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始皇寻仙

时间: 2025-04-26 22:32:57 浏览:24
A+ A- 关灯 听书

日照古属琅琊,在琅琊台西南,离琅琊台仅仅20公里。

嬴政到日照的天台山伯益大墓,魁仙阁等地祭祀祖先伯益时,曾经遇见一位了不起的道家仙长——安期生。

原来战国时期,道教信徒河上公据说拜一不知名黄老学者为师,日夜揣摩《道德经》,访遍名山大川,有一天在天台山登山时,忽然开悟,成了一代宗师,后来道教崇奉他为“河上真人”,流传有《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悟道后,开始在天台山就地授徒。琅琊人安期生在天台山仙人台拜河上公为师,不久亦得道成仙,后世道家尊之为“北极真人”。

河上公与安期生将黄老哲学与燕齐之地神仙学说结合,开创了方仙道文化,为道教的诞生在思想上、修炼操作上奠定了雄厚基础。

河上公与安期生盛名远播,齐威王、齐宣王以至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到天台山寻仙访道。

嬴政大概早就听说过河上公与安期生的大名,他在天台祭祖后,虔诚前去安期生所居石屋(有遗址)拜谒,恰与安期生先生相遇,两个人在一起一直交谈了三天三夜。

由于安期生先生知识渊博、道法高深,有起死回生之术,通天彻地之能,可能还告诉了嬴政许多天机。

嬴政问道后欣喜若狂,大慰平生。

他把许多黄金、玉璧、赤玉履等物奉送给安期生老师,价值数千万钱,以为学生拜见之礼。

晋皇甫谧《高士传》说:“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

秦始皇离去后,安期生委弃金宝于不顾,飘然远游,仅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嬴政遣使者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求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寻找安期生。

嬴政第二次东巡时,再访安期生,安期生先生还没有回来。嬴政极为郁闷,命人建立了十几所祠庙——“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 安期先生是琅琊阜乡人也),以纪念安期先生。

他将天台山中的汤谷改名为望仙涧,在天台山上建立安期祠(有遗址)。自己则天天站在琅琊台上,远眺东海,望眼欲穿。

司马迁多次游历天台山,记曰:“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汉武帝对安期先生的热情更是吓人,曾先后七次东巡琅琊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史记》中有大量记述,诸君可以查证。

安期生先生高名远扬,粉丝极多,除了齐之威、宣王,燕昭王,秦皇汉武,最著名的还有嵇康和李太白。

嬴政去天台山祭祖、求仙,李斯一定会紧紧跟随。李斯在八百多年前就是姜太公,就是山东日照人。姜太公在天台山中避纣时苦心研究兵法,写出了太公兵书,最后辅佐武王一统天下。天台山中就有他留下的遗迹太公台。

不知道李斯看见自己的前世行履处,是不是恍惚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奇异感觉。

今人听说秦皇汉武求取长生,则掩口大笑,以为妖妄,意下不屑之至,殊不知,道家确有长生之术,现今修炼界即有寿高数千岁的道家真人。

在佛家,龙树菩萨住世五百岁。

释迦牟尼佛更是告诉我们,如果愿意,他可以住世一劫。《长阿含经》佛告阿难:“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难,佛四神足已多修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佛家是出世的,欲以涅槃大道化成天下;道家则半进半退,常以神通辅弼世主。

安期生曾与嬴政交谈,他显然已经知道上天要灭亡秦朝,人力、仙力都难以挽回,所以也没有多说,留书一封后,飘然远引。

秦亡后,安期生与好友蒯通一起去见西楚霸王项羽,估计是要劝他尽量少杀人、少屠城,恐伤天和。项羽想请他为官,但他拒绝了,再次远行。据说“或居天庭,或游山中,或飘海上,或隐地下”,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秦汉之际,安期生的老师河上公曾到长安一带隐居,结草庵于河滨,常读《道德经》,欲以黄老之术干汉孝文帝,宽舒民力。

文帝本好老子之言,命令王公大臣所有朝中高官,都要背诵老子,但《老子》中有几句话谁也搞不通。他听身边侍郎说有一个河上公善于解读老子,于是颁诏,派使者拿着不解之题去问之。

河上公回答说:道尊德贵,不能遥问。

使者回来汇报,文帝感到很奇怪,就坐着车辇去探访他。

见了河上公,文帝开言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者居其一(老子《道德经》之语)。先生虽然有道,毕竟是我的子民,怎么连我的面子也不给!是何道理?

河上公听罢,拊掌大笑,他坐在地上,运起神功,冉冉上升虚空,离地百余丈。又慢慢降低,低头俯视着文帝说:我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连天王老子都管不了,怎么会是你的臣民呢?

文帝大惊,知道自己遇上了神人,赶忙滚下辇来,连连磕头,拜服于地,行礼之后竭诚请教。

河上公见文帝虔诚,又素知文帝为君仁厚,就把自己所注的《老子道德章句》二卷传授给他,告诫他要仔细研究。

文帝跪受道经后,河上公倏然离去。

为了纪念河上公,文帝特意在西山筑台,时常望之。据说这就是汉文帝开辟的“文景之治”的前因。

现代的道家高人与安期生先生一样,也是“或居天庭,或游山中,或飘海上,或隐地下”,登天下地,易如反掌。

嬴政祭祖,访道回来后,就在琅琊台避暑。理政完毕,每天与儿女们、妃子们,大臣博士们下海戏浪、品尝海鲜,在蓝天碧海之间,赤足踩着细沙,看海鸟群飞,白帆点点,玩的一定甚为开心。

不久,齐地人徐市等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们居住在那里。希望皇帝陛下能斋戒沐浴,虔诚祈祷,臣可以带领童男童女们坐船前往求仙。

原来中国沿海,经常出现海市蜃楼,方仙道产生后,少数高贤修炼得道,神仙之说更盛。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命人入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

据说这三座神山,就在东海之中,路程并不算远,困难在于坐船将到山脚时,就会有海风吹引船只离山而去。

听说曾有人到过那里,众仙人以及长生不老药那里都有。山上的东西凡禽兽都是白色的,以黄金和白银建造各种宫阙。到山上以前,望过去如同一片白云;来到跟前,却见三神山反在海水以下,成了倒影。想要登上山,则每每被风吹引离去,终究不能到达。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到达芝罘、成山、琅琊,向始皇谈及这些事的方士早已不计其数。

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是蓄意欺骗,还是事出有因?

在下就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儒家对于宇宙奥秘的探讨,并不深入。性与天道,孔子罕言,怪力乱神,夫子不语。

咋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现实的、理性的态度,但细细追究,却是退缩保守、糊涂顸颟、不求甚解。

不知道全体,我们又如何能够知道部分?

儒家的这种态度,正好给后世的蒙昧主义、唯物理论留出了口子,岂可奉为圭臬?

后世儒者动辄以“怪力乱神”反对宗教,当代党棍动辄以“怪力乱神”压制信仰,横扫一切,妄自尊大。

——殊不知,没有形而上学,人类根本就没有方所去安身立命。

汉代儒学泛滥,司马迁虽然竭力避免偏执,可惜同样没有做到。

他把道家的修炼与骗术混为一谈,说什么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燕人,修行道家法术,是依托鬼神。自从有了方仙道,一些荒诞奇怪、阿谀奉迎、苟且求合的骗子就兴起了,其人数之多竟至不可胜计。

在我们上面征引的一段话中,司马迁又把海市蜃楼和海上仙山混为一谈,借此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无识无知。

元、明之后,由于司马迁的提示,一些故作聪明的腐儒指出:三神山指的就是海中的海市蜃楼。

元人于钦说:“盖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郭,楼观旌幢,毡车驼鸟,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象类万殊……呜呼神哉!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斯言足破千古之惑也。”

清代王仲瞿说:“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终无有验……后游山东登州,见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汉武俱为所惑者,乃此耳。”

——在他们眼里,伟大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就是一对傻子,连海市蜃楼和现实世界都分辨不清。

真相在哪里?

历史的真相是:

地球上的确存在“仙境”——不仅存在,而且还不止一处。

我们的宇宙,正如《华严经》所说:是一个层层叠叠,多重复合,互涉互入,又各自独立的“多维世界”(勉强这么说吧)——难以想象,不可思议,存在着许多“平行空间”。

(现代科学几乎已经被迫接受这种理论,否则许多实验都无法解释。)

在地球上,有一些诸世界的交汇点,有一些不时开启的时空之门,通过这种“星门”,人类可以进入宇宙中其它空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亚丁湾事件”,可能就是一例。

其中的某些“星门”,的确通往传说中的天国世界,通往“仙境”。

在地球修炼界,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很少。

这种星门在古代、在现代都曾多次开启,接纳有缘者。

福缘深厚的人坐船、坐飞机临近时,高级生命有时会开门迎客。客人进去后,则会发现,这里与宗教中所描绘的天园没有什么两样——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凤阁龙楼,碧草瑶花,醴泉佳果。

人们在那里过着自由自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时间在那种时空中几乎停滞,甚至可以倒流。

进去后,愿意出来的人很少;一般都是福缘已尽,自己莫名其妙,鬼使神差钻了出来。

出来后,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之所以在这个洞天福地、永葆青春,“长生不老”,就是因为吃了仙境中的仙果。

在古代,送出者一般并不洗脑;

在现代,撵出者往往已被洗脑,消除了记忆。

在大西洋、太平洋海域,都有这种时空之门。

现代的修炼界高人,仍然不时出入这种“仙境”——往往是由于高级生命邀请。

这种星门、这种仙境,其中之几,离中国海岸并不遥远,古代中国人传的沸沸扬扬的海外三仙山,其实就是这种所在。

安期生与秦始皇帝预约,说是几年后见面,其实就是告诉嬴政,您若干年后就会死了,您死后,我们将在蓬莱相见,您会通过那个孔道,登上地球外的更高天国。

做为对比,我们看到,在现代,人类进入其它空间的事例很多。

百慕大海区的种种怪事,我想大家已经熟知——几百条船、上百架飞机都在这片海域神秘地消失了……大部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也有少部分后来再现。

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们惊险回归后报道了他们的古怪经历:

“他们乘坐的船或者飞机会被一种奇怪的蒸汽所吞没,尔后所有的仪器都失灵、紊乱了,莫名其妙的雾会在整个海面上升起,而当时的自然天气都不可能产生雾,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这些电磁失常情况”。

“1981年8月,英国游船海风号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区失踪,时过八年,这艘船在百慕大海区又奇迹般地再次出现,船上六人安然无恙。对已逝去的八年时光毫无觉察。”

“1990年8月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市的一只失踪了二十四年的帆船尤西斯号在一处偏僻海滩搁浅再现,这只船是在二十四年前一次飓风中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帆船上三名船员由土著居民救起,一点也没有衰老”。

“一艘前苏联潜水艇在百慕大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钟后浮上水面时竟在印度洋上。在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航行中,潜艇中九十三名船员全部都骤然衰老了五至二十年”……

众所周知,这一类事例很多,要不百慕大海域怎么会有“魔鬼三角”之称?

这种事,地球其它地方也有:譬如,泰坦尼号的史密斯船长在冰岛西南387公里处被救事件。他事实已130岁,但看起来仍是位60岁的人,70多年的时光神秘丢失了。

另一位泰坦尼号的幸存者温妮·考特29岁,于1990年9月24日在北大西洋的冰山上被救出,也末见一点衰老迹象,过去的70多年仿佛不曾存在。

1954年在加勒比海,热气球驾驶员夏里·罗根和戴历·诺顿驾驶气球和其他五十个参赛者参加气球越洋比赛。气球突然在众人面前,莫名其妙地消失。但三十六年后,1990年,消失多年的气球又突然在古巴海面上出现(见网上资料)。

离中国不远的龙三角,是一个与百慕大极为相似的三角区域。也被称为“魔鬼海域”,失事的海船、飞机极多,令人谈之变色。

譬如1957年3 月12日,一架KB-50型加油机航行到龙三角海域,当时的气候良好。可是,这架飞机在这里突然失踪……

1957年3 月16日,美国一架“入侵者”战斗机,飞行到龙三角海域,也突然失踪。

三天后,1957年3 月19日,菲律宾总统麦格素赛的座机在魔海龙三角海域同样悄然失踪。总统本人和24名随员一块儿没有了踪影……

——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二战中,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由于遭到日本潜水艇袭击在魔鬼三角沉没,二十五名美军士兵落水,竟在1989年才被菲律宾渔民救起。

那些重新出现的士兵,就像四十五年前巡洋舰沉没时那样年轻。他们认为自己仅仅漂流了九天,而实际上地球时间已过去了四十五年(见网上资料)。

在“龙三角”上空失踪的众多飞机中,有一架HK-8侦察机。该机在硫磺岛附近失踪前,飞行员传回的电讯内容十分惊人:“天空发生了怪事……天空打开了……”——说到这里,电讯突然断了。此后,这架飞机就失去联络,机上全部人员也随之消失无踪。

1933年4月,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南海进行水文测量。他们在海上不停地来回航行,进行水下测量的作业。突然,船员们见到在上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葱,水中树影婆婆。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却又不见了这个小岛的踪影。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神秘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情,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这种例子足可以写成一本书。

面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怪事,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理论假说:譬如,“时间停止说”、“时间可逆说”,与“时间关闭说”。

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布凯里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理论假说:

1、“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偶尔开放。
2、“时空隧道”和人类世界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进入未来,因为在“时空隧道”里,时间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它可以正转,也可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
3、对于地球上物质世界,进入“时空隧道”,意味着神秘失踪;而从“时空隧道”中出来,又意味着神秘再现。由于“时空隧道”里时光可以相对静止,故而失踪几十年就像一天或半天一样。
听了许多方士的讲述,听了许多偶然进入星门,进入时空隧道,进入其它空间的海上历险者的诉说,秦始皇帝机敏的大脑有了一个准确的判断:

传说中的仙境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的。

在那里,时间流逝的很慢,有时甚至停滞。

那里的人总是不见衰老,很可能与他们日常食用的果品有关。

当然,海上也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就像天上月亮的投影。

方士中有许多是真诚相信海上仙山存在的,有人甚至在那里呆过,也有不少人半信半疑,还有一些是希图富贵的混混、骗子。他的最后一个判断可以稍加修正:“仙境”中的果品固然有巨大的保健作用,但仅仅依靠这种“仙果”,还是不能保证地球上一个凡躯长生不死。

秦始皇帝无疑也会有此疑虑,但巨大的历史责任感让他别无选择——他总不能放下国家、民族,放下万里江山,千百万庶民,亲身去独闯仙境啊。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是“始皇自以为亲到海上不见得就能找到三神山”。——因为没有把握,所以嬴政没有亲身前往。

嬴政的最后决定是:派徐市等人,坐着海船,带领水手和童男童女们去东海求仙,就像以前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人。

说白了,就是去撞撞大运——能进入“仙境”,求得仙果、仙药,拿回来益寿延年当然很好。实在求不到,也是无可如何之事。

嬴政一直在为自己修坟,也说明他早就在做两手准备。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让思想飞翔。

事实上,嬴政是根本不需要求仙、修仙的。

上天派他下界的使命就是治理国家。他去求仙,哪个仙人、神灵敢来帮忙,逆天行事?

人间的使命完成后,嬴政可以回到自己净土,回到自己那个极其高大魁伟的天上报身上,安享天家富贵,无上尊荣。也可以暂时做佛,主领一个、十几个、几百个,乃至更多大千世界,以后再飞回报身。

成佛是有固定标准的,灵魂的“卒数”——德的质量不够,不能成佛。

各个人间往往很长时间,也难以提供一位完全合格的候选人,经常的青黄不接、供应不足,导致在很多佛位上坐着的,都是真龙天子的分身。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他的“卒数”够。

综合各种史料,徐福也叫徐巿,字君房,是西周时徐偃王的29世孙,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

徐福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仁厚宽和,乐于助人,故在琅琊等沿海一带名望甚高。

据说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曾学习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细究起来,徐氏也是赢姓,皋陶之后,与嬴政还是亲戚。

当年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遂分封其子若木于徐国(山东南部郯城),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

周穆王时国君徐偃王的“僭称为王”,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周穆王打败徐偃王之后,见他在当地很得人心,仁义可风,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后期,徐被吴吞并,子孙以国为氏,徐姓由此开始。

徐福及三国名将徐晃、名士徐庶,唐代名将徐茂功,五代名画家徐熙、文学家徐谐、徐铉,明中山王徐达、书画家徐渭、宰相徐阶、科学家徐光启、旅行家徐霞客,当代的徐向前元帅,徐海东大将,都是徐氏达人。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其他许多方士也这样说,言之凿凿。于是始皇派徐巿率领很多人,从秦代琅邪古港出发、携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等等入海求仙,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

徐福所带,或曰童男童女各五百名,或曰童男童女三千人。还有百工、水手、弓箭手若干,据说是在盐山一带招募的,也有人说童男童女来自秦人刚刚征服的西南夷,是西南夷俘虏。后来日本人血统中有百分之一的西南夷血统,据说就是这么来的。

徐福之祖徐偃王,治国有方,视民如伤,躬行仁义,得朱弓铜矢之瑞,被东方三十六国诸候拥立为王。周穆王闻之,恐其遂称受命,与自己争夺天下,下令周军会合楚军伐之。

徐偃王不忍心老百姓为自己打仗,流血牺牲,肝脑涂地,于是弃国出走,后来老死于外地。

徐氏子孙继承乃祖仁风,素以侠肝义胆著称,女子娴雅,男子贞良——“偃王之后,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韩愈语)。正如韩愈所说,此乃施仁之厚,上天报之也。

徐福生性耿直,为人忠厚,并非骗子,他后来“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留居海外,纯属无奈之举。

几十年后谋反的淮南王刘安的部下伍被所言,妄言而已。伍被虽然劝谏过刘安,毕竟也是叛臣,君臣俱属诞妄之人,也因此而被杀,他的话并不可信。

他的那段话是:“秦皇帝派徐福入东海访求神仙和珍奇异物,徐福归来编造假话说:‘臣见到海中大神,他问道:“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臣吗?”臣答道:“是的。”“你来寻求何物?”臣答:“希望求得延年益寿的仙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礼品菲薄,仙药可以观赏却不能拿取。”当即海神随臣向东南行至蓬莱山,看到了用灵芝草筑成的宫殿,有使者肤色如铜身形似龙,光辉上射映照天宇。于是臣两拜而问,说:“应该拿什么礼物来奉献?”海神说:“献上良家男童和女童以及百工的技艺,就可以得到仙药了……”——明显属于为了劝谏刘安,随口编造。

徐福的第一次出海,大概规模并不很大,司马迁说徐福第一次出海就率领了三千童男童女,应该属于误记。

中国秦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徐福的第一次探险船队,大致乘楼船数十艘,有风用帆、无风摇橹,靠日月星辰指示航向,所以肯定是尽量近岸航行。他们在茫茫大海上,与洪涛巨浪为伴,不时遭遇台风暴雨、航行之艰险,生命之危脆真是可想而知。

徐福刚毅坚卓,不畏艰险,在数年的航行中,应该是陆续重新发现了台湾、琉球、菲律宾等南洋诸岛和日本列岛——从史籍看,这些地方在先秦时,中国人早已发现,但认识比较模糊。

至于朝鲜半岛,是不用徐福去发现的。箕子朝鲜中国人当然相当了解——那是著名的君子国,以诗书礼乐为教。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正义》解释说:“子欲居九夷,与乘桴浮海,皆谓朝鲜”

中国人早已大量迁居朝鲜半岛。在燕国全盛时,曾经攻取真番、朝鲜,使之臣服(《史记》)。

后来秦国灭燕,朝鲜大部分国土位于辽东郡外,少部分国土则属于大秦——秦长城即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可笑的是,韩国著名杂志《朝鲜周刊》曾发表东亚史学研究专员薛和宏的文章,提出秦兵马俑系韩国人所制。说什么秦王15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征招4000余韩国手工艺人赴秦烧制了兵马俑。

为了治愈心灵的创伤,某些韩国专家甚至提出了秦始皇是韩国人的后裔——真是太有创意了。

徐福耕海数年,想为始皇帝陛下寻找星门,进入“仙境”,采取仙药,天地间的许多神祇自然早已知悉。

为了不干预历史,为了不违拗天意,他们紧紧闭守门户,严禁外人进入。徐福的船队纵横海上几达十年,竟是竹篮打水,一无所获。

徐福出海后,大秦君臣一直呆在琅琊避暑,直到盛夏已过,凉风乍起,秦皇东巡的大队人马才再次起驾,向西南行去。

他们的第一个目的,是镇压东南的“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