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登堡接着分析创世的伊甸园寓言:
“这些是他创造的天和地的诞生:那时耶和华上帝造了地和天”。——斯威登堡说:这里“天地的诞生”指的是属灵人的形成。在这里第一次主被称为“耶和华上帝”,而在此前,他仅仅被称为“上帝”。
“地里还没有田地的小树(灌木),田地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上帝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种土地。他让雾气从地升上来,灌溉了全部土地的表面”。——“田地的小树”和“田地的菜蔬”用来指外在人的产出,这些秘密曾经被掩藏极深。
在这里斯威登堡延续了斐洛的说法,他把属灵的人和属地的人区分开了。正如我们所说人是在灵界造好的,推入我们的空间时,敷上了一层分子的外衣。
“雨”和“雾气”表示内在人与外在人合而为一时,灵体如同水汽浸透了肉体。
“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形成了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那人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活人”。——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外在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是上帝给了人“灵”和生命。正如《约伯33:4》所说:“上帝的灵造了我,全能者的气给我生命”。
圣经中再三写耶和华从燔祭中“闻香味”,指的是上帝从中感受到了祭祀者的爱与信。而不是说上帝与凡人一样,喜欢吃什么烧烤。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栽种了一个园子在伊甸,把所成形的人放在那里”。——斯威登堡认为:“园子”指智性;“伊甸”指爱;“东方”指主上帝(犹太教徒就在圣殿前面朝东方祷告),因此“东方伊甸的园子”表示人的智性,源自上帝,通过爱注入了人体。我们每个人的里面都有源自上帝的生命,这生命使我们拥有了感知力。
“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土地里长起来∶看了可喜爱,做食品好吃;并且生命的树和善恶知识的树在园子中间”。——他认为,“树”指感知;“看了可喜爱的树”指关于真理的感知;“做食品好吃的树”指关于良善的感知;“生命树”指从上帝而来的爱和信;“善恶知识的树”则指源自感官的所谓信;“在园子中间”是指在人的意愿之中。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灌溉那园子,从那里分支、成了四道”。一条“从伊甸流出来的河”指从爱而来的智慧,“灌溉那园子”是赋与智力。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那里有金子。那地的金子很好∶那里有没药和缟玛瑙”。“比逊”指从爱而来的信——上帝就是爱,从上帝而来的信才是大智慧;“哈腓拉地”指思想园地;“金”指良善;“没药和缟玛瑙”指真理。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基训”指关于善与真的知识,它们是稍逊一筹的智慧。“古实地”亦指思想园地。地球上的“古实地”或埃塞俄比亚,富产黄金、宝石还有香料,就如同一块富产良善、真理、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园地。
“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就是向东流向亚述的河。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希底结河”指聪明。“亚述”指理性;“幼发拉底”则指是记问之学或者说从感官获得的知识,这些凡俗之人倍加推崇的学问处在最末端,微不足道。
概而言之,从上帝发出智慧,通过智慧发出聪明,由聪明到理性,再由理性获得记忆层面的知识,这就是认识的流程。
“耶和华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里,去耕种,去看守”。——“去耕种,去看守”指允许人去享受上帝赐下的所有上述这些东西。施洗约翰说得好:“一个人、若不是从天上给了他,他什么也不能得”。世俗之人却误以为智慧、聪明、理性和见识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于是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耶和华上帝吩咐那人,说∶‘园中各样树的,你都可以吃’;”——去“吃各样树的”是指由特异感知而明白真与善。远古之人拥有真知,他们与上帝和天使们交谈,也听从异象和梦境的指示,从无错谬。求知对他们而言乃是一桩极喜悦之事,如同身在乐园。可惜后来的人类退化了。只好以自己有限的感官知识来判断一切。错谬百出,惨不忍睹。
“只是那善恶知识树的,你却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你一定死”。——这些话表达的是:人可以藉着从上帝而来的特异感知去了解什么是真和善,而不要仅仅藉着感官和记忆层面的知识去探究神的奥秘,倘若如此,人就会被毁灭。
世俗蠢人常说:“如果不让我看见,或者是通过世间的知识,让我理解;我就不会相信有什么属灵的东西,就不会相信有什么永生”。人受他所设想的一些原则掌控,却不知道,这些原则往往是错误的。因为属灵和属天的事情不能用肉眼看见,也不能用想像推测。他终于变得越来越瞎,越来越蠢,最终堕入了地狱——这就是“吃那善恶知识的树的”果子的真正含义。
(近现代哲学家的绝大多数,说心里话,恐怕都属于斯威登堡在这里所描述的蠢货。他们设想出了许多错误的原则,却根本找不到通往上帝,通往天国的道路。)
空间是复合的,肉眼只能看到表相。斯威登堡所说,远古之人天眼未失,经常交通神明,死后皆复返天家,但后裔因贪欲而堕落,正确阐释了《创世记》的寓意。
佛经说大地初成,光音天上男女天人,飞行来此,散布各洲,贪食地味,渐渐身体粗重,失去神足,不能回天,其实也是一个寓言。——可惜佛教与基督教中,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之士居多,执象泥文,不知时变。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自不好;我要为他造个帮助与他一起。」”——古时的属天人(死后直接升入天国的人)在上帝的引领下生活,被称为“独自居住”,因为他们不会被恶念或恶灵侵扰。犹太教会被逐出列国,他们单独居住也是这个意思。术士巴兰曾作诗说:“我从高峰看他,从小山望他;这是一族独居之民、不自数列于万国之中!”(民数记23:9)。
远古教会的后裔不乐意独自居住——被上帝引领,却渴望堕落的自由,如此渴望的他已经是身在恶中了。但上帝也只能许可他。对尘世属肉体之人而言,他的自我就是他的全部,他经常设想倘若失去自我,他就会消亡。即便对属灵人而言,他的自我也有类似的显现。属天之人(譬如高层天使,菩萨和佛祖)则能看见并感知到,上帝是生命的全部,所以他从不渴求他的自我,他因此而享有了无尽的喜乐。
“永恒主上帝用泥土塑造了田地各样牲口、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给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有生命的活物,那就是那活物的名字。那人便给各样牲口和空中飞鸟跟田地各样走兽起了名;只是那人自己却没有遇见一个帮助与他一起”。——斯威登堡告诉我们:“牲口”指属天的喜爱;“空中的飞鸟”指属灵的喜爱;“带到那人面前,看他给叫什么”是让他知道它们的性质,“取名”指他知道它。名实相称,循名责实。在圣经中,“名”绝不仅仅是名字,更是性质;天国中任何一个名字,都指他的性质。但人仍然趋向他的自我,并开始轻视出于上帝的事情。此意用这句话表达:“没遇见一个帮助与他一起”。
“耶和华上帝使深睡临到那人,就睡了,耶和华上帝就取下了他的一条肋骨,又合上肋骨之处的肉”。——“深睡”指人的自恋状态,人活在他的自我之中。人执意如此,上帝也只好允许他,就像一个父亲对他的爱子。
一条“肋骨”指人的自我——有点活力、不过只是一丁点儿,从天上看人的自我,显现的样子就像一根骨头,没有生气、很是干枯。这样的自我对许多人而言,却是至爱。
事实上,人的自我,其自身是死的,没有人能从自己拥有任何生命,这些在精灵世界显现的极其清晰。——人的身体只是一个器官,所有活在他里面的生命都来自于上帝,惟独上帝才有他的自我。
(印度教要合于大我,佛家要入涅槃,耶稣基督要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俱是此意。——上帝要你绝对爱祂,为的是要让你获得至高的福益,无尽的喜乐,并不是需要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于是耶和华上帝从那人身上取下来的肋骨,他建造成一个女人,带她到那人跟前”。
——斯威登堡指出:每个人都知道女人并非由男人的肋骨造成。“肋骨”其实是指人的自我没有生机;“女人”则指被上帝赋予了生机的自我;“带她到那人跟前”指他的自我已被上帝允可。——教会的后裔不再盼望天国,他们开始趋向了自我,而人的自我就是恶的自身。
我清楚地看见,人的自我呈现在精灵界时,极其丑陋,如同魔鬼。然而人的自我若被上帝赋予生机,则美丽可爱,纯真无邪,看起来像赤裸的婴孩,有各样美丽的花环环绕,生活在钻石般的光芒中。他能感知全部的良善和真理,智慧且聪明,可以得到无法描绘的幸福。
“那人说∶「这个现在是我骨中之骨,我肉中之肉阿!因此她当称为妻子,因为她取自于人”。——“骨”指这个自我尚未被充分赋予生机,“肉”则指被赋予了生机的自我。
“因此一个人当离开他的父亲和母亲,同他的妻子胶结,他们会成为一个肉体。——“离开父亲和母亲”是从内在人退出;“同他的妻子胶结”是指内在人进入外在人之中。——远古教会的这些后裔仍是善的;但他们已经渴求活在自我中,主许可这些,且慈悲地将灵气注入。
远古之人,一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当他们的后裔成为外在人时,才取了多个妻子。远古之人婚姻中有真爱,衰退后的人则以娶妻数量更多为乐。
“他们都是赤裸,那人和他的妻子,不羞耻”。——他们的“赤裸,不羞耻”指他们是纯真的。纯真之人好似废除了自我,看小孩子就会知道,他们里面的恶和错不被掩盖,甚至令人喜爱。
没有一定程度的纯真,就不能进天国,正如主曾说:“容许小孩子来找我,别禁止他们了;因为上帝的国正是这样的人的”。在天国里,赤裸的婴孩代表纯真,不够纯真的天使则穿着发光的衣裳。——事实上,每一节的圣经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蛇比耶和华上帝所造的田间任何野兽更狡猾;他对女人说:「上帝真的说过:‘你们不可吃园中各样的树?’」”——“蛇”在这里指人的感官;因为蛇的生活靠近土地,而感官的事情贴近肉体。“田间的野兽”指外在人的各样喜爱;蛇说:“上帝真的说过:‘你们不可吃园中各样的树?’”指他们开始疑惑。——这里论及的话题是远古教会的第三个阶段。那时的人们开始不相信启示的事情,他们藉着可见的事物,依赖感官来推理,甚至不再听智者的言语,可惜属灵和属天之物,推理者不能见到。
古时,信感官胜过信启示的人也被称为“蛇”。如今却更糟糕,人不仅不信所有他未曾看到的事物,而且用古人未知的知识来确证他们的不信,使自己变成了瞎子。他们凭着感官、知识、哲学来断定属天的事物,否认精灵的存在。——哲学家们用自己都不怎么理解的专用术语来谈论精灵,争执不下,把它弄得很抽象,甚至声称精灵是思想,非常愚昧可笑。
“女人对蛇说∶「我们可以吃园中树的果子;但是园子中间的那棵树的果子,上帝说过∶‘你们不可以吃它,你们也不可摸它,免得你们会死。’」”——“园中树的果子”指由远古教会传给他们的良善与真理;“园子中间的那棵树的果子,他们不可以吃”指关于什么是真与善,人不可以向他自己学习;“不可摸它”是禁止他们自己思考信仰,或者靠凡俗知识思考信仰,因为这样会招致死亡。
生活在最远古年代的人与现代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天赋与天使的天赋不相上下;他们有爱,无所谓信。他们的后裔天赋不足,所以不再能从良善来识别真理,却要藉着真理来识别良善了。
上帝禁诫“吃知识树的果”,就是禁诫人们从感官事物和记问知识来学习属于信仰的东西。如果他们碰了知识树的果子,就会陷在恶中,收获“死亡”。
“蛇对女人说∶「你不一定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你们的眼睛就会被打开,你们就像上帝一样,晓得善恶。」”——他们吃了那树的果子,眼睛被打开,指倘若他们从属于感官和知识的事出发(也就是从自己)来检验信仰,就会误入歧途。视自己如同上帝。
终于,他们认为为上帝而活,只是一个幻想,良心也不过是一种想象之物——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智慧,坐井观天,妄自尊大。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好做食物,又悦人眼目,是满有吸引且给人聪明的树,她就取了那果子,吃了,并且也她给了与她一起的她的丈夫(或译:人),他吃了”。——“好作食物”指贪婪;“悦人眼目”,指幻想;“满有吸引且给人聪明”,指满足。“丈夫吃了”指理性的准许——这里是指远古教会的第四代(第四波)后裔,除非让他们看见,否则他们不愿相信任何启示。
什么是人的自我?人的自我就是所有的罪恶与错谬,他爱自己爱世界,不信上帝或圣言,自认为无法藉感官和记性知识来理解的事物肯定不存在。他们颠三倒四,错误地认识所有的事物。
——邪恶之事,他们视为良善;
良善之事,他们视为邪恶。
错谬之事,他们视为正确;
正确之事,他们视为错谬。
真实存在之事,他们认为虚无;
虚无之事,他们视为真实。
他们称恨为爱,黑暗为光明,称死为生,把一切颠倒殆尽,一头撞入了地狱。
“他们的眼睛都被打开了,他们就知道自己是赤裸的”。——他们的“眼被打开”表示开始自以为是;“知道他们是赤裸的”表示他们知道并承认他们自己不再纯真,而是身处罪恶之中。
“他们将无花果树的叶子缝在一起,为他们自己作围绕物”。——“将叶子缝在一起”指为他们自己找借口;“无花果树”指属世的良善;“作围绕物”指掩饰。——远古教会的这代后裔,仅仅拥有属世的良善,失去了纯真,他们开始弄虚作假,巧言令色。
“耶和华上帝的声音在园中有风的那日自行走动,那人和妻子掩藏他们自己在园子里的树木之中,躲避耶和华上帝的面”。——“耶和华上帝的声音在园中自行走动”表示一种内在的指示令他们感到害怕,所以在“在园子里的树木之中”他们掩藏自己,逃避良知。
“耶和华上帝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听见你的声音在园中,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自己。」”——内在指示、良心等等的来由,是值得掌握的:
人是由上帝藉着诸灵和天使们来支配的,灵与天使与他同在,这是个极大的真理。天使比人的感觉敏锐千百倍,哪怕人的思想的至为细微处,天使也能完全地感受到。
“他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我吩咐你不可吃那树的,莫非你吃了么?」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一起的那女人,她把那树的给了我,我就吃了。」耶和华上帝对那女人说∶「你为何这样做?」那女人说∶「那蛇诱骗了我,我就吃了。」”——人的理性容忍自身被其自我蒙蔽,对他而言这个自我更亲近。
古今所有教会都有一样的罪恶,那就是:他们不相信主或圣言,而只信他们自己的感官。因而他们并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也就没有爱邻舍,爱上帝。人人行贪欲及恶事,结果是全然的罪恶。
事实上,借由记性的知识来探究信仰的奥秘,如同骆驼穿针眼那样根本就不可能。人类的感性、记性知识及哲学决不能了解真相。时至今日,情形要比旧时恶劣得多。人们现在开始利用记性的知识来确证自己感官上的质疑,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其程度的黑暗。
“耶和华上帝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重于所有牲畜和田地的所有野兽。你必用肚腹行走,在你生活的所有日子,你必吃土”。——任何人都能看出,耶和华不会跟一条蛇说话,事实上那里并没有蛇,“蛇”表征感官方面,感官是他们堕落的原因。蛇受咒诅,用肚腹行走,表示他们的感官不再能向上去看天国的事物,而只能向下看那些属肉体的和属地的事物。
斯威登堡说:耶和华上帝或者主从不咒诅任何人。从不向任何人发怒,从不试探任何人,也从不惩罚任何人。上帝是慈爱、平安和良善的源泉。——《圣经》说耶和华上帝发怒、惩罚、试探,杀人、诅咒,都是为了让人们可以相信,主掌管和安排着宇宙的一切,甚至罪恶本身,以便进一步启迪他们。
“我要使你和女人之间有仇恨,你的种和她的种之间也必有仇恨;他必践踏你的头,你要挫伤他的脚跟”。——这是首个关于主降临的预言;此处的“蛇”指总体上所有的罪恶,特别指爱自己,憎恨邻舍和主上帝;“女人”意指教会;“践踏”指抑制;“脚跟”指最低级的属地事物,蛇将会将其“挫伤”。
在创世记此处描述的毒蛇,在启示录中被称为“大红龙”和“古蛇”,也称为“魔鬼和撒旦”——那里以及其它地方所说的“魔鬼”并非指任何特定的魔鬼,而是全体恶灵的总称,以及罪恶本身。
“对那女人,他说∶「我将大大增多你的苦楚和你的受孕;你必在苦楚中生子;你的顺从必归向你的人;他必管辖你。」”——“大大增多她的苦楚”表示争战,及争战引起的焦虑;“受孕”指各样的思想;“在苦楚中她生的子”指她因此产生的真理。
“对那人,他说∶「因你听了妻子的声音,吃了那树的、我吩咐你说∶「你不可吃它」的,土因你的缘故而受咒诅;你生活的所有日子必在巨大的苦楚中得吃土的。」”——“土地因你的缘故受咒诅”,“在巨大的苦楚中得吃土的”,表示他未来的生活状态将是悲惨的,直到那教会的末了,因为罪恶和恶灵在人间取得了掌控权。
“荆棘和蒺藜必向你生出,你也必吃田地的芳草”;——“荆棘和蒺藜”指诅咒和荒废;“你必吃田间的芳草”表示他生活的如同一只野兽。
“在你脸上的汗中,你吃饼,直到你返回土,因为出自土,你被取出;因为你是尘土,你必归回尘土。」”——“在脸上的汗中吃饼”表示不喜欢属天之事;“你返回土”指退回到外在人。“你是尘土,你必归回尘土”表示他是被判罪的和属地狱的。
——洪水之前、远古教会的最后一代,已经变得全然沉浸于感官的和肉体的事物,他们不再愿意去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上帝;后来的犹太人也是这样,他们不再承认属天事物的存在,只渴望属世的弥赛亚。
“那人称他的妻子名为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人”指属天之人;“妻子”作为首个教会、被称为“母”。这是惟一属天的教会,受主青睐,胜过其它教会。
“夏娃”这个词的意思是“生命”,代表当时的教会处在年青的花季,生机勃勃。
“耶和华上帝为那人和他的妻子作了皮衣,给他们穿了”——每个人都能意识耶和华上帝并未给他们作一件皮衣。这些话其实表示主上帝开始指导他们属灵和属地的良善,这种良善用“皮衣”表示。
“耶和华上帝说:「看哪,那人既变为像我们中间的一个,晓得善恶;现在恐怕他伸出手来,也摘取生命树的,吃了,就永远活着。」”——“耶和华上帝”开始用单数,接着用复数,原因是:它即表示主,同时表示天国。
“摘取生命树的吃”是指接受各样关于爱和信的事物。
圣经中谈论生死,并不是说人真会死,而是说他将活出一种死一样的生活。——有一个巨大奥秘从未向犹太人揭示:人在死后将继续生活,死亡完全是一种戏论。
“于是把那人赶逐出去,又安设基路伯由东面向伊甸园居住,剑的火焰自行旋转,来把守生命树的路”。——“赶逐那人出去”指剥夺他所有对于真理的理解。“安设基路伯在东边居住”指防止他得知信仰的任何奥秘;“基路伯”“剑的火焰自行旋转”表示疯狂的欲望和由此引发的信念。“把守生命树的路”,是为了防止他亵渎圣物。
人的第六和第七代后裔,因大洪水,全部被“赶逐了出伊甸园”,也就是说,被剥夺所有对于真理的直观,变得愚蠢、贪婪,不大像人了。
在另一个世界,被洪水灭亡的人现在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无法在精灵界容身,或者说他们不同意与其它精灵相处,而是生活在一个与其他地狱相分离的地狱之中,这个地狱在某座山下,他们常常拥有可怕的幻想及主张。
(依斯威登堡的意思推断:这些人很可能是变成了阿修罗。)
斯威登堡明确指出:亚当夏娃并不表示最先受造的人,而是表示最早的教会。《圣经》以天地的创造描述他们的新造和重生,以伊甸园种种描述他们的状态,以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描述他们的结局。
任何一位明智之人都能察觉或猜测到,《圣经》中关于亚当和他妻子的描述涉及到了属灵的意义。耶和华不会将两棵树放在园子里,其中一棵还是绊脚石。全人类因一个人的错误行为而受惩罚,并且这个错误的造成并非因为内心的邪恶,这样的观念与神性的公义相符吗?耶和华看到这些事情,为何不制止亚当去吃?为何不在蛇引诱他们之前将它扔进地底呢?事实上,这两棵树,一棵引向生、一棵引向死,代表人在属灵事务上的自由选择。——后世教会的“原罪”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看完他的解释,人们才终于知道,《圣经》具有何等的威力。
斯威登堡曾指出:
“宇宙万有源自上帝,祂是全部生命的源头。
上帝创造了属灵的天国世界,上帝的最大愿望是全体人类都能进入天国,变成天使,在那里藉着爱与智慧与神联结,永享至福。为此目的上帝创造了自然界。在地球上创造了各种宗教。”
斯威登堡认为(他是从灵界天使那里得知的):
《圣经》前十一章,即从“起初, 神创造天地”到伊甸园,到“该隐和亚伯”,到“亚当的后代”,到“挪亚大洪水的故事”,都是寓言,或者说是古人以对应写成的故事,用不着死扣字眼,捕风捉影。
其中,第十章到十一章:“闪、含、雅弗的后代”和“巴别塔的故事”由虚构和真实的历史揉合而成——挪亚及其后代虽非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却是古教会波及的各宗族的名字。该教会传播甚广,延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利比亚、埃及、腓利士、推罗、西顿及整个迦南,约旦河两侧(后来,叙利亚兴起了一种崇拜神的方式,传播甚广,尤其盛行于迦南,可称为第二古教会或希伯来教会)。
亚当的子孙象征远古教会传承和变化的情况,如塞特、以挪士、以诺、挪亚,就象征“内悟的不同程度”。具体而言,是象征直觉从细到粗,从明到暗的变化过程。
挪亚大洪水象征远古教会的终结。(但这些故事往往有某些原型,比如挪亚洪水,没有完全照文字记录的挪亚洪水发生,不表示该故事不可以某次洪水为原型。)
十一章,即上帝呼召亚伯兰之后,所记载的才大致是真实的历史。但也往往有内在寓意,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咬文嚼字。
斯威登堡被告知:
《创世记》所说的以诺(圣经中以诺的原型),与他的朋友们一起,从最早期人们的口述的传说中收集了关于对应的知识,并向他们的后裔传授。结果,这些关于对应的知识不仅在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得到传授,并且发展到了更远的地区,譬如说到希腊人那里变成了希腊神话。
摩西从遗失的古圣经中誊录了这些寓言,却被几乎所有后人误会曲解成了人类早期历史的实录,实在是悲催啊!
——“该隐和亚伯”、“亚当的后代”、“挪亚大洪水的故事”、“闪、含、雅弗的后代”、“巴别塔的故事”等等,我们就不再整理抄录了。
有兴趣阅读,愿意寻根究底的网友,可以自己上网去找。
如果《创世纪》前面各章不是寓言,它与科学就会发生严重冲突。譬如,全世界大约有一千五百万种动物,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仅昆虫可能就有1000万种,两栖类有2000余种,爬行类有3000余种,鸟类有9000种,兽类有4500多种(还有许多种动物未被发现,植物几十万种就别提啦)。——挪亚全家走遍地球,拼了老命,能捕捉多少种?
一条木船又能承载多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