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纣灭亡

时间: 2025-03-19 18:33:03
A+ A- 关灯 听书

按照事先的安排,姜子牙元帅率领百名勇士,数辆战车,车步协同前去殷军阵前挑战。估计这是为了试探一下敌阵的坚固程度,以便选择突破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前阵的纣军纷纷向后退避,只有少数几位士兵上前接战,但立即被当场格杀。

姜子牙的几辆战车和百名勇士所到之处,纣军人仰马翻、四散奔逃。殷商的大阵,刹那间墙倒屋塌,波开浪裂,一片混乱。

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战场上所有的人,一霎时都开始变得头脑眩晕、目瞪口呆。

武王开始也呆住了。

这种情形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如梦如幻。

但转瞬间他就清醒过来,他举起手中的令旗,果断地喝令全军出击。

一波又一波战车挟着风声向敌阵冲去,有如滔滔巨浪。

顷刻间,殷商的大阵就开始土崩瓦解,尸骸遍地。

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血肉横飞。

在阵前领军的少数商军将领和少数亲军卫士尚在拼死抵抗,但眨眼之间即命赴黄泉。

东夷的奴隶士兵们对于毁灭自己家园,杀害自己亲人的邪恶殷商早已恨之入骨,素蓄反叛之志。

在刚刚得到武器之时他们就已经在窃窃私语,跃跃欲试了。

大部分人的一致意见是:去投奔武王——因为文武二王的仁德之声早已传遍天下,令人倾慕不已。

就在这个著名的甲子日的早晨,东夷大众在阵前亲眼看见了伟大的武王,顶盔贯甲,搦斧执旗,挺立在大阵中央的战车上,威风凛凛,有如天神。

——他们的激动可想而知。

——复仇的时刻、解放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

在武王的指挥下,西周联军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冲了过来。

在现在,就在现在。

一声反叛的呐喊在殷军的大阵中猛然响起,顷刻间,所有奴隶士兵的矛头,就指向了身后真正的殷军。由于事发突然,整个战场极度混乱。

所有人都在面面相觑,分辨敌我。

几秒钟后,联军和新的盟友开始携起手来,向后冲杀。

这下子,殷商的同盟方国的军队开始傻眼了,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

回过神来,认清大势,大部分诸侯方国的军队,选择了站在胜利者一边。不想反叛的,则四处奔逃、作鸟兽散。

大阵最后面的殷商军队刚开始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一脑子的浆糊,满脸的莫名其妙。

不要说别人,坐在战车上的天下共主子受辛本人也是同样如此。揉着眼睛、伸着脖子,看了半天,他才弄清形势,如梦初醒——赶紧挥军抵抗。

身经百战的殷军确是勇悍,个个拼死力搏,大呼酣战。

但以不到十万军队,抵挡五六十万如同下山猛虎一般的敌人,结果自然是勿须动问,可想而知。

在周方联军和奴隶军团、投诚方国军团的联手猛攻下,不到一个时辰,数万殷军已经尸横当场,血流漂杵。

纣王纵有拔山扛鼎之力、抚梁易柱之能,至此也已无能为力。

他只好率领剩下的数万殷军,或车或步,向着七十里外的殷都朝歌败逃。

姜子牙元帅,则率军在后紧紧追杀。

《诗经·大明》赞曰: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
涼彼武王,
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

傍晚时分,纣王在朝歌外城的西南门——玉门的关外再次组织抵抗,这一次,他把所有的宫庭宿卫军甚至仆役们都拉了出来,投入战场。

这一仗打的十分惨烈,城关外面的苍河河水尽赤,留下今日血村之名,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

不仅如此,联军还成功地抢占了玉门。

纣王无奈,率领残兵逃到鹿台。

鹿台在朝歌外城内,据说大三里,高千尺,饰以美玉,七年才得建成。此台乃是纣王藏财聚宝之地,亦是一座极好的城堡,易守难攻。

纣王逃到台上,向下俯瞰,看见无数的周军兵将已把此台团团围住,心知大势已去。虽然自己的军队还在各层顽强抵抗,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垂死的挣扎而已。

纣王凭栏远望,感慨万千。

真想不到,殷商五六百年的大好江山,竟然会断送在了自己手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

思来想去,不得其解。

事实上,一切专制王朝都会有盛有衰、有兴有亡,就像我们六道众生的身体一样。要想跳出这种恶性的周期循环,只能是实行民主制度——就如同一个人修炼有成,跳出三界,成了金仙或真佛,那时才可以长生久视,永不刊灭。

一切古代大国受制于有限的信息传播速度,无法施行民主,因此其败落衰亡都是必然的。

殷商立国五六百年,武丁之后,由极盛转而寖衰,实属天理之自然。

虽然道理如此,但是一个英明的领袖,坚持改革、立意振作、励精图治,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暂时逆转这一必然的历史进程的。

纣王生当末世,不此之图,反而贡高我慢,拒谏饰非,肆意胡行,推波助澜——终于使大局糜烂,变得完全不可收拾!

经过殷纣三十年的拙劣统治,殷商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

对内则政治腐败,刑法酷虐,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导致民怨沸腾,亲贵解体,盟国离心。
对外则征战连年,泥足深陷,田亩抛荒,丁壮死亡,国力虚耗,天下崩叛。

加以贪心不足,不肯弃地东线,全师回防。终令周人乘虚捣隙,一战成功。

骄狂自大是纣王的天性,他到死也不肯反躬自问、检讨一下自己,反而唉声叹气,后悔当初没有亲手杀了姬昌。

望着鹿台四周暮色中依然青翠的群峰,
望着楼外萦绕着的五色云霞,
看着眼前、脚下这一大片富丽堂皇的宫观台榭,雕梁画栋,
听着楼下传来的,越来越近的喊杀声,兵器撞击声。

纣王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下令近侍堆起干柴、点燃。自己则穿上缀满珠玉的宝衣,蒙着头,赴火而死。

——他终究是感到有些愧对先王啦!

在这同一时刻,在内城的王宫里,苏妲己和纣王的另一位宠妃也开始寻找长绢,上吊自杀。

纣王的肉身死了,他的灵魂向上升腾,一分为二。

天王的灵魂,被一匹天马驮走,送入天界。由于他未能倾尽全力,抑制恶魔,反而被魔王所控制,犯下大过,所以将要受到上天的处罚。
急于逃跑的魔魂,则被早已恭候多时天神捕获,押入地狱,承受酷刑。但纣王之时殉葬人数大大减少,也算是这位魔君稍有慈悲之念,量刑之时已经予以考虑。

妲己的灵魂也是一分为二,妖狐下地狱,正魂再入人道,但一生凄苦。

另一位宠妃没有记载,我们不敢乱讲。若按常理推测,此人没有多少外力强迫,依然助纣为虐,估计命运也好不到哪去。

经过一整天的追击,八百诸侯和新近投效的数百诸侯,来到了朝歌城外。追击的大军大部分已涌入朝歌,正在与殷军鏖战。

诸侯们则止步不前,按照臣子的礼数在等待武王。

武王正在督责后军,他坐着战车,挥舞着白旗急驰而来,战车前后是一队队盔甲鲜明的护驾武士。

众诸侯见武王到了,纷纷下车,跪拜在地,武王见了,也忙作揖还礼——此君臣之礼也,上下名分,至此定矣。

在今天的电视剧里,我们看见外蒙王公首次觐见康熙皇帝,就有类似的关系转换的情节。

朝歌城门口的大道两旁,挤满了赶来欢迎的殷商百姓,人人都想一睹这位大名鼎鼎的天下圣王的真容。

武王的战车施施而来,他命令群臣向百姓高呼:“上天赐福给大家!”——祝福这些饱经苦难的人民。

殷商百姓们听闻此语,深受感动,纷纷跪倒叩头——他们亦已承认武王是自己的天子。

武王见此,赶忙跪拜答礼——此即君王以百姓为父母之意。

众百姓见武王如此谦抑,俱各大喜,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位真正的有道明君,君民之间,其乐融融。

武王的战车驶入城中,来到巍峨耸立的鹿台之下。正好纣王烧的半焦的尸体,被士兵们抬了下来。武王亲自弯弓搭箭,向他射击了三次,然后跳下车来,用“轻吕”宝剑象征性地砍了他几剑,最后用黄钺斩下他的脑袋,命令把他悬挂到大白旗上。

又找到纣王的两个妖妃,武王又射三箭,砍了几剑,然后用玄钺(黑色的大斧)斩下她们的人头,命令悬挂在小白旗上。

武王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古人的解释是:武王这是在为自己的祖父,自己的父亲报仇。

当初商王文丁囚杀季历,使文王成了孤儿,文王十分痛苦。殷纣又囚禁文王于羑里达数年之久,文王险些丧命。纣王且曾在那个玉门大肆辱骂文王,骂的文王不敢抬头——这一切的仇恨,作为孝子,武王都深深地铭刻在了心底。故而即位之后,“夙夜不懈”,秣马厉兵,“而成甲子之事”。

当然,当时就有人认为武王做的太过分了,虽然两家有仇,毕竟纣王人已经死了——这个人就是一直陪伴在武王身边的四弟周公。

屈原在《天问》中说:“会朝争盟,何践吾期。苍鸟群飞,孰使萃之。到击纣躬,叔旦不嘉。”

(对于武王到纣王自焚处砍他脑袋这件事,周公认为不妥。)

——这也反映了宅心仁厚的周公和有时非常暴烈的武王,兄弟两人的性格差异。

替亲人们报完大仇,武王出城,返回军营。

甲子夜,朝歌各处的零星抵抗终于全部停止了,大周联军完全占领了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