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到底有没有身体,自古暨今,争论激烈。
很多的高人,很多的教派认为上帝只是一团虚灵,没有身体,所谓“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珠含万象”是也。
更多的教派,更多的高人则认为上帝有身体。譬如耶稣就说:父是有形的,但是凡人不能观看,你看到他本身的荣耀,你就不存在了。
上帝神妙莫测,他的身体究竟有几种?
我们先来看看佛教密宗的说法:
“大日如来四种身:
一、《瑜只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
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
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
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等流身指佛身变化所示现,与九界﹤即十界中除佛界外之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等界﹥众生相等同之化身。)
“《大日经疏·卷一》谓,大日如来分本地法身与加持受用身两种,其中,本地法身指如来之自证极位,加持受用身指说法之教主;故知加持受用之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此二身毕竟无二无别。”
“其智德以金刚界大日如来表示之,其理德则以胎藏界大日如来表示;理、智虽然二分,实际亦不相离。金刚界大日为金刚界九会中,除理趣会以外之中尊,位于五佛中央,现菩萨形,身呈白色,戴五智宝冠,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七狮子座,此即智法身,种子为徤(vam!),三昧耶形为率都婆;”
“胎藏界大日则为位于中台八叶院中央之理法身,亦现菩萨形,身呈黄金色,头戴五佛宝冠,结法界定印,坐于八叶莲华台上,种子为豙(a),三昧耶形为率都婆或如来顶印。”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伟大的上帝有法身(炁身),变化身(可以在人间天上随意出现),等流身(可以变成人或动物等等),在天上则以加持受用身说法。
在《薄伽梵歌》中,上帝显示了他的终极形象:
“……〔10·9-11〕这位伟大的瑜伽主刚把上面的话讲完,便把无上的神奇容貌呈现在帕尔特面前,面目不一众多奇观,天上神饰杂沓纷繁,武器高擎种类殊多,兵刃不同神妙非凡。身着天衣饰花绣,肤擦彩膏神圣油,尽是奇辉映异彩,诸方神貌多无休。
〔10·12〕若论大我光辉,唯有千日同升,齐照耀于太空,方可于之类同。
〔10·13〕整个宇宙归于一体,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般度之子在此所见,均在神上神的体中。
〔10·14〕阿诸纳耶见到这种形象,毛骨悚然,大为惊异,躬身合十向神敬礼,平身后,便开口言语。
〔10·15-18〕阿诸纳说:“神啊!在您身上见到了诸神,见到了神龙和诸位仙人,见到了梵主坐于莲座,还有那万有荟萃于汝身,见您有无数臂、腹、口、目,您的形貌繁多我无尽无穷,形貌遍宇啊。宇宙之主!于各方均不见您的始、末、中。
我见您头戴王冠,手执钉锤,神轮托在掌上,你身躯高大无法测度,光芒四射灿烂辉煌,从各方都难以正视,您的光焰恰似那炽火灿阳。
您是可知的不灭终极,您是常恒不逝的布鲁舍,您是宇宙的最高归宿,您是永恒达磨的不朽卫护者。
〔11·19〕我见您没有始、中和尽头,您威力无穷,生有无数双手,您以日月为目,面如炽火,以自己的光辉普照宇宙。
〔11·20〕天地之间唯为您所漫布,四面八方唯为您所遍透,看到您那奇异可怕之形,三界都被吓得发抖。
〔11·21〕神群络绎不绝地进入你的躯体,那些惶惧者双手合十对你称颂,大仙和悉檀仙众同声祝愿“您好”!并以最美的赞词将你歌咏。
〔11·22〕萨睇耶、阿提帖、婆苏和楼陀罗,毗湿婆,双马童,乌湿摩波和摩录多,干达婆、夜叉、阿修罗和悉檀诸仙,他们都凝望着您而惶恐惊愕。
〔11·23〕巨臂之神啊!你那硕大的躯体有无数面、目、腹、股和胳臂,因为口生獠牙而令人生畏,诸界见到你和我一样恐怖战栗。
〔11·25〕你高耸云霄,光辉灿烂,大口如盆,巨目闪闪,见到您,我的心瑟缩颤抖,毗湿奴!我不能宁定泰安。你的口犹如劫末之火,颗颗巨齿而令人恐怖,见到它我失魂落魄,平息吧!宇宙之归宿!
〔11·26-27〕持国的儿子们,和那些护世之王,还有毗湿摩、德罗纳,苏多之子和我方的良将,瞬息之间都被吸进您的口,您嘴里的巨齿让人畏惧,见到已经化为齑粉的头颅,还挂在您那牙齿的缝隙。
〔11·28〕宛如条条川溪江河,向着大海汹涌奔流。
〔11·29〕人世诸雄也纷纷进入您那喷焰吐火之口,好似飞蛾迅速扑向炽烈的火焰而毁灭。
〔11·30〕众人也迅速冲进您的许多大口而终绝,您用喷焰吐火之口向四周吞噬舔吮着众人。毗湿奴!您以光辉充满宇宙,又用可怕的烈焰将它烤焚。
〔11·31〕平息吧,无上神!向您敬礼,请告诉我形象可怕的您是谁?我想了解您这位太初之神,因为我不知道您有何种作为。”
……〔11·36〕正因为您的威名,赫里史给舍!全世界都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颂,诸成就仙群都会向您弯腰行礼;所有的罗刹也都被吓得四散逃命。
〔11·37〕崇高之神啊!您为创造者且比梵高,神主哟!您怎能不令仙群竟折腰!您为非变异,又为是亦非是,或高于二者,宇宙之归!无尽无了!
〔11·38〕您是原神,您是原人,您是宇宙的最终归宿,您是知者、被知者和至上终极,貌无穷哟!宇宙皆由您遍布。”……
上帝——薄伽梵说:“〔11·47〕阿诸纳!由于我对你宠爱,我才靠自我瑜伽现出了最高形象,除你之外,从来没人见过,它遍及一切,太始无穷,灿烂辉煌。”
在《薄伽梵歌》中,上帝说:
“我是一切,但岿然独立。我不在物质自然的形态之中。整个世界被三种形态(善良、情欲、愚昧)所蔽,对我一无所知。而我,超越这三种形态,并且,无穷无尽。
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就是我的神圣能力,很难克服。皈依我的人,却轻而易举地超越了。
恶徒显然愚昧,是人类的渣滓。
知识被假象盗去,又带有邪魔的无神论本性,他们不会皈依我;
无智慧者,不认识我,以为我至尊人格神奎师那以前是非人格的,现在才以这人格性的形体出现。
由于知识浅薄,他们不认识我的高等本性——我不变和至高无上的本性。
我永不向愚昧无智慧者展示自己。对于他们,我被自己的内在能量所蔽。因此,他们不认识我,尽管我无生,永不犯错。
阿诸纳呀!我是上帝,知道一切在过去发生的事情,知道一切现在正发生的事情,也知道一切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我认识一切生物,但谁也不认识我;变化不止的物质自然称为不免一死的凡世;包括所有半神人如日月之神在内的主的宇宙形体称为上帝;上帝比一切伟大,可通过纯粹的奉献接近。
祂虽住在自己的居所中,却遍存万有,一切都在祂之内。
我以人的形体降临世上,愚人向我冷嘲热讽。他们不认识我的超然本性和超越一切存在的至高无上的领域。
迷惑的人被邪恶和无神的观点吸引,受了蒙蔽,他们追求解脱,培养知识,进行业报活动,全是徒然的。
我是目标、维系者、主人、见证者、居所、庇所、最亲密的朋友。
我是创造,也是毁灭。
我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我是休止的地方,我是永恒的种子。
认识我无生、无始,是一切世界的上帝,那么,虽在众人之中,却不受蒙蔽,远离一切罪恶”。
在道家中,关于上帝有两种说法:
第一、就是在下在上面所述,这是上界派驻人间的使者们所说。
第二、传统道教的说法——最高神由三清和玉皇大帝构成。“三清”由“一炁”所化(并不是老子一炁化三清),而“玉皇大帝”又是“三清”之化身。
“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
——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人间传说和上天的启示相差无几。
具体地说:“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隋书·经籍志四》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
另外两位天尊从略。
至于玉帝,道教认为玉皇(佛教把他贬成了帝释)为众神之王,他在道教神阶中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简而言之,道教认为:
玉皇总管三界,十方,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他是三清所化身的太极界第一位尊神,也就是古人最崇敬的“天”,由于他掌管天上诸神、仙、佛,以及人间亿万生灵,因此尊称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
在古代,唯天子才有资格祭拜玉帝,一般民众不能随便祭拜。一直到封建时代结束,这种禁忌才得以破除。
他是道教神系中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真正的“上帝”,儒教称之为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据民间传说,“玉皇上帝”不但授命于天子,统辖人间,而且也统辖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以及天神、地祗、人鬼都归其管辖(见百度百科)。
为什么会有三清之说?
因为,这是道家“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
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四库提要》评价该书道:“宏景有《真诰》已著录,《真诰》见于唐宋志,朱子谓其窃佛家至鄙至陋者。此书杜撰凿空,又出《真诰》之下,其用纬书灵威仰赤标怒曜魄宝含枢纽之名,已属附会。而易叶光纪为隐侯局,尤为无据,至此孔子为第三左位太极上真公,颜回为明是晨侍郎,秦始皇为酆都北帝上相,曹操为太傅,周公为西明公比少传,周武王为鬼官北君,则诞妄殆不足辨。”
“《真灵位业图》中,有的神仙名目具有重复混乱和随意性的缺陷。比如第一中位有“元始天尊”一名,在第四中位左位又有“元始天王”之名,二者其实是一个神灵;第三中位有“太极金网帝君姓李”,这本是“老子”之名,可是在第四中位右位又有“老聘”一名,二者重复。“赤松之”一名见第二中位左1,又见第四中位左27。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一些宫殿名称当作神仙名目使用,最明显表第二中位右位中出现的“太和殿”、“廖阳殿”、“蕊珠胭”、“七映房”、“长锦楼”等等”。
老实说:很多的道经都出自杜撰。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及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这样解释「杜撰」的来历,说是唐五代杜光庭的事。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时,出于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存世的有《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对道教仪则、应验方面的著录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引用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又借用佛经的编撰方法,为道教完善神系及理论体系。
其《道藏》五千余卷,只有《道德经》二卷为真,其余都是杜光庭所编撰,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骑着五色神牛从函谷关西渡流沙,先唐玄奘近千年到了印度,托生成了释迦牟尼。因此,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以上均出自网上)
上面这些话,本来不该我说,道家虽然不是道教,毕竟渊源极深。我的老师毕竟也算是道家的,我这样实话实说,感觉上非常别扭。而且道家有很多精华的东西,有很多非常好的修炼法门,成就仙人不计其数。
如果不是很多人把三清、玉帝含混地解释成最高神,我也就不会摘引这些了。
三十六天的排法,在我想来,应该是取自佛经,略加变化而已。
真正的道家而不是道教,对上帝的认识,应该是和基督教差相仿佛——“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
元末明初道士何道全曾作《三教一源》诗:
“道冠儒服释迦裟,三家从来总一家。
红莲白藕青荷叶,绿竹黄鞭紫发芽。
虽然形服难相似,其实根源本不差。
大道真空元无二,一树岂放二般花。”
在《古兰经》中,上帝被称为真主。
对于真主,《古兰经》简明概述是:
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
真主安拉是本体存在者,他创造了万物,而又超绝于万物,不依赖于万物,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而主宰“众世界”,小则如人类世界、精灵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大则如宇宙变化、天体银河系统的运行等。不论是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均在安拉的意志与掌握之中。
安拉造化了人类,赋予人类以理智,使之具有思维、判断与行为的自由,人类的一切也超不出安拉的旨意和予定。
真主到底有没有形象呢?
1、伊斯兰教徒认为:
“我们是安拉的被造物,所以相对我们极有限的思维来讲,安拉的样子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暂时可理解为安拉是无形无样的。
《古兰经》42:11“任何物不似象他。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
安拉只说任何物不似象他,并没有说他有形象还是没有形象。
所以,严格的来讲,我们即不能说安拉没形象,也不能说安拉有形象。
我们只能依安拉教我们的去想,任何物不似象他。
对于安拉,没有之前也没有之后,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即只有永恒,安拉超越时空。因为,凡是有时间的,都有开始和结束。正如被造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衰落和灭亡。而安拉是超越时间的,无始无终。
凡是有空间的,都必有内和外。正如一个被造物不可能同一时间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地方一样。而安拉是超越空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时间和空间只是对于被造物有意义,在安拉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不可给安拉定位,如定形象,定方位,定时空等。
2、苏菲派认为:
除真主的本体之外,再无任何事物存在。
真主的实质正是世界本身的存在,因此,人类所看到的的一切宇宙实体,实际上只是真主的存在在这些形象和形式幻化出的点滴而已!
苏非派以“与真主合一”为精神修炼的目的。
穆斯林坚信真主的存在,由于理性受到真主制定限度的制约,在理解和想象真主时感到无所适从。这正是真主命令仆人信仰“幽玄”的实质。所以,信士肯定比非信士优越。
如果说幔帐消失,帷幕揭起,幽玄成为大白天下之事;这时,信士便不再优越于非信士,因为最重要的责任成份已不复存在。
——这与我们所说的“考场”理论,完全是一码事。
《古兰经》并不是假的,穆罕默德也不是骗子。
希望某些现代人,不要把穆斯林与恐怖分子划等号,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随意判断宗教。
《天佛圣经》中关于穆罕默德的记载是很多的。
为什么穆斯林要崇拜新月?
那是因为《古兰经》中的很多辞句来自另一部天上圣典《月牙全书》,我所说的“阳性兵法”亦在此书之中。
伊斯兰教的真主就是基督教的上帝,这个问题,穆罕默德先知多次讲过。
在《圣经》中:
上帝是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
最初,上帝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我是自有永有的”;犹太人因此称上帝为“雅赫威”,由于当时希伯来文献只标记辅音,所以用拉丁语字母来表示这个单词就是YHVH。
平时犹太人用“主人”(Adonai)这个单词的发音来诵读YHVH,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历史上圣殿多次被毁,祭司血统混杂于其他家族中,这个单词的发音因此失传了。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从原语种翻译成德语,必须解决YHVH的发音问题,所以他很有想象力地把Adonai的元音嵌入YHVH中,成了Y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这就是中文“耶和华”的来历。
现代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
而希伯来语“上帝”(Elohim)这个词,是“神明”这个词的众数形式——希伯来语单词分单数、双数和众数三种形式——顾名思义,上帝是“创造诸神明的大神”。上帝就是有能量有位格有灵魂的信息。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
《圣经》认为,上帝是超越虚无和万物的唯一创造者(见《百度百科》)。
上帝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
在《启示录》中,约翰看到:
天上设有一个宝座,坐在宝座上的上帝放射出碧玉和红宝石似的光芒,宝座被绿宝石般的彩虹环绕着。宝座的四周有二十四个小一些的座位,每个座位上坐着一位头戴金冠、身穿白衣的长老。
上帝的宝座中发出闪电和雷鸣,宝座下边是七盏明亮的灯,那就是上帝的七灵。宝座前面又广又平,好像水晶铺成的玻璃海。宝座旁有四个形状奇特的生物,其中一个像狮子,一个像牛犊,一个像人,一个像鹰。它们各生六个翅膀,浑身是眼睛,嘴里不停地对宝座中的上帝赞颂道:“圣哉!圣哉!您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二十四位长老跪伏在上帝面前,把自己的金冠放在上帝脚下,赞道:“我们的主,我们的上帝!您创造了万物,一切荣耀归于您!”
上帝右手拿着一个里外都写着字的书卷,那上边封着七道印,我想那书卷里一定记载着上帝答应指示给我看的、世界未来情况的预言。
中国人自古信仰上帝。
在儒教中,上帝是儒教的最高神,天之最尊者。
《尚书·召诰》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
儒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则是上帝的儿子。
根据周礼,天子于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礼仪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于天坛,北京天坛即上帝之庙。
清朝民国以降,“上帝”一词才用于翻译亚伯拉罕诸教崇拜的唯一神。
上帝也等同于“天”。
《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
《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
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
儒者们认为,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礼记》里也多次提到上帝。
《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
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
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
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经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皇大帝(见“百度百科”等等)。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
商代的统治者大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帝给予的。
《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上帝左右,上帝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
到了周代,“天”的称呼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
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日趋繁化,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古代中国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资格,祭祀上帝被认为是天经地义。《说苑》指出“天子祠上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中国后世王朝也继续以这种规格祭祀上帝。殷商甲骨文出现上帝之名时,祭祀上帝就已经是天子的特权。
儒家最初就是儒教,儒学原本应包含神学。若从“以对超越者的信仰名义对于世人的教化”这一宗教定义看,凡是具有超越性信仰的教化体系就是宗教,则先秦儒家尤其是《尚书》时代的原始儒学,就无疑是一种宗教,即原始儒学也可以被称为原始儒教。一个鲜明的标志,是人格上帝信仰在书中的大量而确凿的存在。
不只是《尚书》是古代宗教文献的代表,汲冢所出的《逸周书》也是一部典型的古代宗教文献。整部《逸周书》里始终贯穿着对于“皇天上帝,皇皇上帝,上帝”的至上人格神的信仰,可以看出,周文王的教化权威名义上都是来源于上帝的。这样类似的、《尚书》里的历代训诫讲话,往往也贯穿着上帝的名义,更应当被看作中国上古极其重要的宗教文献。
上宾于帝所。(《逸周书·太子晋解》)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诗经·周颂·思文》)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王使郕简公如卫吊,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亚圉?”(《左传·昭公七年》)
儒家的道统是从尧舜禹汤开始的,夏商西周三代虔诚信仰上帝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三代之后呢?
我们从网上找来几位专家的意见,谨供大家参考:
还是先从上文接起。
在《大雅·文王》篇中,上帝不仅被认为是存在的,而且似乎是和人同形的存在。而《诗经》中,类似这样谈论上帝的诗篇,并不是少数。
如《诗经·文王之什·大明》篇道: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诗人们可以怨天,甚至恨天,但均不否认作为至上神的天或上帝的存在。
《毛诗·黍离》:
“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闵天;自上降鉴,则称上天。”
也就是说,那高高在上、望之苍然的一团广大元气,也就是君临世界、仁爱慈善的上帝。
事天就是事奉上帝,事奉上帝就是事天,当是从春秋、战国直到汉代儒者的普遍意识。
《大戴礼记》载:
孔子曰:“丘闻之也: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利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哀公问于孔子》)
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董仲舒《春秋繁露》道:
“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孙畜万民,民未遍饱,无用祭天者,是犹子孙未得食,无用食父母也,言莫逆于是……天子不可不祭天也,无异人之不可以不食父……。”(《郊祭》)
“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郊祀》)
《汉书·郊祀志》载,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上奏: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后来,王莽又为郊祀事上奏:
“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太一。”
《论衡·祭意篇》道: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推人事父母之事,故亦有祭天地之祀。山川以下,报功之义也。缘生人有功得赏,鬼神有功亦祀之。”
《论衡·死伪》篇说:
“上帝,公神也。”
《论衡·辨崇篇》说:
“天,百神主也。道德仁义,天之道也;战栗恐惧,天之心也……孔子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之于世,祸福有命……。”
《论衡·雷虚篇》,王充说:
“天神之处天,犹王者之居也。”
我们再来看看宋儒的见解: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即气”。针对道家一贯所坚持的“无中生有”,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其实道家所说的无、佛家所说的空就是无形,就是太虚,因此这种争执非常无谓,纯属门户之见。
张载提出:“以道体物我,则道大”,要求个体在天道面前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和谦卑。
儒者修养,是为了达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佛道并没有多大差别。
他也提倡事天:“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正蒙·诚明》)
二程:
“严父莫大于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帝即天也。聚天之神而言之,则谓之上帝。”(程氏《禘说》)
也就是说,上帝,就是天的“精神”,就像人有身体、有精神一样。后面所加的一句,好像就是要回答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提出的疑问,“天不是元气吗,怎么能是上帝呢”?程氏说了,天是元气,这是不错的。但元气中有神,这就是上帝。
程氏的这种说法,和张载的“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是完全一致的。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说:
“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
其卷十一则说: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君道也。君道即天道也。……“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
因此,“对越在天”就是“对越上帝”,天,就是上帝。
“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功用言之谓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谓之神,以性情言之谓之乾。”(《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天、帝、鬼神,虽异名,却同实。所谓形体,就是那浩大元气。理主宰气,所说那个上帝,就是那浩大元气中的理。概而言之,也就是说,那浩大元气是上帝的形体,气中之理是上帝的灵魂,或者说,是上帝本身。
《遗书》卷十五:
“郊祀配天,宗祀配上帝,天与上帝,一也。在郊言天……,宗祀言上帝……。”
这样的上帝,可能和人不同形,却与人同性。它具有人格,可以赏善罚恶,可以和人感应:
“匹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程氏遗书》卷十五)
棣问:“福善祸淫如何?”曰:“此自然之理。善则有福,淫则有祸”……
又问:“今人善恶之报如何?”曰:“幸不幸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依程颐说,那些未遭报应的,不过是侥幸罢了。
因此,天、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人每时每刻都应以十分虔敬的心情来修饬自己,好像上帝就在您的身旁。
程颐: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皇,大也。临视天下,有赫赫威名也。……此泛言天祐下民,作之君长,使得安定也。”(《河南程氏经说·诗解·皇矣》)
现在网上有些不学无术之人,冒充理学家,硬说什么宋儒不信上帝鬼神,以此推销他们的唯物主义理学观,见此引文,将何以置词耶?
陆九渊也屡次谈到奉事上帝: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战战兢兢,那有闲管时候。”
“无事时,不可忘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均见《陆九渊集·语录下》)
陆九渊以“义利之辨”来讲儒释区别,以说明自己为学的理论根据。
他认为,儒释的区别不在于本体的虚无与实有,而在于用这种本体来证明经世或出世的思想。儒家讲人生,讲人道、人事,都是为了“经世”,佛教讲生死、讲轮回,只是为了逃避人生的苦难和烦恼。
所以,儒家的道德修养即使达到“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的境地,也绝不会与佛教的虚无本体相混同。
他说: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人有五官,官有其事,于是有是非得失,于是有教有学。其教之所从立者如此,故曰义、曰公。
他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年谱》)
朱熹:
“克己自新,早夜思省,举心动念、出言行事之际,当若皇天上帝临之在上,宗社神灵守之在旁”,和大小臣子们要“日夕谋议,以求天意之所在”。(《论灾异札子》)
作《敬斋箴》道: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
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
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宋史·礼志》)
“作为儒者,没有人否认天的至上神地位。包括曾被我们认为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荀况、王充、范缜、柳宗元等等。
因此,宋以后儒者用于修饬自己的‘主敬’原则,绝不仅是一种道德心态,而首先是一种宗教心态。
敬,就是敬畏上帝。
那么,从孔子开始,作为一个儒者,有没有不信上帝、否认上帝存在的儒者呢?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天或上帝之下,是所谓的“百神”。百神的组成,从日月、山川,到风雨雷霆,动植鸟兽;名儒、名臣、名人,也得忝居百神之列。百神的数量,多时达一千七百位,少时也有六七百位。
祭祀百神,使人们把中国的宗教称为多神教,也使明末以来的传教士们发生了二三百年的礼仪之争。称中国为多神教的人们以及传教士们,都不知百神之上,还有一位主神,那就是上帝。而所谓一神教,实际上不过是在众神之上还有一位主神罢了。至于众神的多少,那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上帝和神灵们的世界,就是儒教的彼岸世界。和其他宗教似乎不同的是,儒教不是主张人们死后要进入另一世界,因而也不主张生前脱离世俗生活,而是主张把现实的事情办好。
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儒教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
“依儒经,上帝‘作之君、作之师’,教给君师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带领人们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们‘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即辅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
‘入世’、‘出世’,只是教义的不同,并不是教与非教的分水岭。
其实,宗教并不一定主张出世,主张出世往往是一种不得已。
儒教盼望一个圣帝明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同样是宗教的追求,因为这是在天或上帝的名义下进行的,是为着实现上帝的意旨。
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
高居于整个政权组织之上的,是君主。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圣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
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儒教国度内的宗教虔诚,一点也不亚于他人。
局外人看到这个国度内各人所祀的神灵不同,就说什么这是多神教,仅是偶像崇拜,实在是不了解实情之论。”
何光沪博士在论文答辩时,曾特意阐述“儒教是教”。后来,论文在《多元化的上帝观》发表,其《导言》道:
儒教尊奉“天地君亲师”,这个“天”,不是自然的天,而是“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天,是“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的天,是“天监在下,有命既集”的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志的神。
并且自注道:
很多人反对“儒教”说,主要理由之一是,“天”不具有人格性,所以不是神。
姑不论这是以对神的十分狭隘的、以基督教为标准的界定(神必须具有人格性)为前提的,也不论基督教的神的“人格性”并不是他们所理解的那种人格性,并不是对其上帝的本质性界说,就以这一说法本身而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孔子的“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等等说法中的“天”,不可能指没有人格的天,否则也不会有“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之说。
归根到底,对丝毫不具人格性的“天”是无法祷告,也不必设立牌位的,因为这种天与人无法相通,当然也就不是宗教的神了。但儒教的“天”绝非与人无法相通。(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第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另一位赞同“儒教是教”的学者为赖永海,他的近著《佛学与儒学》说道: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国的远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不但孔子没有完全抛弃或打倒“天”,整个古代思想史,都没有完全抛弃“天”这个外壳,都是在这个既“无声无臭”又至高无上的“天”之下去谈论和探讨各种问题,特别是人事问题……
……儒家所重之伦理,所谈之心性,其源头一直在“天”,在“天道”,是“天道”沿化之产物。……就具有宗教性质而言,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言,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在与宗教关系问题上与西方或印度古代没有什么原则的区别……人们对于儒家学说思维模式的把握,往往只顾及作为“后半截”的“人事”、“伦理”或者政治,而抛弃了作为本源的“天”或“天道”……”。(赖永海:《佛学与儒学》第19 - 2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以上诸多引文来自《百度百科》等网络公开资料,诸君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
对比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
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的信仰大同小异,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一家。
大家都信仰那无边无际的道炁,都信仰那同一个宇宙精神,都信仰同一个上帝。
我们就在上帝之中,就在上帝的怀抱里。
上帝又离我们很远很远,整个地球上,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修行到可以亲自面见上帝的程度。
对于上帝的描述五花八门,很多都是猜测,都是胡思乱想,都是瞎编乱扯,所以地球上的宗教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不禁想起了庄子的那段名言,用来形容世界上的宗教,可谓恰如其分: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时至今日,当此世界大一统之前夜,分崩离析,自说自话的各种宗教、各种主义应该再次融合了。
我们信仰着同一种天道,同一个上帝,有什么必要整天吵来吵去、论战不休,甚至舞刀弄枪,大打出手?
最后强调一遍:
伟大的上帝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从那里来,也可以回到那里去。
“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复归一本”。
如果你愿意以另一个个体永存,也没人管你。
我们说法身,说昊天,说净光,说大梵,说祖炁,说本体,说真空场,怎么说都行,但透出名相,其旨一也。
这种先天一炁,近乎纯能量,威力无比,可以融化一切物质,摧毁一切物质。
由于它处在宇宙的基础层,所以并不会随着表层宇宙的膨胀或收缩而改变,一切的宇宙只是漂浮在道炁海洋上的泡沫而已。
作为极为强劲的灵炁团,上帝可以把一切神佛收入怀中,也可以把他们放入人间。
祂完全可以控制宇宙,支配着一切星球。祂的主尊居于宇宙中心,时常在万丈荣光中,主持天道,但隐显莫测,也常常以各种形象,分身下界。
地球上的极少数高人,得到允许,得到天船的供给,是可以到宇宙中心去拜谒他的。以天船之快捷,亦将多历年所。
其他的修道者,就算已经修道大成,由于宇宙间重重阻碍,实际上轻易根本见不到上帝。
上帝分出一点原灵,构成我们的元神,元神可以说就是上帝的灵细胞。
元神极小,类似基本粒子,据印度圣者说,它只有发尖的万分之一大小,甚至小于原子,但它的影响遍透周身。它通常寓居我们心里,在五气之中漂浮。圣者在甚深禅定中可以觉察之。
它无始无终,永恒常在,但上面的信息又如瀑流般变动不居。
这是至尊上帝的原子碎片,是一种不可毁灭的物质,这个极小的“芯片”上充满了知识,永远觉知着一切。但它并非僵死的物质,而是一种“炁”。
据另一位高人说,此物可以在体内迁徙,可大可小。既可以寄居于鲸鱼、河马,又可以投入到蚂蚁、细菌。
它虽然不能毁灭,却可以继续分体。
事实上,在更加微观的空间中,依然有灵魂,有生命。多少层下去,都是这样,人是以自身为尺度的,囿于常识,自然感觉此事此物不可思议。
我们可以在无限的宇宙中看见多个上帝,在很多的层次上都有上帝(有的空间没有)。管辖的范围有大有小,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同一个人,都是道体的自在涌现。
崇高伟大的上帝,常常以中年男子的形象呈现,有时也以其他形象。
由于祂实际上处于无极层次,并没有阴阳二气得多得少的问题,所以祂根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性别,我们可以叫他天父,也可以叫她天母。
一切的分身悉皆平等,也就是说,一切的神佛与我们都是平等的。分身和法身本是一体,自然也是平等的,因此我们与上帝同样平等。
当然,这只是性德上的平等,只是在可能性上的平等;在管理上,神和人并不平等;在实际的占有上,神和人也不平等。
岂止如此,仅仅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程度就已经达到了天悬地隔、触目惊心。
在反对人与人不平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某些无法弥补的不平等,事实上,乃是灵魂多少辈子激烈竞赛的结果。
譬如,某些人生下来就富贵无边,某些人生下来就高大英俊、聪慧美丽。
在宗教中,最高层的神也被称为“佛”或者“道”,但严格说来,他们就是“神”。上帝是自有永有的真神,祂从来也没有迷惑,当然也用不着觉悟,因此把祂称为“觉悟者”,把祂称为“佛”,并不算很准确。
在我们的宇宙中,上帝,十八金刚,四龙等人就是神,其下才是各派精英,是层层叠叠的神道佛魔。上帝的周围有天使,但并不都是天使。“天使”一词,也并不很准确(当然,如果你上天去问,所有的神灵出于谦抑,都会承认自己是天使)。
超级生命并无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各司其职、履行公事,就像美国的州长和市长,并不一定有什么隶属关系。
神和人一样,既工作,又享乐(比如用天上的炁浴身)。
上帝是爱,也是公义。也就是说,祂的爱不是溺爱,不是无限度、无原则,缺乏理智,带有毁灭性,会让人类越陷越深的那种滥汜之爱。
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你选择邪径,用损人、伤人、害人、杀人的方式满足一己,或者无缘无故地杀害其它生灵,就会招致今生或后世的贫困、疾病、灾祸、战争。
宇宙来自创造,地球来自创造(不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神画的),人类来自创造。
为了炼磨净化恶灵(上帝暂时的逆子),也得儿创造地狱。
四龙下界,即为“天子”。
按理来说,人人都是“天子”,何以又有“真龙天子”之说?
其实这个“天子”,乃是“长子”的意思。
“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
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宋代张载认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们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为同胞,所有的物皆为朋友。
当然,这只是在古代,在民主时代,人人平等,这套等级制的东西,也就可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他是真龙天子,我们可能就是真凤天子,麒麟天子,灵龟天子,玉兔天子……
此四人修到极高,得到了新的身体。
由于四龙的身体乃是上帝亲手所造,上帝重恩,天高地厚,沦肌浃髓,不足以称,所以,四龙把上帝叫做自己的母亲。
他们是上帝的爱子。
你修的越好,与上帝越亲近。
伟大的耶稣基督,就被上帝称为爱子!
宇宙来自辛勤的创造,并不单单是因缘泊凑。
人类的诞生,同样如此。
2010年十一期的《环球科学》有这样一篇文章《人类停止进化?》: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自然选择的发生过程远比科学家想象的慢得多。”
六万年(估计的时间范围为5 - 10万年)来,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基因的变化微不足道,“与文化、技术,还有地球环境的变化速度相比,绝大部分人类遗传特征的变化都极其缓慢。
因此,从今以后的5000年里,人类所处的环境无疑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但只要基因组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人为改造,人类大概仍然会是今天的人类,不会有什么变化。”
按照这种最新的科学理论,进化产生各种动植物无异于天方夜谭。
事实上——科学正在一步步接近真理,接近创造的真相。
托马斯·潘恩在《理性时代》中有一段名言:“有一点是地球上一切国家和一切宗教都肯定会同意的:大家都相信一个上帝。他们所不同意的是附属于那个信仰的多余的东西,所以如果一旦有一个盛行于全世界的宗教,那不是信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相信人们最初的信仰而抛弃多余的东西。”
一切的正教都是我们崇奉真理,尊奉上帝的方式,何必总是狭隘地推行自己的一套,好像其亲自见过上帝似地。古书上的不一定都对,现在人的说法(包括我们的见解)同样如此。不用说世界上存在着很多假经,就算是真经,就有可能涵盖一切真理吗?
耶稣基督明明说过:“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
天上的事我们可以存疑,大不了修上去再说。
一切上帝的信仰者都应互视为教友,都应互视为兄弟姐妹。与其强制别人,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只言片语,不如改变我们自己,努力行善。
汤因比曾经设想:“未来的宗教并不一定是一个全新的宗教,也可以是一个采用新形式的旧宗教。我们必须抑制贪欲,消除战争和不平等,每个人都要进行自己生命内部的变革。”
我们并不是提倡纵欲。但性欲是人的根本欲,靠强压去抑制它,千万人中难见一成。
世界上有些人天生淡于此道,他们是真正幸福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很多时候不如任其自然,什么东西饱尝之后,厌腻之心油然自生。
一切感官的享乐都是这样。
一切的感官享乐都是苦乐参半,先乐后苦。
追逐感官享乐,犹如追逐水中月、镜中花,无论怎样用力,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唯有奉献服务,唯有甚深禅定,绵绵喜乐,无穷无尽。
这才是宇宙中至真至上的快乐,永无休止,万世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