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群贤毕至

时间: 2025-03-19 18:28:45
A+ A- 关灯 听书

研究人类历史,至少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现存史料与考古结合,大段描述加上分析推理。此种研究,网上多有——这是尊奉科学、崇尚唯物的近现代史学家们的标准工作流程。

说穿了,也就是就事论事。

第二种——在第一种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井底、跳出地球,以天上的视角,以宇宙的视角,凭高视下、俯瞰一切。

这是一种野心勃勃的尝试,本人鲁莽灭裂、不知死活,决意在此文试用之。

然则前面的叙述,只是铺垫。古代的历史著作则大多介乎二者之间,象《世界征服者史》之类——既有现代人的务实描写,又有一些对于历史可能操纵者的揣测疑似之辞。但无论是谁,在有史以来的一切历史学家中,就我辈所见,好像尚未曾有一人,能够达到对于天命清晰透辟,可以完全明了的程度——在那里,历史将完全透明化。

当然,我们的要求恐怕是太高了些——这样严苛的要求,我们自己也很难做到。

在历史学界,宗教的大厦已经坍塌。

在占据主流、居于统治地位的现代历史学家们看来,宇宙的出现、人类的出现、文明的出现都是偶然的——我们寄身在一叶宇宙孤舟之上,逐波泛浪、随风飘荡。

一切的生死荣辱,一切的成败利钝,都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偶然结果(撞大运的结果)。

人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向谁边而去,更说不清楚是由什么原因所造成的。

说到底,在这些人的心底里,人世间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其实都是虚幻、都是泡影、都是水月镜花,都是毫无终极意义的。所以,唯物吧,拜金吧,追逐感官享乐吧(当然为了名利人家不会这么明说)——这是我们人类在此短暂一生中,唯一该走的正路。

正是“井底的蛤蟆碗大个天”,这种历史观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井底史观”或者“洞穴史观”。从小学到博士后,我们中国人从绝大部分历史著作中所能得到的,无非是这样一种灌输。

在另一个极端,在处于防御地位上的,则是神学家们的宿命理论: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上帝在上,真主在上,他们是操线人,而我们人类只是木偶。

在我看来,真理在两者中间(真理常常选择站在中间)。

——真正的人类历史,既不是盲目的各种力量的胡闯乱撞,也不是完全由神定死了的,他是由无数个天人互动所交织构成的。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我们既不能抹杀人,也不该抹杀天。

从诞生到毁灭,定好了的只是大框架,勾画出来的只是草图。作为具体的填充者、绘制者,人类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汤武革命”的故事,在天国有许多版本。

因为观察者有许许多多,观察的角度也有许许多多,对比研究之下,你会发现,它们其实还是很靠谱的,因为大体上都是殊途同归、大同小异。

资料很多,与我们的历史记载常常龃龉难合,应该怎么取舍呢?

我们的原则,是“从大弃小”——一般说来,宇宙中层次越高的地方,对人类的观察越细致,判断越准确,但空间距离的远近有时也值得考虑。

中国有很好的史学传统,遗留的史料很多,对比天书上的记录,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暗中做了取舍。

比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之争,与新发现的史料矛盾,与上面的记录也不相符,我们就断然选择放弃。

我们很难另起炉灶、以我为主,因为这太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也没有多大必要。只要我们在上面的摘录基本上还是可信的(虽然支撑它的主要是传统史料),我们就应该坚持以人为主,而自居于拾遗补缺的地位。

下面开始我们的拾遗补缺,以人物串联。

主要是故事的几位主角:

一、商汤

这位与周武齐名的人物是天神降世,层次在天王之中(如佛经上所说的各层天主)。因奉天命下降,故能逐桀覆夏,“奄有九有”,开创殷商。

天上的白龙曾经分出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帮他,所以殷人尚白。

二、伊尹

“昔在中叶,有震(威力)且业(强大),允(诚信)也天子,降予卿士,实为阿衡(宰相),实左右商王。”

这位伟大的辅佐武汤开国的著名宰相也是来自天神,白龙的文星——白蟒(应为龙旁)文星把自己的一部分灵魂给他输了进去,因此表现卓异。

三、武丁

天神,而且层次相当高,所以:“百禄是何”(荷),“四海来假”,(至也)中兴天下,号为极盛。

四、帝辛

天王(具体是谁就不说啦)降世。与历史记载相反,天上记录此人即位初期非常之好,待商国百姓亲如儿女,也十分勤政。

后来一位魔王出世,钻入了他的脑海,控制了他的思维。帝辛因此而性情大变,开始疑神疑鬼——怀疑亲属要篡位,怀疑臣子不忠心,怀疑百姓要造反,怀疑属国要叛乱,因此四出征伐、滥杀无辜。

但他还有天神的一面,所以仍然能力很强,百战百胜,举手投足,魅力四射。

后来入宫的妲己,的确正如《封神榜》所说,是千年妖狐夺舍,入美人之身。始则臭味相投,继则同恶相济。

估计天上机密有时也有所走漏,或者地上出了高人——我们常常听见天国机密以小道消息的形式在世间传来传去。

帝辛之世,正如一切末世一样,天灾不断:

时而山崩,时而海啸,时而酷热难耐,时而洪水泛滥。

加之政治腐败,战祸连绵,最终导致天下百姓陷入了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绝境之中。

五、太王 王季

此二人天人轮回,下来加燃料来了,由于生养教育文王之功,加上广施仁政,归天后层次迅速提升。

六、文王

文王本人来历极高,与左龙几乎不相上下,所以神通广大,任意出入一切天国佛土。在天皆尊称某某上仙(与电视剧里的称呼相似)。

他下世时没有洗脑(当然也没人敢主动来洗),他只是镇锁住了自己的一部分功能(免得破坏人间迷梦),故而深明天理、神机妙算。

其灵魂上天下地,来去自如。

文王降世,带下来了《易经》的大秘密,但含糊其辞,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文王与武王在天上本是好友,两人关系极其亲密。上天众神大会,既已议决改朝换代之事。二人乃于私下商量,筹划各个具体步骤。最后决定:文王先下,为自己的挚友开辟一条道路,奠定雄厚基础,正式开国之誉,则让与武王(真龙开国也是一种惯例)。

武王出生不久,文王即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武王为世子,表面的理由是仁者立贤不立长——储君将以临民也!

后来邑考因得暴病而去世,并非象后人所说被殷纣王和妲己联手杀害。

文王下界,众神欢送,伴有种种异兆。比如大地震动,天乐奏鸣,赞歌如潮,天花如雨。当时的凡人,虽然不能耳闻目睹其盛况,却也感觉天地之间好像忽然比过去明亮了许多。

古公颇有神通,见此孙儿来头如此之大,心知是圣人降世,兴我岐周,自然是老泪横流、喜不自胜,乃舍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径立文王之父季历为世子。

与人间史籍不同的是,天书(篇末给出来历)记载,文王小时候曾有几年学道的经历。这位道人师父(修行自古有之),其实是他自己在天时预先安排下来的,用来启动自己的几种超能力,并用来教自己学医。

季历乃明理之人,虽然舍不得儿子,却也并不干预。

文王即位之后,广施仁政,为族人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他自己则经常为百姓疗伤治病,为百姓占算(羑里之前就会)吉凶,为百姓驱邪赶祟(在古代这是正常的),甚至为死人踏勘坟墓,因此圣人之名远播,深受西岐人民爱戴。

文王少年丧父,事母太任至孝——盖其天性也,世世如此(不一定在地球上)。

文王以“受命”为年号。关于文王受命,乃至后代中外帝王受命之事,千古以来,广为传扬,国内国外,聚讼不休,迄于今日,并无定论。

——现在我们来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礼记·表记》说:“唯天子受命于天。”
武王说自己的爸爸:“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成王时的《何尊》说:“肆文王受此大命。”
《诗》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后世帝王“受命“之说,亦史不绝书。

那么,什么是受命?

是神鸟衔来丹书,因此受命?
是占其妻太姒之吉梦而自以为受命?
是利用自己的超能力亲自上天受命?
还是干脆子虚乌有,组织编织谎言以欺骗愚弄天下百姓?

——答案是:这些都不对。

真正的受命,其实就是在灵魂离天之时,由天庭的玉帝,代表上天颁发一纸委任状、授权书给你。

得到授权的人可能层次比玉帝都高,但是玉帝代表的是他背后至高的天意。

授权一生有效,可能很晚才兑现(就像文王),得到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天子。

文武二王,离天之时都曾受命,所以有周开国二圣并尊,都算是开国之君。

以前,以后大的王朝,甚至包括汉末三国之君,在天上都曾经受命。地球上所有大的王朝都概莫能外——并不是说你不信他,他就管不着你了。

没有得到授权的都是鹅毛飞箭,或者乱臣贼子,像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之类。因为地上人类有时恶业深重,所以魔王下界,恶鬼横行,灾疫流行,战火纷飞,此时“天下并无真主管”。出头者,多是一些沐猴而冠的草头天子——上面根本不承认他们。

什么是天子?

古代有几种说法:

一、天神之子。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说从尧舜开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实的、血统意义上的天神之子,而他们经过世代的积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他的父亲都没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马迁对于他能够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圣人,不然的话,不会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取得政权,做了天子。

汉代儒者为了找到刘邦的天神血统,经历了近200年的努力。

最后,儒者贾逵在《左传》中找到,尧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刘累的,曾经做过夏代的臣子。刘邦,就是刘累的后代。这样,刘邦就可以通过尧,上溯到黄帝,被认为是具有天神血统的人。

刘邦之后,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统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黄帝,以证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二、感生帝。

“然而封建阶级统治者要证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统是个非常困难的事,之后由于天神观念的变化,黄帝等也不再被承认是天神,而只承认他们是人帝,即使能够找到黄帝的血统,也失去了意义。这时候,出来了感生帝说。

“感生帝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感生帝说的要点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气而降生的。精气就是灵魂,也就是说,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

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国家正式把感生帝列为祭祀对象,至于五帝中哪一位是当朝皇帝的感生帝,则由儒者根据五行理论加以推算。”

三、天之嫡长子,天之元子。

“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宋代张载认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们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为同胞,所有的物皆为朋友。这样,不需要感生帝说,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

几百年后,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时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为关于天子又有了新的说法”(见《百度百科》)。

我们使用的就是第三种说法,这也是唯一正确的说法。

真龙下界,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他们生下来身上的确有种种瑞徵,有“天子气”,是受命于天的,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亦是受天命约束的。

当然,这只是在古代;在民主时代,人人平等,这套等级制的东西,也就可以扔进历史博物馆了。

七、武王

祖龙主持创造现代人类之后,一直在天休闲。或者静居禅修,或者四处游逛,享受无边天家富贵,享受种种微妙天乐。

他的深心里其实也亟盼着再一次下界,拯救苍生、建功立业——天上所竞,无非功德。接受任务之后他很高兴,但也稍许有点担心。

普通天人下去轮回是极其痛苦的,一入红尘欲海,脑袋一洗,两眼一抹黑,从此沉沦恶道,每况愈下,再想回身,可就千难万难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人类根本就无法想象。

左龙(祖龙)与他们不一样,他的下界并不是去轮回,也绝不会就此沉沦。

只有短短几十年罢了,就当换一换环境,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是他在本次文明中的第一次下界,灵魂洁净,没有丝毫染污。

姬发出生的时候,同样有种种异兆,当时的文王、当时的修炼界人士立刻就明白世间发生了什么。

左龙把他的全部功力,各种神通都留在了天上,下来之后,一如常人。与常人不同的是:圣天子自有许多神灵暗中呵护。

不带神通的好处是,这样他可以积累更多的功德。

但真正的高人,骨子里还是与凡人迥然不同的——很多东西他在天上其实早就学了一遍。因此成为文王之子姬发之后,他比普通人更加聪颖,也更加喜欢学习。

他自小对人公正、志向远大,决意立公心于天下,拯万民于水火。

他当了几十年的世子,帮助自己的父亲,治理西岐,整军经武。

他的性格是平时非常温柔谦退,但有时也暴跳如雷,有点令人捉摸不定。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都很高,文才则不如四弟周公。

八、姜尚

几千年来,大周朝的开国军师姜子牙的身上都笼罩着一层迷雾,这位名高天下的历史人物显得神秘莫测——人耶?神耶?仙耶?佛耶?

翻烂了典籍,问遍了历代高人,答案终究是不得而知。

不是人家不知道,但是人家显然不想让你知道!

不知道怎么办?——乱猜、胡扯、瞎编呗!于是《封神演义》之类的神异小说也就出炉了。

现在我把姜子牙的真实身份告诉各位,免除诸君永久的迷惑。

此人是谁?

——此人其实就是我曾经提起过的,真龙天子的四大文星之一——尊号“左群文星”。

这是天界的精英,当然也不是下来轮回的。

左龙下界,他的文星在正常情况下也得儿下界,第一号助手嘛。

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他的道术和左龙一样,实质上也是在天上时就已经学全了的。到地球上跟人再学一遍,只能说是触发灵机。

他和左龙学的都是那种天界的“阳刚兵法”——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左龙和他的文星的兵法,都是天上给予的,这种兵法比较刚猛。他每一次立国基本上用的都是这套兵法,比如历史上的牧野大战,平灭六国之战,五出祁山之战,唐太宗亲自指挥的几次战役,元末的鄱阳湖大战,北伐的部署,康乾打下一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多次战争。

这种兵法最注重政治,注重民心。其次是练兵,打起来正兵为主,力求在主力会战中破敌。它比较直截,比较稳妥,花哨少些,适合创建庞大的帝国;缺点是有时会变得呆板。

在近代和现代的科学家们中间,这种情况同样相当普遍。像尼古拉·特斯拉那样得到即时输送的倒是极少数人——这种人若是多了起来,地球这个考场也就透明了,考试也就没法进行啦。

殷商时期,学道之人甚多,有点象我们中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热的劲头。

姜尚从小就游历四方,好学深思,的确曾经学习道术(如一些书中所记),只是没有演义中所说那么富有戏剧性而已。他的慧根极好,正气浩然,再加上上天的帮助,修到后来,已经能够灵魂离体,周游天际,能招天兵天将助战。

那是一个全民崇神的年代,朝廷和民间的许多大巫都有这种本领,没有人会感觉奇怪的。

九、周公 伯邑考

周公

周公其人,经上记载,是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神灵。他的层次与这个世界的指导者——这个世界的佛祖十分接近。

周公性情温雅,品格高洁,曾拒绝兄长武王兄终弟及的多次请求。他考虑从一开国就给后代开个好头,确立宗法制度。武王不得已,方立己子姬诵为嗣王。

武王是龙性,忽大忽小、忽刚忽柔,不大稳定。有时怀疑自己,有时心灰意冷,而且已经确定打下江山就回去。所以上天派下姬旦,时时抚慰左龙,且为二次征伐,彻底解决殷商问题做好准备。

周公多才多艺,文才炽盛,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

周公虽然说自己能事鬼神,但我们没有看见说他有超能力的明确记述,爻辞的写作也是归于文王的。

伯邑考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其母太姒,是文王正妻。《诗经·大雅·大明》所谓:“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邦有子,伣天之妹”,赞美的就是美若天仙的太姒。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姬发。

伯邑考早亡,并非被纣王烹杀。上天有记录。此即《大明》所说“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长子虽然早已离世,幸好还诞育了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并命令周武王,前去突袭、讨伐殷商。)

《史记·管蔡世家》称:“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伯邑考是天上的一个神灵,相当于一个低层的王爷,名叫殿桩。他是一个孝子,生性仁慈,不愿意诛杀罪犯,对称王称霸与治国平天下没有兴趣。武王则是精明能干,是非分明,有功必赏,有罪必诛的。武王得到了文王的智慧,故能成其大业,立定八百年大周天下。

伯邑考死后被上天收回,尸骨无存,回到了自己的正位上。

十、群贤

打天下,第一靠民众的支持,第二靠人才、精英的辅佐。

李自成、洪秀全拥兵百万,也算是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能成事呢?——其中的关键就是缺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说句调侃的话:上天拿他当扫帚用,自然也不会给他降下多少能人。

屈原曾经说过:“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而周初人才之多,则为三代之冠冕,号称极盛!

《诗》云: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银河浩瀚广无边,星光璀璨贯云天。
文王长寿临天下,培育英才万万千。
精雕细琢出华章,黄金美玉现本相。
我王勤政永不倦,立纲陈纪治世间。)

——文王自己培养了大批人才,十几个留下姓名的儿子都相当杰出。

除了武王和周公,后来分陕而治的燕召公奭,也可能是文王庶子。召公治西方,巡行决狱,大公至正,深得民心。卒时,百姓为赋《甘棠》,怀其政。

文王同时也招徕了大批人才。

文王在丰,太公之下,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伯夷、叔齐、南宫括、史佚等辈,由于年代久远,更多的贤臣猛将则失其姓字矣。

文、武、周、姜四大伟人并立一堂,更为千载一时之盛事,足令古今追慕!

所有贤臣,表面上当然都各有各的来路、来自五湖四海。但说到底,其实都是上天派下来,帮助文武二王打天下来的。

上天要改朝换代,必然会降下大批人才。

《红楼梦》的作者借人物之口所说甚是:“文、武、周、召,皆应运而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