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武王功业

时间: 2025-03-19 18:44:54
A+ A- 关灯 听书

武王撤军西归,已是早春时节。

绿草萌发,青春作伴。

武王一路巡视各个诸侯国,向他们颁赐了宗庙祭器,顺便也把传国之宝九鼎搬到了预备建立新都的洛邑。

大军是在汜水渡河西上的,至亳殷,改其地名为偃师。

武王应该是在三月中旬(按我们的现代历法算)回到镐京的。或曰:武王之出凡八十八日——“一戎衣而有天下”。

武王命令天下偃武修文、大兴教化,乃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告诉天下,我们再不要出兵打仗了。

然后他到祖庙去举行规模空前的大祭祀,各个邦国的侯、甸、采、卫各服诸侯都来助祭,陈设木豆竹籩各种祭器,奔走忙碌个不停。到了第三天,最后举行了柴祭祭祀上天,举行望祭祭祀山川,向天下宣布伐商建周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武王的巨大成功,受到了天上人间的一致赞美!

——从天上来说,这是上天的长子左龙创世后,在本次文明中第一次下界,千百万年前下界治世的经历都有些淡薄了,然而左龙一战而弭平四海,乂安黎庶,为中华民族轴心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

这是上天高级生命安排扶持的结果,也是人间道家仙人暗中援手的结果,文王、武王、左群文星等人自身的功德和努力也十分关键。

经过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周公、成王等多少代人的艰辛奋斗,一个鸿运霞照,正气浩然,民心所服,万古传扬的伟大王朝终于建立。

这个王朝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之——布公心于遐迩,深得民心、顺合天意。

左龙以此功德,也换来了他自己下一世秦皇时代,广袤的疆土,和丰盛的享乐。

他自己的臣子就不用说了,他在这一世,与一批商臣也结下了缘分——譬如贤臣商容,感其恩义,下一世就转生为尉缭,扶保秦王。

诗人赞曰:

“於皇武王,
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
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
胜殷遏刘,
耆定尔功。”

——伟大的周武王,他的功绩无法衡量!诚挚有德的周文王,能把子孙的基业开创。

后嗣武王接受它,平商灭纣抑暴强,成就功业真辉煌。

又曰:

“绥万邦,屡丰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武王诛纣安天下,年年喜获好收成。
天命在周不改停。
威武凛凛周武王,拥有朝士多贤能。
用来镇抚四方国,周家天下得安定。
武王光辉照天地,代替殷商坐朝廷。

孟子曰:“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已也,焉用战?”(《尽心章句》)

《荀子儒效篇》曰:“遂选马而进。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厌旦於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进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韩非子初见秦》曰:“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夜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吕氏春秋》曰:“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纣为擒。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

顾炎武曰:

“武王伐商,杀纣而立其子武庚,宗庙不毁,社稷不迁,时殷未尝亡也。所以异乎曩日者,不朝诸侯,不有天下而巳。故《书序》言:“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又言:“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是则殷之亡其天下也,在纣之自燔;而亡其国也,在武庚之见杀。盖武庚之存殷者,犹十有余年,使武庚不畔,则殷其不黜矣。
武王克商,天下大定,裂土奠国。乃不以其故都封周之臣,而仍以封武庚,降在侯国,而犹得守先人之故土。武王无富天下之心,而不以叛逆之事疑其子孙,所以异乎后世之篡弑其君者,于此可见矣。乃武庚既畔,乃命微子启代殷,而必于宋焉,谓大火之祀,商人是因,弗迁其地也。是以知古圣王之征诛也,取天下而不取其国,诛其君,吊其民,而存先世之宗祀焉斯已矣。武王岂不知商之臣民,其不愿为周者,皆故都之人,公族、世家之所萃,流风善政之所存,一有不靖,易为摇动,而必以封其遗胤。盖不以畔逆疑其子孙,而明告万世以取天下者,无灭国之义也。故宋公朝周,则曰“臣”也;周人待之,则曰“客”也。自天下言之,则侯服于周也;自其国人言之,则以商之臣事商之君,无变于其初也。盖自武庚诛而宋复封,于是商人晓然知武王、周公之心,而君臣上下各止其所,无复有恐怼不平之意。与后世之人主一战取人之国,而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者异矣。
上古以来,无杀君之事。汤之于桀也,放之而已。使纣不自焚,武王未必不以汤之所以桀者待纣;纣而自焚也,此武王之不幸也。当时八百诸侯,虽并有除残之志,然一闻其君之见杀,则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骇,而不能无归过于武王,此伯夷所以斥言其暴也。及其反商之政,封殷之后人,而无利于其土地焉,天下于是知武王之兵非得巳也,然后乃安于纣之亡,而不以为周师之过,故《箕子之歌》怨狡童,而已无余恨焉。非伯夷亲而箕子疏,又非武王始暴而终仁也,其时异也。”
《多士》之书:“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曰:‘非我小国,敢弋殷命。’”亡国之民而号之“商王士”,新朝之主而自称“我小国”,以天下为公,而不没其旧日之名分,殷人以此中心悦而诚服。“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其始基之矣。”

《诗经》中尚有《下武》、《时迈》等篇什,赞美武王。

在诸子百家,后代学者那里各种称叹揄扬,更是不胜枚举。

可以说,对于武王,三千年来,是颂声盈耳,异口同声,不期而然,不绝如缕。

然而,战胜归来的武王自己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神魂不宁的样子——因为他心底里深知,打天下易,安天下难。

史载:“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豳地在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是周人的老家。自先祖庆节直至太王,数百年间,尽居于此,武王去到豳地,显然是去祭祖。九州州长则既是去述职,也是去陪祭。武王光宅天下,富有四海,顺便也把这些人领到了老家,也许还对着当初没有跟太王迁徙的,不太识相的父老乡亲们(不知道有没有)炫耀了一番。

他们在豳地的土山上遥望商邑,显然商量着什么。

他们显然在研究怎样才能完全安定天下,消除隐患。

这才是清醒的政治家——与李自成、洪秀全等辈相去之远,不可以道里计。

武王回到周都镐京,难以入睡,直到深夜。周公听说后,来到武王的住所。问他:“你怎么还不睡觉?”武王回答说:“我告诉你吧:上天不再接受殷商的祭品,从我姬发还未出生到现在,已经有整整六十年了(这正好说明武王这时只有五十几岁)。荒郊野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灾异屡现(这就是天不佑商的明证)。正是因为上天已经不再保佑殷商,所以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建立新朝,称王天下。

上天建立殷商,曾经降下三百六十名贤士,供殷王任用,所以殷商才能强盛显赫,维持了五六百年。我现在还没有能够使我们的大周朝真正地根基巩固,国运绵永(至少像殷商那样)——以不副上天所托,又怎么能够放心大胆地高卧安眠呢?

我一定要达成上天的殷切希望,要在中原腹地,在便于沟通上天的嵩山附近建都,居地中以御四方,治理天下。那样我们的子孙有什么需要,就可以就近去求告上天,上天有什么命令,也可以就近送达。”(“宅兹中国以乂民”,“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天有求绎,相我不难。”)

“因为害怕人民惊骇,我们没有对殷商的官吏一一进行甄别,殷王受的贪官污吏,股肱爪牙们还隐藏在人民中间,他们在日夜梦想着复辟那个血腥的帝国,继续称王称霸,作威作福。
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们挖出来,予以惩罚——只有这样天下才能真正安定。

我要日夜努力勤政,首先确保我们西部本土的强盛(毕竟这时是分封制),然后再推而广之,乂安天下。

伊、洛之间,地势平坦,是从前夏朝定居的地方(夏都斟鄩在焉——“昔伊洛竭而夏亡”)。我曾经在南边看过三涂山,北边看过太行山麓的都邑,也观察了黄河、洛水、伊水流域,只有这里与方便通天的天室山相去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

——于是对在洛邑营建首都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离去。

事实上,商都西亳(偃师二里头)也在洛阳附近。

洛阳只是伊洛之间平坦,周围则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号称“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武王的确很想把殷纣王的余党挖出来,以遏止可能发生的叛乱。但现在没有由头,没有借口,也不好立刻下手,他只好姑且忍耐,等待时机。

他深知大乱之后,民心思定。因此,绝不好大喜功,肆意妄为,相反,他以恬淡虚无的方式垂拱而治,让天下万民得以充分的休养生息。

他分封了大批家人亲眷以为诸侯,似乎颇有私心,然而在那个极重血缘关系的时代,若不如此,又如何能够纲维天下,建立起一个初步大一统的国家?

他任用官吏唯贤唯能,并不受血缘关系的局限(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他用自古以来,薪火相传的“五教”来教化万民,要求在家庭中人人遵守应守的伦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他特别重视人民的三件大事:

一、吃饭,
二、丧礼,
三、祭祀。

——为什么这些都是自古圣王所重?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命,丧礼笃亲爱,祭祀崇教养”。——生、死、死后一并兼顾,人心乃安。

夏商周皆聚族而居,要想团结族人,消弭争端,没有比经常祭天祭祖,强调血缘纽带更高明的方法了——对于这一点,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了。

他提倡做人要敦厚真诚,并在天下大力表彰那些忠臣义士。因此那时的整个社会都尊崇有德之人,国家也尽力报偿有功之臣(崇德报功)。

由于武王修治自身,同时强调教化,委任得人,刚刚开国的大周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只是各种更具体的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完善。

当此之时,天下四方许多国家、部落都慕义来朝——“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

譬如,居住在中国东北不咸山(长白山)一带的肃慎来贡“楛(户)矢石砮”,做的很是精致,武王异常珍爱。后来,当自己的大女儿太姬下嫁陈胡公妫满之时,武王把它赐给了太姬,因此此宝最后落到了陈国。

西方的旅国进献了一种大犬——獒(“狗四尺为獒”《尔雅》),武王非常喜欢,大概是经常逗弄它。太保召公奭看了,感到很不高兴。他为此特意上了一道谏章《旅獒》,规劝武王不要“玩物丧志”,告诉他“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君王不应以物为宝,而应以天下贤人为宝。武王听了,虽然舍不得那条大狗(兴许就是藏獒!),但人家说的乃是正理,也只好愉快地(?)接受了。

孔子褒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

——可见作为殷人的后代,伟大的孔夫子并没有狭隘的种族思想!

灭商后二年,由于过度辛劳,武王得了重病。

这时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太师姜尚、太保召公、太宰周公、司寇康叔、司空丹季等等王公大臣们,感到非常担心,他们虔诚地占卜,询问天意。

作为武王的爱弟,周公更是忧心。他私下里斋戒沐浴,祈祷上苍,为了给二哥消灾解难,甘愿豁出性命,以身代死。

他筑起三座祭坛,又在三坛的南方筑起一座台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台上,放好玉,拿着珪,向太王、王季、文王虔诚地祷告。

他说:“列位先祖啊,你们的长孙姬发,现在忽然得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十分凶险。假如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有为上帝助祭的职责,需要人手,那就用我姬旦来代替姬发吧!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够很好地侍奉鬼神。你们的长孙姬发不如我多材多艺(脾气也不太好),难以侍奉鬼神。

他刚刚被上帝任命,就迅速占领了天下,这就说明姬发他能够安定你们的子孙——天下万邦的贵族、百姓看到姬发无不感到敬畏!

唉!不丧失上帝降给我们周邦的神圣使命,我们的历代先王就可以永远有所归依,永远享受祭品了。

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假如你们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就拿着璧、珪回去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能允准,那我就收回璧珪,也不敢再请了!”

于是,卜问了三龟,都是吉兆。打开锁钥,对照查看占卜秘籍,也都吉利。周公说:“根据龟兆,大王的病将不会有什么危险了。三位先王已经告诉我,我大周朝的国运是很长久的。现在,我只期待三位先王,能够尽快把我招到天上去(以代替二哥)。”

周公回去,史官把周公祷告的册书保存在金属装饰的匣子里。

第二天,武王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但不久,武王又得了重病,最终还是与世长辞了。

今人推算:武王崩驾于公元前1043年,(受命十四年)终年五十四岁。

武王死后葬于毕原,陪伴在他的父亲文王身旁。

他的妻子是太公之女,治乱之臣十人中唯一的女性邑姜,死后被奉为圣母。

武王遗有五子,除了姬诵继位为成王外,尚有邘叔、唐叔、应侯、韩侯。

武王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是著名的演说家,也能写诗。

他雄材伟略,目光远大,思虑周详,行事果断,外加一表堂堂,口才便给——具有杰出的个人魅力,因此深受臣民爱戴。

他出色地完成了上天交付给他的神圣使命——拯天下黎民百姓出水火,而置之衽席之上。

他继承了文王的伟大事业,高举吊民伐罪的正义旗帜。一声令下,天下诸侯,风聚云屯,如响应声,一戎衣而天下定,使万姓昭苏,天地重光。

他深体上天好生之德,宅心仁厚,罪人不孥,剿灭暴君殷纣而复立其子武庚,以存商祀。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运最长的一个王朝,礼乐春秋八百载,影响极其深远。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天子”!

武王这一世身体上的业力很少,因此他的逝世是很突然的,几乎没有一丝痛苦。

他的神识与肉身倏然分离,兀兀腾腾,向上浮起,忽然感到无比的轻松,无限的自在——如茧之化蝶,如鸟之出笼。

还来不及俯瞰王宫中亲人们的捶胸顿足,倾听他们的哀哭(武王这时必定会感到有点可笑),他就看见半空中有大批的神灵,成千上万的仙女正站在云端,侍立恭候,一时天香飘渺、天乐动地,霞光紫雾、漫天极地。在众神的簇拥下,武王骑上一匹雄骏的天马,一迳向天界飞去。

他很快就与文王见了面,他们恢复了好朋友的身份。两人连日畅谈,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上天对于祖龙在本次人类中的第一次轮转,评价极高——唯一美中不足的白璧微瑕乃是:武王太过仁慈,没有能够干净彻底地消除殷顽的叛乱隐患。但这主要也是因为上天召回武王过早的缘故——再给天子几年时间,相信这个问题必定能够得到解决,所以严格说来,也并不能算是武王的失误。

——最后算来算去,上天给武王打的几乎是个满分。

当然,从根本上说,上天的安排是极其精密的(天脑有如一台超高级的计算机!)。让武王壮年回天,也是为了给周公一个机会,树立威德,要不人家岂不是白白下去一趟?

——对于祖龙来说,则基本已无此需要。

谈到灵魂出窍,生死轮回,某些已经被洗成脑残的蠢人又要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迷信”二字不由自主,浮现心头。

其实对于生死轮回,伟大的东方宗教——佛教、道教、印度教、耆那教等等早已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得出了确定的结论。

中国古籍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很多,俯拾即是。

由于全球各地经常有关于生命轮回的实例出现,西方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在最近几十年也开始密切关注此事。

上个世纪出版的这方面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美国学者的《东西方轮回事迹汇编》,维吉尼亚大学史蒂文森博士的《二十个有关轮回转世的事实》等等。

以前,印度大学的周祥光教授曾经专门调查此事,他说:“此类轮回转生事情在印度发生甚多,不胜枚举。”印度德里的“香姬·德比事件”即曾引起巨大的轰动。

此外上个世纪发生在土耳其的“阿比事件”,发生在中国的“田三牛事件”(他没被洗脑,刚出娘胎就能说话),发生在西德的美国肯尼迪总统转世事件等等,皆哄传一时。

古今中外,这类事例非常之多,细心的网友完全可以自己查找。

研究轮回,东方多用禅定开发出来的特异能力。

西方人基本不懂修炼,因此更多是使用催眠术——成果也很丰富。

催眠师使用年龄退回技术,曾经使许多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前生经历——大部分都是准确无讹,已经用许多事实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