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到泰山一百四十多里路,大队人马大概是走了整整一天。
众所周知: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今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在泰安境内)。五岳之中为东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此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汶水环绕,前瞻圣城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雄峙于中国东方,“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整个泰山景区共有山峰150多座,崖岭130多座,溪谷100多条,岩洞100多处,不仅山体高大雄伟,而且奇、秀、险、奥、幽、旷,奇峰怪石令人百看不厌,溪流瀑布雄中藏秀。泰山多松柏,草木繁茂,有日出、云海、晚霞、雾松、松涛、冰洞等各种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泰山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又甚为古老,地质年龄已近30亿年。
据介绍:“山体分三层台阶式地质结构,犹如登天台阶,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佛似坐。一座主峰玉皇顶,直通云霄。一条10.1公里的登封盘路御道,一线通天”。
按照行程计算,嬴政一行人应该是走了一整天,当晚歇息于泰山脚下的行宫,斋戒沐浴——以前祭祀或者观光泰山的国王、贵人很多,泰安那个位置估计必有行宫或者高级馆舍,嬴政的行宫或者就是以前鲁国的行宫、宾馆改建。
第二天早上,嬴政在皇子和大臣的陪同下应该首先在现在岱庙那个位置拜祭山神(此地“秦即作畴”),然后众人开始驱车、骑马登山。从历史记载看,齐鲁的七十位学者博士也陪同皇帝陛下来到了泰山脚下,但嬴政没有让他们跟从登山,可能是当地的官员们临时当了一回向导。
按理推断,护驾的军兵早已提前布置在山上了。
七十儒士都是齐鲁当地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扈从?依理推断,应该是嬴政害怕他们死抠书本,以古非今,讥笑秦国人没有文化,讥笑自己外行,自己又不好拿他们怎么样,所以干脆不带他们上山。
上山御道不知道有多长,在哪里以马换车我们也无从考证。从山门经六千六百多级台阶才能达岱顶。据说:以中等速度,步行登到玉皇顶差不多要4 - 6个小时。
泰山有“歇马崖”,传说是当年秦始皇帝登泰山时歇马之处。
据说泰山分三段:从山脚下的今岱庙,一天门到中天门这一段,相对地势平缓,“古木参天,空气清爽,山间鸟语啁啾,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
“中天门以上,山势突兀,山道迂回险要,紧十八盘,慢十八盘, 据说有一千六百级台阶或者说天梯,爬完这一段,要一个半小时以上”。
南天门以上,则云蒸霞蔚,恍如仙境,南天门、天街、日观峰、玉皇顶全都漂浮在云海之中。
嬴政君臣大概骑马走到了中天门一带,然后开始步行。
从中天门过了今云步桥,刚走不远,天上忽然乌云拢集,随即下起了一阵急雨。
嬴政一行赶忙躲到了附近的一颗大树下,大概此树很大,枝叶繁茂,竟把这一阵急雨完全挡住。雨过天晴后,嬴政大为感激,于是戏封此树为五大夫。
“五大夫”是秦爵第九等,所谓一公士, 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公乘以下是民爵,五大夫往上是官爵,“五大夫”就是最小的官爵。
这棵树不知道是什么树,《汉官仪》说是松树。后人不学无术,又弄出了以五大夫松为五棵松树的笑话。
据说,秦时“五大夫”树就已不存在了。清雍正八年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上五棵松树(现在只剩下两棵),并在这些松树附近建立了一座五松亭。
躲完雨,嬴政君臣继续向上攀登,上到今南天门,经过最难走的一段,肯定需要一个时辰左右。
但到了今南天门一带的山脊,道路就非常平坦宽阔了,可以从容漫步,可能基本上就算登顶了。俯瞰脚下,滚滚白云,恰似“天门倒泻银河水”,涌起千堆雪浪,使人顿生去世出尘之想。
李白诗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从今天街到玉皇顶,应该早已有许多历代建筑和新建的行宫(如周有明堂遗址),在云雾缭绕中,如仙山琼阁,神宫帝阙。
朔风阵阵,使人颇生寒意。
当时大致是春末夏初,估计山上气温只有不到零上十度,地方郡县官员无疑已经为嬴政和文武群臣准备了御寒之衣。
为了修路,建山上行宫、建坛、树碑等工作,嬴政特意任命了一位泰山司空专司泰山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作应该业已完成。
又行不远,就到了山顶,嬴政一行应该是首先在日观峰、玉皇顶等地,游览眺望了一番,所谓“登兹泰山,周览东极”是也。
在群臣的簇拥下,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帝,极目远眺,看着脚下的万里江山,东流入海的黄河一线,“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顿觉“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估计会忽然理解,孔夫子为什么会“登泰山而小天下”。
怪不得传说盘古死后,化为五岳,头为泰山。果然是“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
嬴政至此,深感:“朕之江山,美好如画”,也陡生驾鹤出尘之想。
日后汉武皇帝屡登泰山,亦曾感叹: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李斯虽然曾写下“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句子,但这种“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奇观,还是会使他大为震撼,有一种肋生双翼之感。
估计大秦的文武群臣,什么武成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建成侯赵亥、昌武侯成、武信侯冯毋择,以及丞相隗林、王绾,众卿,众大夫等等都是这样,他们大概都从未上过泰山,现在看见上有碧天澄澈,下有云霞万朵,座座峰峦恰似海中孤岛,茫茫大地仿佛尘世下界这种“今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的奇境异景,自然是心潮起伏,目眩神迷,手舞足蹈,如醉如痴。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较之众臣,嬴政的感慨更多,因为这里还是他的老老家。
原来秦人的始祖母是女修,传说女修在织布时,吞玄鸟陨卵,生子大业,大业即是皋陶。上古四圣之一,皋陶长大后辅佐虞舜,针对当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的形势,作五刑以正民。过失从宽,不改从严,典狱公正,所谓“舜有天下,选于众,举大业,不仁者远矣”,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世奉为中国司法的鼻祖,——秦国之厉行法治,可谓其来有自也。
大业是东夷族人,“生于曲阜”,他取少典之子,名叫女华,生子伯益。伯益长成后,辅佐大禹治水,立下许多功绩,最终成了大禹的政治接班候选人。
伯益被大舜“赐”姓为“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的首领继承人,今山东日照一带都是他的势力范围。
伯益得到了封土,建立起“嬴邑”。“嬴邑”的故地,就在今泰山东二十公里的莱芜古嬴城。
后来伯益又得到了鲁地“秦亭”为第二个封邑,地七十里。“秦亭”在泰山以南的古东原中,唐人高适《东平旅游》:“汶上春帆渡,秦亭晚日愁”——汶上与秦亭并列,即指此地。
泰山附近原来也有一座平阳城,就在伯益的封地内。所以嬴秦的老家就在泰山脚下,包括泰山——这也是他西巡之后,急匆匆封禅泰山的一个隐秘原因。
嬴政渴望把泰山树立为全中国的圣山,其心情之急迫,并不在齐鲁儒士之下。
古代地名随人走,以后秦人西迁,这些古地名也随即被搬入了关中。
但嬴姓留在东方的后人还有不少,在商代,奄(今曲阜)与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仍是嬴姓方国,其它地方还有(史书上有)。
嬴政在泰山顶上,瞻望故乡,几乎近在咫尺,历历在目。岂有不欷歔落泪,大为感叹之理。所以他立即下诏(据在下推断),在泰山脚下的博县北古嬴邑设置了嬴县,以纪念先祖,以尽其孝子拳拳之心。
“东夷的信仰是死后归葬泰山”,做为大一统帝国的皇帝,秦始皇死后不能归葬泰山,以免落人口实,但二世元年,秦二世仍然在泰山为秦始皇修了一个庙,号称人祖庙(“泰山人祖庙即石经峪西三官庙,遗迹尚存”)——“这充分说明了秦始皇对故土泰山的眷恋”(见网上专家考证)。
据说因为秦国远祖是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西北地区的,所以秦人死后,墓葬中遗骸的头向都朝着东方,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以示不忘故土。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古人那种叶落归根,眷恋故土的情怀我们今天几乎已经再也无法理解了。
从胡亥为秦始皇在泰山修庙(只有咸阳和泰山有)一事,可以推知,当年嬴政东巡应该是带了不少皇子公主,胡亥做为第十八子,当时十岁左右,可能是坐着轻辇,跟着哥哥姐姐们,跟着父皇登上了泰山。
看见父皇对泰山如此眷恋,众目睽睽之下,如此情深款款,人所共知,流播天下。所以才在即位后下令于泰山立庙,以表示自己是个大孝子,父皇正是因为自己孝顺,所以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
所有人登上泰山都是先游步眺望,桥舌不下,感慨系之。大概嬴政君臣也是这样,站在云端,迎着山风,俯瞰指点感叹良久。饱览了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心满意足之后,自然是准备封禅大典。
中国人自古信神,祭祀正是所有礼仪制度的滥觞源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等,甚至还有女神像,这是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已经在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铁证。
祭祀之礼,祭祀昊天上帝排名第一,古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创造了天地。
其次才是祭祀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祭社稷、司命、风师、雨师;祭其他天神、地祇,祭先王、先妣、先祖等等。
祭祀上帝,最早应该是因地制宜,不分场合,人人可以举行。后来是各部落统一举行,都是土法上马,自出胸臆,除了必须虔诚,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后来中国统一,天下有了共主——所谓“天子”。天子认为,昊天上帝是他老爸,是他亲爹,是上帝派他下界来统治所有人。其他人与上帝没有什么关系,属于冒认皇亲,所以规定不许随便祭祀(上帝)。
于是祭祀上帝成了下帝的专利。
帝王祭祀上帝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在地上祭祀,第二、在高山上祭祀。这第二种,就是所谓封禅。封是祭祀上帝,禅是祭祀后土,后土神属于是沾了上帝的光。
古人认为,高山离天最近,帝王在山上祭天,祷告上帝,住在天国的上帝会更容易听见。
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在中原,中原的大山主要是泰山和嵩山。
封禅主要在泰山,但也有在其它大山上的。《史记》记载,大舜就是在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一体祭祀的,都是在大山顶上举行“柴”祭,祭祀上帝。
夏商周三代环嵩山以立国——“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郑州”,周都洛邑,皆环嵩山而立,所以周武王灭纣后,选择在嵩山——太室山祭天,举行封禅大典。
后来儒学兴起,齐鲁学者在全中国夺取了最高话语权,儒士们编造出了封禅必须要在泰山的神话,说什么自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竟有七十二家帝王之多。司马迁根据管仲的顺嘴胡诌,卯大劲也只列出了十二家,即: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祭天是在玉皇顶上。玉皇顶上现在玉皇庙山门以南八米的平台,是早年皇帝封禅的地方。秦始皇帝命人在那里修起了一座祭天的圆形土坛,用以祭天。大概是在封禅结束后,嬴政又下令在祭坛旁建立起一座石阙,可能是为了做个纪念,也有人说这是用来象征着通往天宫的大门——具体为什么立阙,不得而知。
封禅泰山是“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举,王者之丕业”,但嬴政具体是在什么时辰,以什么礼仪进行的封禅,由于太史公没有记述,我们竟无从得知。
司马迁只是说:嬴政一行从南坡登上的泰山,祭天后,立石碑歌颂秦始皇的功德,从北坡下,到了梁父禅地,祭祀地神。
猜测一:
嬴政封泰山,可能是在登山的当天下午,伴着夕阳的余晖,在泰山顶上的高大祭坛上燃起了祭天的圣火,君臣百官,山上山下的无数卫士,无数百姓遥望圣火烛天,一起跪拜,共同祈祷,祈求上天让大秦帝国千秋万代、世世相传。
猜测二:
按照天子祭天的惯例,在上午祭天。
那么嬴政君臣可能在山顶的行宫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必然会先看泰山日出,然后祭祀上帝。
看日出,正如李白所咏:“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实为人生一大享受。
祭天则肃穆庄严,精神内敛。
具体怎么封禅,因为刻意保密,我们并不清楚。据司马迁说,封禅时采用了许多秦人在雍城祭祀上帝时所用的礼仪。
祝文上写的是什么,也没人知道——因为祭天后,封禅所用的玉册金简已经以“金泥银绳”封上,埋于地下,而且都是秘密埋藏。因为在祈祷文中还隐藏着嬴政的个人愿望,隐藏着嬴政对自己天上圣父的种种私密请求,嬴政当然不想外泄。
我们只能参考一般的郊祀祭天和后来汉武封禅。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以象征天。
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
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见“百度百科”)。
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亦在十月举行,具体是祭祀五帝(秦人只祭四帝)。
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其余祭礼,与周天子祭天差不多。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古时候,祭天是天子专利,做为诸侯,基本上不存在祭天一说,除非得到特许。在整个夏商西周三代,都是这样。
在西周,除了周天子,只有杞、宋、鲁三国可以祭天。
杞、宋是夏商后裔,于周为客。鲁是因为周公功劳太大,得到了成王特批。
后来周平王东迁,礼崩乐坏,诸侯坐大,秦国的君主们竟也模仿起周天子,建立多畤,开始了祭祀皇天上帝的草窃历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秦国的统一正是沿着军事和祭祀——或者像我们今天所说,发扬软、硬两种实力的两条战线同时进行的。
古人认为上帝可以分身,有时一分为四,有时一分为五,所以有了所谓“五方上帝”之说。
秦人非常相信鬼神,非常虔诚,认为雍州地势高,为神明聚居处,历来极好祭神。
秦襄公救驾有功,被周平王擢为诸侯。不思尽忠王室,反而偷偷筑作了西畤祭坛(司马贞:“峙,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祭祀白帝,牺牲用马驹、黄牛、羝羊各一头(中原都是用牛,用马祭天是匈奴的习俗)。
此后,秦文公建立鄜畤,用三牲大礼郊祭白帝;秦宣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
秦德公建都雍城,在雍城建起许多祠庙,祭祀上帝竟用牲畜达三百牢——九百头之多。
百余年后,秦灵公在吴阳设上畤,祭祀黄帝;设下畤,祭祀炎帝。
据说秦始皇二年首次西巡祭祖,也曾在上、下畤”祭祀炎黄二帝,其后秦献公在栎阳作畦畤祭祀白帝。
但秦是诸侯,这种祭祀活动实在属于越礼。
司马迁说“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 司马贞认为“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所以当时全国人民并不承认秦王有什么祭祀上帝的资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四畤的祭祀(西畤、密畤,上畤,下畤),每次用驹四匹,木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颜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品。
秦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这时候祭祀上帝才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作为历代秦公、秦王的子孙,嬴政终于把秦襄公以来秦国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祭祀天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在今人看来也许不过是些须小事,一种迷信活动而已,但在古人眼里,却是膺天受命的旷世大典、意义极大。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封禅时,没有机会参加,竟然活活气病而死,临死时,他拉着儿子的手,老泪纵横地叹息:“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嬴政如果知道天下儒生多么的渴望参加封禅大典,可能也不会摈斥他们,以拉近与东方臣民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封禅之后,嬴政命令臣下草诏,李斯篆书,刻石以颂秦德。
树碑于岱顶玉女池旁(今碧霞祠旁),其辞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后嗣,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从碑文上看,法儒墨各家的思想已经被大秦帝国融汇贯通。
封禅泰山碑据说尚有佚文: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民庶蕃息,天禄永得,刻石改号”。
上述碑文《史记》未载,据说是晋太康《郡国志》所记刻石,不知所据何书,亦不知其真假,谨供诸君参考。
秦统一后,立衣冠服制,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学习赵国,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秦代汉服已经以袍为主,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
一般庶人着白袍。男子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或束发髻,或戴小帽、一般男性开始戴头巾,身穿交领长衫,窄袖。秦汉时代已有裤子出现,类似现代的灯笼裤。
秦代妃嫔夏天穿“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罗裙、五色罗小扇、泥金鞋。
“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皇帝祭祀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戴通天冠。
嬴政一行祭天后,从北坡下,转向东南的梁父山,在山上扫开一片净土,在已经建好的畤坛上祭祀土神,以报答后土的护佑之功。
据「有道」说:
梁父山位于徂徕山东南麓,现在有109国道从山下通过。海拔300米,山势峭拔险峻。因山巅刻经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因历代帝王封泰山后必禅梁父,故有“地神”之称。
孔子登梁父,曾作《邱陵歌》叹息推行仁道的艰难: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嬴政封禅,没有让儒生参与,所以当他们听说嬴政君臣在登山时,在“中阪”遇上了“暴风雨”,就开始出言讽刺。
后来秦朝灭亡,儒士们痛恨秦朝焚书,禁止私学,更是编造出了:秦始皇上泰山,中途遇到暴风骤雨的阻断,没有封禅成功的谣言。
这件事,嬴政大概也听说了,但他没有理会。
封禅结束后,嬴政的东巡队伍浩浩荡荡向北进发,过历下邑(今济南,西汉景帝四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而得名,正是大舜躬耕之地),就到了当时天下著名大都市齐郡首府临淄。嬴政君臣可能在那里盘桓了数日,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如规模巨大的临淄城,稷下学宫等等,顺便安抚当地齐人。
临淄是世界足球运动的发源地,嬴政君臣备不住也在临淄踢了几场足球。估计当时田氏王族田儋、田假、田市、田都、田荣、田广、田横等人当时都躲在人群中,满怀刻骨仇恨,冷冷地注视着春风得意的秦始皇帝。
几年后,这些人掀起暴乱,颠覆了大秦帝国。
离开临淄,嬴政一行折向东北,沿着渤海岸往东走,途经黄县、腄县,登上了之罘(fú)山。
在这一路上,嬴政君臣祭礼名山大川,寻访著名的仙人羡门子高、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等人,祭祀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等八神。
鲁迅先生说:秦始皇收罗许多别国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正如百度所说: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
文献如《老子》、《庄子》、《列子》、《穆天子传》、屈原的诗歌等等。
彼时阿育王时代刚刚过去,佛教还没有正式传入中国。
仅凭对道家学术的钻研,对民间传说的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嬴政已经对神仙的存在深信不疑,并且到处寻仙访道——对于秦始皇帝的这份颖悟、这等天资,我们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敬意。在这一领域,嬴政远远走在了自己的时代前面,也走在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前面。
齐处海滨之地,经常可以看见海市蜃楼。齐人对于仙境和神仙的存在,同样是深信不疑,就像秦始皇帝。
什么是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有两种:
一、因光线折射看到远方景物;
二、因光线折射(等于打开了空间隧道)看见天国景致。
这种天国景致有时极为奇幻壮丽,决非人间任何地方可能存在,把一切都归因于远方景物根本就不现实。
因为齐人信神,作为政治家,必须笼络齐人,所以秦始皇下令在齐地祭祀八神。八神之祭祀,自姜太公时代已经开始。
八神:
一是天主,祀于渊水——在临淄城南郊的山脚下。
二是地主,祀于泰山下的梁父山。
三是兵主,祭蚩尤,在平陆的监乡(平陆是蚩尤的故乡)。
四是阴主,祭于三山。莱州北。
五是阳主,祭于之罘山。
六是月主,祭于莱山。
七是日主,祀于成山。成山是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是四时主,四季神,祀于琅邪山。
“祭祀八神都用牺牲一头,而巫祝的数目有多有少,珪币的名目、数目也各不相同”《史记》。
——封禅是嬴政向儒家妥协,祭祀八神是嬴政向齐人妥协。
之罘山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横卧在黄海之中,是烟台港的天然屏障,也是著名的风景区。据说:“之”就是“芝”,即灵芝。芝罘陆连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也;“罘”即屏障。
此岛东西长九公里,南北宽五六百米,山高四百零一米,断崖陡壁,高踞海面之上,风樯阵马,波涛拍岸。
岛外还有小岛布列,气候温和、风景绝佳。
此地经常可以看见海市蜃楼。
登上之罘山的嬴政,可能是平生第一次正式看见大海,之罘山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大海的波浪兼天,无比广阔,一定给嬴政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他竟然前后三次登临之罘山。
据《史记》说,这一次嬴政和群臣也曾在之罘立石刻碑,但其辞已佚。
下了之罘山,嬴政的东巡队伍又向东走,直走到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成山。
成山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又名天尽头、成山角等等。此地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全中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
成山头风景区最高点海拔二百多米,东西宽0.75公里,南北长1公里,群峰苍翠连绵,大海浩瀚碧蓝,峭壁陡立,巨浪喷雪,波卷云飞,景色壮丽,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嬴政一行慕名前来,估计是为了看海上日出、祭祀日神——太阳神就在成山头。
看完海上日出,嬴政君臣应该会在早就修好的祭坛上进行了祭祀太阳神的“迷信活动”。
事实上,宇宙中真的有许多太阳神。
在佛经中,他被称为日宫天子(Surya),“日天”、“千光”、“宝光天子”等等。所以日本人崇拜太阳神,也不能说人家错。
关于太阳神和日宫中的天人的来历,寿命,城郭,楼阁台观,园林浴池,花草果树,动物植物,佛经中介绍的非常详细,兹不赘述。
在天上,太阳神又被称为“母神”,估计是取其滋养万物、哺育众生之意。
祭祀太阳神用牺牲一头,珪币若干,大概是由太祝来主祭。
1972年和1982年,位于成山头的观测站内的日坛遗址处,曾出土7件祭日玉器——玉璧2件、玉璜1件、玉圭4件。经考古学家研究,很有可能是秦始皇东巡成山祭祀太阳神时留下的遗物。
祭祀完太阳神,嬴政一行,千乘万骑的东巡队伍,又往沿着滨海驰道,往西南行去,大概在数天后,来到了琅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