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四次出巡

时间: 2025-04-27 10:12:31 浏览:26
A+ A- 关灯 听书

转眼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征服岭南的战争打响。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秦始皇命监御史X禄开凿灵渠。

到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灵渠业已开凿完毕,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秦军很快占据了压倒优势,秦军即将完成对南方的征服,帝国在南方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下一年的确完全搞定了)。

做为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者,嬴政的目光转向了北部边疆。

摧毁蹲伏在北地郡秦长城(不是后来的万里长城)外围,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对帝国首都咸阳构成巨大威胁的匈奴武装力量,已经刻不容缓。

祖龙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比较平衡,可以说都比较擅长;但在诗词上比白龙逊色很多;在散文造诣上,两个人大致旗鼓相当。

他用兵一向持重,经过与李牧对攻、李信入楚等几次挫折,更是小心翼翼、精心运筹,每战务求必胜。

他决定再一次出巡,视察帝国北部边疆,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军事战略。

第四次(也就是这一次):

这是他第四次大规模出巡,行程粗略估计达两千四百多公里,应该是经韩赵魏燕故地东至碣石,接着视察了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云中一带,然后自上郡南返咸阳。

但也有专家称嬴政是从蒲津道经河东上党北上的,由于《史记》只是说:“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具体路线实际上是有争议的。

某位学者估计:嬴政是从陕西潼关北经大荔过黄河入山西永济,到河北邯郸的——也就是说,走的是蒲津道,再向北至河北涿县,又向东抵达秦皇岛海滨小住,然后出山海关,到辽宁绥中海滨(属辽西郡)游览。在返回时,他巡视了长城线上的河北蓟县、密云、怀来,进入山西过代郡、雁门,渡过黄河,经过陕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回到了咸阳。

无论秦始皇从哪个方向来,应该都经过了恒山郡,从恒山郡再往北行,不久他就会到达燕下都。

他可能还是依照惯例,是在仲春二月出发的,所以才能在夏季巡视北边。

仅以面积论,燕下都可能是战国时代最大的城市。

燕下都(武阳)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 - 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我们迄今所知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与楚国的纪南古城“郢”有一拼。

燕昭王时期,燕国形成了所谓“三都”体制,即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的蓟城上都、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的中都和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下都武阳城。

燕下都在今易县东南,西倚太行,南临易水(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东部是广袤的河北大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燕昭王在此建立“下都”(陪都),明显是为了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中原各国的挑战。

下都有东西两城。西城区是附城,属于防御性质;东城周长18.5公里,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

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由三组建筑群组成。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规模宏大——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可能是当年燕国君臣阅兵之所。

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武阳台附近,还有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环绕。此宫殿群据说建设了八十余年,巍峨壮丽,天下闻名(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即重达二十二公斤,宫殿之规模可以想见一斑)。估计嬴政的天子巡狩人马到来后,嬴政和妃嫔重臣们,就住在宫殿区。

易水之南有昭王为郭隗所筑宫,即所谓“黄金台”。几年前太子丹遣荆轲,谋刺嬴政,就策划于燕下都。所以有太子丹为荆轲易水饯行的一幕出现。

燕下都迄今地面上还有部分城墙及高台建筑台基等等。考古学家在燕下都的发掘,使大批珍贵文物得以出土。值得注意的是:武阳台附近一个葬坑出土的兵器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了绝大多数,其中还有高碳钢的淬火钢剑——燕国的兵器已经基本钢铁化,秦国的兵器应该也同时是钢铁制造的,所以秦始皇才最后决定淘汰销毁全部铜兵器。

当代军迷认为秦军兵器大都是由青铜制造的,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秦始皇一行在繁华的燕下都,肯定不会只住一天。大概在燕下都游览休息了几天之后,嬴政趣驾北上。

大队人马旗幡招展,遮天蔽日,剑戟如霜,车轮滚滚,在地方官员的跪伏接驾,无数百姓的站立观瞻(所谓纵观)中,只一两日,便来到了涿县辖境。

此地为燕之涿邑,秦在此置涿县,隶属广阳郡。春秋战国时,涿邑与燕都蓟,是同时兴起的一大古城,经济、贸易发达(有“涿字币”出土,可以为证)。《盐铁论》所谓:“燕之涿、蓟……富魁海内,皆天下名都。”

这里是燕国的膏腴之地。当年荆轲刺秦王,所献督亢地图的督亢,指的就是这一带。

更具体地说:

“督亢”为“今河北涿州市东、跨涿州、高碑店、固安等市县。直径大约35公里的一块土地。中有督亢陂(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支渠四通,富于灌溉之利,战国时为燕国最肥沃的一块土地。

此地亦是嬴政身边的秦博士卢敖的家乡(卢敖家于涿水﹤今拒马河﹥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大概年纪已经很大,他的儿子应该是迁居到了沛县丰邑,所以其裔孙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为汉太尉,封燕王,封国就在老家涿郡一带。

卢敖后来辞官隐居,遇见一位高真,授以仙诀,遂远遁深山修炼,不久道成飞升。

汉武帝元鼎四年,为了纪念卢敖,在河南设卢氏县,隶属弘农郡。

李太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所谓: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指此人。

自涿县北上,只一天路程,就到了广阳郡治蓟县(蓟城)——以前的燕都。

燕都凡五迁,琉璃河一带是其中之一。最后的蓟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才是燕的上都。

燕有五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秦灭燕后因仍其旧,同样置此五郡,燕都周围则置广阳郡。

广阳郡据专家考证领有雄、易、涿、容等九县,它的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原来商朝在北京一带有两个附属国:孤竹和燕毫。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因为敬仰古先圣贤的功德,他同时封帝尧的后裔于蓟,与燕为邻。

燕都建立200年后,为了躲避琉璃河洪水泛滥,也为了向北拓地,即位的燕襄公灭掉了今北京附近的小国“蓟”,并把都城迁到了蓟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

“蓟城”之名,来源于城内西北角的一个小山冈“蓟丘”,可能是这个小山上长满了蓟草吧。

1963年在燕山脚下,琉璃河畔,发现了古燕都,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建立了燕都遗址博物馆。

从挖掘出的铭器铭文可知,召公为太保,称召康公,留在镐京辅佐天子,但亦曾亲临燕地处理政务。召公长子姬“克”到燕地就实封,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代燕侯,并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羌族、驭族、微族等六个部族。

燕都为富冠天下的名城。司马迁《史记》说:燕都蓟城算得上渤海和碣石之间一大都会,它南通齐赵,东北又与胡地接壤。通过上谷可达辽东,疆土辽远,人口稀少,风俗大约与赵、代相类,民多剽悍直率。出产鱼、盐、枣、栗。北边邻近乌桓和夫余,向东可以与秽貊、朝鲜、真番交流物资。蓟城处各民族交往的枢纽地位,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

蓟城北有蒙古草原,东北有东北平原,南瞰华北大平原,实天下之冲要,中原之门户,历代兵家所必争。后代及本朝建都于此,正因此地之形胜,天下罕见。

嬴政一行在燕蓟都,不知住了多久。一个军事家到了这种天下少有的形胜之地,只怕会与武将们到处踏勘,讲求攻防之道,流连忘返。

嬴政再次起驾,估计是在天气渐热之时,夏日的骄阳自然而然会令人想起蔚蓝的大海。

皇帝陛下数里长的车队,在万千甲骑的拥护下,首先指向东北,他们先是到了右北平郡的郡治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君臣大概在此要稍作休整,进行接见地方官吏,安抚当地军民等例行公事,也许还要住上一两天。然后,长长的车流便径直指向东方,向海滨疾驰。

——秦始皇帝的目标是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