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乙丑日,举行开国大典。
首先下令整治道路,修复祭祀土地的社坛和殷纣王的宫殿。
到了典礼的时候,一百名彪形大汉扛着饰有几条飘带的云罕旗作为先导,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摆开一队队插有太常旗的仪仗车紧随其后。周公手持大斧,毕公手持小斧,贴身保护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三人则手持宝剑护卫外围。进了城,来到殷社,武王站在大社南面,右面是黑压压一大片全副武装的大周和属国部队。
群臣和一千多位诸侯,则跟在武王身后。
毛叔郑捧着月明夜取来的一盆露水,卫康叔铺好了公明草编的席子,召公奭献上彩帛,师尚父牵来祭祀用的牺牲。
进行种种仪式后,主持祭典的尹佚展开祝文向神灵祷告说:
“殷商的末代子孙殷王纣(这时给他上了谥号),废弃了殷商各位先王的明德,藐视神祇不予祭祀,肆意欺压殷商的百姓,他的滔天罪恶已经被皇天上帝知道了。”(所以上天命令我们把他消灭了)
——上面的话好像是对着陪侍在上帝左右的殷商先王们说的,下面似乎还应该有一段是直接面对上帝本人的诉说,然后是上帝的某种回应,这样才合乎逻辑——是不是史有阙文啊?
因此武王才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说:“顺从天意,革除殷商天下共主的地位,我姬发接受上天的命令,执掌天下!”
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恭敬地退出大社。
孔子曰:“受命于天者,汤武也。”
《春秋繁露》说:“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
太史公说:“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武王既受命,(在人间)登天子位,马上就开始处理政务,发号施令(在殷宫?)。
他命令把殷商的遗民敕封给殷纣王的王子禄父,以延续殷商的祭祀。
他询问殷商的父老百姓,你们喜欢什么?你们希望我怎么做?
父老百姓言道:“我们希望恢复以前的圣王盘庚时代的政治制度。”
——于是武王命令禄父行盘庚之政。
因为殷地刚刚打下来,尚未安定,武王命令自己的三弟管叔姬鲜,五弟蔡叔姬度在朝为相,辅助禄父治理殷商。
对于殷商的各级官吏(很多,甚至大部分都是坏人),曾经考虑予以处理。
太公的建议是全部斩杀,不留后患,武王没有答应;
召公的建议是清理阶级队伍,一一甄别,除邪留正,武王也没有答应;
周公则建议干脆不予处理,希望他们能洗心革面,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武王同意了。
——武王显然是害怕这种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将会搞得殷商草木皆兵、人人自危,不利于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
因此,此事等于不了了之。
虽然费仲和恶来已经死了,但是这些殷纣王时代的既得利益集团,还是很危险的——他们很可能会发动叛乱。
——武王的对策是把广大的王畿一分为三,分置卫、鄘、邶三国,令管叔、蔡叔和八弟霍叔姬处分领之,以监视武庚禄父与殷之旧吏。
估计在这三个地方,都有一支屯戍部队。
武王命令召公把箕子从监狱里释放出来;
命令毕公释放被囚禁的老百姓和所谓罪犯;
命令在殷商贤臣商容所住的街巷树立标记,所有人经过的时候必须快步穿越,所有坐车的人到此必须下车步行(“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以褒扬他的美德;
命令南宫括向殷商的百姓散发鹿台仓库里的钱财,发放巨桥粮仓里的粮食,命令免除债务,以赈济已经被殷纣王和他的狗官们打劫的一贫如洗的商邑人民;
命令南宫括、史佚公开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各种宫中宝玉,任由人民参观;
命令闳夭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
命令大臣去找人装修箕子的宫殿(靖箕子之宫);
命令恢复微子在殷商朝中的地位(微子已来投归);
命令安葬阵亡将士;
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亡灵。
接下来,是大封功臣。
若如《吕氏春秋》、《孔子家语》所记,则大封功臣早在上日。
据说,牧野大胜之后,武王兴奋过度,陷入狂喜状态。
克商,甫入殷都,他就开始追思古先圣王(他显然把自己也归入了这个行列),未及下车,他已经褒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封唐尧的后代于蓟;封虞舜的后代于陈。
下车,又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要不怎么会有“杞人忧天”),立成汤的后代于宋以奉桑林之祭祀。
宋都于商丘,这里正是商人的老家,大商王朝就由此得名。
殷商的始祖契的儿子昭明开始住在商丘,昭明的儿子,始作乘马,第一个征服海外的相土也住在商丘(“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其后搬来搬去(八迁),到了几百年后的天乙成汤,又搬回了原地(从先王居)。据说商汤所住的南亳、北亳都在商丘。
武王所封的宋,封的是谁?——难道是微子?
——喜从天降,但受封者刚开始肯定是莫名其妙。
——谁说天上不掉馅饼?这不,武王伐纣之时,天上就掉下了一大摞牛肉馅饼!
前面这几位是不是功臣,只有天知道。
也许这几位先生的确跟着武王打进了殷都,但立没立大功,符不符合当诸侯的条件可不好说。——反正在那个重视血缘的时代,高贵的血统本身就是资本,人人都没有异议的。
关于封建一事,古书记载:“三日之内,与谋之士(策划伐商的官员)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里社、村社,25家为社,书名于竹策),庶士施政去赋(战士免除赋税)。
则封赐真正的功臣,也就在乙丑、丙寅这两天。
顺便说一句:对待殷人的做法,“使人行商之旧以复其位(行盘庚之政,官员复位),庶民驰政(对人民解除纣王的暴政),庶士倍禄(下层官员俸禄翻了一番)。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封,甲骨文象人手植树于土上。邦,甲骨文象植林木于疆界之上。
总而言之,封邦建国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志,筑起中心城市,以此为中心建立城邦。
册封之时,典礼十分隆重。
天子要向受封诸侯颁布“册命”,“授民授疆土”,连带还要给他一大堆东西——象官属、卫队、奴隶、车马、礼器、仪仗什么的。
诸侯对天子,则有守土、勤王、随征、贡赋、朝聘等义务。
商初天下有三千余国,周初降为一千八百余国,其中四百余国为周天子所封,其余属于古老国家的延续。
现在很多国家到底是武王封的,还是成王、康王封的,已经搞不清楚了。
关于周代封国,网上有某学校辅导员晓亮先生的列表,最为详尽,转抄如下:
鲁国,侯爵,姬姓,始封周公子伯禽,(周公未就封)都于曲阜。存灭:获麟后二百三十二年,顷公二十四年,灭于楚。
蔡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度,都国于蔡,昭侯迁州来。存灭:宣公二十八年,入春秋;灵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后十二年,平公复兴;成公十年,获麟后三十四年,蔡侯齐四年,灭于楚。
曹国,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振铎,都国于陶丘。存灭:桓公三十五年,入春秋;曹伯阳十五年,灭于宋;孟子时有曹交(曹君之弟),疑曹地既入于宋,宋以封其大夫,如齐封田文为薛公之类。
卫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康叔封,都国于朝歌,戴公庐曹,文公迁楚丘,成公迁帝丘。存灭:桓公十三年,入春秋;出公十二年,获麟后二百七十二年,卫君角二十一年,为秦二世所灭。
滕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绣,都国于滕。存灭:入春秋七年,始见《经》;终春秋犹存;《齐世族谱》:春秋后六世,齐灭之;今按《战国策》:宋康王灭滕。
晋国,侯爵,姬姓,始封武王子叔虞,都国于大夏,穆侯徙绛,孝侯改绛曰翼,亦曰故绛,景公迁新田,仍称绛。存灭:鄂侯二年,入春秋;定公三十一年,获麟后一百五年,静公二年,为魏、韩、赵所分。
郑国,伯爵,姬姓,始封厉王子友,都国于咸林,武公迁溱洧。存灭:庄公二十二年,入春秋;获麟后一百六年,康公二十一年,灭于韩。
吴国,子爵,姬姓,始封太王子太伯,都国于梅里,诸樊南迁徙吴,阖闾筑大城都之。存灭:入春秋一百二十年,始见《传》;又十七年,寿梦二年,始见《经》;夫差十五年,获麟后八年,灭于越。
北燕国,伯爵,姬姓,始封召公奭,都国于蓟。存灭:穆侯七年,入春秋,献公十二年,获麟后二百五十九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灭于秦。
齐国,侯爵,姜姓,始封太公尚父,都国于营丘。存灭:僖公九年,入春秋;简公四年,获麟后九十五年,田氏篡齐,迁康公于海上,又七年,康公二十六年,亡。
秦国,伯爵,嬴姓,始封伯益后非子,都国于秦,庄公徙故,宁公迁平阳,德公迁雍。存灭:文公四十四年,入春秋;悼公十一年,获麟后二百六十年,始皇初并天下。
楚国,子爵,芈姓,始封颛顼后熊泽,都国于丹阳,武王迁郢,昭王迁鄀,旋还郢。存灭:武王十九年,入春秋;惠王八年,获麟后二百五十八年,楚王负刍五年,灭于秦。
宋国,公爵,子姓,始封殷后微子启,都国于商丘。存灭:穆公七年,入春秋;景公三十六年,获麟后一百九十五年,宋王偃四十三年,灭于齐。
杞国,侯爵,姒姓,始封禹后东楼公,都国于雍丘,成公迁缘陵,文公迁淳于。存灭:武公二十九年,入春秋;闵公六年,获麟后三十六年,简公元年,灭于楚。
陈国,侯爵,妫姓,始封舜后胡公,都国于宛丘。存灭:桓公二十三年,入春秋;哀公三十五年,为楚所灭;后五年,惠公复兴;闵公二十一年,获麟后三年,灭于楚。
薛国,侯爵,任姓,始封黄帝后奚仲,都国于薛。存灭:入春秋十一年,始见《经》;终春秋世犹存,后不知为谁所灭;或曰齐灭之。
邾国,子爵,曹姓,始封颛顼苗裔挟,都国于邹,文公迁绎。存灭:仪父始入春秋,终春秋世犹存;后改国号曰邹;杜《谱》:春秋后八世,楚灭之。
莒国,子爵,己姓,始封兹舆期,都国于介根,春秋初徙于莒。存灭:入春秋二年,始见《经》;莒于狂(其廷反)卒之年,获麟后五十年,灭于楚。
小邾国,子爵,曹姓,始封邾公子友,都国于郳。存灭:入春秋三十四年,始见《经》;终春秋世犹存;杜《谱》:春秋后六世,楚灭之。
许国,男爵,姜姓,始封伯夷后文叔,都国于许,灵公迁叶,悼公迁夷,旋还叶,又迁析。存灭:入春秋十一年,始见《经》,是年庄公奔卫;后十五年,穆公复立于许;许男斯十九年,为郑所灭;后十年,复见《经》;或云楚复封之;许男秸元年,获麟;战国时灭于楚。
宿国,男爵,风姓,始封太皞后。存灭:隐元年见;庄十年,宋人迁宿;后入齐为邑。
祭国,伯爵,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祭。存灭:隐元年见。
申国,侯爵,姜姓,始封伯夷后,都国于谢。存灭:隐元年见;庄六年《传》:楚文王伐申;后遂入楚为申邑。
东虢国,姬姓,始封文王弟虢仲。存灭:春秋前,为郑所灭,为制邑;隐元年见《传》。
共国,伯爵,都国于辉。存灭:隐元年见,后地入于卫。
纪国,侯爵,姜姓,都国于纪。存灭:隐元年见,庄四年灭于齐。
夷国,妘姓。存灭:隐元年见。
西虢国,公爵,姬姓,始封文王弟虢叔,平王东迁时都国于上阳,其支庶留于故都者,为小虢。存灭:隐元年见,僖五年灭于晋;其小虢,于庄七年为秦所灭。
向国,姜姓,都国于向。存灭:隐二年见。
极国,附庸爵,姬姓,都国于极。存灭:隐二年见。
邢国,侯爵,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邢,后迁夷仪。存灭:隐四年见,僖二十五年灭于卫。
郕国,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武,都国于郕。存灭:隐五年见,文十二年,郕伯来奔;《传》云:郕人立君,则郕尚存也;战国时有郕阳君,《括地志》云:古郕国。
南燕国,伯爵,姞姓,始封黄帝后。存灭:隐五年见。
凡国,伯爵,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凡。存灭:隐七年见。
戴国,子姓。存灭:隐十年见,不知何年灭于宋。
息国,侯爵,姬姓,都国于息。存灭:隐十一年见,庄十四年《传》:为楚所灭,为息邑。
郜国,子爵,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郜。存灭:桓二年见。
芮国,伯爵,姬姓。存灭:桓三年见,僖二十年灭于秦;《竹书》作二年,今从《史记》。
魏国,姬姓,都国于魏。存灭:桓三年见,闵元年为晋所灭,以赐毕万为邑。
州国,公爵,姜姓,都国于淳于。存灭:桓五年,州公如曹;《传》云:度其国危,遂不复,后地入于杞,为杞都。
随国,侯爵,姬姓,都国于随。存灭:桓六年见,终春秋世犹存。
榖国,伯爵,嬴姓,都国于榖。存灭:桓七年见,后地入于楚。
邓国,侯爵,曼姓,都国于邓。存灭:桓七年见,庄十六年灭于楚。
黄国,嬴姓,都国于黄。存灭:桓八年见,僖十二年灭于楚。
巴国,子爵,姬姓,都国于巴。存灭:桓九年见,至战国时,灭于秦。
鄾国,子爵,都国于鄾。存灭:隐七年见。
梁国,伯爵,嬴姓,都国于少梁。存灭:桓九年见,僖十九年灭于秦,以其地为少梁邑;文十年,晋人取少梁,地遂入晋。
荀国,侯爵,姬姓。存灭:桓九年见,后为晋所灭,以赐大夫原氏,是为荀叔。
贾国,伯爵,姬姓,都国于贾。存灭:桓九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晋,后以赐狐射姑为邑。
虞国,公爵,姬姓,始封仲雍后虞仲,都国于夏墟。存灭:桓十年见,僖五年灭于晋。
贰国。存灭:桓十一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轸国。
郧国,子爵,都国于郧。
绞国。
州国,都国于州陵。
蓼国。
罗国,熊姓。存灭:桓十二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赖国,子爵,都国于赖。存灭:桓十三年见,昭四年灭于楚;《公》《榖》俱作灭厉,盖古厉、赖二字同音。
牟国,附庸爵,都国于牟。存灭:桓十五年见。
葛国,伯爵,嬴姓,都国于葛。存灭:桓十五年见。
於馀邱国。存灭:庄二年见。
谭国,子爵,子姓,都国于谭。存灭:庄十年见,为齐所灭。
萧国,附庸爵,子姓,始封萧叔大心,都国于萧。存灭:庄十二年见,宣十二年灭于楚,后仍入宋为邑。
遂国,妫姓,都国于遂。存灭:庄十三年见,为齐所灭。
滑国,伯爵,姬姓,都国于费。存灭:庄十六年见,僖三十三年灭于秦,旋入晋,后又属周。
原国,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原。存灭:庄十八年见,僖二十五年,王以其地赐晋,晋迁原伯贯于冀,此后原伯见于《传》者甚多;或曰:迁邑于河南,至隐十一年《传》:苏忿生之田亦有原邑;当是两地,《正义》合为一,误。
权国,子姓,都国于权。存灭:庄十八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郭国,都国于郭。存灭:庄十四年,《经》书“郭公胡”;《传》:郭亡也。
徐国,子爵,嬴姓,始封伯益后,都国于徐。存灭:庄二十六年见,昭三十年灭于吴;徐子奔楚,楚城夷以处之,后仍为楚所灭。
樊国,侯爵,始封仲山甫,都国于阳。存灭:庄二十九年见,僖二十五年,王以其地赐晋,《晋语》苍葛曰:“阳有樊仲之官守。”知尚未绝封,盖迁于河南;昭二十二年,《传》有樊顷子。
鄣国,附庸爵,姜姓,都国于鄣。存灭: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耿国,姬姓,都国于耿。存灭:闵元年见,为晋所灭,以赐赵夙为邑。
霍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处,都国于霍。存灭:闵元年见,为晋所灭,后以赐先且居为邑。
阳国,侯爵,姬姓。存灭:闵二年,齐人迁阳。
江国,嬴姓,都国于江。存灭:僖二年见,文四年灭于楚。
冀国。存灭:僖二年见,后地入于晋,为郤氏食邑。
舒国,子爵,偃姓,都国于舒。存灭:僖三年,徐人取舒,后复见;至文十二年,楚子孔执舒子平,疑自后遂灭于楚。
弦国,子爵,隗姓。存灭:僖五年见,为楚所灭;宛溪氏曰:昭三十一年《传》,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道国,都国于道。存灭:僖五年见,昭十一年,楚灵王迁之于荆;十三年,平王即位而复之,知此时尚存;杜注谓楚已灭之为邑,未详何据。
柏国,都国于柏。存灭:僖五年见。
温国,子爵,己姓,始封司寇苏公后,都国于温。存灭:春秋初,苏氏已绝封;隐十一年,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十二,温居一焉,不知何时地复归王;苏氏续封,而仍居温;僖十年,为狄所灭;二十五年,王以其地赐晋;至文十年女筑之盟,复见苏子;杜注:盖王复之;或云:自是迁于河南。
鄫国,子爵,姒姓,始封禹后,都国于鄫。存灭:僖十四年见,襄六年灭于莒;昭四年,地入于鲁。
厉国,姜姓,始封厉山氏后,都国于厉。存灭:僖十五年见。
英氏国,偃姓,始封皋陶后,都国于英氏。存灭:僖十七年见,后灭于楚。
项国,都国于项。存灭:僖十七年灭项,后为楚地。
密国,姬姓,都国于密。存灭:僖十七年见。
任国,风姓,始封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至孟子时,犹有任国。
须句国,子爵,风姓,始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为邾所灭;二十二年,公伐邾,复其封,后复灭于邾;文七年,鲁再取之,卒为鲁地。
颛臾国,附庸爵,风姓,始封太皞后,都国于颛臾。存灭:僖二十一年见。
顿国,子爵,姬姓。存灭:僖二十三年见,定十四年灭于楚。
管国,姬姓,始封文王子叔鲜,都国于管。存灭:春秋前已绝封,其地属桧;桧灭,属郑;宣十二年《传》:“晋师救郑,楚子次于管以待之”是也;战国时属韩。
毛国,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叔郑。存灭:僖二十四年见;昭二十六年,毛伯奔楚。
聃国,姬姓,始封文王子季载,都国于那处。存灭:僖二十四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庄十八年《传》:迁权于那处;则聃之灭,又在权前矣。
雍国,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雍。存灭:僖二十四年见。
毕国,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毕。存灭:僖二十四年见;春秋前,不知为谁所灭;毕万,其后也。
酆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酆。存灭:僖二十四年见;酆本商崇侯虎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酆侯;《竹书》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后其地复为崇国。
郇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郇。存灭:僖二十四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晋。
邘国,姬姓,始封武王子。存灭:僖二十四年见;《地名考略》:“隐十一年《传》: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邘即武王子所封,据此则春秋初邘已并于郑矣”。
应国,侯爵,姬姓,始封武王子,都国于应。存灭:僖二十四年见,不知何年绝封,地入周,后入秦;《史记》:“赧王四十五年,客谓周最,以应为秦太后养地”是也。
韩国,侯爵,姬姓,始封武王子,都国于韩。存灭:僖二十四年见,春秋前为晋所灭,后以封大夫韩万为邑。
蒋国,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期思。存灭:僖二十四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为期思邑。
茅国,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茅。存灭:僖二十四年见,后为邾邑;哀七年《传》:“茅成子以茅叛”是也。
胙国,姬姓,始封周公子。存灭:僖二十四年见。
鄀国,都国于商密,后迁于鄀。存灭:僖二十五年见,文五年,秦人入鄀;盖自是南徙,为楚附庸;定六年《传》:迁郢于鄀;则楚已灭之为邑矣。
夔国,子爵,芈姓,始封熊挚,都国于夔。存灭:僖十六年见,为楚所灭。
桧国,妘姓,始封祝融后,都国于桧。存灭:春秋前为郑所灭,僖三十三年见《传》。
沈国,子爵,姬姓,始封禹后,都国于平舆。存灭:文三年见,定四年为蔡所灭;后入楚为平舆邑。
六国,偃姓,始封皋陶后。存灭:文五年见,为楚所灭。
蓼国,偃姓,始封皋陶后。存灭:文五年见,为楚所灭。
偪国,姞姓。存灭:文六年见。
麇国,子爵,都国于锡穴。存灭:文十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巢国,伯爵。存灭:文十二年见,昭二十四年灭于吴。
宗国,子爵。存灭:文十二年见。
舒蓼国,偃爵,始封皋陶后。存灭:文十四年见,宣八年灭于楚。
庸国,都国于上庸。存灭:文十六年见,为楚所灭。
崇国。存灭:宣元年见。
郯国,子爵,己姓,始封少昊后,都国于郯。存灭:宣四年见,终春秋世犹存;《纪年》云:于越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今按《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犹有郯国,相去一百三十五年,《纪年》误。
莱国,子爵,姜姓。存灭:宣七年见,襄六年灭于齐。
晓亮先生这个统计表很详细,但也有不少错误。
如:表中说齐为侯爵,其实齐为公爵。从太公起,其后丁公、乙公、癸公、哀公,历代都是公爵。
表中说鲁为侯爵,实际上众所周知鲁是公爵,周公旦,周公子伯禽皆称鲁公。伯禽子姬酋称为考公。
陈亦非侯爵,而是公爵。武王灭纣,求舜后,得妫满,嫁以长女太姬,封为公爵。
其他的错误还有:
杞为侯爵,错,杞应为公爵,始封为东楼公;
郑为伯爵,错,郑实为公爵;
北燕国召公奭为伯爵,错,召公实为侯爵。
其他的小国,我们就不辩证了。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武王当时应该还封了不少名君贤臣之后。像什么颛顼之后,太昊之后,少昊之后,伯夷之后,祝融之后,皋陶之后,厉山氏之后等等。武王灭纣,刚刚立国,需要收拾人心,故有许多勿望之福掷下——大馅饼到处横飞。到了成康之际,天下已经稳定,土地宝贵,人民稀缺,那些名人之后,蓝血贵嗣,恐怕也就无人予以理会了。
分封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土地是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及五十里为附庸。
姬姓之国占大多数,文王的后裔十六国,武王的后裔四国,周公的后裔六国,再加上他们那些后人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亲戚的一大堆所谓同姓,一句话——分封这件天大的好事,只要不是精神病和白痴,老姬家人人有份儿。
在所有真正的功臣中,师尚父第一个受封。因为他“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特赐国号为齐。齐者,与周天子齐平也——等于是野史上的所谓“一字并肩王”。
他的地方也特别大:“兼五侯地,尊勤劳也”,等于是一下子占了五个一等公国。
后代有很多人替太公抱打不平——武王怎么把自己的第一功臣贬到东夷去了,这不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吗?
其实东夷地方大了,而山东这一块,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有考古资料为证)——与殷商王畿几乎不相上下,并不是什么老少边穷地区。武王的至亲,弟弟周公不也封在山东了吗?怎么不见有人说三道四!况且太公本身就是山东人士,希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也是人之常情。
太公政经一流,极善治国,再加上自己的外孙成王赐予了齐国“五侯九伯(五等诸侯,九州之长),实得征之”的征伐大权,历代子孙,缮甲厉兵,攻弱兼昧,国势更是如日中天,无可比拟——终于率先崛起,成为了春秋首霸。
鲁为周公封国,封于少昊之墟——“奄”,地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其后伯禽打败淮夷、徐戎,成王命其“大启尔宇”(大大地开辟你的疆土),据说地方更增益至七百里。革车千乘,军力于天下诸侯中可谓最强。伯禽的后代子孙继续扩张,遂“奄有龟蒙(龟山、蒙山),遂荒大东,至于海邦”,“保有凫绎(凫山绎山),遂荒徐宅(占领了徐戎旧地)”,也成了一个大国。
除了土地和附庸小国,伯禽还得到“殷民六族”(都是有手工业专长的殷人家族),得到“大路”(车),“大旗”,夏后氏之璜(美玉),封父之繁弱(弓矢),以及各种“祝宗卜史”人员,“备物典册,官司彝器”。
由于周公之德,鲁国还保有郊祭文王的特权,以及全套的天子礼乐配置——所以后日孔子诞生、成长于鲁国,实非偶然。
卫国是在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设立的,封给了武王少弟康叔封。封地在殷墟,地亦四百里。康叔得到的是殷民七族(都是叛乱后被处置),还有许多的宝器、仪仗。康叔在朝廷为周之司寇,且指挥“成周八师”,是周初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臣。
晋在山西,成王初封其弟叔虞于唐(山西翼城),叔虞之子燮父时,改国号为晋。唐地乃夏朝故墟,由于成王宠爱其弟,叔虞受封时得到了夏之遗民“怀姓九宗”,还有“职官五正”等一整套完整的贵族官僚机构。晋之四面多戎狄,历代晋君次第并吞之,遂为大国。
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乃是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所建。武王平定天下,寻找太伯、仲雍之后,仲雍的重孙周章早已在吴称君,武王因而封之。且封其弟虞仲于周北之夏墟,称虞国,列为诸侯。
出于对太伯、仲雍让天下的感激之情,周王室对吴国十分重视,常常有大批的赏赐颁下,考古发现亦有“彤弓”、“旅弓”,各种礼器,奴隶,殷人十七族等种种记录。这些对于吴国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譬如冶炼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延陵季子能够名震天下,以闳览博物君子著称,吴之嗣王能够雄踞东南,破齐灭楚,耀兵黄池,图霸中国,奖尊王室,与周王室的怂恿,鼓励是完全分不开的。
中原大国还有微子的宋国,北方大国则有召公的燕,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谈了。
居殷之日,武王曾访问箕子,问以政治得失。箕子尽以从大禹王传下来的治国秘术《洪范九畴》(九种治国大法)相告,武王感其高义,援为师友而不臣之。乃封箕子于朝鲜,建箕子侯国,为周之外藩。
箕子率五千殷商遗民,东之朝鲜。见其仁德,当地土著亦欣然奉戴之。箕子以殷商旧制,均其田,一夫七十亩。以八条教民,慈以抚下,柔以驭民,政极宽大。于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弊绝风清,人怀自励,朝鲜遂为君子之国。
箕子朝鲜传国一千一百余年,凋于卫满,亡于百济。
殷人尚白,故四年后,箕子素车白马以朝周。过殷故都,感宫室之倾颓,尽生禾黍,遗民之迸散,天各一方。家国沦亡,社稷丘墟,乃作《麦秀》以哀之,商民闻之,尽皆落泪!
箕子死后,归葬山东曹县——商丘远郊。
后来的高丽王朝为了纪念箕子开拓朝鲜的丰功伟绩,于公元1102年在平壤牡丹峰下为箕子建立了衣冠冢和庙宇,岁岁致祭。
箕子开国,为朝鲜历代王朝所公认。
金太阳上台以后,认为把一个中国人奉为始祖,乃是对伟大朝鲜民族的侮辱。于是,于1959年,他亲自下令铲平了已有千年历史的箕子陵。他命令转奉神话人物檀君为开国君主,写入国史和教科书——这位檀君据说是天帝之子,活了一千九百零八岁,在位整整一千五百年。箕子为朝鲜大君,建都平壤,据说也是他禅让的结果。
大封功臣之后,武王分兵四出,剪灭各地的附商诸侯,平定海内。
据说,周军灭掉了九十九国,制服了六百五十二国,割耳(等于斩杀)十七万七千七百余,俘虏三十一万多人。
大概受孟子影响,《史记》对这些都没有记载,但在春秋时代流行的《武舞》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武舞》的第二节,是灭商。
第四节,是在南方设立疆界(南国是疆)。
第六节,就是四出征伐,威震中原(“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国”)。
所以,武王灭商之后,并没有立即收兵回营,他的军队还在全国各地扫荡了一番。
有人说,就是在这次大扫荡的逼迫下,留在东夷的攸侯喜带领着十几万殷军主力和人方、虎方等部族逃向了海外,东迁美洲。
毋庸置疑,美洲大陆的确有殷商的遗物,但估计那只是少数人、几条船所造成的行为结果,几十万人整体搬迁,在那样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再怎么说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因此,我的结论是:留在东夷的殷商主力,是被就地缴械了。几年后,在武庚的号召下,他们再次起事,最后被周公镇压。
克商后第四日,一月二十四日,戊辰日。武王在牧野战场祭天,追祀文王,颁布行政命令(立政)。
《礼记·大传》记曰: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
克商后第十二日,武王登上嵩山最高峰天室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王祀于天室”。
则在几天前,武王已离开朝歌,南渡黄河。
站在“峻极于天”的嵩山之巅,武王诗兴大发,吟曰:
“於皇时周!
陟其高山,
嶞山乔岳,
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
裒时之对,
时周之命!”
武王呜里哇啦,说的是什么?
翻译成现代话:
“啊,多么壮阔啊,我们的大周王朝!
登上巍峨的高山,
大山小山尽收眼底,
沇水(济水)湭水(在西周)汇入黄河。
普天之下,
无不包举在我的疆土之内,
承受我大周的天命!”
总而言之,武王在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下山之后,武王又一次祭神,祭祖,然后大宴群臣,犒赏三军(王乡大宜)。
最后一次祭祀,应该是在克商一个月左右举行的,据说连续进行了五天。每天都有歌舞,十分隆重,牧邑城内的牧室为此特意进行了扩建。
武王穿上天子衮服,接见了天下诸侯,然后率领他们祭祀了上帝以及太王、太伯、仲雍、王季、文王、伯邑考等人。
武王似乎对牧邑深有感情(毕竟这是他功成名就之地),后来由他的弟弟卫康叔指挥的殷八师据说就驻屯在牧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