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碣石,我们立刻会陷入迷惘之中——碣石到底在哪里?它是山,是石?还是一个区域?
碣或释为“齐胸高的石块”,或释为“特立之石”,或释为“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或释为石碑,大概都说的通。
有人说碣石是山,此山位于山东无棣县北,又名马谷山,它海拔仅有63.4米。要说秦始皇能看上这么一个低矮的山丘,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但我们也不能绝对删除这一选项。
在很多专家眼里,在《世界历史地图册》上,碣石还是山。但此山在河北省昌黎县城北,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悬崖上有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
“碣石山”距海三十里,号称观海胜地。据说秦始皇、汉武帝先后登碣石山。
仙台顶上筑有汉武台。仙台顶下不远处有二小山对峙,据说“其状如门”,有人认为此地就是秦始皇刻铭的“碣石门”。
秦始皇的确曾经到这一带游历,他到底上没上过昌黎的碣石山,在下不敢断言。
依在下看,秦始皇跑到离海这么远的一个地方来观海,可能性也不太大。有人以海陆变迁为辞,似乎也没有多大说服力。——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只是:秦始皇的的确确到过秦皇岛和辽宁绥中海滨——那里的大量秦代宫殿遗址就是铁证。
二十世纪迄今的大量考古发掘表明:
分散秦皇岛周围东西三十公里沿海范围,建筑总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的秦汉行宫建筑群落,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既分散又相对集中,有分有合,有主有次,功能齐全,应有尽有,不可分割的秦代大型宫苑。
它气势宏伟,堪与传说中的阿房宫媲美,甚至可以称为秦代在东方沿海的又一行都。
绥中石碑地是这座秦代东方行都的朝宫所在地,是行都的“中心”部分;秦皇岛金山嘴是一处离宫别馆,是行都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皇岛则是—处与航海、祭海活动有关的特殊遗址。
绥中所谓“姜女石”很可能就是更具体的“碣石”,就是帝国的国门;千百年来,笼罩在历史迷雾中的秦汉碣石行宫就在这里,就在这辽西郡。
做为中心点,当年的秦皇岛是一个海中山岛,岛屿后面有天然港湾,便于泊船和开展航海活动。
专家认为:“这个地貌环境的特点是:有山有海,海山相间。在这里,山脉的一些地段延伸至海中,形成风景秀丽的海岸山和奇特的礁岸岬角,一些形态怪异、高大神秘的濒海巨石分布错落其中,所谓的“碣石”地域之名大概就因此而得”(见王雪农先生等人的考古报告)。
当年燕昭王(前311年 - 前279年在位)为报强齐,招致天下贤士,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去齐入燕,燕昭王亲自郊迎,还用衣袖裹着扫帚把,边退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以示敬贤。
《史记·孟荀列传》: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执弟子礼,敬请邹衍以师父身份给自己授课,这是碣石宫建设的开始。
“碣石宫”的命名则是因为“地近碣石”。
认真说起来,燕王与秦始皇还是亲戚——当年秦惠文王嫁女于燕易王,燕昭王正是燕易王之孙,秦国的外孙。所以苏秦能以秦国为后盾,威胁齐王,为燕国要回十城,燕昭王伐齐,秦国也积极出兵支持。
昭王之后是燕惠王、武成王、孝王、燕王姬喜等诸王。统治近六十年,碣石宫在此期间,必定屡有兴筑,铺张扬厉,踵事增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杨鸿勋先生,经过多次实地探查,彻底弄清了碣石之谜。
他的判断是:
在两千年前的秦代,绥中海面孑然矗立着两块天然巨石,就像宫殿大门前的双阙,这就是所谓碣石。两石所夹的中轴线远处陆上,有燕昭王所建的宫殿,也就是所谓“碣石宫”。
在碣石宫与碣石之间,有一条大石头铺就的甬道,落潮即显,涨潮即没。
原来在战国和秦代,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建筑思想,就是要把自然景物纳入建筑规划之中,使人工与天然相互衬托,浑然一体。像阿房宫前殿“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就是典型的一例。
一代英主燕昭王,还有他的宫殿的继承者秦始皇帝,则是表东海碣石以为阙——雄风簸荡、豪情四溢、大气磅礴。四块石头中,旁边的三块,有两个没根,原来肯定就是一块,很可能后来某一天遭雷劈断(当地人说,解放那一年,这三块大石头还遭到了雷击)。
秦宫主体建筑所在石碑地那个四十米见方的大土墩,在试掘中已经发现了燕瓦当(都是燕国常用的纹样),这说明秦代再建的“碣石宫”就是在燕国碣石宫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
碣石宫主体——葫芦岛市绥中止锚湾海滨秦代行宫遗址,北有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高敞开阔,此地西距山海关十五公里。遗址群范围南北长四公里,东西沿海岸铺展三点五公里,面积达十四平方公里——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瓦子地、金丝屯、红石砬子和周家南山等处。
这是庭院建筑与高台建筑相间,主次分明,又自然合谐的一座秦代宫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非凡,据专家们说,在关外极其罕见。
石碑地秦宫最大,它建于濒海平原。旁边各有宫殿建筑,东西拱卫。遗址是整个遗址群的主体建筑,其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五百米,东西宽三百米,占地面积十五万平方米。
宫殿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为高台多级建筑,四周有夯土墙——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帝在碣石宫处理朝政的大殿(或者说最狭义的碣石宫)。
证据是:
石碑地、金山嘴两地都出土了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等皇家最高等级建筑构件——说明两地都是帝王居住的宫殿,等级一样。但体积最大、规格最高的三旋卷云纹瓦当,目前仅发现于石碑地一号大夯土台及其周围极少数建筑。这说明了石碑地秦宫的特殊地位(见考古报告等等)。
专家考证后告诉我们:
当年此地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是一个天然的海滨浴场。距岸边百米之外海水仅有齐胸深,止锚湾东侧的海域浅水区,海底坡度更缓,水拂脚面,极适于儿童游玩。
碣石宫的改扩建大概在秦军灭燕后便已开始,以此宫巨大的建筑面积,后宫子女妃嫔仆侍,朝中地方随驾臣子,成千上万的护卫禁军,全体入驻各宫,绰绰有余。
秦始皇帝一行到了碣石宫,安顿下来,依各种资料推算,应该是在初夏。
既至碣石,依照惯例,就要搞好宣传、树碑刻石。现在碑是现成的,光刻辞就好办了——出巡队伍中应该就有工匠,所以大概在数日后,人们就看到了某块碣石之上有几行很大的篆字出现。
这就是著名的《碣石门辞》,其辞曰:
“……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据说这是由李斯撰文书写的,前面显然有佚文。
碑文说:
皇帝兴兵,武力消灭了暴君,依法平反了良民——则很可能秦灭六国之时,曾经大赦,释放了各国的囚徒。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则是说天下统一之后,曾有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之举。这在讲究重罚重赏的大秦帝国,正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下面是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邻国,都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关、塞、亭、障,修筑互防的内长城,防御性的城池。如今天下一统,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必要存在。既妨碍交通,又留下了割据隐患,当然应该下令清理。当初孔夫子堕三都,亦是此意。
事实上,民间恐怕也很愿意清理这些东西,在下昔年游历长城,就曾多次看见我国民众明目张胆地自发拆毁伟大的万里长城,把砖拿回去盖房宅、盖猪圈。很多地段的长城早已荡然无存,踪迹难觅,而地方官员们却是恬不为怪、视若无睹。
战国时很多内长城都是沿着河川修建的,因为事半功倍。如楚国的方城,即号称“连堤”;秦的堑洛长城,正是北洛水的堤防;齐境长城、魏的西长城、赵的南长城,燕国的南长城很长一段都是利用堤防建成。
有些大河堤防,干脆就是以邻为壑。汉贾让《治河策》所谓:“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春秋战国时代,沿各大河的诸侯国平时在境内掘堤自守,互相倾轧,齐、赵、魏以黄河为界,就常常筑堤,导致水漫他国,以邻为壑。
天旱则截流,争夺水利,所谓“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就是一例。
打起仗来更是“以水代兵”, 楚国伐魏,决黄河灌长垣,秦灭魏,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这种事例在《史记》中就有很多。
所以,春秋时齐桓公会盟提议各国要“无曲防”。战国时孟子也指责白圭以邻国为壑,让洪水泛滥,是仁人之所恶。
秦始皇下令毁掉不必要的城池、边墙,不合理的堤防设施,可谓利国利民之盛举。
文中说“黎庶无繇,天下咸抚”——众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宁,虽然未必是事实,但应该就是嬴政君臣的理想。
嬴政的理想社会是“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儿女绕膝的小家庭社会。这个社会的基础即是土地的实际所有权,所谓“民有恒产”,然后“有恒心”。
《碣石门刻石》说:“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专家解释说:“来田”即“莱田”,指轮流休耕的田地(休耕时就是荒田),这是说,皇帝陛下的恩惠遍及许多产业,轮流休耕的田地可以永久占有,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
——这就是对“使黔首自实田”这项措施的歌颂,这样确认土地私有制,具有奖励自耕小农努力生产的作用。
秦国是非常重视农业的,《琅邪台刻石》中也说:“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要重农抑商,让农民们富起来。
读历史并不是图个热闹,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治国平天下。
从商鞅等战国思想家、政治家的授田,到秦始皇帝允许事实上的私有制,黔首是富,但打击强迁巨富(“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再到汉朝诸帝继续迁豪、限田、压抑巨室,最后到北魏、唐朝的均田……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条潜藏着的主线——培植中产阶级,用生产资料的均等化。
在理论上,动态平衡、运动中的“中道”最佳,所以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龙树,周文王、孔子等人都竭力提倡“中道而行”。
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极右,科学社会主义极左,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力图从容中道,但在理论上还没有突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事实上,在私有制和公有制之间还有一种隐伏着的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上述中国古代政治家所力图实现、竭力维护的就是这种“个人所有制”。
公有无效率,私有无正义,确定私有生产资料的(不是财富的数量)最高占有限额,不致远离平均数——像我国古人那样,效率与正义却可以兼顾。
为了团结世界民主国家,我们可以把这种崭新的社会继续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但在深心里我们应该知道,借着祖先的智慧——经济理论的瓶颈已经被突破。
绥中秦宫距山海关十五华里,再往东不远便是。
碣石最高的一尊二十四米,现距海岸大约五百米,当地人称为孟姜女坟。
1984年,碣石海岸,发现了气势恢宏的秦宫遗址,秦皇汉武和魏武帝所到必是此处。
正如当地人所言:昌黎碣石山距海三十里,魏武帝站在那里,焉能见“水何澹澹”?
秦始皇在秦皇岛一带大约停留了两三个月,根据行宫规格推测,他有时住在绥中秦宫,有时住在秦皇岛金山嘴行宫。
金山嘴行宫位于北戴河海滨,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岬角半岛(高二十四米),此地“洪涛激荡,浪花飞白,攀登其巅,震撼骇目”。
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海面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号称“金山海市”,“联峰海市”(联峰即附近的莲蓬山)。
明嘉靖兵部尚书翟鹏诗载:“山头隐隐见楼台,万状千形倾刻开,出入人踪离汉远,淡淡树影倚云栽。宫高星斗檐前挂,帘卷霓虹肩外堆。闲云登临消半日,浑如身世上蓬莱”。
明万历抚宁县令雷公描绘“金山海市”说:遥指而望之,隐隐然伞盖三出,中颇高,又渐小、渐高……无何,金山彻莲蓬,联络数十里,忽伞盖,忽旗帜,若浮图、若城郭、殿阁脊兽,异状百态,变幻无穷,俄兔耳峰前,三山耸秀,层峦叠嶂,宛如笔架形,即摩诘亦难绘也。——众所周知,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中国北方观海、休憩、避暑的圣地。
为了看海市蜃楼,秦始皇也会经常住在这里。
秦行宫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共三处:一处在金山嘴高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一处在横山高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另一处在今人大疗养院和专家疗养院所处的高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这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均处在濒海高地上,地势高敞,背山面海,选址极佳。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古发掘,使许多建筑遗址、陶井、水井、灶、水管道、窑穴等赫然出土,大量的麻面大板瓦、筒瓦、柱础石、菱纹空心砖、巨形夔纹半瓦当、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少量的陶盆、陶甑、铿、罐、瓮等生活用具也陆续面世。
一系列秦代文物的出土,强有力地证实了秦皇岛的历史起源之说。
秦皇岛原来是一个孤岛,在今海港区东山公园一带,到了清朝才与陆地相连。
世传秦始皇帝求仙尝驻跸于此,岛上尝筑有濒海高台(留下了大量遗迹文物)。
又传说秦始皇在岛上,曾撩衣跪拜荆条,李斯不解,问他为什么跪拜。秦始皇说:“此岛所生荆条,正与朕幼年在邯郸上学堂时老师所用荆条一样,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原来嬴政幼年的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令人钦敬的长者,对嬴政要求很严。这位老师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当年舜帝给秦始皇的先祖赐姓的故事。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合成一个“嬴”字,要求第二天嬴政就要背着写出来。嬴政感到太难了,不免推脱搪塞。
老师却说:“一个嬴字就难住你啦,将来你治理秦国,难事多着哩,岂可不知难而进?”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打向嬴政。嬴政孜孜好学的精神,应该就奠基于此时。
大概嬴政当国后,派人打听,听说老师已经去世。
嬴政上岛,想起了老恩师谆谆教育之恩,可叹恩师已逝,无法报答,故此撩衣跪拜荆条,略表对老恩师的孺慕之情。
据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的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见网上多种资料)。
后来祖龙第四转,变身为唐朝太宗皇帝,唐太宗征高丽,亦曾驻跸于此岛,并留下了《春日望海》一诗: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秦皇岛最早的海港据说在北戴河,“一峰压水、三面清波”的金山嘴下就筑有古老的碣石港,这里曾经是燕地方士求仙的中心与舟樯聚泊之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效法先皇,出巡碣石,并从碣石海港入渤海湾浮海南下;百年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封禅后,于夏四月北巡海上至碣石,筑汉武台。
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征韩,亦曾在此屯粮,筑有古城。汉代遗物,什么“千秋万岁”瓦当、汉砖、铁镞等物件也发现了不少。
总而言之:
广义的秦碣石宫(也许当年秦人就这么叫),是以海中孤岛秦皇岛为中心的。东北是绥中石碑地秦宫,西南是金山嘴秦宫,加上周围的不少零星建筑(发现很多),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中,与碧海蓝天沙滩奇石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旅游度假区,一座北方宫苑。
秦皇岛一带的海产现在有:铁板蟹、干贝、海蝗鱼、梭鱼、墨斗鱼、带鱼、鱿鱼、海螺、毛蚶等,果品则有板栗、核桃、苹果、蜜梨、葡萄、蜜桃、大枣、苦杏等。
想来秦代也差相仿佛,再加上车队自带的种种呈贡美酒、山珍海味,大秦君臣在此碣石宫仙境,足以日日酣饮高歌、大快朵颐。
战国与秦代,神仙之说盛行,尤其在燕齐两国。除了齐国的诸王,燕昭王也曾几次派遣方士入海求仙,据说出发地就是这个“碣石港”。
在战国时期,“碣石港”和齐国的“之罘”、“琅玡”、越国的“会稽”并称四大海港,与齐、吴、越等沿海国家以及朝鲜,日本都有舟楫往来(《山海经》有记载)。
燕昭王求仙是很出名的,狼牙山上就有燕昭王求仙之处。
《太平广记》说:
昭王即位以后,非常爱好修炼成仙的道术。他朝中有个叫甘需的大臣就是一个修炼有成的仙人,常给燕昭王讲述登昆仑山修道的事,告诉他只要去掉心中的私欲,不接触女色和游乐,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作,清心寡欲,就可以得道。所谓“去嗜欲,撤声色,无思无为,可以致道”。
燕昭王照甘需的要求实行了很久,竟得仙人和西王母多次降临宫中。后来燕昭王忙于战胜攻取,处理政务,就没有静心修炼,但他仍然无疾而终,死后身体骨骼十分柔软,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溢满宫中——类似佛家高僧。
始皇在碣石宫住下后,步武前贤,也派出了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及不死之药。当时最有名的仙人,除了安期生,据说是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誓等人。
“羡门”、“高誓”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说法不一。
“羡门”据说叫羡门高,是燕国人,曾经是邹衍的从者,后来修成了仙人。羡门本来是墓门,这位仙人以此为姓,可能是为了提醒自己人生短暂,要努力修行。
方士们从碣石港起锚出港,扬帆入海,大概是在阴历五月初五日。今天秦皇岛每年的的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于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公元前215年,方士们领童男童女入海,童男童女的亲人们来此相送之事。
秦始皇知道有仙人存在,但也知道人心难测、海水难量。所以他在碣石宫曾经“考入海方士”,考核其虚实真伪,以防有骗子混入,弄巧使诈、虚耗国帑钱粮。“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秦始皇可不是像现代人所想象的那样好骗。
由于海水较深,有黄海暖流流过,附近又没有较大的河流入海,使这里的海水含盐量颇高,古代的碣石港、今天的秦皇岛港成了中国北方著名的不冻港。
本人曾经在最冷的一月份到秦皇岛海边勘查,发现结冰的仅仅是近岸之处,冬无酷寒实非虚语。
港内海岸曲折,且有岩石岬角为依托,港阔水深,风平浪静,使求仙船队可以在一年四季里自由往返。
碣石宫地域山水相间,数百里的海岸线滩涂和缓,沙软潮平、盐度适中、海水清澈,海上清风徐徐、白帆点点,乃是中国北方公认的黄金海岸,无怪乎这里后来成了当代夏都。
碧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起伏的翠绿山丘(附近有莲蓬山、长寿山、祖山、碣石山、角山等等),恢宏别致的宫殿楼阁,仿佛瑶台阆苑,远离欲界红尘,足以让来自内陆的大秦君臣、皇家内眷们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这里夏无酷暑,暑期平均气温低于内陆数度,且海风拂面,空气清新已极,正是进行游泳、洗浴、日光浴、捕鱼、垂钓的人间乐园。
秦始皇帝住在这里长达几个月,一方面避暑,派人出海探险求仙,一方面继续指挥南方战事的收尾,且策划秦军北伐,督运从海路运来的军粮,处理国政,忙得不亦乐乎。
他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说,譬如与外星人交往的传说:
北戴河海滨金山嘴北小东山有一个“碧螺塔公园”,系为纪念秦始皇与外星人交往的传说而建。
“小东山”据说乃是当年秦始皇在北戴河观沧海、看日出的地方。
相传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震动了四方。远海外有一个“苑渠国”,派人驾驶一种碧螺舟来到了秦国。苑渠国人长得特别高大,身高达六七丈,他们乘坐的碧螺舟也特别大,而且还可以潜入海底航行。
秦始皇帝在碣石行宫接见了他们,与他们交谈。他们向秦始皇描述了开天辟地时的情景,好象是亲眼所见的一般,又说他们那里的人寿命很长,可以长寿不老。秦始皇帝很高兴,便询问他们长寿不老的秘诀。他们说在东海中有个扶桑岛,岛上有一种树叫扶桑树,树高达几千丈,九千年才结一次果,人吃之后便可以长生不老。
秦始皇便让苑渠国的人作向导,派方士侯公、韩终等人带了一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前去求取长生不老药。可惜不知为什么,韩终等人的船始终没有返航,只有苑渠国来人所乘坐的碧螺舟留在海边成了航标。
——现代人解读说:“苑渠国人”其实就是外星人,他们的碧螺舟事实上就是飞碟。
再比如老虎石的传说:
金山嘴西,北戴河风景区中心有老虎石海上公园,公园内形态不一的礁石,状似群虎,故而得名“老虎石”。
传说秦始皇帝东巡,去往渤海岸边,不料却被高山挡住了去路。
秦始皇十分恼怒,拿出赶山神鞭,朝高山猛抽了几鞭,立时山峰飞起,碎石腾空,向东西方向飞去,秦始皇帝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渤海边,他发现碎石不见了,却见一群斑斓猛虎在海边嬉闹,见了秦始皇,群虎慌忙跪地求饶,原来它们正是山石所化。
秦始皇便让他们重新变成了石头,永远栖居在这片沙滩上。
方士们入海探险,寻找仙岛(时空交错点)、仙人、仙药,数月之内,基本上杳无音信。理政之暇,嬴政大概也经常上山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让远航的臣子们能平安归来。
距金山嘴六公里,海拔一百五十二米的北戴河联峰山中锋山顶上,曾发现并发掘出了秦代的房屋遗址和祭坛遗址,还有上山的台阶。据专家推测,秦始皇曾多次上山祈祷,望祭大海,希望海上能风平浪静。
为了纪念此事,现在的秦皇岛曾多次举办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
后来,以前派出的徐福等人倒是回来了。但韩终等人,据韩国人说,却从中国的碣石出发,漂洋过海,到了朝鲜济州岛的西归浦,加入了三韩中的“辰韩”。
中国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箕子朝鲜,原来是西周侯国,服属于周天子,也曾经想兴兵中原、尊戴王室,但后来被燕将秦开击败。
《魏略》说:“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很快,朝鲜和朝鲜之南的“真番”就成了燕国的属国,燕国曾经在那里设官置吏。
大秦统一六国后,箕氏朝鲜附属于秦。汉文帝与陈武等人谈话,陈武等人曾提到“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
《魏略》说:“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
《盐铁论》则说秦军把朝鲜给灭了——秦军“东绝沛水,并灭朝鲜”。
综合起来,估计当时的朝鲜王是彻底臣服了。他虽然找借口推脱搪塞,不愿入朝面圣,毕竟恭顺,以臣子自居,不敢犯上作乱。所以嬴政也就睁眼闭眼,很可能并没有派兵去灭掉朝鲜。
沛水应该就是朝鲜半岛之清川江,也有说是大宁江的,说法不一。
总而言之,朝鲜畏惧灭燕之后,驻扎在燕长城一线的秦军进攻,于是主动输诚投降,成了秦始皇帝陛下的属国。
当时的中国东北边外还有夫余、高句丽、肃慎等,究其实,不过是些原始的部族而已。游荡在森林密布的苦寒之地,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人烟稀少,没有办法使秦始皇帝滋生觊觎之心。
大约夏天堪堪就要过完时,嬴政决定回銮,巡视北边,同时调兵遣将,准备对匈奴开战。
北巡的队伍从碣石向西,先是返回右北平郡,然后折向西北,来到了渔阳。
渔阳郡,也是燕国所置,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的部分地区。
此郡因其位于渔水(现白河)之北,故称渔阳,郡治在渔阳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密云县。
渔阳北部的长城面对着东胡各部族。“东胡”实际上是个泛称,本身乃是多个不同文化、不同风俗,没有多少血缘联系的族群,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大体上,东北部的各族以鱼猎为主;中部游牧,以蒙古科尔沁草原为中心;西部和南部游牧、农耕兼而有之。
东胡强盛之时,也不过“控弦之士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计算,东胡强盛时的人口仅七十万左右,而地域却相当辽阔。
秦末汉初与匈奴对峙时期的东胡,似乎曾短时间统一过,但也只是大一点的部落,对周边各氏族和部族胁以兵威,让你听从号令。说穿了,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并没有整合成一个真正的国家,如臂使指。所以旋即在匈奴冒顿单于的痛击下,灰飞烟灭。
昔日东胡盛时,屡扰燕边,于是燕昭王命燕将秦开突袭击破东胡。东胡一溃千里,最后竟然退却到了千余里外的西辽河上游,五六十年一獗不振,再也不敢轻易侵犯燕边。
燕军收复了密云地区、河北北部、辽宁省的大部分,遂将所夺之地,与燕国之地合并,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燕自造阳至朝鲜北部筑长城——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上谷郡北境之造阳,在今河北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入辽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后,折而东南至于朝鲜的清川江北岸。
自此,东胡、夫余、高句丽等已经被燕长城摒于塞外苦寒之地,草窃偷生,不足为患。
嬴政巡视渔阳后,继续西行,只两三天路程,就到了上谷郡。
上谷郡城沮阳,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一带,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其名,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怀来、宣化、涿鹿、赤城、沽源、延庆等县。
上谷郡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乃是北京与蒙古高原之间的战略要地。
上谷所面对的还是东胡,其地秦军的任务局限于守御。
沮阳又称造阳,正是燕长城的起点。
从上谷沮阳西南行,大约四五天的路程,可以到达代郡的首府代县。
代郡原来有古代国,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故地在今河北蔚县,据说始建于殷商,后来被周天子认可。
代国在军事上极为重要,且土沃水肥、盛产名马、狐裘,是一个兵强马壮、物阜民丰、实力雄厚的周代方国。
三家分晋后,赵简子垂涎代国,见其子赵襄子善解其意,献计“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遂废太子伯鲁,立襄子为太子。
后来赵襄子谋杀了自己的姐夫代王,吞灭了代国。其姐代王夫人听说丈夫被害,痛哭了三天三夜,然后拔下簪子,刺喉自尽。代人哀之,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为“磨笄山”——历史在这里写下了悲惨的一页。
秦始皇帝在各郡停銮,大概都要观察山川地理,甚至长城,检阅驻军,召集郡守、郡尉、郡监、郡丞开会,部署各郡出兵及后勤补给粮秣的具体任务。
按照常理,秦在各郡的驻军此时应该已经大举西调,准备围歼匈奴军团。
过了代郡再走六七天,是雁门。雁门郡也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置,秦时郡治所在地在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
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灭中山,败林胡、楼烦,开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赵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大都是夯土建筑,秦始皇时自是非常完好,看上去有如长龙,逶迤大漠荒原之中,奔腾穷山寒谷之上,甚是雄伟。
赵雍与赵政(嬴政也叫赵政)这两个赢姓子孙,不仅血缘相关,且命运奇异地相连。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宫。八十五年后,前210年秦始皇帝也暴死在了那里,并且两人身边都发生了沙丘之变,导致诸子喋血,国家衰落或者败亡。
看来商纣王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逐,狂淫滥饮的这座沙丘魔宫,甚是不祥。
雁门郡的一部分临近河套,已经是对敌前线。
昔日赵国的不败战神李牧所镇守的就是这一带。《史记》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公元前244年春天,也就是三十年前,李牧在雁门用骄兵之计、诱敌深入,一举斩杀匈奴十余万骑,迫使匈奴单于仅带少量残兵,逃向遥远的北方。李牧又乘机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拓土开疆,使匈奴闻风丧胆,十几年中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李牧指挥的这次会战创造了以静制动、以车步制骑,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使嬴政对战胜匈奴充满了信心。
事实上,动可以制静,静也同样可以制动。以静制动的办法有的是。譬如清军战胜捻军,第五次反围剿国民党军战胜红军。后世庸人认为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极强,所以就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纯粹是不懂用兵之道,愚昧无知,信口开河。
云中以西原来还有赵国的九原郡——在包头那一带,今天的河套平原上。不幸已经被匈奴趁乱夺去,对于秦始皇帝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赵秦“云中郡故城遗址”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西,遗址城垣周长约8公里,墙体夯筑,因依地势,呈不规则状,规模相当可观。城墙夯土中已经找到战国至西汉陶片,其中有秦代遗存。
当年赵武灵王于阴山河曲筑城,“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因以名城为“云中”,即是此城。此城既为秦云中郡郡治,则秦始皇帝北巡,显然会驻跸于此,检阅军队,颁布赏格军律,准备合围匈奴军。
云中极为关键,若秦军长驱西进则匈奴河南大军将无路可逃,所以对面的匈奴军也一定会派出重兵进行防堵。
视察云中后,嬴政的巡狩车队在禁卫军的护卫下,南渡黄河(这一段黄河是东西走向的),巡视上郡。
上郡最早为战国时魏文侯所置,秦惠文王十年(大约一百多年前)魏献上郡15县与秦,成了秦郡之一。秦有陇西、北地、上郡后,筑长城以拒胡,所以在上郡西边有一道长城。长城外面,倒U型黄河所包,就是匈奴占据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广大地域。
上郡郡治在肤施县(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附近),秦上郡很大,辖有阳周,榆中,高奴等二十个左右的县(汉朝是二十三县)。
秦军北伐,并不是从南向北平推。秦始皇帝和他的将领们,这一次准备使用南线与东线合击战法,所以在上郡集中了大量秦军,估计有十万人左右,准备对匈奴军拦腰一击。
嬴政到来上郡后,估计在那里停留了数日,以检查各部秦军的战前准备,眼见一切准备就绪,秦始皇帝的车驾才沿着驰道,径直向南,过洛水、泾水,返回咸阳,结束了第四次巡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