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伯称王

时间: 2025-03-19 18:25:16
A+ A- 关灯 听书

史载:文王脱羑里之难归国,“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阴谋修德的第一步是“献洛西之地”,以请求纣王除去炮格(烙)之刑,形格势禁之下,纣王也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第二、第三、第四、乃至第N步一定还有(太公的满肚子坏水岂有不用之理,呵呵),只是因为书缺有间,史无明文,我们也不便妄加演绎。

我们只知道文王在天天做好事,大力开展政治攻势,争取与国友邦,增强军力国力。而纣王却在天天瞎胡闹,在宫内,整天开无遮大会,开展天体运动,减弱臣民体质。在国外,则再次瞄上了人口众多的东夷,倾其国力,整天跟人家死缠烂打。

这样一来,天下许多诸侯就开始背叛殷商,改投到了西伯的大旗下,岐周的势力因此一天比一天壮大。

虞(山西平陆北)芮(陕西大荔东)两国争田而讼,连岁不决,不去找天下共主殷帝纣,却来找西伯裁决。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对比之下,虞芮之君感觉十分惭愧,因说:“唉,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小人啊,可别到君子的朝堂上去丢人现眼啦!”——遂互让而退,同时成了铁杆的拥周派。

孔子说:“通过这件事来看,周文王的治国之道,恐怕是没有人能超过他了,不用命令人家就能服从,不用教育人家就能接受,真是难以企及啊!”(《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天下诸侯闻之,都说:“西伯才是应该承受天命的真命天子呀!”

彼时天降祥瑞,凤鸣岐山。文武群臣与众多诸侯遂推戴西伯登基,称王,而以“受命”为年号。

《诗经》所谓:

“居岐之阳,在渭之将(滨);万邦之方,(典范)下民之王。”

后人考证此事发生在文王四十三年(前1056年?)。

文王仁厚,但决不迂腐,既已称王,与殷商决裂,且欲报杀父之仇、囚己之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在称王的第二年,周军武力开始越出国境,四出征伐。

第一个攻击对象是西北方向的老对手犬戎,当时据说游牧在渭泾流域。这很可能是一次由姜子牙策划出来的长途奔袭,犬戎估计是遭受了重创,因此周初“犬戎氏以其职来王”,此一后顾之忧暂告消除。

第三年灭密须(甘肃灵台)。密须在岐山以北约七十公里,泾水上游。本来与周人并无龃龉,和平相处,这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却突然间神经病发作,打起了周之友邦阮(甘肃泾川)、共(泾川北)两国的主意:“密人不恭,敢距(拒)大邦,侵阮徂(到)共。”——大概把这两个小国都给吞了,又利令智昏,不听劝告(好像古代的萨达姆!),于是“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去亲征剿灭之。

这一回,周军采用了迂回战法,《诗经》记载:

“淠彼泾舟,烝(众)徒(军士)楫(船桨)之;周王于迈(往行),六师及之。”——百舸争流泾水上,众人摇橹船如箭,文王出兵去远征,六师(一万五千人)奋勇争先功。

结果密君被臣民所缚,献给文王。文王伐其君而吊其民,爱之如子,一如周之故旧。

其后文王要在此地建灵台,用以观天象、察妖祥、制正朔,又打算附建灵囿、灵沼,便民游观,与民同乐。密须之民风闻,皆踊跃前来,助工助力:“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成就了一段圣王治世的温馨佳话!

其后应该是向西南用兵——伐蜀(周原卜甲有之),但不知详情。

最后是伐崇,崇(陕西户县)乃殷商在中原西部的重要同姓诸侯,人口众多、兵力强大。周军倾其全力,配备钩梯、临车、冲车等专业攻城工具,经过两番苦战,终于灭掉了崇国,杀死了崇侯虎,报了十几年前崇侯进谗之仇。

依《诗经》的说法,“伐灭崇侯国”是遵照上帝本人的命令。正如在《摩诃婆罗多》中,阿尔诸那杀死他的对手,是奉了上帝奎师那本人的命令一样:

“帝谓文王:
询尔仇方(同你的盟友商量),
同尔兄弟(联合你的友邦),
以尔钩援,
与尔临冲,
以伐崇墉(崇国的城墙)。”
“临冲闲闲(临车冲车声势壮),
崇墉言言(崇国的城墙高又长),
执讯连连(捉来俘虏一串串),
攸馘安安(割下敌耳装满筐)。”

此一大战的结果是:岐周从此据有了渭水平原上的关中膏腴之地,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在政治上则天下诸侯自此“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四方以无拂”——再也没人敢不听招呼了。

伐崇之后,文王在沣水西岸大作丰邑,将政治中心从二百多里外的周原迁至丰京。

文王晚年,居于丰京,周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汉水、汝水三大流域,天下的大部分诸侯已明确倒向有周,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王当时已实际控制大半个天下,殷商已极端孤立,处在覆灭的边缘上。

伟大的周民族的盖世英雄周文王姬昌,以仁德为旗帜,经过自己一生近五十年的竭蹶奋斗、艰辛努力,使僻处西北的蕞尔小国,一跃而驾乎天下万邦之上。

新都丰京,已隐然与作为“四方之极”的天下中心“大邑商”东西并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