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上介绍:
琅琊山在今山东省东部青岛胶南县境(青岛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处的海滨)。此山在海边“礁晓特起,状如高台”,早在春秋早中期,已经是声闻齐鲁的旅游胜地,齐桓公据说就很欣赏这个地方。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是齐国主要城邑和港口。
春秋末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率舰队北上,见琅邪山矗立海滨,山川形胜,风景绝佳,仿佛仙境,极为喜爱,于是下令在琅邪山西北十里的平川上营建越国新都,名之为琅邪城。
在琅邪山顶,他依山川形势筑起了琅邪台,除了观景,还兼做天文观测之用。
《越绝书》说:“勾践役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北魏郦道元描绘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
现测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
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析齐东部沿海地区置琅琊郡,辖琅琊、不其、即墨、黔陬(均在今青岛辖境)等县,郡治就在琅琊(今胶南琅琊)。
“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乃是中国著名的海滨避暑胜地。
姜太公封齐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盖因此地四季分明,在琅琊台上观测不同的季节和节气,有许多便利条件(琅琊台与海中的灵山岛和斋堂岛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站在琅琊台,灵山岛是日出的方位,而斋堂岛是日落的方位)。
按照里程推算,嬴政一行沿着驰道迤逦南下,应该是先到琅琊郡城,郡守和官员百姓无疑会全体出城,恭迎圣驾。
嬴政君臣、皇子嫔妃应该是首先在郡城的行宫馆驿或者衙署住下,郡守会首先置酒摆宴,为秦始皇帝,为皇亲国戚,列侯百官,洗尘接风。热烈欢迎皇帝陛下视察敝郡,并荣归千年故里。
然后述职,进而提出建议,建议皇帝陛下登临琅琊,照临东海,使天地神祇共浴圣恩(琅琊台在郡城东南十余里)。
大概在第二天清晨,在龙贲虎卫的夹侍下,嬴政一行,皇子嫔妃,文武群臣驱车来到了琅琊山下。
在郡守的引导下,秦始皇帝一行拾阶而上,很快就来到了琅琊山顶的琅琊台上。
站在琅琊台上登临送目,脚下是山石磊落,草木畅茂,繁花似锦,景致清幽。举目远眺,但见碧浪千叠,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果有吐纳百川,包容天地,浮泛日月之慨,真仙境也!
秦始皇帝站在这里,久久伫立,举目观瞧,留连忘返,目眩神迷,感到平生未有之大乐从心底油然升起(《史记》:“大乐之”)。
他随即下令,不走了,今年就在这里避暑,并给郡守下令:命令他迁来百姓三万户于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徭役,重新整修琅邪台。
嬴政命令立碑刻字,树立在琅琊台上,歌颂大秦一统天下的巨大功德,宣传大秦的伟大、光荣、正确。
碑文说: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翻译过来是:
在这(秦王)二十六年,皇帝已经登基。他端正一切法律制度,整治万物纲纪。
以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圣智仁义,讲明各种道理。
他亲临东土安抚,慰劳视察各地兵士。大事业已完毕,于是巡行海滨。
皇帝伟大的功绩,是操劳根本大事。实行重农抑商,为使百姓富裕。
普天之下,同心同德,顺从皇帝意志。统一器物度量,统一书写文字。
日月照耀之处,车船所到之地,无不遵奉皇命,人人得志满意。
顺应四时行事,是我大秦皇帝。整顿恶劣习俗,到处跋山涉水。
怜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厘定法律,使人知所规避。
地方长官分职,各级官署治理,举措必求得当,无不公平整齐。
皇帝如此圣明,亲自临察四方。无论尊卑贵贱,没有躐等而上。
奸邪一律不容,务求忠贞贤良。事情不分大小,没有人敢怠荒。
无论远处近处,只求严肃端庄。正直敦厚忠诚,事业才能久长。
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康。诛除祸乱灾害。为民谋利造福。
劳役不误农时,农林牧渔繁荣。黎民安居乐业,不再用兵动武。
六亲终得相保,盗寇从此尽除。欢欣接受教化,法规都能记住。
天地四方之内,都是皇帝之土。西边越过沙漠,南边到达北户。
东边到达东海,北边越过大夏。人迹所到之处,无不称臣归附。
功高盖过五帝,恩泽遍及马牛。无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居和睦。
唯我秦王兼有天下,建号皇帝,亲临东土,安抚百姓,到达琅邪。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音逵)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音究)等人跟从。
他们在海边一起议论皇帝的功德,说:“古代帝王,土地不超过千里,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见与否各异。互相攻伐侵略,暴乱残杀不止,还要刻金镂石,立碑夸耀自己。
古代五帝三王,知识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只好借助鬼神之威,欺骗压迫远方,其实不称其名,所以不能久长。他们还未身死,诸侯业已背叛,法令名存实亡。
当今皇帝统一海内,全国设立郡县,天下安定太平。显明祖先宗庙,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群臣齐颂丰功,立碑刻于金石,树作典范永恒(依白话史记翻译,很多都是原文)。
嬴政命令属下在琅琊山建造“四时主祠”,祭祀四季神(琅琊山有秦代四时主祠遗址,估计也是增修)。
琅琊山、琅琊台并不高,但秦始皇三次登琅琊,动辄留住数月,却是为何?
第一:因为此地是秦人的故乡,嬴政故园情重,每次东巡自然都要回乡祭祖。
嬴政的祖先伯益是东夷酋长,当年伯益的势力范围就是山东、江苏沿海。他的都城位于离琅琊很近的日照尧王城——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东夷也是中国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
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部都朝着南部三公里处的天台山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更有伯益的坟墓。
秦人远祖后来由日照地区万里迢迢迁移来到了中国西北地区。秦人远在西北,但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朝着东方。
秦始皇登基后三次东巡琅砑,每次都要到天台山祭祖,纪念羲和、拜谒伯益的坟墓(当地有秦始皇赐名的望仙涧)。
大禹去世,本来是把天子大位传给了伯益。但伯益让位给了大禹之子启,启即位,遂有夏王朝的建立,日照一带在夏、商时仍为东夷属地。
周武王即位,封嬴姓少昊之后兹於期于莒,秦时随莒县即属琅琊郡。
第二我想是因为:琅琊的景致确实非常之美,尤其在春夏之交(应该正是嬴政等人到达之时),海上云雾极多,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龙飞龙舞,把琅琊台团团裹住,使琅琊台看起来几乎成了漂浮在云海上的天国宫阙,玉清仙境。
东南风起,琅琊台下龙湾里的波浪,竟然会纵向奔腾,成为千万条白龙:“每道波浪都龙头高昂、龙须飘拂、龙身矫健、龙尾舒展。整个龙湾里,龙隐龙现,龙腾龙跃,龙吟龙唱”,形成了万千银龙台下聚会的壮观场面。
龙湾的两个新月形海湾长达十二华里,宽三十到四十米,滩广沙细,入海二百米水深尚不及人肩,海水晶莹透明,是最理想的海滨浴场。起风时,人可以走下海去与“龙”同游共乐,玩波戏浪,妙趣横生。
这一带海面常有有海市蜃楼出现,有时极其真切,据说:城墙,城门,城门里骑马的人,城上的旗,旗杆上的鸟都会看得一清二楚,有时还有雪山出现。
第三个原因:
琅琊台下的琅琊湾是天然良港,为我国五大古港之一,湾静水深,不冻不淤。自古为我国陆海交通枢纽与造船中心,也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秦人所乘,高十余丈,载上千人,配置长桨、尾舵、风帆的当时世界上最大型楼船很多就是在琅琊港建造的。
秦始皇帝征调山东一带粮草:“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北上运输,以抗击匈奴,也是以琅琊港为起点之一,他当然会十分关心,希望庶事躬亲。
春秋五霸中的两霸齐桓公(“齐桓将东游,南至琅琊”)和越王勾践都看中了琅琊,结束纷争,统一天下的更大霸王(如预言所说)秦始皇帝同样也看中了琅琊。有人认为秦始皇显然是想在琅琊建立一个秦的夏都——东方陪都,如同某朝以秦皇岛北戴河为夏都。
如果不是秦朝早灭,估计琅琊很可能会成为秦帝国的陪都巨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