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历史的因果

时间: 2025-04-27 17:41:57 浏览:24
A+ A- 关灯 听书

为了这个目的,许多邪魔恶鬼,天兵天将,鹅毛飞箭,各界神祇,一位白莽文星,一位真龙天子陆续下界,准备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剧烈变革。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赵高。

此人据《天佛圣经》记载:乃是天上一颗乱星,乃是潜入大秦中枢的天上魔界卧底。

赵高与嬴政有亲属关系。他是赵国宗室,或秦国王室远亲,已经搞不清了——因为秦国与赵国同祖同宗,同姓同氏。

他入秦宫为内侍,后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发动沙丘政变和望夷宫政变,与李斯谋杀了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朝中主要将领蒙恬、蒙毅兄弟,后又诬杀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奇怪的名字?)诬杀李斯,逼死皇帝胡亥,引发了多次动乱,他的肆意妄行,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覆灭。

白居易说: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一句,可谓概括了大秦王朝血雨腥风,波诡云谲历史背后的第一因。

唐诗说: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

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

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

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赵高本是天上乱星,魔性十足,非常自私。

据《天经》所记:

他的所作所为皆为一己之利,并没有为赵国王室复仇之意。

事实上,秦始皇帝对赵国王室的善待礼遇,完全是亲属的标准(见前述),赵国王室对秦始皇也未必十分痛恨。

赵高肩负劫杀任务,亦非等闲之辈。他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善大篆”,在秦始皇的文字统一运动中作《爱历篇》。

他精通法律,曾经是皇子胡亥的法学教师。根据当时注重世业的习俗,很可能是家学渊源,子承父业。

赵高虽然出于秦或赵国宗室,父亲是王家血胤,母系的地位却一直是平民、奴隶,世世低贱,其母曾因犯罪被施刑,在隐官劳改。隐官是秦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释放之人工作。

赵高是隐官产子,其身份是无爵的士伍——庶民。据说相貌英俊,身强力壮,聪明伶俐,生性狡黠,善于曲意奉迎,兼之骑术车技精湛,弓马娴熟,文武双全,颇受秦始皇帝宠爱。与嬴政又是亲戚,所以才被十分认亲的嬴政提拔为很重要的中车府令。

他有兄弟多人,还有女儿,所以他是阉人的说法,应该是出于误解和谣传。

赵高多大岁数?

据专家推算:赵高策反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此时,赵高进入秦宫为吏,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取其中间,以二十五年计算,可以大致将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定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左右。

赵高的仕宦经历是: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根据《张家山汉简》史律推测,赵高十七岁入学室为史学童,二十岁太史考试合格,二十三岁参加统一大试,除为尚书卒史入宫,时间在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则赵高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前258)年,死于秦二世三(前207)年,活了五十二岁。

大体上,赵高任郎中令,是在五十岁时,出任丞相,是在五十一岁时。

赵高长期担任的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相当于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

中车府令,同各类车府令一样,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车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属吏员约有数十人之多。以级别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这也说明秦始皇对赵高虽然相当欣赏,但对其政治才能的评价并不高。

不过,由于中车府令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车,职位至关紧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亲近不能担当。——说明当时的赵高还没有魔变,或者非常善于伪装,所以嬴政与他关系亲密。

我们说赵高相貌英俊,身强力壮,车技精湛,弓马娴熟,文武双全是有根据的。

据专家综合史料概括:

皇家车府属员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而中车府,聚集的则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更“远在一般的车御车士之上,用现代的话来说,人人是车马高手,个个是大内武士。”

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其车御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沉稳,正是中车府官属的形象,我们可以参照遥想。

孙皓晖先生认为:

以赵高前期的表现与功绩,始皇帝对其委以重任且信任有加,是完全正常的。符合秦法尚功的用人法则。

李斯与赵高,都是英雄与魔鬼的无过渡对接,都是历史极其罕见的异常人物,其突然变异,隐藏着人性未知潜质的巨大秘密。

从社会原则与政治原则出发,任何时代的人事任用,都不可能以对这种人性秘密的把握为尺度,不可能以极少数的突然变例去判定,而只能遵循实践法则,以人物的既往历史表现(功与罪)去判定。所以,秦始皇对李斯赵高的重用,是无可指责的。从实践上说,赵高与李斯的政治地位,是其努力奋争的结果,是个体历史的必然。

唯其如此,赵高的人性恶变突然发作,并无必然性,确实是一种人性突变恶变的偶然性。若说赵高从少年时代起,便是一直潜藏在始皇帝身边的奸佞或野心家,是十分滑稽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突发恶变?

我们在前面说过:

空间是复合的。虽然我们看不见另外空间,但另外空间的事物还是会影响我们。

许多人曾经遇上的鬼打墙就是一例。

人是双重的,既有肉体,又有灵体(哥林多前书:“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灵体之中还有灵魂,灵魂又分三魂七魄等等,细说起来结构非常复杂。

秦末转世的许多人,业力很大,多为应劫而生。而人类业力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鬼魔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们是一个性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按照计划,到了神预定的时刻,当神不再荡涤扫除抑制业力,巨大的黑气业力团,就会从阴暗荒凉之地,甚至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汇聚起来、重新附着于人类的聚集区,重新归位。

天神地祇打开封禁,则无数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就会扑向人类(譬如《启示录》:在第五位天使吹响号角,天上一颗星降临地上,打开无底深坑,魔军扑出),突破人的灵体,进入人的灵魂,迅速改变人类的思想——很快就会搅得人间天翻地覆。

单看佛经,我们就知道,有许多种外魔。如天魔、邪魔、精灵魔、鬼魔……仅仅鬼魔就有一镬汤鬼,二针口臭鬼,三食吐鬼,四食粪鬼,五食火鬼,六食气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希望鬼,十食唾鬼,十一食鬘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黑暗鬼,十八大力鬼,十九炽然鬼,二十伺婴儿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海渚鬼,二十三阎罗王执杖鬼,二十四食小儿鬼,二十五食人精气鬼,二十六罗刹鬼,二十七火烧食鬼,二十八不净巷陌鬼,二十九食风鬼,三十食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旷野鬼,三十三冢间食灰土鬼,三十四树下住鬼,三十五交道鬼,三十六魔罗身鬼。这些鬼都属于外魔。

天主教则有媚惑天使,黑暗天使,杀戮天使,欲望天使,叛逆天使,死亡天使……等等说法。

外魔会控制人的思想,会使人起贪欲,发瞋恚,生恶见,行事执著,痴心妄想。会使人骄慢自大,争强好胜,不自量力,胆大包天。会使人言语恶毒,挑拨离间,富于暗示性,富有攻击性,会使人乐于奸淫,乐于盗窃、乐于杀人放火,揭竿而起,举旗造反。

——这就是历史背后的因果。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已经定好,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定好,没有定死,给你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你当局长、市长可能是定好的,但上天恐怕不会让你贪污,让你包一百多个二奶;你的寿命财禄可能定好了,但心情愉快与否,上天也未必能够保证。

孙先生所说:

始皇帝年近五十而不明白确立扶苏为太子,明知身患疾病而坚执进行最后一次大巡狩,大巡狩之前怒遣扶苏北上九原监军,大巡狩时于诸皇子中独带胡亥。

始皇帝中途突发疾病,中途忽遣蒙毅“还祷山川”,在蒙毅离开后,以赵高兼领符玺令,于沙丘行营病情突然加重,未能在死前写完遗诏,未能召见李斯会商善后等等。

蒙毅被突然下狱,并被迅速杀害,王翦、王贲父子于始皇帝生前病逝等等,许多应该是上天事先定好的。

至于“长期忠诚无二的赵高突发人性变形之恶欲”;栋梁重臣李斯突变;扶苏对假遗诏缺乏辨识,亦不愿辨识,选择了自杀;蒙恬政治判断有误,被逼入狱自杀,导致帝国九原大军涣散;李斯在政变后一错再错,大失前半生政治水准,终致惨死;胡亥素质过低,近于白痴;秦帝国功臣阶层四分五裂,不能凝聚;赵高恶欲野心膨胀变形;陈胜吴广等“闾左徭役”突发暴动等等所谓偶然性突变,应该说主要是受了邪魔烂鬼钻入灵魂,胁持操纵的影响。

赵高是乱星下界,是上天安排他进入咸阳宫的。但他是不是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邪志、包藏祸心,一直潜藏在秦始皇帝身边呢?我们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不敢断言。

按照正理推测,其贪欲、野心应该还是渐渐萌发的。

始皇病重时,真龙天子的巨大威慑力缓缓减弱,这颗乱星潜藏在深心中的邪念也慢慢复活,再加上魔鬼的侵入怂恿,赵高终于决然转身,变成了一个死不悔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乱臣贼子。

李斯则并非整魂下世,长期思想极端,行动鲁莽,敢作敢为。虽然青年时期的所谓“厕鼠仓鼠”理论很可能属于汉儒栽赃,但他的确有私心、有小算盘,推理不够严密,而且患得患失。

在魔鬼的蛊惑下(有私欲则灵体可以被突破),他最终倒向了赵高,成了他可耻的政变同谋。

赵高挑头,胡亥动摇,李斯叛变,秦帝国中枢在嬴政走后几个小时,已经走上了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秦王朝覆灭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予以粗略说明。

历代一切王朝的消亡,与秦王朝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发展的速度往往更加缓慢,情节则往往更加平淡无奇。

为了加快历史、配合天象,跟上总设计师的蓝图,有时天上神灵会出手,有时人间的修炼者也会出头。

人间的高人利用法力、道术,站出来或者暗中施法推动历史进程的事例,因为儒家的不语怪力乱神,所以不算太多(如元末)。

这背后的故事精彩纷呈、光怪陆离,要比网上那些胡编乱造的玄幻小说有意思的多。

正如伊曼纽耳·斯威登堡所说:

“在上帝的规划里,天国才是人类终极的故乡,人类打从一开始就被创造成了永远不灭的存在体”。

——人类只能迁徙,并不会死亡。

所谓“死亡”,只不过是从人界迁移到灵界去的过程。

人世将这件事称为“死亡”,但其实这没有什么好恐惧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诞生到世上的所有人连一个也没有消灭。

实际上真正去到另一个世界的许许多多人,对于自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都很难判断。失去人体,我们还有灵体,等于换一件衣服而已。所有的思考、理性、知识、判断、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存在于灵体之中。灵体不仅比凡体敏锐,还具备许多神通。高层次的福乐无穷,乐不思蜀,一个善良的人实在没有必要对抛弃肉体感到过分害怕。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神灵或者配合他们的修道者的做法感到愤怒——他们推动历史,不避讳灾祸死亡,考虑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

一个人罪业满身,不给他消业,他怎么可能重返天国?

赵高挑起政变的主观目的,应该并不是想径直毁灭秦帝国,那样做对他能有什么好处?——秦帝国没了,他的家人也会遭殃(他有兄弟多人,还有女儿,亲戚也不少,最后被夷三族)。

他开始的目的显然是想向上爬,成为高官显宦;当上郎中令后,他的野心继续膨胀,又有了当丞相的打算。罗织罪名干掉李斯后,他拜相,为所欲为,陷害、杀死了很多与他有嫌隙的人,大权独揽,暂时满足了。

赵高虽然也满口仁义道德,精通法律,本质上却是一个小人,不知道治国要以爱民为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他继续先前那套“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邪恶做法,不仅没有办法扭转群盗四起、天下大乱的局面,反而逼反了秦帝国唯一的主力章邯军团。

刘邦打入了武关,赵高走投无路,既害怕六国军队清算,又害怕他治国无术,与刘邦勾结的罪行被二世察觉。恰逢二世责让,干脆横下心来,一不做二不休、铤而走险,再次发动了望夷宫政变。

以为天下除害的名义,迫不得已杀掉胡亥,赵高的心情想必十分沉重。——他等于失去了合法性,失去了靠山,随时有被杀的危险,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啦。

赵高起初想效仿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田成子等人,篡夺秦帝国的皇权。于是取过玉玺带在自己身上,走上大殿,准备一旦群臣响应,就宣布登基称帝。——从这一点看,赵高身为秦国宗室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如果他没有嬴姓赵氏血统,他这样做就十分古怪,不可思议了。

然而赵高即便有皇家血统也是远亲,秦帝国的官员又不像后代的犬儒,寡廉鲜耻。所以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没有一个马屁精出现。

赵高独自登上大殿,回头见文武百官竟然是这种反应,不由得心虚胆颤、头晕目眩,好几次感觉大殿就要坍塌。——显然害怕到了极点。他只好讪讪退下,召集大臣和剩下的公子们,申辩自己是为民除害,然后立子婴为王。

如前所述,子婴很快就设计铲除了他,在咸阳把他的三族夷灭,以正其罪。

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据考古发现,它属于秦始皇建立的皇后宫官系统,据此认为赵高是太监不能成立。他的中丞相则显然与他以前曾在内廷服务有关,意思是可以继续出入内宫,不能据此断定他就是阉人。

赵高的归宿《天经》没有记录,估计是下了地狱。

李斯此次轮回,辅佐祖龙三十多年,功过参半。他的功劳正如自述:

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如谏逐客),辅助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煌煌大业,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

帝国建立后,李斯升任廷尉、左丞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帝,在巩固政权、南征北战,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自述: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等等)。

他建议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赢得了不少人心(见他的自述)。

他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亲自写出范本,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建议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之举太走极端,不留余地,建议销毁民间《诗》、《书》,禁私学则把许多知识分子变成了潜在敌人。

他最大过错当然是利欲熏心,参与沙丘政变。所谓“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嗣后又鼓吹督责之术,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用严刑酷法残害人民。

他曾经谴责二世杀死自己的兄弟,杀害忠良,重建阿房宫,横征暴敛。但至少对扶苏的死,他要负主要责任。

李斯这一世的功绩与姜子牙相比不相上下。但过错也非常巨大,虽然有邪魔入体的外因,其本人还是难辞其咎,所以他身被五刑、祸及三族。回天之后,也招到了众神严厉批评。

然而,正如柏拉图所说,人的知识主要似乎来自(前生的)回忆,用佛家的说法就是人的多生习气难改。

左群文星正气浩然,而性格偏刚(整魂时),所以往往思想过激、行事鲁莽。

他的激烈态度给比较持重的祖龙以很大的鼓舞推动,但皇帝采纳他的建议时,许多时候也会出错——胆大心粗,适足偾事。

姜尚时他是整魂,虽然有清洗殷商遗臣的打算,也不能说都是错的。武王没有采纳,毕竟导致了后来的大叛乱。

秦朝时,李斯也曾建议诛杀六国贵族,嬴政还是没有采纳,后来秦帝国的倾覆与嬴政的这种过分宽纵关系很大(嬴政可以把他们迁徙到边疆、严密监管)。

唐朝时,此人神通广大,留有名著。许多人正在天天研究,冥思苦索。

明朝时,刘基贡献巨大,但也比较偏激。

清朝时,他功绩极大,但后来的过激政策,也给汉民族留下了惨痛的一页,罪过很大。

此人今生,习气犹在,对贪官污吏每欲施以酷刑,他的过激思想当然不会被接受。

真龙与文星一般性格互补。

祖龙与左群文星互补,其他三龙也不例外。

白龙胆大浪漫,狂放不羁、敢作敢为,诗人气质浓烈;他的文星就人情练达、思维缜密,理政勤谨,赤胆忠心,声誉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