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北迁的古羌族

时间: 2025-05-05 21:45:27
A+ A- 关灯 听书

冰河期的中原不可能存在汉族,华夏族或汉族都是人类北迁的结果。

生物学家通过对DNA的研究发现,先民进入中国主要有2个入口:

一个是在云南(从印度缅甸来),

一个是珠江流域(百越人),在云贵川繁衍发展的,就是所谓古彝族

由于气候的原因,他们很长时间似乎没有大举向北迁徙。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和彝文古籍充分证明了彝族世代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凉山彝族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似乎暗示了他们住居云贵之久(也包括滞留境外的时间)。

随着地球变暖,冰河融化,采集、狩猎场所北移。从云南进入中国的一支人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到达了黄河中上游。这批人被称为古羌族——先羌(据说伏羲就出于西羌,天水人。在彝族传说中,汉族出于伏羲氏这一支,彝族出于伏羲氏母亲那一支),他们是汉族、藏族、彝族等等的共同祖先(单音节有声调的汉藏语系就发源于单音节的古羌语)。

据说大约在6 - 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系各民族——该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某些省份、西藏以及国外,说彝语、缅甸语、藏语等;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还有一部分与白种人结合,孕育了“犬戎”等西戎族。

汉语族部落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也许是从珠江流域进入的),入主中原,几千年后发展成了汉族。

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小组,经数年研究,论证古彝语、古羌夏语以及上古蜀国(三星堆文化)人的语言之间存在复杂的同源关系(在上古羌与华夏是一体)。

留着当地或者回到云贵高原的彝族自古不与外族通婚,主体外流,从导致了民族的渐渐落后。

古羌族不知其源,在我看来,就是古彝族向北挺进的那一支。汉字就是在古彝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彝文可以破译上古汉字,可以破译半坡刻符,贾湖刻符、大地湾、二里头、山东大汶口、湖南澧陵彭头山刻符,以及《苍颉书》和《夏禹书》等等。

目前,《彝文字集》共收录彝文单字87046个,是世界文字中字数最多、体量最大的古文字(彝族学者朱琚元用彝文释读出贾湖刻符三个龟甲刻符为“禽”,“福禄”,“神座”)。

“阴阳、图书、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国文化源头的几大基石,汉族经典里均有涉及,但东鳞西爪,缺乏系统解释。但在彝族文献里,却像一条项链一样完整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华夏民族是后来才形成的,360百科——“羌族”:

姜、羌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所以司马迁说:“禹兴于西羌”。今天的羌族乃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的一支。

羌族神话著名的有《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说的姐弟成婚、射落8个太阳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羌族的生活。

《东亚,古中国,华夏文明,汉族,土著起源研究最新结果》(只管思维):

“根据现代科技测量结果表明,汉藏语民族也就是“华羌人”分化成了汉语族与藏缅语族系,今天的藏缅语后裔各个族系并不是与汉人毫无瓜葛,汉族、藏族、羌族、白族、彝族、土家族等,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O3e,也就是M134,各地都超过了30%,出现时间95%的置信区间为2000 - 16000年,概率峰值4900±400年,这个必然是汉藏语系5000 - 6000年前共有的基因,而不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其他民族”。

“在原始的部落战争中,汉藏语部落群分化成两支,一支为汉语族部落,向东发展,另一支为藏缅语部落,向西,西南发展。以M122先羌人(华羌)为主汉语族部落群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分布的居民,从此奠定了黄河流域都成为汉文明摇篮”。

武王灭商之后,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曰:“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同时古百越土著部落,以及众多藏缅语土著部落都归于了华夏国家直接或间接管辖之下。

《中国首次公布已经破解中国人起源之谜!——东亚,古中国,华夏文明,汉族,土著起源研究最新结果》(只管思维):

…“染色体O-M175与N—M231代表了现在黄种人人群的普遍单倍体类型。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

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主要是俄罗斯、芬兰、匈牙利、爱沙尼亚、萨米等民族)、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中。

今天中国人几乎全部是O-M175基因类型。而从体质人类学上看,汉族人的面部,眼睛以及眼珠颜色,肤色,骨骼,牙齿,毛发以及其他重要人体特征,和本土藏缅系,苗瑶系,侗壮系少数民族是基本无差别的,原因就是今天中国人,不论少数民族还是汉人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的时候都属于同一部落群,就是同源,甚至可以说是同种,但仅仅不同文而已,而文主要取决于地理分布等自然条件差别造成的……

O-M175发生了变异有了最大三个子支系:O1—M119、O2—M95、O3—M122。

根据推测,汉藏系(羌华人,O3—M112),三苗(苗瑶)系(O2—M95),百越系(O1—M119)。

为什么会有一些变异,根据基因变异原因最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变化或者是居住环境不同经过长时间后造成的——比如“百越”是沿海岸迁徙造成的;“三苗(苗瑶)”是有沿海或山林水道两种说法的迁徙造成的,最后走向华中地区;“羌华”华北和东北内大陆方向扩散造成的。不过从体质人类学可以明显看出,汉人,藏缅系,三苗(苗瑶)系,百越系仅仅属于局部变异,对O-M175的共同祖先来说,必然是亲缘关系,这个是没疑问的。

中国人基本上全部是O-M175,而在东亚其它国家O-M175的支系仅仅是占有一定比例,扩散造成的,或者是有后来汉人等移民带过去的。

今天中国人中,从O-M175分为汉人为主(O3—M112,超过80%,其它),藏缅系(O3—M112)云南的少数民族,羌族等几乎与今天汉人完全一样,(一小部分民族中带有一定数量D—YAP类型,估计与棕色人种发生过一定的交合,还有其它),苗瑶(O2—M95;O3—M112),侗壮(O1—M119:17.9%;O2—M95:35.95%;O3—M112:20%以上;其它),可见,苗瑶具有汉族与三苗(苗瑶)血统,侗壮都具有汉族与三苗(苗瑶)血统以及百越血统,汉人主要是以O3—M112为主血统。

可以确定藏缅系、苗瑶系、侗壮系虽不具备汉人完全相同的血统,但属于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