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帝的教会和发展史

时间: 2025-05-05 22:36:48
A+ A- 关灯 听书

斯威登堡指出,上帝的教会分散在全宇宙,无际无边。所有按自己的信仰活在良善之中的人,都在上帝的教会之中。在地球上,主属灵的教会是“蒙召出来的会众”。或者手上有圣言(主的话,一般意义上可以指《圣经》),或者手上没有圣言;或者凭着理性的光照而知道有一位上帝,他们敬爱上帝并仁慈待人;或者对主上帝完全无知,仅仅出自本性追求良善,恺恻仁慈。——一个人在良善之中时,就是在敬拜和接受上帝,因为主与任何良善同在。

以此标准,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道家信徒,儒家人士……几乎所有信仰宗教的人士和所有不信仰宗教的善良人,包括一部分不可知论者、无神论者,都在上帝的教会之中。——很明显,主的教会在整个世界中到处都是。藉著这样的涵义广大的教会,教会外的人同样可以得到拯救。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上帝的理解不同,接受、敬畏一位上帝,并对邻人活出当有的爱,即已足够。没有一个在世界上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会被上天定罪,天国与所有善良者都有联结。所有在良善中生活的人组成了上帝在地上的国度,尽管他们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在神的眼里仍然是一,如同一个人。如果没有广义的教会在地上某处存在,人类就不能存活。当他们死后,无知者会被天使指导从而接受神性的真理。

一个教会,教义的完善与纯洁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人对真理的接收度。一个人对真理的理解有多少,上帝与他的联合就有多少。只有圣言被正确理解,并且有与教义相称的生命,那里才算是真教会。

显而易见,唯独信不能构成教会,真正的教义是爱的教义与信的教义相结合。仅有信没有爱,远远不够。没有爱的实践,一个人即便被所有人公认为是宗教信徒,在神的眼里他依然不是。相对于无知者,上帝反而会加倍厌恶他。

按教义去生活被称为有信仰。有教义而没有与教义相配的生活的地方就没有真教会。

人类,甚至那些教会之外的人,从主在地上的教会获得生命。原因在于:地上的全人类就像一个由各部位组成的身体,教会在这身体之中如同心脏。倘若不是通过这个心脏,上帝透过天界和精灵界与人类联结,输送能量,人类立刻就会死亡。——这条普通人看不见的能量暗线是一条生命线,至关重要。

所以从人被造开始地球上一直有教会存在,而且每当教会趋向灭亡时,总会有些余民被保留。主耶稣如果不降临世间,在犹太教会的瓦砾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基督教会,教导人类爱上帝并爱人如己,地上的全人类很快都会灭亡。——当时的人类比禽兽还坏。如果由着他自己,他会一头栽向自我毁灭并毁灭所有其它人。

若不是主向人类施怜悯,藉着天使将他与自己联结,人一刻也不能存活,可惜人类并不知道这一点。

就像在地上一样,天上也有一个教会;有圣言在那里,有宝殿,里面有传道者,有执事,有祭司……那里的所有天使都曾经是人,离开人世只不过是他们生命的继续而已。每人按他离世时所拥有的对真理和良善的喜爱程度,在天国,在爱和智慧里逐渐完全。

《启示录》以身穿日头、头戴十二星冠冕的妇人来形容天上的教会。除非在地上也有与之相对称的教会存在,天上的教会也不能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身子与影子(更深刻的原因斯威登堡在这一段没说)。由此可知,在地球上有教会是绝对必要的,尤其是那个能认识上帝的中心教会(现在是基督教)。

因此之故,在地球上,每当旧教会接近结束,一个新的教会就会兴起。除非有教会存在——其间有圣言,并藉圣言而认识上帝—世人就不能存活。如果没有圣言,没有关于主的知识,天国无法与人世联结,带着生命的神性真理就不能从上帝那里流向人类。

人不能与天国联结,与上帝联结,人就不是人,就只是一群野兽而已(既然他不是人,他就不配披上珍贵的人皮。神,包括天魔就会根据宇宙公义的法则销毁他——这是斯威登堡没有点到的),就会走向覆灭。

斯威登堡总结的四个教会概况如下:

远古教会时,人类最为纯洁,表里如一,由上帝亲手哺育。那个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以伊甸园来象征。

那时没有国家,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生活,族长即是地位最尊贵的人。斯威登堡认为,远古时代的人从不吃肉,纯以五谷、蔬菜、水果、动物的奶等食物为生。杀生食肉本身是对生命的亵渎,在远古人看来违背天地法则,残忍卑劣(佛家提倡素食,不杀生,与斯威登堡如出一辙。但远古人为了生存,狩猎食肉在所难免)。

远古人与洪水之后的人在大脑和身体的构造上是有差别的。远古人的心智是一个整体,他们直接看到神,看到天国,直接觉悟真善美。与后人相比,他们知识不多,但层次很高。

除此之外,斯威登堡还发现,洪水之后的人与之前的人在呼吸方式上大不相同。洪水之后的人进入天堂时会呼吸困难,心里难受。而远古人与天使一样,进入天堂如鱼得水,非常适应天堂的气场。远古教会中人也称天地之神为“耶和华”,此名表“我是我本是”、“自有永有者”的意思。

《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扰,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上古之人心息相依,绵绵密密,气息可以达到脚后跟。自然很容易入定,拥有种种神通。

在我们中国的传说中,最初天和地也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时到人间,凡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天上去。颛顼大帝“绝天地通”,命重、黎二人把守天地间的通道,改变了过去那种人神杂糅的局面。从此才人神分隔,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远古时代的人精通至为深奥的学问——对应学。耶稣降生,东方博士通过观测星象知道古人所预言的圣者已经降世,于是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献上礼物,应用的就是对应学原理。——“在中国传统学问中,周易、中医、相面都是对应学的具体体现”。

远古时代的人具有天眼天耳宿命通,能透过可见的事物看到其不可见的属性,知道宇宙与人体,自然界与灵界,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关系。

正如我们所说,宇宙是全息的,有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举个例子:量子力学实验表明,无论你将这两个粒子分开多远,它们之间都会有信息传递,无法摆脱相互纠缠,仿佛跨越了任何空间限制,这使量子力学几乎变得不可理解——爱因斯坦也只能把这种关联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地球上的第二个教会被称为古教会,盛行于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这是历史上的“白银时代”。

大洪水象征远古教会的终结,挪亚则象征“古教会”的兴起。此时,恶已进入人性当中,所以兴起的古教会不再具备前人的那种内悟和直觉。人性堕落后,为了避免人类永远灭亡,根据神的安排,人的意愿和理性分开了。因为若不将理性与意愿分开,理性必然完全服从恶欲,如此一来人就不可能再从恶中解脱出来。

(远古教会的下限斯威登堡估计的非常准确——在一万年或一万二千年前。正是地球上气温急升,冰川融化,海水暴涨的时期。显而易见,挪亚大洪水既象征人心不古、远古教会终结,也对应着真正的自然界大洪水。)

远古教会的特征是“内悟”,古教会的特征则是“良知”。内悟是直接觉悟真善美,良知是通过理性分辨真善美。这不是知识多寡的差别,而是悟性高低的差别,天堂也因此而分为不同的层次。

李世民的《赠萧瑀》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智者必怀仁”一句,就是告诉人们:通过理性人也可以达到良善,智可以间接地通向仁。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

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禀赋醇正,实行仁德便心安理得,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则远古教会是仁者的时代,古教会是智者的时代。

古教会的发展变化情况大致如下。旧约圣言特别提到的古教会有三,一为挪亚所象征,一为希伯所象征,一为后来的犹太教

挪亚所象征的古教会最是纯全无疵,事实上,每个教会起初都是如此。《圣经》说当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是表示在该教会传到的任何地方,虽然信仰的教义有所不同,但皆以仁爱为信仰的根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随着时间的流转,该教会也开始退化,其表现是许多人开始自我崇拜,意欲高人一等。“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即表示人骄傲虚荣之心的极度膨胀。

由于骄傲虚荣逐渐熏染人心,高人一等成为了人最大的欲望和追求。不顺从自己或自己家族的人被仇恨追逐,出于安全考虑,在地球上,家族逐渐组成了部落,部落又组成了国家,等级制度随之出现。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身份越尊贵,骄傲虚荣之心越能得到满足。

在远古时代,各家族分散居住,财富对他们来说仅限于生活必需品。他们顺应天时,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从牲畜、土地获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保障。后来,随着人性的退化,权欲的滋长,等级制度的出现,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必需品,开始了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人心一天天变得如野兽般残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开始屠宰动物,取其肉食。因为人心已堕落至此,肉食遂为神所允许,直至今日。

前面说过:挪亚及其后代并非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却是象征古教会所波及的各宗族的名字。该教会传播甚广,影响极大。

(事实上古教会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包括南北美洲和澳洲。中国先民都是古教会中人。)

洪水之后的古教会中人,对前人的传统依然尊重,虽然不及前人淳朴,但因对应学仍在流传,他们也知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各有其象征意义,所以他们的教义也纯由对应构成。——古教会的所有圣书皆由这种方式写成,后来,他们甚至将真实的历史掺入了其中。

比如,斯威登堡得知,旧约圣经中的《约伯记》就是以对应写成,只因它的对应未成整体,遂不属圣言当中的一卷(《约伯记》说: 神的众子侍立在耶和华面前,撒但也来在其中,只是一个寓言故事而已);所罗门的《雅歌》也是模仿这种方式写成;另外还有已经失传的《耶和华战记》和《预言集》(据说这些经文中涉及到了一种利用多维空间的方法和技术,上帝觉得不宜让后人掌握,所以让它们消失了)。

因着古教会的传布和古圣言的传承,很多民族流传着人类始祖和挪亚洪水的传说,也流传着将来必有圣者降临世界施行拯救的预言。

此外,古教会时期的文字也纯由对应,也就是照象征写成,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寓含深刻的道理,这是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每个人名、地名、字词,皆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古教会的所有圣书也都是由这种方式写成的。

(从古彝文、甲骨文的构成,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甲骨文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比隶变后不可索解的汉字更加科学。)

随着时间的流转,人的悟性逐渐退化,后人对前人熟知的象征和对应失去了认识,于是象征性的崇拜沦落成了偶像崇拜,或由于滥用对应,神通演变成了邪术。——迦南的各个民族皆盛行邪术,所以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摩西提前警告他们:“你到了 耶和华你的 神要赐给你的那地的时候,那些外族人可厌可恶的事,你不可学习去行。在你中间不可有人把自己的儿女献作火祭,也不可有占卜的、算命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念咒的、问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因为行这些事的,都是耶和华厌恶的”。

后来,在神的安排下,在叙利亚兴起了另一种崇拜神的方式,四处流传,尤其盛行于迦南。由于它是从希伯开始的,因此又称为“希伯来教会”。

该教会制订了许多典章,在高处、树林中、柱像前敬拜神。后来礼仪越来越多,最终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开始将祭祀置于重中之重。这在之前的古教会是闻所未闻的,洪水之前的远古教会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何曾预料后人竟会以屠宰牲畜的方式来敬拜神!——所当说明的是,圣言记载此前的该隐亚伯挪亚献祭,都是蕴含象征意义的虚构的故事,并非历史。

希伯来教会作为第二古教会,起初承认耶和华为独一的神,后来演变成了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从雅各的做法可知,承认长辈的神,又崇拜自己的神,乃是他们的风俗。耶和华对他们来说只是众神中的一位,而且是附带崇拜的。再后来,雅各的子孙在埃及经过几百年的时光,已完全丧失了希伯来人最初的信仰,遗忘了神的名字。所以当耶和华向摩西显现时,摩西问道:“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神回答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

祭祀是希伯来后期信仰的重中之重,并不合乎神的美意,为何神又在西奈山晓谕摩西以色列人设立祭司和祭祀的礼仪呢?——我们当知,以祭祀拜神的礼仪早已存在,在很多地方盛行,且被认为是至为神圣的。譬如当摩西到山顶面见神,尚未颁布诫命和律法之前,以色列人为自己铸了一只金牛犊,当作领他们出埃及的耶和华,并向他献祭。

——由于献祭拜神的礼仪被人们视为神圣,为了不破碎他们的信仰,神就通过摩西规范献祭的礼仪。从先知书显而易知,祭祀从来不是神所悦纳的:“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的燔祭不蒙悦纳,你们的平安祭我也不喜悦。”“我喜爱良善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耶利米书更明言神未曾设立祭祀——“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

由此显然, 神晓谕摩西的祭祀礼仪并非设立和制订,仅仅是允许和容忍,更重要的是加以规范和限制,因为被他们视为神圣的信仰不可能遽然获得扭转。

从历史书也显而易知,以为祭祀可以讨 神欢心,献得越多,越能获 神悦纳的愚昧观念始终存在,更惨无人道的是他们竟以自己的儿女为祭献给神。经文说:“他在耶和华殿的两院中为天上的万象筑坛,并使他的儿子经火,又观兆,用法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在欣嫩子谷烧香,用火焚烧他的儿女,行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驱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并在邱坛上、山冈上、各青翠树下献祭烧香。”——神只能对他们加以限制,一方面禁止他们在会幕和圣殿以外献祭,一方面禁止他们献人为祭。

犹太教是古教会的末端。

远古教会和古教会皆称天地之神为“耶和华”,此名表示“我是我本是”、“自有永有者”。后来,当教会越来越远离神,从实实在在变得虚有其表,直到沦为偶像崇拜后,大部分民族开始崇拜自己的神。一个统一的代表整个宇宙的灵体,被错误的理解成了一个个各霸一方,鸡争鹅斗的神魔。

对于唯一的真神,古人原有很多称呼,不同的称呼本来代表神不同的属性。后来随着教会的不断退化,每个称呼都被误解成了一位神,此外又加上了子虚乌有的很多神。最后,甚至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神。——伟大的一神论遂退化成了多神论甚至是泛神论,无神论。

希伯来民族保留了耶和华的名字,仍然称耶和华为神,这就与其它民族分别出来了。只是该教会后来也变成了偶像崇拜,于是 神就在亚伯拉罕的后裔当中兴起一个新的教会,恢复古教会的象征性崇拜,即后来的第三古教会犹太教会。不过该教会后来也完全丧失了教会的实质,从心里敌对善,只剩下了信仰的空壳。

(斯威登堡指出:所有以祭祀拜神的民族皆为希伯来民族的一部分,以色列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譬如从叙利亚来的先知巴兰不仅以祭祀拜神,而且同样称他的神为耶和华。)

以色列的先祖也堕落成了多神崇拜者,各有特别崇拜的神,这从圣言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译者因为不了解这一点,以为他们起初就以耶和华为独一之神,便将“我是神沙代(Shaddai,试炼之义)”、“雅各就指着他父亲以撒的神帕加(Pachad,威严之义)起誓”分别译为“我是全能的神”、“雅各就指着他父亲以撒所敬畏的神起誓”。——斯威登堡指出,按圣言记述的口气,仿佛他们从起初便认识耶和华,这是出于圣言灵义上的考虑,史实证明他们原是多神崇拜者。

约书亚曾经对众民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古时你们的列祖,就是亚伯拉罕拿鹤的父亲他拉,住在大河那边侍奉别神……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地侍奉他……亚伯拉罕年轻时也是偶像崇拜者,不识耶和华的名,而称他的神为“沙代”,这一点从旧约的历史记录中一样可知。

——概而言之,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并不认识耶和华。不认识耶和华,不是指不知道这个名号,而是指不知此名的含义,将他视为了众神中的一位。

古埃及人也曾经崇拜耶和华,因为古教会也传到了那里,象形文字无非就是象征性的文字。只可惜其后人滥用对应之道,使智慧之学沦落成了邪术,《出埃及记》中摩西与埃及术士斗法中就证明了这一点。

《圣经》的历史部分仍然含有多重意义,圣保罗解读《旧约》时曾明言:

“你们这愿意在律法以下的人,请告诉我,你们岂没有听见律法吗?因为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气生的;那自主之妇人生的,是凭着应许生的。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约是出于西奈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这夏甲二字是指着阿拉伯西奈山,与现在的耶路撒冷同类,因耶路撒冷和她的儿女都是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因为经上记着:不怀孕不生养的,你要欢乐;未曾经过产难的,你要高声欢呼;因为没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弟兄们,我们是凭着应许作儿女,如同以撒一样。”

以色列教会(大概始于公元前1200年)

第三个教会被称为以色列教会,从西乃山上上帝颁布诫命和律法开始,按摩西和众先知所写的圣言持续,因圣言被亵渎而终结。——主就是圣言的化身,来到世上的时候竟然被他们钉在了十字架上。

从本质上说,该教会不能称为教会,而只是教会的象征。

(此时对上帝的信仰已经传遍全球,神的教会也处处都是,但信仰的形式都不够纯粹。譬如,古代中国人对上帝的认识就相当模糊,也不大清楚祂是不是独一真神,老子孔子等圣哲对此亦无能为力。——由于人们对俗世的热爱、对肉体的欲望,他们大脑中司事理解的最高领域被关闭了。

上帝在雅各的后裔中建立起一个中心教会,告诉人类,除了上帝以外,没有别的神,就是在挽狂澜于既倒,正本清源。)

前面说过,古教会是象征性的教会。所谓象征性的教会,是指该教会以象征性的礼仪拜神,同时具备教会的实质,即信与爱,也就是真与善。而教会的象征,指该教会也有象征性的礼拜仪式,内在却缺乏教会的实质(徒有其表)。

比方说,古教会习惯在山上拜神,因为高山象征着神和神的爱。他们看到山,不是注意山,而是想到了上帝与上帝圣爱的伟大。在山上拜神,对他们的信仰是一种激励和提升。

又比方说,古教会在敬拜的地方放置许多柱像木偶,形状各异,或人形,或鱼形,或鸟状,或兽状。不同的生物对应不同的特质,这些形像对他们的信仰起到或提醒或警戒的作用,这才是象征性的教会。——而教会的象征只有表面的一套礼仪,丧失了灵里的实质。以色列人起初也在山上拜神,至于先人因何有此习俗,就浑然不知了。他们以为高山、树林及各种形像都是神圣的,于是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便产生了。

神在犹太人中建立教会,恢复象征性的崇拜,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它民族优越,只因他们更适合作教会的象征。

古教会普遍陷入了偶像崇拜,沾染了诸多恶俗。神定意兴起一个教会,维系天堂与人类的联结。

神如此拣选和预备,一方面,因为该民族有十分敬虔的外表,适合作教会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对象征和对应一无所知,也就不至于妄加滥用了。

斯威登堡说:

“只有在灵界与犹太人打过交道的人,才了解他们的妄念和欲望。神许我多次与他们交谈,以便了解他们的秉性。他们比任何人更贪爱虚荣和财富,比任何人更害怕丧失名声和利益。时至今日,他们依然视人低己一等,想方设法牟取财富。另外,他们也很羞怯。自古以来,这些就是犹太民族的秉性。所以他们比任何民族更能表现敬虔的外表,却缺乏敬虔的实质,这些妄念和欲望导致了他们的倔强和固执。圣言历史部的诸多记叙显明了这个事实。

受到惩罚以后,他们可比任何人表现得更加谦卑,可以整日俯伏在地,滚在灰尘之中;可以多日忧伤哭泣,身披麻布,扯碎衣服,头蒙灰尘;可以多日禁食,痛哭流涕,而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世俗的欲望,因为害怕丧失地位和财富。”

“对圣言内义一无所知的人以为犹太人是神所特选的,比其他民族更为优秀,他们自己也如此认为。更为甚者,连基督徒也如此认为,虽然他们知道犹太人是一个充满欲望、贪婪、仇恨和傲慢的民族。再者,他们轻视甚至厌恶圣言涉及良善、真理以及主的内义。基督徒以为犹太人是神所特选的,因为他们相信拣选和救恩纯粹在于神的慈悲,而不论人的行为如何,也就以为恶人和虔诚的善人一样,也可以被接入天堂。他们不知道神的拣选是普世的,凡生活良善的人皆为祂的选民。只要断离恶行,发愿行善,竭力顺从主的指引,逐步获得重生,主的慈悲就在他身上。

因为这个缘故,就连很多基督徒也相信犹太人将再蒙拣选,重归迦南。然而,这只是圣言表面的意思。”

(由于基督教大国的怜悯,二战后犹太人已经重归迦南,建立了新以色列,但他们并非再蒙上帝拣选者。说老实话,上帝不仅不喜欢犹太人,对他们更是相当的厌恶与轻蔑。

在下当初获知此事时曾经颇感震惊,《天佛圣经》对此有相当多的记述,我们以后还要涉及。)

下面从先知书引用几处经文,证明犹太人确实只有敬虔的外表,没有敬虔的实质。教会在完全世俗的人当中建立,既保证了通过象征性的拜神之礼在天堂与人类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结,又保证了他们不能对象征和对应妄加滥用。

耶和华说:“你们献上众多祭物,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不要再带没有意义的供物来了,烧献祭物的香气也是我厌恶的。我厌烦月朔、安息日和集会;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是我不能容忍的。你们的月朔和制定的节期,我心里恨恶;它们都成了我的重担,我已承担得不耐烦了。所以你们张开双手的时候,我必掩眼不看你们;即使你们多多祷告,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沾满血腥。你们要洗涤自己,洁净自己;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停止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指责残暴的人,替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以赛亚书)

“你们在禁食的日子,仍然追求自己喜欢作的事,欺压为你们作工的人。看哪!你们禁食,结果是吵闹和打架,用凶恶的拳头打人;你们不要像今天这样的禁食,使你们的声音可以听闻于天上。使人刻苦自己的日子,这样的禁食是我拣选的吗?难道只是叫人垂头像一根苇子,用麻布和炉灰铺在下面吗?你可以称这是禁食,为耶和华所悦纳的日子吗?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这样吗?不是要松开凶恶的锁链,解开轭上的绳索,使被压迫的获得自由,折断所有的轭吗?不是要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把流浪的穷困人接到你的家里,见到赤身露体的,给他衣服蔽体,不可逃避自己的骨肉而不顾恤吗?

这样,你的光就必突然发出,像黎明的曙光,你的伤口就必快快复原;你的公义就必行在你的前面,耶和华的荣耀要作你的后盾。那时,你求告,耶和华必应允;你呼求,他必说:“我在这里!”

“你若从你中间除掉欺压人的轭,除去指责人的指头和恶毒的言语,你的心若顾念饥饿的人,使困苦的人得到饱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升起来,你的幽暗必如日中天。耶和华必常常引导你,在干旱之地使你的心灵饱足,使你的骨头坚强有力;你必像有水源浇灌的园子,又像水流不绝的泉源。”(以赛亚书)

“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的神面前叩拜,当献上什么呢?我朝见他的时候,当献上燔祭,当献上一岁的牛犊吗?耶和华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为我的过犯,我可以献上我的长子吗?为我的罪恶,献上我亲生的孩子吗?世人哪!耶和华已经指示你什么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什么;无非是要你行公义,好怜悯,谦虚谨慎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

通过以上经文,犹太人徒有其表实无仁爱怜悯的事实跃然纸上了。神吩咐亚伯拉罕前往迦南,并应许他的后代将来承受那地,并非他们比其他民族优秀(事实恰恰相反),而仅仅因为他们最适合作教会的象征。迦南地也最适合作象征,因为远古教会曾在这里盛行,当地的所有名称,包括民族、城市、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古教会继承了这些传统,古圣言也包含许多象征性的名称。

为了教会的象征能在他们当中保存并延续下去,这些纯粹象征性的律法和典章是通过明文启示给他们的。每当他们严格遵守的时候,就能作为教会的象征。每当他们转向外邦的风俗,特别是崇拜别神的时候,就不能作为教会的象征。此时,神只有通过神迹、警告、惩罚、灾殃等各种外在的途径催逼他们回转。由此可见,他们的信仰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到耶稣降世的时候,犹太教已名存实亡了,终而将圣言的化身钉在了十字架上。

在《先知书》许多地方,因为以色列和犹太民族对圣经歪曲的理解,他们的教会被描写成全然毁坏、沦为虚无。

因为犹太民族拥有《圣经》,于是被主耶稣比作财主,穿着紫色细麻衣,每日奢华宴乐,却未从《圣经》中获得足够的真理和良善来施舍给贫困的、满身生疮的拉撒路。

——这个民族不仅未从圣经中获得任何真理,反而吸收了大量的错谬,最后他们不能看见任何真理,因为错谬不只使真理失色,甚至会涂抹并排挤真理。因着这个缘由,犹太人不承认主耶稣是弥赛亚,尽管全部的先知书都已预言祂的降临。

第四个教会是【基督徒教会】

这是在以色列教会走到尽头时,主上帝藉着传福音者和使徒们建立的。斯威登堡把这个教会划为两个时代,一个是从主耶稣那个时候到尼西亚会议,另一个从尼西亚会议到现今。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个教会还被裂分为三部分:希腊正教、罗马大公教和改革教,然而他们都被称为基督徒。

使徒在各地建立的教会无不以信和爱为特征。信是信主,爱是爱人。在信仰目标上,他们以耶稣为神的化身,以耶稣为救主。从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可知,他们奉耶稣的名施洗,奉耶稣的祷告,奉耶稣的传道:“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以弗所书);“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他感谢父神”(歌罗西书)。

实际生活上,他们照主留下的命令彼此相爱——“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教会建立初期,他们甚至凡物公用,互通有无——“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使徒行传)。简单的信仰,仁爱的生活,这是使徒教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