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金陵风水

时间: 2025-04-27 17:03:30 浏览:24
A+ A- 关灯 听书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始有“栖霞”之名。

“江乘”则是一个古县,秦置,治所在今江苏句容北。

江乘渡是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地当南北交通要冲。今栖霞山下有一个旅游景点,名叫“始皇临江处”,应该就是嬴政等人航渡的地方(《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载“摄山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即秦始皇所从渡江者”)。

嬴政到过金陵。一曰南巡来时去过,一曰返程时才去,通过对他巡行路线的分析,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恐怕更靠谱些。

嬴政一路行来,到处破坏江南风水,阻截王气,力图避免新的帝王兴起,掀起战乱,动摇大秦天下。

这一次,很可能是他到了江乘预备渡江(专家说“金陵地区丘陵密布,长江受两岸山势所缚束,相对狭长,渡江便利”),忽然听到望气士报告:金陵有天子气,于是就又向西面多走了几十华里,到了金陵邑,继续以前的一贯做法。

宁镇丘陵,400米以上的山峦很少,唯有钟山以海拔448米的高度雄居第一,故世人尽皆艳称巍巍钟山。

金陵出处:

一、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有如铜——古代吉金的颜色,金陵产铜,铜矿储量占江苏首位,江宁区的铜井、谷里、九华山现在也是南京的三大铜矿所在地。则金陵之名正如铜陵一般,意思是产金(铜)的山陵。它的余脉小山那时还没有自己的名字。

二、楚威王听说南京“有王气”,甚恐,于是吩咐手下在钟山或者狮子山以北的龙湾埋金。以镇压王气。《景定建康志》:“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

——两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更正确,也可能两者皆是。

此地相继归属,吴、越、楚、秦。

吴王夫差是第一个开始在南京筑城的。勾践灭吴,范蠡在秦淮河南岸又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地,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因为石头山当时是金陵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或石首城。唐《建康实录》所谓“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恶其王气,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金陵邑”西麓就是大江,此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后世诸葛亮目睹此地形势,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曾劝孙权迁都于此。

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帝就是诸葛武侯,眼光自然是一样的锐利老到,何况旁边还有不少具有特异能力的方士指指点点。

嬴政坐着六驷龙车,在群臣与万千铁骑拥簇下来到这里,见此“金陵邑”并不很大,罗掘一县,户口不能满万,只是一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而已。

但此地气势峥嵘,地理形胜,却是天下罕见,堪比咸京。恍惚中似有麒麟奔竞,真龙翔舞,吞天吐海,气象万千。实为天下难得的兴王之地,建都之所,不禁心中大为吃惊。更让秦始皇吃惊的是,望气士竟然报告说:五百年后,金陵会有新天子出现(《景定建康志》)。与嬴政本人的观察、推测不谋而合。

金陵外表是据山为城,临江为池,以浩浩长江为天堑(秦时长江更宽,许多临江土地没有淤积)。依巍峨壮丽,紫气氤氲的钟山建城,已经是易守难攻,兵家难求;又有王气暗中蕴育,“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必定是大秦王朝的祸害无疑了。

在术士建议下,嬴政决定给金陵山水“动动手术”:

他命令发刑徒“朱衣三千人”,截断方山(地处金陵东南,方山顶部平坦如官印,又称天印山),断金陵长陇,以通流”——以绝地脉,阻断金陵王气。

命令挑开秦淮河,把城东南的河水凿渠引入城区,改向北流,穿过全城,通往长江,把南京的王气冲走。——让未来的王朝上气不接下气,自生自灭。

又改金陵为秣陵,一个只配长马料的地方——恶心看上这块宝地的后来王者。

自此,从昆仑山发源的中龙之气已经被部分阻断,定都金陵的都成了短命王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明、南明,太平天国、还有中华民国。

连隔海暗连的大日本帝国也是昙花一现,旋即亡国。

其中,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明初定都于此,二世而终,便迁都北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维持了9年;接踵而迁的还有中华民国。

中龙之气已被阻截,为何还有那么多的王朝定都金陵?

这恐怕就得追溯到祖龙的下一世:诸葛武侯。

汉末大乱,生灵涂炭,仁人志士无不亟思救民于水火。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汉室复兴路线图是:

第一步扩军,第二步占有荆州,第三步占有益州、汉中。

此时刘备的第三汉朝需要稳定边疆、结好孙权。一旦曹魏发生内乱,有隙可乘,则以荆州军示形于敌,使曹魏主力不敢西顾,汉军主力则尽数北上关中,歼灭魏之三秦偏师。

占领关中后,高屋建瓴,居上制下,此时兵出函谷,一战灭魏恰如水到渠成。

灭魏之后,新汉据有荆州、中原,正统已定,天兵云集。孙权必然自动入觐天子,江东可不战自定。

诸葛亮并不想让孙权长期割据,所以他力劝孙权迁都金陵实际上是一石二鸟之计:

第一,金陵确实有王气,孙权立国于此,足可抗衡牵制曹魏;

第二,金陵王气已经被破坏,断断续续。孙权都此,并不会影响刘备的第三汉朝最终统一天下。

所以诸葛亮略“观秣陵山阜”,马上大赞此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此后建安十六年,东吴名臣张纮也劝孙权说:“……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后权从之。

张纮劝孙权建都金陵是他学问不精,认为秦始皇破斥风水影响不大。

诸葛武侯学究天人,精通术数。又得世外高人指点,深知秦始皇破斥风水的严重后果。他劝孙权建都金陵,目的就未必如此简单了。

当然,这件事也不能全用阴谋论解释。——须知诸葛亮身在北伐前线,还在给孙权写信,苦劝其尊戴汉室。

——虽然他们是朋友,大义当前,还是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国志》没有记载诸葛亮到过金陵。这本书记事简单,遗漏很多,是史学界公认的。

晋人张勃《吴录》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

诸葛亮在南京留下了“驻节”的“军师巷”, “虎踞关”,“龙盘里” 等,清凉山东坡还有“驻马坡”三个字,正所谓:“丞相当年曾驻马,江山终古此蟠龙”。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当地建有“丞相祠堂”,存至清末。

孙权几乎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粉丝,初见时,“睹亮奇雅,甚敬重之”,随后邀其留吴。他认为诸葛亮的才能犹在自己的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之上。

吴国在与诸葛亮订立的盟约上说:“汉(不是什么蜀!)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孙权老来得子,非常欢喜,名之为亮,字子明(???),并废掉太子孙登,立亮为嗣。孙亮的太傅则是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孙权临终以恪为托孤大臣之首,仿佛刘皇叔托孤诸葛亮。

——诸葛亮建议孙权建都金陵,很可能对他的决策起了决定作用。

孙权建都金陵,竟导致后代纷纷效仿。正所谓,名人效应,一锤定音。

六朝僭主,故不足论。奇怪的是,祖龙本人亦深受其害。祖龙的第五次轮转为洪武皇帝朱元璋。

元璋乘有元衰弊,率众渡江,以应天为基,挥戈四向,于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次以南扫北,混一宇内。

(蒋中正北伐,并没有真正统一东北。致令日人乘隙而入,中共崛起华北,天下遂失。)

他的老家是金陵句容(《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本人又是大孝子(谥名“统天大孝高皇帝”),——有此三重因素,所以朱元璋对金陵感情极深,执意以金陵为都。

他也知道金陵风水已经被败坏,却心存侥幸,以为六朝君主皆非天授,今天运已变,地气应之。真龙御世,金陵风水经过一番改造(筑宫钟山之南,引秦淮河水入城等等),应该不会重蹈六朝覆辙。

其后宫城下陷,元璋悔悟,欲行迁都八百里秦川,九朝帝都洛阳,元都北平等地,只因太子朱标身亡,又恐劳动百姓,只得日将月就,不了了之。

果不其然,明朝在南京同样仅仅存在了五十多年,最后的结果还是北迁(1368至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破斥金陵风水,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力促其成者是诸葛亮,没想到,最后祖龙自己又颇受其害。

某些堪舆家指出:

长江位于南京之北,水南为阴,南京属阴,又兼背靠玄武湖,江边靠山不高(玄武湖向北是幕府山,大概是一百五十多米),颇有“背空”之嫌。加之西边、北边长江流速太急,开挖秦淮河等等,都泄了金陵地脉阳气,使阴阳不能调剂。

最终是南京背后生凉,阴气太重(南京北、东、南三面都是坟头)。

南京阴气太重的结果是:

一、南京多次遭遇惨烈的破城,最著名的无疑是南京大屠杀。

二、使君主疑神疑鬼,屠戮功臣。

譬如:

孙权“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朱元璋晚年,因为许多功臣权贵侵夺民财,鱼肉百姓,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不免肃反扩大化,涉嫌用刑过重,滥杀无辜。

孙中山不愿汲取古训,非要把中华民国首都定在南京,可谓短视之举。

事实上,开国建都,第一要施行仁政,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第二要借助地势,利用天造地设的城池,尽量减省民力。

施行仁政,并不是该抓不抓、该杀不杀,而是严以治吏、宽以临民。

建都之地讲究山环水抱,背山、面水,向阳。明清时代风水宝地的标准是: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面前水流曲折,足以藏风聚气。——都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在这一点上,阴宅与阳宅差相仿佛。

只是建都山水必大聚,中聚为城市,小聚则为坟穴而已。阳宅的出脉要粗大、雄壮,阴宅的出脉要细小——所谓阳宅要一片,阴宅要一线。

《雪心赋》之:“若言阳宅,何异阴宫,最要地势宽平,不宜堂局逼窄。”

当然,气是流动的,天地之间,山川之形势难改,而龙气原无定在,会追随天象,人事迁徙。所以没有恒久吉祥昌盛之地,万年不拔之都。

以中国的八卦方位论,建都宜在西北,不宜在东南(讲究很多,网上有专论。用后天八卦:即乾,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

盖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民风劲悍,东南民风柔弱,西北还产马。除了朱元璋这样的猛人可以逆天改运,凭借真龙天子之气、之能推平全国,他人鲜有成功。

以经验论,中国古都大概是西安第一,北京第二,洛阳第三;南京、开封、杭州等等颇有不足。

刘秉忠说:“盖地理,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则为根本,水则为血脉。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

北京的风水如何?

在地理格局上,北京是北依山险,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压中原,若坐堂上,俯视庭宇,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藏风蓄水,气势恢宏。

且南通江淮,北连溯漠,物产多样,被认为是中国的“龙眼”所在,所谓“形胜甲天下,襟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朱熹亦主张“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他说: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北京右有华山为白虎,左有泰山为青龙,前有嵩山为朱雀,四象完备。淮南诸山、江南诸山、五岭为第二、第三、第四重案,黄河、长江环绕其间。冀都正当子位,全国的山河形成拱卫冀都的格局,所以冀都王气充沛,是天下的中心,是最好的风水。

但最好的风水也没有保住元帝国百年国运,因为它首先违反了第一条戒律:没有施行仁政。

某些人认为今天的北京风水仍然不错,并以此为据、论证……但北京现在有水吗?

古代北京的山区,明清是古木森森、遮天蔽日,海淀一带泉眼星罗棋布,水源十分丰沛。

现在的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3,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且水质污染严重。

大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漏斗区,东郊出现了地面下沉,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危机、气候干旱、沙尘暴等生态灾害频繁,已到了不得不考虑迁都的程度。

某专家说:“北京的地下水已经到了灯油枯竭的地步了。地上水资源更是少得可怜,我是做这方面工作的,触目惊心的数据尤其让人不忍卒视。”

连水都没了,谈什么风水?什么是“通天地间一气耳”?

——在道行高深的炼养家看去,宇宙之间无不是气(炁,是超微粒子?还是能量弦?科学还没有给出终极答案)。清者上浮,浊者下沉。

物质者,气之渣滓也。

气有吉凶之分,据说吉气、瑞气中最高贵、最难得的一种叫做“王气”、“天子气”,可以上达天庭。

前面已经介绍:古人认为,天子气里面红色,外面呈黄色,看起来如正四方形状。在地理上,出现天子气的地方,就会在未来诞生天子。古人多以五彩成纹,状如龙凤,状如龙虎等等喻之。

嬴政在金陵折腾了一阵子,看看江南再也没有什么风水宝地,可以滋养叛逆、遗祸子孙。

于是从栖霞山下江乘浦渡口渡江,沿秦驰道傍着海岸北上,驰向琅邪。

秦时水运发达,天子渡江,必定是舟船千百,白帆朵朵,仪仗庄严,防护严密,这也不消说得。

这正是:

行尽江南数十程,

明山秀水入双瞳;

大秦天子亟巡狩,

五色云车驾六龙。

按行程推算,此时应该已是初夏。淮南淮北,咋晴咋雨,驰道两旁,弱柳扶风(并不都是松柏)。

农夫们忙着下地栽稻施肥锄草,驰道两旁不时有人影闪过。大平原上青纱帐起,草木茁生,野花撒地,蜂飞蝶舞。——正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季节。

一路行来,看不尽“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