毁了这段栈道(还有说是褒斜道的)。

“褒斜道,南口在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通称褒斜谷,全长470公里”,这是最有名的一条栈道。

“金牛道,又叫蜀栈,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李白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路。

“米仓道,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四川巴中县,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傥骆道,北从西安周至开始,翻越秦岭,至汉中洋县。

陈仓道,北起宝鸡的陈仓,南到汉中勉县。

连云道,图上没有,北从宝鸡凤县,南到汉中的褒城(褒姒老家)。

祁山道,图上也没有。北从甘肃天水,南到汉中。

荔枝道,从汉中西乡县出发,翻巴山,到四川万源。

图/古栈道地图

蜀道艰难,然而蜀道中大部分还是土石铺就的,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道路才修到了悬崖峭壁之上(还有穿越河流的狭谷栈道),顾祖禹所谓“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

不同道路栈道所占比例并不一样,在褒斜道和石牛道(就是金牛道)中,栈道的里程约占全程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其余是土石路。

据统计,蜀道总长度当有数千公里,栈道的总长度,占蜀道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栈道中有一些还有顶棚,形成所谓栈阁。据记载:栈道最盛时期,有栈阁9万余间,每间以3米计算,即达27万米,即500多华里,可见其惊人程度!

栈道工程的浩大艰巨应该犹在秦长城之上,但因为是断断续续在几百年中修筑的(秦后仍有修筑,譬如因子午道过于艰险,人马损失甚多,“用之者鲜”,汉顺帝下诏“罢子午道,通褒斜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通了褒斜道),又仅仅局限于川蜀和关中之间,人们也就不大注意它。

褒斜道号称“北栈”,为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路,道长250公里左右(百度百科说),从汉中至关中再到京城咸阳长安的道路,唯独褒斜道最为便捷。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晚谷)其口”,号称“蜀之咽喉”,兵家必争。诸葛亮出祁山,其中第二次出山走的就是褒斜道。

褒斜道在夏朝时即有小路相通。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广泛使用,铲石凿孔的能力大为增强,再借助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法,人类已经可以大规模修凿栈道。

正是在战国和秦代,对褒斜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凿——据说应侯范睢为相后,耗时十余年,组织领导秦国军民,在褒斜道上大加修治,大建栈道,大力发展关中与汉中、四川等地的经济贸易,政治军事联系,为大秦帝国的兴起立下了盖世奇功。

此道因沿褒水、斜水而行,两岸多悬崖峭壁,真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基本无法修筑普通道路,只得架设栈道。整个栈道上有绝壁,下有褒、斜大水,栈阁连云,下临无地,宛如天路,极为壮观——百千年来,万民夸赞,众口腾传。

傥骆道最近也最艰险。子午道最长,走的人较少——原来走子午道和党骆道都要翻越海拔二、三千米的秦岭,所以道路艰险难行,褒斜道却不必翻山,“只从五里坡一个小山梁通过,就从褒水进入斜水”,自然是里程大为缩短,行旅更为迅捷。

最西边的陈仓道(故道)则路途迂回遥远,因为它走的是秦岭西端的嘉陵江河谷,山势倒是较为平缓。

汉中以南,巴山中的三条:洋巴道、米仓道、金牛道。其中石牛道号称南栈,洋巴道又被称为荔枝道。

修建栈道,先要用绳索把人悬吊在半山腰上,用斧、镐或者其它办法,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半米深的孔洞,插入长木。有的地方是大小不同的上、下两排方孔。大方孔为铺设栈道路面所用,小方孔则用来安放支撑路面的支架;有的地方则是上、中、下三排木桩,上排木桩用来搭棚。

“在栈道靠河身一侧及拐弯处,有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

栈道虽然可行车马,但毕竟只是一条单线,缭绕于大山腰上,和平时期尚可,战时倘要快速运兵,千乘万骑,辎重无数,还是非常困难的。

图/剑阁古栈道遗址

图/广元附近的栈道遗址

据说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站,与内地相差无几。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估计是事前烧了一条主要栈道(张良真是太狠),另外几条被章邯等人派兵封锁住了,只有陈仓道(秦栈),因为既远又险,威胁不大,章邯等人(或者是手下人)确实是疏于防备了,不想竟被韩信偷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