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日驱驰,秦始皇帝带着成千上万的臣僚护卫,再一次(第三次)来到了避暑胜地琅琊。
距离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两次驻跸琅琊,这一次来到琅琊的始皇帝陛下已经有了白发。
郡中官员百姓应该是第三次全体出城,恭迎圣驾。祭完先祖,忙完政务,吃完接风酒宴(推测)。秦始皇帝再一次登临海拔183米高的云雾缭绕的琅琊台,举目骋望。
他再一次看到了北、东、南三面扑向琅琊山的龙形海浪,看到了帆樯林立的琅琊港,看到了细软洁白的沙滩,看到了素帆点点,白鸥阵阵,皎云如絮,雪浪如山的海上风光。
此时的琅琊台后面,已经是屋宇幢幢,街巷纵横,繁荣富羡的参差三万人家。
琅琊台上下则是帝国行宫:
真个是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壮巍巍雕栏画栋,软绵绵罗帏绣栊。
这里是秦人的故乡,嬴政的老家,嬴政一到这里就仿佛接通了祖先的灵气,愉悦慵懒,如醉如痴,再也不想离去。
秦始皇这一次在琅琊住了多久?
嬴政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十月初四出游的(秦历新年伊始,公历公元前211年11月1日)。
浮江而下,过丹阳,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时间大致在春季。
北上渡江,驰至琅邪,大约是初夏。
入海射鲸,上陆,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史记》记为七月丙寅(用的不是秦历)这个日子,据专家论证,实为秦历八月廿一日(前210年9月10日),秦历七月实际上没有丙寅日。
秦历九月胡亥登基。
秦历后九月,始皇于骊山下葬。
则秦始皇出海大约在七月末,此年五、六、七三个月,嬴政基本上都躲在琅琊避暑。这是他奔波了半年后,自己给自己放的长假。
在山东海滨的岁月,是秦始皇帝最后的欢乐时光。据《天经》记载,嬴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开始接受方士指导,认真进行修炼。他最后甚至练得全身发出强烈的光炁,接近打通丹道周天。
秦始皇身边修道之士甚多,譬如徐福就是鬼谷子先生(玄微真人)的关门弟子,会辟谷、气功、道术、武术等等。又有许多名医,可以炼药培补,所以他想修炼的话条件很好。
他第五次出巡也是带着妃子的。据浙江《萧山史志》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去会稽祭禹,归途中经萧山,有一位华姓妃子病殁,就地葬在了萧山。
现在杭州滨江区白马湖区域就有一座秦始皇妃子墓,据说在井山湖一个小岛的小山顶,墓的入口很小,跟井口差不多,下方直通下去,是长长的台阶,下面是封闭的墓室。——这是按照秦朝风俗,人死后竖着葬入地下的,叫“井葬”,安葬秦始皇妃子的地方叫“井山坞”。
秦始皇在琅琊,无疑有几位甚至几十位年轻貌美的妃嫔陪伴,既然“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普通人也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了。但秦始皇帝求仙心切,最后还是戒除了淫欲,开始了正式修炼。——可惜他的这个选择来的太晚了些。
在琅邪,秦始皇大概住了两三个月,度过了夏季。
那时的琅琊是富庶发达的唯一滨海郡城,有专家甚至认为其人口总数当在40万以上。再加上琅琊台下的十几万人,人口之多,超出想象,颇为类似后来的上海。
郡城背山面海,形势险要,其城南为平坦地势,直通数里外的琅琊古港。
此港湾深水阔,可避风,泊位多,条件优良,形势险要,实为难得的古代良港。据说是中国当时第一大港,也是海上对外开放的主要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由于可泊众多船只,专家认为,秦始皇的东巡船队就是停泊在那里,徐福东渡也是在那里启航的。如果不是因为西汉末年大地震(“压杀六千余人”)等诸般灾祸,琅琊港与琅琊台同时废弃,这座城市应该不会衰落。
大约在七月底,在琅琊台,秦始皇帝接见了徐福等人。他们在海上奔波了八年,还是没有进入另一空间,找到仙岛、仙药,白白耗费了很多钱粮。
秦始皇帝深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况且在琅琊常常可以看见海市蜃楼。也常常听到有人讲起进入仙岛的传奇故事。焉能言其虚无?所以并没有降罪徐福等人,这也证明了所谓坑术士事件纯属子虚乌有。据说那一次秦始皇帝曾经大发雷霆,谴责“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如果坑术士确曾发生,杀了四百六十术士,皇帝又曾经大肆咆哮,威胁治罪,试问一无所获的徐福敢不敢回来?
据说由于害怕受到责罚,徐福等人欺骗始皇说:“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但我们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死它。”
这些话不知道是不是徐福说的。即使是他的原话,也不能据此认为都是谎话。由于徐福的人品在家乡有口皆碑,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种带有歉意的推托。
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张树枫副研究员认为:大鲛鱼并非徐福虚言。
“……徐福所说的阻挡其求仙的大鲛鱼就是大鲸。虽然徐福将未能至三神山的原因说成是鲸鱼挡路一类的话是骗人的东西,但在航海中经常遇到鲸群却是常事,而鲸对木船的威胁也是存在的。古代海上鲸鱼极多,即令到了现代,琅琊海区亦常有大鱼出现。
我在琅琊台下访问一老人时,他告诉我,以前在龙湾中经常有大鱼出现。传说是为秦始皇看守埋在琅琊台下青深沟里的金耙银犁的神鱼。
40余年前,一个八月秋收时节,老人和他的父亲曾在台北山下的海湾处亲眼看到大鱼从龙湾中浮起,身体足有场园般大小,大约一个小时后方才沉入水中。
更早一些时候,在斋堂岛西南方海上常有喷水柱的大鱼(即鲸)出现。
据湘子门村文书介绍,以前,古镇口湾外海中每年冬春时节都有两只蓝鲸出现,回游于斋堂岛与灵山岛之间的海域中。后来只剩下一只蓝鲸,仍每年冬春定时来此越冬。蓝鲸身体极大,喷水柱高达数十米,离海岸最近时仅二千米左右。当地群众说是把守海上大门的神鱼,十分敬畏。
1962年,驻胶南某部队用山炮将蓝鲸击伤,游至外海毙命。从此,再未见有大鱼出现,此类景况与当年徐福所见极其相似,而秦始皇之所以能轻易相信徐福的话,可能是因他在琅琊曾亲眼目睹过大鱼的缘故。”
鲸鱼被激怒也会变得可怕,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相信许多人都看过。
秦始皇答应了徐福的要求,再次派给他大批人手、物资、船只。总计童男童女三千人(主要出自西南夷),还有水手、工匠若干。按理推测,还有一些绝对忠于皇帝陛下的海军官兵。当然出海人员中也有不少其他方士(“五谷种种百工”),嬴政并且决定亲自与徐福船队同行,以示重视。
秦人知道朝鲜(秦始皇的属国),也知道日本(《吕氏春秋》有记载),秦始皇又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拓意识的君主。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除了求仙,嬴政很可能还有向海外发展的雄心。所以才“会慷慨地赐给徐福数千童男女、大船、捕鱼工具、连弩、五谷及百工等人员和武器装备、生产工具”,把近万人的庞大船队交给他——如果不是因为秦始皇突然死亡,日本很可能会变成中国大秦王朝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出海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不可能一蹴而就。始皇此时在琅琊台前斋堂岛与徐福等人斋戒沐浴,以示虔诚。徐福的随从官员不够同沐资格者,则集中于沐官岛沐浴斋戒。
就在准备期间,秦始皇帝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是一个人。醒来请占梦博士解梦,博士说:“海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了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能出现。”
于是秦始皇帝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捉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装有机关的连弩,去伺侯大鱼出来以便射杀。
出海的准备工作终于做完。秦始皇帝的船队据专家考证,所乘的大型楼船高十余丈,所载上千人,为当时世界各国之最。这些船只推进与操纵设备齐全,配置了长桨、尾舵、风帆,能够充分利用海风在波涛起伏的状态下航行。既然徐福的船队已经人员上万,依理推断,皇帝陛下的船队恐怕会更加庞大,很可能达数百船之多,数万人之众。
由琅琊启航,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个巨大船队沿着山东半岛北上,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却不曾遇见巨鱼。
船队直驶到之罘(今烟台)海面,巨鱼—鲸鱼终于出现了。秦始皇帝大喜,亲自操弩,与将士们奋勇杀鱼,无数的连弩开始齐射,箭如雨下,在秦弩极具毁灭性的重击下,巨鲸竟真的中箭而亡,沉入了海底。——此举证明了秦弩威力之大,绝非浪得虚名。
嬴政认为此后再可无虞之事,于是命令两只船队在此分道扬帆。徐福一行继续向北、向东航行探险,寻找海外仙山或者殖民地。皇帝自己的船队则沿海西行,不久就入港上陆,准备继续巡视北疆。
徐福等人与皇帝陛下不会失去联系,他很快就听到了皇帝陛下崩逝的噩耗,听到了胡亥、赵高夺嫡篡权的消息。为了避免朝中贤臣被一一诛杀的悲惨命运,他只得寻找“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被迫流亡海外。
徐福等人历时十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使得一条自山东沿海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再折向东南,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最后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的中、日、朝海上交通线在秦汉时期,最终形成,这条路线就是所谓“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它沿中、朝海岸曲折而行,依赖日本海左旋环流的推动,航行相对安全顺畅。
这条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似乎意义不大,但对于朝鲜文明的进步,对于日本文明的形成,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四万八千年前,祖龙(就是秦始皇)造人,黄色人种开始向着东方大规模迁徙。到了约3万4千年前,小刀型石器从中国华北传入日本,在日本列岛广泛使用,证明第一波人类已经开始登陆日本,约2万年前细石刀片型石器由西伯利亚传入,说明人类的脚步开始从北方涉足此土。
此后,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一部分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不断迁移到日本,与早期居民一道,融合繁衍成了日本民族。——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的一条移民路线,沿着朝鲜海岸辗转到达日本的另一条移民路线,源源不断把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日本民族。
约1万2千年前左右,末次冰期结束,日本进入了“绳文时代”。绳文时代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弓箭狩猎,辅以渔捞、采集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开始进行农业栽培,晩期则种植水稻。
日本长期徘徊在蛮荒的绳文时代,直到秦初。
公元前200多年至公元后300多年为日本历史的“弥生时代”。开始时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年及秦汉时期,与徐福等人出海的时间十分吻合。
处于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到了战末秦初,忽然毫无征兆地凭空出现飞跃。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采用灌溉,使用青铜和铁的生产工具,正是这一剧变令人口大增,部落战争加剧,促使日本在4世纪开始出现国家,至公元五世纪,则实现统一,建立了大和国。
许多中日学者同意,带来这一剧变的正是徐福等人。
据专家考证,徐福的船队,携带五谷种子(有山东一带的稻种)、粮食、器皿、淡水,先进的生产工具,精良的武器,许多中国书籍,大批工匠,还有先进的思想理念,途经韩国海岸,济州岛(也曾登陆,当地城市“西归浦”,与徐福的故事有关),登陆在了日本本州纪伊半岛(面对四国岛)和歌县的熊野浦,此地有“徐福之丘”和“徐福宫”等纪念物。
他们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诸岛),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居民友善。国内又发生了政变,随后又是反秦起义,楚汉大战,死伤枕籍,烽火连天。他们唯恐回去会遭到杀身之祸,便以德高望重的徐福为王,定居下来,建城立邑,一如秦地。因为怀念故国,他们集体以“秦”为姓。
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武力,但并不欺压日本土著民族。反而无私地传播农耕、纺织、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种种药学知识,医疗手段(徐福本人精通医术),教他们使用汉字(日本早期都用汉字)。
徐福可能还创立了日本神道教。——日本学者钣野气峰认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创始人。战国时期,齐国严格信守宗教,每个去道观的人都得先进行斋戒,那里有专门的房间供人们斋戒,净化灵魂。直到今天,在每个神社中都保留着这样的房间,供参拜者斋戒,这样的房间被称为“齐室”,“齐”即源于徐福的家乡齐国。
徐福带来了当时中国人知识与智慧之大成,慈祥仁爱,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人民尊徐福为神——“司农耕神”和“医药神”,“知识之神”,“水神”等等,纪念徐福的庙、祠堂、公园遍布日本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一些台湾、香港及日本学者认为:徐福很可能就是日本的开国大君神武天皇,是日本的国父,日本的秦始皇。
日本人只说国王神族是渡海而来的,却不知道他从何而来。徐福登岸的地点,也恰恰和日本传说中的神武天皇登岸地点吻合。在生活在所谓天照大神时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人们发现了一枚秦朝的铜镜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战刀——如果不是徐福的到来,尚处在石器时代的日本怎么会有这些古代遗物?
天皇之弟三笠宫亲王也赞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地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
1980年4月2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的“天皇诞生日” 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两千年悠久的历史啊!欢欣庆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辟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秦末大乱,六国贵族反攻倒算,大肆诛杀秦始皇的嫡系子孙。秦始皇子孙中的幸存者,据说被迫迁居到了朝鲜,再迁日本(朝鲜毕竟是汉的属国,不够安全),托庇于天皇,亦以“秦”为姓。
日本天皇先后赐封秦始皇后代中的几个人为王(孝武王、男功满王、男融通王……),譬如:姓秦公的人是秦始皇帝之孙“孝德王”的后代。
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汉文书)记载,在“应神天皇十四年”(约公元二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
日本《姓氏录》:“弓月君为秦始皇五世孙”。
他被日本天皇封为融通王——也许日本皇室真的来自中国,所以秦始皇的子孙才冒险出国,跋山涉水,万里投荒,以逃避政治迫害。
个别没有拿到绿卡,留在国内的嬴政后裔,据说还有。他们也只好隐姓埋名、下乡务农了,流亡朝鲜的一支可能情况要好些。
日本秦氏人口众多,五、六世纪时,仅在京都已达三万多人,现在日本京都附近的太秦就是日本秦氏的初居地。
到九世纪时,日本秦氏已分支成太秦公、秦、秦冠、河内秦、山城秦等15个姓氏,到现在,日本秦氏已分化出总共44个姓。
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要求所有的日本人都必须有姓(此前很多的日本百姓没有姓、没有学名大名、只有小名),并且强迫部分秦始皇的后代改姓羽田、波多等等。
日本姓斋藤,汉语中的意思就是齐。以福冈为姓,则是由于取徐福的“福”字,以明子孙不忘祖先。
据说: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即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使许多日本人十分震惊。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在日语中,秦字与羽田发音相同——也不知道是不是冒认皇亲。
现在的秦皇后裔据说共分三支:一支漂洋过海,到了日本;一支据说原来潜藏于咸阳乡下,现在已经借秦始皇的光,当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另外一支听说现在朝鲜,不知道是不是饿的半死,每天还在喊金三世万岁。
徐福赴日,有不少典籍记载,并不仅仅是传说。
举几个古人吟咏此事的诗篇,欧阳修《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明初,日本高僧绝海中津赴华,与朱元璋唱和,曰: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朱元璋和曰: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
昔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竟不归。”
黄遵宪在所著《日本国志》指出:
“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立教首重敬神;国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则诵禊词以自洗濯,又方士之术也。崇神立国,始有规模,计徐福东渡已及百年矣,当时主政者,非其子孙殆其党徒欤?至日本称神武开国基,盖当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无事足记,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辞乎?”
徐福以自己的巨大努力,播撒文明的种子,在日本赢得了极高声誉——人们称他为“王”、为“御”、为丰收神、农耕神、纺织神、医药神、冶炼神、渔业神、造船神、水利神、殖产神,称他为“弥生文化的旗手”,世代祭祀,香火不绝。
据统计:日本现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庙祠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的蓬莱山有13座,各种遗址和出土文物数以百计,各地历代传承和近代成立的徐福纪念组织和研究机构有90多个,祭祀节典和仪式多达50多个,日本以秦和徐为姓氏的有17个,出版了相关著作50余部,“氏子和信徒达3400多万个” ……
徐福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大航海家,他给世世代代无数的日本人民带去了光明,为世界东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