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无锡还没有建县,中心城市应该是吴故都梅里。
《吴地记》说:“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今苏州)北五十里许。
周太伯与弟仲雍避位江南,卜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土民来归者千有余家,乃奉立太伯为君,称吴太伯,定都梅里,自号其国为“句吴”。
太伯利用自己兄弟带来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大力开发江南,在梅里平墟修筑了城郭名曰“故吴”。在种稻捕鱼外,教导百姓栽桑养蚕,制陶冶铜,又兴修水利,开凿全长43公里的伯渎河,“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归者日众,与其父周太王差相仿佛。
孔子赞美他:“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伟大诗人李白赞美他:“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
据说在数百年中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则城邑规模一定相当可观,梅里内外有太伯留下的不少遗迹。
太伯卒后葬于梅里东之皇山(鸿山)南麓(无锡县“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
秦始皇帝过此,很可能会去祭拜泰伯庙,甚至泰伯冢,以示崇仰先贤,笼络吴地民心。
无锡有蠡湖,又名五里湖,是范蠡的纪念地。它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位处今无锡西南郊约10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相传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隐于蠡湖,泛舟垂钓。
“无锡”之名,则据说是秦始皇所赐。——原来无锡境内的锡山产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铸造兵器的金属材料“锡”而连年攻战。秦始皇帝车驾过此,回顾历史,叹曰:无锡则太平矣!西汉高祖五年建县,即据此定名为“无锡”。
这一带的马迹山,不知道是秦始皇来时所到,还是去时所游。马迹山中的第二高峰上,传说有秦始皇留下的鞋印:所以名叫秦履峰。
从无锡再向西北,不远处就是常州。秦时为延陵县,秦并天下,在古延陵邑城的基础上增筑了延陵城,属会稽郡。此地正是延陵季子—姬季札所封之地。
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春秋名贤,几乎与孔子并称,其让国、观乐、挂剑的故事古今传颂。
季札效法先祖,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
他曾经评论《秦》乐:“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近乎预言了秦国将统一天下。
秦始皇过延陵,极有可能曾经祭祀季札。
秦始皇在这一带路过,还留下了常州秦皇山的地名。民间传说此山是秦始皇南巡,脚上的一堆泥土所化,甚为怪诞。
沿着驰道(会稽道),秦始皇所过的再下一站是云阳县(今丹阳),以前是楚国云阳邑。
在这里嬴政相度地势,参考专家意见,命令开凿镇江与丹阳运河段。
中国开凿运河很早。吴泰伯开凿的伯渎河;徐偃王“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 开凿的陈蔡运河;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兴役开凿的胥溪(胥溪起自苏州胥门,入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约225公里,用以破楚);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魏惠王开凿的鸿沟皆是。
江浙地势低平,挖运河相当方便。
据专家研究,大运河的苏州至杭州段,在春秋时期已经挖成,后来吴王夫差又开挖了苏州至常州奔牛的一段运河(奔牛经孟河可通大江)。
秦始皇南巡来时,已经命令各郡县发十万囚徒整治由嘉兴到杭州钱塘江的“陵水道”。
秦始皇南巡回返,又派“赭徒”凿开了云阳(今丹阳)北岗山,引长江水穿过丘陵地带过丹阳,直下江南平原。这样,镇—丹通江水道与奔牛运河完全联通。一条与会稽道大致并行,自镇江至杭州,长约400千米的水路遂告形成。——江南运河全线贯通。
“这就为隋代的隋炀皇帝开通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世人都认为隋炀帝开运河,其实大运河的苏南段直至杭州段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经开通了”(见《秦始皇与丹阳》等文章)。
凿开云阳北岗山,据说是一箭双雕之举。——既开通了江南运河,又破掉了丹阳王气。
原来秦始皇帝多次出巡,都带上了望气士。望气士到了云阳,告诉嬴政,这里有王气,以后会出皇帝。
始皇听了术士们的建言,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凿北岗斩“龙脉”破其“风水”;
二、把这里的驰道截直取弯;
三、改云阳为“曲阿”(县)。
可能是当时风水技术不够高明,这里后来还是出现了吴大帝孙权,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但他们的国祚都只有几十年——不知道是不是王气受损之故。
据说秦始皇之前在江南,在檇李(今浙江省嘉兴市)已经干过一次破王气之事。曾派苦役犯凿山,改长水县,为其取恶名为“囚拳”(后转语曰由拳),也不知是真是假。
有人甚至说秦始皇望见剡山(今浙江省嵊县北)中有王气,因凿断其山以泄地脉,后又改其名为鹿胎山,并刻石于独秀山,试图镇压(《嵊县志》)。——我很怀疑这是某些地方在借秦始皇大名在打广告。现代人会作秀,古人也不傻。
云阳—曲阿有延陵季子墓(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墓旁有季子祠,墓碑铭文:“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个古篆据说是孔子亲笔所书,史称十字碑。
秦始皇帝路过,可能曾经前去瞻礼。
从云阳再往前走是朱方邑(今江苏省丹徒镇,即镇江,“宜”“朱方”、“京口”),方士们说这里也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令3000苦役犯凿断这里的京岘南坑,以破其气,并将朱方更名为丹徒,意思是赭衣囚徒之乡,以污秽之。(《吴地记》:“朱方,秦改曰丹徒。”)——始皇君臣在这里已经面对大江。
镇江虽然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风景雄浑壮丽。但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达四十余华里,这里的长江据说是无风三尺浪。若有江风骤起,更是白浪如山,摧枯拉朽,历史上船只陷溺沉没者甚多,似乎并不适合天子航渡。
嬴政一行大致是顺着丹徒江岸,溯江西上,沿着驰道(从丹徒到江乘渡口有驰道遗迹,沿途大都是丘陵岗地,开凿相当艰巨),走了一两天,一直走到了今南京栖霞山一带——古江乘县渡口,准备从这里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