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统一西南

时间: 2025-04-27 09:44:52 浏览:25
A+ A- 关灯 听书

除了岭南,秦人还统一了西南夷地区。

西南夷是汉代对居住在今川西、云南、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总称。主要有夜郎、滇(滇池周围)、邛都(四川西昌)、昆明(云南大理)、徙、莋都(二者四川雅安)、冉駹(máng,四川阿坝)、白马(甘、川连接处)、雟(,保山至大理)、哀牢(澜沧江以西)等等。

其中,夜郎、滇、邛都人耕田,有邑聚;巂、昆明等族随畜迁移;而徙、筰都、冉駹等族则兼营农牧。

大体上,他们使用青铜器,种稻养蚕,纺织技术高超,建筑能力卓著——已经深受内地文明影响。

西南夷近蜀,双方商贾早就相互往来不绝。西南夷输出筰马、僰僮、旄牛及金、银、铜、象牙等。

徐福所带三千童男童女,据推测,大部分都出自西南夷地区,到底是秦始皇下令被征服的部族提供,还是由他们自行贩卖的僰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日本人的基因的1%来自中国西南夷地区,是可以确定的。

西南夷则输入绢、铁、盐、竹、枸酱等内地物资。

开拓西南夷地区是楚、秦两个国家先人的功劳。

楚顷襄王时(大约在前279年时),楚王命令楚国大将庄硚率众南征。过黔中郡,经过沅水往南,攻略西南。

庄硚连克且兰(今贵州福泉),征服夜郎(今贵州桐梓),一直攻到滇池(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见滇地方三百里,土地肥沃,遂占据以为楚土。

他正要归报楚王,而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时再度被秦国攻占,庄硚回国之路被切断。他只好留在滇池自立为滇王,史号“庄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也是古代越民族的一支,称为叟族。

“庄硚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技术,促进了滇池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

秦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也比较早。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就以蜀地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徼外”的西南夷。

秦惠文王九年,司马错伐蜀,后来又伐灭属于西南夷的丹、犁臣两部落。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三十年),秦蜀郡太守张若又“取笮及江南地”——笮地在今川滇交界的盐源、盐边、华坪、永胜、宁蒗诸县,“江南地”为金沙江以南的今丽江、大姚、姚安诸县。这证明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秦国的势力已经深入到西南夷地区(见网上各种历史资料)。

嬴政执政后,西南夷地区纳入了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

统一六国后,他派遣将军常頞“略通五尺道”。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绵延1900公里。

在五尺道开通之前,约在战国年间或更早的时候,西南地区就已经有了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的商旅之路,其中一条支线经僰道(四川宜宾)、朱提(云南昭通)、汉阳(贵州赫章可乐)、味县(云南曲靖)、滇县(云南昆明)、安宁(云南楚雄)至叶榆(云南大理),再经永昌(今云南保山)出瑞丽而抵缅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国——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

李冰任秦蜀郡太守时亦在川滇交界的僰道(四川宜宾市)开山凿崖,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

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沿途山势艰险,凿通十分困难。秦人大多采用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的原始办法。

虽然如此,五尺道的质量依然很高。国家联合考察团曾以12天的时间,实地考察五尺道,认为它不逊于古罗马大道,可申报线路文化遗产。

譬如在云南境内的豆沙关一带,专家发现了一段几十米长的五尺道遗迹,路面的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记,见证着这条道路漫长的历史,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没有丝毫松动。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民说:“几千上万块石头,经历两千多年,居然没一块松动,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认为,五尺道与建筑技术堪称一流的古罗马大道相比,毫不逊色。

开通五尺道后,秦王朝将郡县制引入了西南夷部分地区。

“秦时常额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

“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

邛、笮、冉駹皆为西南夷族部,秦时分布在川滇交界地,秦统一六国后便在其地“置吏”,立郡县,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

此为中国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正式统治的开端,可惜这一史实至今湮没不彰。

秦在夜郎及滇置县,主要是“因国置县”,如其中有且兰、夜郎、鼈(今遵义)、铜濑(今云南马龙)、收靡(今云南寻甸)、味县、汉阳等十余县。

较大的国家应该都被分拆了——秦象郡就包括了不少原属夜郎及滇国之地,如毋敛(今贵州独山)、谈指(今贵州贞丰)、谈稿(今云南富源)、漏卧(今云南罗平)、漏江(今云南泸西)、同并(今云南弥勒)、宛温(今云南丘北)、镡封(今云南丘北、砚山西)、都梦(今云南文山西)、毋单(今云南弥勒、泸西西)、进桑(今云南屏边)、西随(今云南金平)、句町(今广西西林)等。

为什么这段史实我们的历史课本语焉不详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