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天下骤变

时间: 2025-04-27 17:12:36 浏览:24
A+ A- 关灯 听书

嬴政去世了,只有小儿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其余群臣都不知内情。

李斯认为秦帝国刚刚建立十二年,皇帝在外地去世,等于栋梁摧折、天崩地坼。在这种情况下,皇子们和各地六国贵族很可能乘机发动叛乱,所以决定对皇帝去世一事严加保密,秘不发丧。同时催促赵高赶紧派人把皇帝陛下的遗诏送出去——这时只要发一介之使,告知身在上郡的扶苏,大行皇帝已经遗命他登基继位,则扶苏骑上快马,带兵驰入咸京,一切即可尘埃落定,万事大吉。

没想到,赵高另有打算。

据司马迁介绍,他跑去挑拨自己的学生公子胡亥,说道:“皇帝去世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要继承皇位,登基称帝,而你却是连一尺一寸的封地也没有,这可怎么办?”

胡亥答道:“本来就该这样啊。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未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高说:“非也非也。当今天下之权,天下所有人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驾驭臣子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暗示胡亥可以篡改遗诏,废长立幼。

胡亥此时良心未泯,他说:“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因此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低劣,却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得位,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会服从。如果这么做,我自身遭受祸殃不算,我们的国家还会招致灭亡。”

赵高说:“我听说过商汤王、周武王起来革命,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不说他们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也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

更何况办大事者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者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成功完全可以得到保证。希望您能按我说的去做。”

胡亥是个机灵鬼怪的孩子,但在政治上整个就一脑残。他竟然被赵高的歪理邪说征服了,长叹一声说道:“现在父皇去世还未发丧,丧礼还没有办,怎么好用这件事来麻烦丞相?”

赵高说:“时间啊时间,飞逝如电。短暂的来不及谋划什么!我就像带着干粮骑着快马赶路一样,唯恐耽误了时机!干脆让我去替你说吧。”

赵高找到李斯,对他说:“皇帝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他为继承人。

现在诏书未发,皇帝去世,也还没有几个人知道。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怎么办?”

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之言?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所该议论的事吗!”

赵高说:“我这可都是为您好!您自己估计一下,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本事(蒙恬文武双全,李斯不会打仗)?谁的功劳更大(蒙恬平定匈奴,筑长城,功高盖世)?谁更谋略深远而不曾失误(暗讽李斯焚书之误,不欲痛击匈奴之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蒙氏于秦三世建功,声誉极隆)?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些(李斯是某些其他皇子的岳父,与扶苏自然不会很亲)?”

李斯当然知道遗诏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赵高说遗诏在胡亥手里其实就是想说胡亥已经与他串通一气。——自觉分量不够,拉大旗作虎皮。

李斯的态度果然有所软化,他说:“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为什么要这样苛求于我呢?”

赵高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宫内的奴仆,有幸能凭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能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人而又善于激励勇士,即位之后一定要重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了。

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他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明白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胡亥也可以立为继承人的。您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吧。”

——这一段的“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赵高应该是指此前的吕不韦、嫪毐之事。这话水分很大——如果秦始皇的确诛杀过其他丞相功臣,拼命黑秦的汉人应该能够提出名单,司马迁也不能不写。我怀疑这段话是后人掺入的。

赵高自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也就是宦官。“宦”是天上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天垂象,圣人则之”,周人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史记·李斯列传》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只是说赵高任职于宫内,且登录于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并非去势后的“奄(阉)人”——尽用阉人服务内廷乃是东汉以后的事。

李斯说:“您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李斯只执行大行皇帝的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

赵高说:“平安可能转为危险,危险又可以转化为平安。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是圣明之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皇帝临逝世还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

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怕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

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会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赵高说“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显然是虚声恫喝,李斯如果不上贼船,胡亥就是一个毫无权势的公子。——盖秦始皇多少也中了一些书毒,执意要打造一个与不公的贵族社会不一样的,纯而又纯的平民社会,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滥加封赏。所以皇家子弟个个无权无势,等同于一个富家翁。

李斯说:“我听说晋换置太子,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王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被夷为废墟,——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国破家亡,宗庙没人祭祀。

我李斯还是人啊,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

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会享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是不是这样?”

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私心甚重的李斯终于屈服了。他仰天长叹,挥泪慨叹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

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

赵高大喜过望,跑去回报胡亥,尽展其巧言令色,竟然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赵高、李斯、胡亥三人极端秘密的谈话,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难道这种大逆不道的暗室私语也有记录?

三人达成了谅解,于是他们就继续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左丞相李斯的诏书,宣布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上言:“朕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

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北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他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参与了他的密谋。做为人臣却不尽忠,一并赐死,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他们把诏书盖上皇帝的玉玺,封好后,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去赐给扶苏、蒙恬。

然后把嬴政的遗体装殓入棺,把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凉车中,催动巡狩队伍,按照原定巡狩路线前进,入井陉,奔九原,以示一切正常,顺便观察扶苏、蒙恬是不是会中计。

他们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参乘、陪侍,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像往常一样,献上饭食,百官也象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假托皇帝降诏批答。

三人帮派出的使者到了上郡郡治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附近),宣读了诏书。

扶苏听完后痛哭流涕,走入内室,准备自杀。

蒙恬制止扶苏,他说:“皇上在外,未立太子,命臣下统帅三十万大军防守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第一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介之使到来,您就立刻自杀,焉知其中没有虚诈?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准确答案之后再死也不迟啊!”

使者是胡亥的门客,很可能知道内情,深怕夜长梦多,迟则生变,连连在旁催促。扶苏为人仁义却顸颟糊涂,他对蒙恬说:“父亲命令儿子去死,还请示什么?”

他为人勇决鲁莽,激愤之际,热血沸腾,立刻拔剑自刎。

蒙恬阻拦不及,眼睁睁看着长公子血溅当场,心中的震悼可想而知。

蒙恬实在想不通皇上为什么会有这种乱命下达,与陛下平素的行事风格迥然不同,疑心其中有诈,便不肯贸然就死。使者于是把他交付给法吏,关押在阳周狱中。

阳周是上郡属县,在上郡之南,今陕西子长县北,嬴政父亲庄襄王时,东周和各国诸侯图谋秦国。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消灭了东周,兼并了它的土地,庄襄王考虑到东周毕竟是文武圣王之嗣,不便断绝它的祭祀,招致非议,就把阳人地区赐给了周君,让他和他的后代在那里奉祀姬周先祖,阳人从此有了“阳周”之称。

使者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监军,控制了北方边军后,回来汇报。

胡亥、李斯、赵高非常高兴——他们提心吊胆了许多天,终于等到了理想的结果,自然是大喜过望。

胡亥这时听说扶苏已死,便想释放蒙恬。不想赵高早已把蒙氏兄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求福后返回,赵高便撺掇胡亥说:“先帝想要荐贤举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了,可是蒙毅一直在阻拦,认为不宜如此。这种坏人怎么能够留下?现在不如就把蒙毅杀掉算了!”

于是胡亥下令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在代郡。

为了瞒天过海,掩人耳目,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曲曲折折的千里长途,从井陉一直走到了九原。正赶上秋老虎值令,酷暑难耐,皇上的遗体已经朽烂,在辒凉车中发出了臭味,于是他们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每辆车装载一石腥臭冲天的腌鱼,让人们分不清尸臭和鱼臭。

从九原,他们沿着宽广的直道直驰咸阳,到了首都才发丧举哀。假太子胡亥终于篡位登基,自称二世皇帝。

他论功行赏,任命政变发起人赵高为郎中令,常居宫中,服侍皇帝,掌握了朝中重权。

公元前210年,秦历九月胡亥登基。秦历后九月(这一年是闰年),葬始皇于骊山。

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在位37年,当秦王二十五年,当皇帝十二年,死时四十九岁。

始皇下葬时,二世开始作恶,命令把先帝后宫妃嫔没有子女的,全部殉葬;下葬完毕,又命令把许多工匠封闭在墓道里,活活困死。然后杀害了蒙毅和蒙恬。

公元前209年,二十一岁的秦二世皇帝统治的第一年春天,胡亥仿效始皇东巡,北到碣石,又沿海滨南下到了会稽。丞相李斯与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随行。在赵高唆使下,胡亥一路诛杀郡县守尉中所谓有罪者,以促使天下郡县离心离德。同时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狗尾续貂,补刻碑文。

夏四月,二世返回咸阳,进一步着手摧毁秦帝国:在赵高建议下,他修改了法律,把法律搞成了不合情理的严刑峻法;然后处决残杀他的同胞弟兄姊妹,把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公子十二人死于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地);诛杀朝中大臣(“行诛大臣”)制造罪名连带拘捕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等等不可胜数,使朝堂一空。

他下令恢复兴建阿房宫,大兴劳役,加重赋税。

这年七月(公元前209年8 - 9月),戌卒陈胜等在原楚国之地安徽蕲县大泽乡造反,建国号为“张楚”。在以后的两三个月内,叛乱星火燎原。全国各地杀官造反,自立为王侯者到处都是。使者回来报告,胡亥就斥责逮捕他们,于是出使山东者无人再敢说出真相,朝廷上下一片和谐。

趁此良机,六国旧贵族纷纷称王建国:熊心为楚王,武臣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担)为齐王……全国各地叛军将及百万。

二世在位的第二年(公元前208年)初冬,陈涉的几十万军队打到了咸阳附近戏水,被章邯率骊山徒兵打退。但叛乱已经向各地蔓延,已经不好镇压。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大将军冯劫进谏说:“关东各路盗贼都是因为戌边、运输、劳作的事情太劳苦,赋税太重而起。我们请求暂停阿房宫的修建,减少戌边兵役和运输徭役。胡亥大怒,斥责他们不忠,瞧不起少主。最后迫使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被囚。

于是在朝中,赵高掌握了大权,胡亥几乎成了傀儡。公元前208年8月,李斯遭其构陷,被腰斩灭族。

二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07年初,赵高正式担任中丞相,事无大小,尽决于高。这年夏天,他迫使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向项羽投降。

赵高想篡夺帝位,就在朝廷上指鹿为马,演出了一场历史闹剧,诱使胡亥隐居,以便欺上瞒下。

刘邦攻占武关后,派人与赵高秘密接触。二世也因叛军逼近派人谴责了赵高。赵高害怕二世发怒,诛杀自己,就跟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他的弟弟赵成起兵造反,率千余人,在阳历10月上半月的某一天,弑杀二世于望夷宫,立宗室子婴为秦王。

几天后,子婴杀赵高,夷其三族。

子婴即位后46天,相当于公元前270年11至12月的时候,刘邦入关,在咸阳城外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存在了六、七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秦国和秦帝国宣告覆灭。

过了一个多月,各路诸侯的军队到达咸阳,项羽为盟主,他屠杀了子婴和秦国宗室(有一些人逃走),随后屠戮咸阳,焚烧宫室,俘虏宫女,没收秦宫的珍宝财物,与各路诸侯一起瓜分。

随后是楚汉大战,经过四年的激烈战斗,项羽自杀,刘邦在公元前202年2月28日作为一个重新统一的帝国的元首登上皇帝位。

这标志着汉代的真正开始。

不过为了方便,后人通常以公元前206年初子婴之死和那一年刘邦当上汉王作为汉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