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裴洛的解经方式

时间: 2025-05-05 18:02:27
A+ A- 关灯 听书

与主耶稣几乎同时,埃及亚力山大城的著名犹太哲学家,第一个融汇两希文明,为使基督教成为普世宗教奠定基础的关键人物斐洛(Philo,约公元前20年 - 公元后40年)横空出世。

斐洛认为,宗教是完全的真理,高于哲学。犹太教是一种普世宗教,《旧约》是最有智慧的一本书,是神的启示。摩西是最伟大的人类导师,希腊的各哲学大家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

他认为,希腊哲学的许多思想在摩西五经中早已有所阐述,因为所有的哲学都可以追溯到宇宙的主人—上帝——两希文明实际上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甜瓜。

虽然与早期基督教的代表人物没有直接来往,也不了解基督教。但由斐洛集其大成的喻意解经法在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后也一直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斐洛因此被称做“中世记宗教哲学之父”,他的许多思想,甚至成了基督教的基本原则。

(作为犹太人,他吸收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说、斯多葛的世界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破斥了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博学多才,视野开阔。)

虽然没有神的大能,斐洛也曾经多次入定。

在《论亚伯拉罕的迁居》一文中,斐洛谈到自己的灵性经历时说:

“记录自己的经历,叙述在我身上发生了一千次的事,我不觉得有什么羞耻。

有些时候,当我决意要照着通常的思路写作哲学信条,并且明确知道自己要写下的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丝毫没有头绪,最后只得放弃努力,什么也没写成。我诅咒自己的理智自负自大,却又对那自有永有者的大能充满惊异,灵泉的开合全在于他。

另一些时候,刚开始工作时还空空如也,突然变得丰盈满溢,思想就象甘霖从天而降,在不知不觉中耕耘播种,在这种神性附体的影响下,我置身于极度喜悦和狂乱之中,对一切都变得无知无觉,不知道身在何处,感觉不到面前的人,不知自己是谁,说出的话,写下的句子是什么。

因为我获得了语言、思想和亮光,又得见迷人的图象、物体之间的精确区别,就是一切由神清晰显明才可能看到的东西”。

在《论专门的律法》一文中他谈到:

“我曾经有闲暇沉思哲学,凝思宇宙及其内部世界,在我全神贯注地领略它那全部的美、愉悦和真正的福份时,在我持续地生活于与神圣的话语和真理的交流之中时,我内心无比喜乐,永不厌足。

我没有任何卑下的念头,也不为追求声名荣华或身体舒适而折腰;相反,我的灵魂因为神的某种启示而总是志存高远,与日月星辰、诸天和宇宙结为旅伴。

啊,接着就从上界向下凝看,指引理智之眼俯视尘圜,就好象从某个制高点检视凡俗之物的所有方面,深为自己藉着首要力量之助而逃脱必死生命的灾难而自谓有福。”

事实上,最早提出“道成肉身”观点的,也是斐洛。

——《约翰福音》一开篇就论证基督的先在性,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这个上帝之道,就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

《约翰福音》的作者,耶稣所爱的门徒圣约翰于公元67年从犹太文化主导的耶路撒冷来到了希腊文化重镇以弗所,从拔摩岛(Patmos)获释之后,他在公元98年左右写成了他的伟大福音书。长久以来,人们相信约翰福音的卷首语,采纳了斐洛的思想。约翰也曾经升天,面见上帝和耶稣。

斐洛认为:圣经既有字面意义,也有隐晦意义。我们应该仔细关注这两种意义,虽然采用寓意解经,对字面意义却不能随意忽视。显而易见,《圣经》的某些文字包含着象征意义,注意经文的象征性才能使我们不至于误解经文。如果不注意经文本身的多重性,人们就会对圣经的叙事产生严重的误解,使圣经的教导不相连贯,支离破碎。——寓意解经不是要废去文字,而是要发现文字背后的“精意”。

斐洛在自己的寓意解经中多次提及圣灵:

那相熟了无形的灵再次对我说,“彼岸的你——你似乎对那需要苦思的问题尚未知晓,我所要向你没有保留地启示出来的正是这一事情,因为我曾教导过你许多别的适宜的功课。我的朋友,要知道神是至高的真理和真正的和平,而任何受生的、败坏的存在都是无休止的争战”。

在《论基路伯》中他说:

“但是,存在着比此更高的思想,一个声音降临到我的灵魂中,使它经常为它所不知的神或神圣能力附着。我尽己所能记录下这一思想。这个声音告诉我神事实上是一,他的首要的主要的权柄是二,甚至其善性和君权也是如此。藉着他的善性,他生育万物,藉着君权,他统治他生下的万物。在两者中间有一个第三者结合他们,那就是逻各斯。藉着逻各斯,神既是统治者又是善的。”

他认为希腊哲学所谓“逻各斯”(Logos),是聚集万物的动力,是神的“儿子”,万物藉着逻各斯与宇宙的创造者有最直接的关系。世界与神的关系,被解释为本体在拯救现象,神在拯救堕落的儿女。

他说:

“逻各斯”有不朽和最纯粹的父母,神是他的父,也是万物的父,智慧是他的母,藉着他万物得以产生。

我的看法是他受膏过,基于这一事实,他的心智为灿烂的光光照而充满,因此他正“穿戴上了外服”。

神的最长的逻各斯穿戴宇宙为外服(因为他以自身包裹土、水、气和火以及它们的产物),个体的灵魂穿戴上肉身,贤者的心灵穿戴上美德。他决不至从头上“脱下祭司冠冕”,表明他绝不会脱下神圣的冠冕。这神圣的冠冕不是绝对者而是不可思议的摄政者的象征。

对于神的逻各斯而言,“他绝不脱下他的外服”就是结合万物,如前所说,聚集所有部分,阻止它们破碎和分离。——与圣约翰所描述的耶稣基督是何等相像?只有一个主语的距离。

斐洛提倡宗教信仰与哲学理性相结合。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一,那个永恒的创造者,人类的审判者。有一个有着完美秩序的天国存在,人们的灵魂可以进入那里。犹太教的律法决不是古怪的禁忌,摩西接受的十诫是神给人类树立的最优良的道德规范。优秀的犹太人不仅会遵循希腊哲学家所熟知的全部美德,如节制、勇气、审慎和公义,而且,摩西和众先知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在审判、公义和仁爱等诸多方面,都超越了希腊文化中最好的榜样。十诫要求人的动机、言语、行为都是好的。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我们的良心,是因为那里有上帝的声音。

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上帝的思想:“当上帝意欲去建造一座伟大的城市,他事先就想象出它各部分的模型,从这个模型中他组成了一个智性世界”。永恒的上帝既可以在“清晰的异象”看见(他认为,许多以色列人都打开了天眼,看见了“真实的存在”。“以色列”的名称即意味着“能看见上帝的民族”),也可以从大自然的井然有序中被发现。上帝是无形体的,不与任何存在物相似。人接近上帝会产生一种“完美的迷狂”,一种“冷静的陶醉”。

“爱上帝”和“爱人”分别只达到了美德的一半。只有那些在两个部分都赢得尊重的人才能达到完整。——如果上帝本身也“爱人类”,那么“爱上帝”的人就不能逃脱“爱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无神论会导致道德缺失,是万恶之源。

(有意思的是,恩格斯认为:基督教起源于罗马人在整个帝国领土上所造成的绝望心理,“起源于通俗化了的斐洛派的观念”。他赞同布鲁诺·鲍威尔的结论:“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已经包含了基督教全部的本质观念——原罪、逻各斯、忏悔和禁欲主义。)

斐洛的著作达12卷之多,他的《论「创世记」》一文,我们随后还要提及。

斐洛的释经学在基督教史上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基督教的释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