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祭禹刻石

时间: 2025-04-27 12:08:05 浏览:22
A+ A- 关灯 听书

会稽山有三种含义:

一、地处浙江省中东部,西南—东北走向的会稽山系;山上群峰连绵,东西约长100多公里,主峰东白山,高1194米;

二、绍兴城南,绍兴县境内的会稽山;据说是“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三、文化意义上的会稽山:主要是大禹陵一带。此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诸侯,“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它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距市中心约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现有禹陵、百鸟乐园、香炉峰三大景点,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镇山之一。

会稽山是夏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娶妻、封禅、计功、行罚、归葬的地方。《史记·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大禹在会稽会盟万国诸侯,开创了伟大的夏王朝;又在这里与涂山氏结合,死后更是葬在了这里(“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得到一个伟人如此眷顾,会稽这座小山自然是一举成名。

这里有禹庙、禹祠、禹陵,陵碑后侧“禹穴”,即禹葬处。

禹子启即位后,在这里建宗庙,春秋致祭;五世孙少康即位后,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建祠定居,越王勾践就是他的后代。

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亦多为姒姓,他们都是禹的后代,已传至一百四十四世。

到了会稽山,秦始皇帝免不了要稍事歇息,在行宫斋戒沐浴更衣,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在万民瞻礼、百官陪伴下步行到大禹陵前,举行隆重的祭禹仪式。

赢氏与姒氏都出自颛顼,沾亲带故,大禹的勤政作风又与嬴政极其相似。

两人的事功,一个是开创了封建时代,一个正在开创中央集权时代,前后辉映,照烛千古。两人又都是伟人,灵犀相通、惺惺相惜,所以嬴政对大禹的敬仰出于真心,祭祀起来难免声泪俱下,感人至深。

这就给以大禹之后自居的越地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祭祀大禹与祭祀虞舜规格一样,具体情形我们不再赘述。事后应该也会下诏为大禹修缮庙宇,置户守陵。

按照行程推算,此时应该已经到了二、三月季节。北方已经是冰山雪岭,重阴极寒;越地却是春风解冻,草长莺飞。

唐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从他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以知道,二三月的越地已经是弱柳千条,鲜草滋生,残雪消融,桃杏盛放,但春风中犹带丝丝寒意。

越人与楚人不一样,楚人痛恨秦始皇,越人则相当崇敬秦始皇。

秦始皇下令在越地进行了筑驰道,开运河,修陂塘等不少建设,又废除奴隶制,让农民自由占地。所以越人感念始皇恩德,各地民间留下了不少关于秦始皇南巡的传说。

海盐秦驻山、海宁赞山、审(东)山、南新桥、伊桥、睹谷里、屠甸、王店等地都建有秦始皇庙。譬如获得新生的“由拳”人,在始皇驾崩时,就刻木为像,奉秦始皇为社稷之神(孔令符《会稽记》)。

秦山秦皇庙内有梁天监二年(503)官府所立赞颂秦始皇的《纪功碑》,其辞曰:

“前贤灼灼,后圣茂哉。

始皇承天,越受帝命。

业超上古,歼周灭郑。

七雄靡余,六国是并。

功齐太古,道深前王。

埒炎均昊,美冠颛黄。

通灵七代,敬构啇堂。

纵圣凝神,荷兹休祉。

庵蔼余辉,蜚声万祀。”

——碑文极力赞颂秦始皇的功绩超越黄帝、炎帝、帝昊和颛顼,说他“功齐太古”,将“蜚声万祀””,可见当地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之高。

大祭祀完成后,大概要休憩几日。秦始皇登上了绍兴正南,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近瞰越中、远眺大海。

会稽诸山秀美但不甚高。众山之中秦望山已是高峰——“自诸暨入会稽,此山最高”,该山与龙头岗、鹅鼻山(娥避山)、石屋山相连,为越地名胜。

《水经注》说“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越中杂识》记载:“秦望山,在会稽县东南四十里,高出群山之表,秦始皇登此以望东海。”

秦望山相当陡峭,山腰树木葱茏,山顶惟有裸岩、灌丛。此山据说是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距杭州湾约六七十华里,可以看见大海。——古诗“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可以为证。

王阳明《登秦望山》诗曰:

秦望独山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

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

祖龙地位尊贵,代天御世,身秉先天罡气,气吞六合,喜欢登高望远是他的天性。

他君临天下,囊括九州,眼看着脚下茫茫大地、芸芸众生尽归掌握,一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冲天霸气自将油然而生。

眺望感叹之后,嬴政命令左丞相李斯撰文,树碑刻石,以颂秦德。在秦望山巅留下了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因此秦望山也称刻石山。

《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

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则此碑至少到南梁时期仍然存在。

碑石为钱塘浙江岑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越绝书》),估计是早就准备好的。

“会稽刻石”的文字 :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

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译成今文:

皇帝功业盛大,统一平定天下,德惠深厚久长。

三十七年之时,亲自巡视天下,走遍观览远方。

登临会稽山顶,考察民间习俗,百姓恭敬景仰。

群臣齐颂功德,推原皇帝事迹,追溯元首英明。

大秦圣王临朝,勘定刑法条文,阐述旧有规章。

建立公平法则,审慎区分职责,确立永久纪纲。

六国之王专横,贪利傲慢凶残,凭借人多逞强。

暴虐横行无忌,倚仗武力骄横,屡动干戈打仗。

暗中安插坐探,联合六国合纵,行为卑鄙猖狂。

对内说谎狡诈,向外侵我边境,由此引起祸殃。

仗义扬威诛讨,消灭凶暴叛逆,乱贼终于灭亡。

圣德广博深厚,天地四海之内,恩泽覆盖无疆。

皇帝统一天下,一人兼理万机,远近到处清明。

执掌管理人物,考察验证事实,分别记录其名。

贵贱都能相通,好坏当前陈述,无人隐瞒实情。

惩过宏扬道义,有夫弃子而嫁,背夫不贞无情。

以礼分别内外,禁止纵欲放荡,男女都应洁诚。

丈夫在外淫乱,杀了没有罪过,男子须守规程。

妻子弃夫逃嫁,子可不认为母,都要感化清正。

治理荡涤恶俗,全民承受教化,天下沐浴新风。

人人遵守规章,和好安定互勉,无不顺从命令。

百姓美善清洁,全都自愿守法,乐保天下太平。

后人敬奉圣法,大治乂安无极,车船不翻不倾。

众臣颂扬功业,请求刻石树碑,光辉永留石铭。

正如学者所言:这是一篇儒法合璧的铭文,充分显示出秦政正在向秦穆公以前的西周正统复归。

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暂时抛弃了周文化传统,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故始皇在统一战争,包括统一岭南,漠南全部完成之后,开始纠之以宽,施行新政——既讲法治,也讲王道、行仁政。他到处祭拜上古圣王,开始高度重视道德教化。

他树碑刻石,颁布政令,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专隆教诲”,提倡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学者所谓虽无三纲五常之名却已有三纲五常之实),力图从秦国的战时体制走向宽仁和缓的平世之治,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欲以兴太平”。

他要求各地官吏“慈下勿陵”,“慈爱万姓”“宽以治之”,“和平毋怨” “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临财见利,不敢苟富”,“临难见死,不敢苟免”(秦简《为吏之道》)。

这种对西周正统的复归,有大量的秦碑、秦简、秦印铭文可以为证。

——荀子等人、《吕氏春秋》对商鞅等法家思想偏激部分的批判、唾弃、纠正终于开始结出硕果。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丈夫在外寄居淫乱,妻子就可以杀他,是不是有点过了,罪罚不当?

原来战国时代山东六国普遍存在着靠寄食为生的无业游民,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寄客”、“寄者”、“寓人”等,他们或者依附权贵之门,或者寄居平民之家。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寄居借住时间较长,有的竟可以长达数年以上。

他们经常与主人发生利益冲突,有时甚至反客为主,霸占所寄之家的田宅财产,取代主人的家主地位。

他们有的承当一部分劳动,有的就像公猪一样专门以向女主人提供性服务谋取衣食。战国是战争年代,丁壮死于战场者甚多,孤寡之家普遍存在,对劳动力的需求,对男性的需求很大——这就为这些游手好闲的寄居者提供了现实基础。对此云梦秦简《日书》记载甚多(网上有学术论著)。

我们看,刘邦在张耳处一呆几个月(客数月),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最后还与主人闹翻了,就是例证。

他们是英雄豪杰,还算是好的。等而下之的,弃家不顾,整天跑去与寡妇鬼混,不事生产,不管妻儿死活的也是大有人在。

秦始皇帝对这些寡廉鲜耻的“鸭子”深恶痛绝,所以才下令妻子可以杀他们,国家法律不予追究。

《会稽碑文》的下半段是在呼吁“行同伦”,呼唤良风美俗,力图搞文化统一。

原来自平王东迁,礼崩乐坏,天下趋利,道德沦丧,整个中国除了少数地区,男女关系问题层出不穷。乱伦、通奸、弃妻子而逃,有夫之妇逃亡再嫁,以及通奸所引发的打架斗殴不胜枚举。

西周王朝本来就对性关系管制不严,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之法令。降至战国,礼法毁弃,全国各地淫风炽盛。史载:战国之末,许多国家“淫佚”成风。这既是原始社会群婚风俗的遗存,也是战国君主希望人口众多,增强战斗力,“欲民之多,不复禁其淫佚”,甚至鼓励淫佚造成的。

《墨子·明鬼》云: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所属而观也。(意为在祭祀、游猎的名义下,男女自由结合)

《史记·货殖列传》说战国时代的赵国、中山等地百姓都是淫民,男盗女娼。

《汉书·地理志》:郑国……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极聚会,故其俗淫。

燕地“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卫地的“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齐地“姑姐妹不嫁”,长女不嫁,与男子自由同居。

《战国策·齐策四》“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

这种“宾客相过,以妇侍宿”的“借妻”风俗,晋、齐、楚等地都有保留,见于《左传》多处记载。

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晋祁胜与邬藏通室”(通室,易妻)。

齐庆封与他人“易内而饮酒”(“易内”即交换妻妾)。

《列子·汤问》有鲁公扈与赵婴齐易妻的故事,说明最尊礼法的鲁国也存在“易妻”。

前面已经说过:田成子为了谋夺齐国,选齐国高挑女子上百,让宾客舍人随便出入后宫,“生七十余男”。

楚俗“信巫鬼,重淫祀”——这种祭祀包括聚会歌舞,男女自由交往,浪漫放纵,类似狂欢节,故谓之“淫祀”。

吴地民俗,《孔丛子》“夫吴越之俗,男女无别,同川而浴”。

秦始皇宣传“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就是在以圣王自居,倡礼乐、兴教化,希望能够荡涤淫俗,风清化醇。

顾炎武说:始皇为之厉禁,著于刻石之文,“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批评后世儒生只会妖魔化秦朝,只看到秦政“任刑”的一面,没有看到其重视礼义,推行教化、整齐人伦的努力。

对于秦始皇对“儒教”的贡献,梁启超也给予了高度赞扬:

“盖始皇一天下用李斯之策,固已知辨上下定民志之道,莫善于儒教矣。然则学术统一与政治统一,同在一时,秦皇亦儒教第二功臣也。”——赞扬秦王朝在政治、文化整合中对儒学的兼容和吸收(可查网上专家论述)。

秦始皇在浙江会稽郡不知呆了多久。很可能是早春二三月,天气尚寒,故淹留越地不愿北行。

他很可能从绍兴东行,来到了今四明山一带海滨,站在那里的高峰如大蓬山上眺望大海(当地有记载。其西北的有“望海尖”,秦时称为天柱峰。站在天柱峰上,四面环海东南万岛据说能尽收眼底)。

传说他还在宁波港口派出过求仙船队。

在绍兴以东,他留下的遗迹不少。像慈溪“秦山”,秦望山;还有秦山村,秦渡庵等等。只是确切的证据不多,所以我们只好存疑备考。

天气渐渐转暖,已经有些烦热,嬴政决定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