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列宁思想和斯大林主义

时间: 2025-05-06 11:21:10
A+ A- 关灯 听书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史学界进一步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的公式: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30年代末,在斯大林的亲自操作下,五阶段论变成了金科玉律,载入《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谁敢自出机杼,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必有杀身之祸。

作为第三国际的支部,中共及追随它的历史学家,如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侯外庐之流只能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这种理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颠倒黑白,张冠李戴,削足适履,指鹿为马,硬生生把中国历史塞入了五阶段论的乾坤袋里。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历史课本和学术书刊中,依然充斥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类的专业术语。

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不同,不存在一个高于一个,一个产生一个的情景。而且各国各地的生产方式,间错并出,杂然纷呈,用它来划分历史根本就不适宜。

上天为人类在地球上已经预埋了多种金属矿物。

我们依据生产力标准,用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信息时代、超能时代、灵系时代、双星联盟、大千世界联盟、银河联盟……等等来划分历史。

或者用从分散到统一的政治标准:游团、氏族部落(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酋邦、封建国家、大一统国家、洲际联邦,世界联邦来划分历史,显然更加科学的多。

酋邦是不平等的,已经分化为阶层的氏族社会,酋长职位渐渐脱离了族人民主推举,开始了私相授受甚至是变相世袭,正在向国家洎政治社会演进。我国夏朝以前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可以视为酋邦时代的历史遗迹。其演进的推动力除了生产力的进步,贸易的扩大,主要是大规模治水和征服战争。大体上,史籍中的三皇对应着氏族部落时期,而五帝对应着酋邦阶段。

五阶段论与中国历史根本对不上号。除了原始社会,在欧洲的所谓奴隶社会,中国是夏商周时的三代封建,中央与地方分权,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土地公有,不得转让(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角色,顺应社会需要应运而生,而不是像五方杂居,阶级对立突出的希腊等商业城邦,国家因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以仲裁者的形象出现。

黄现璠先生在《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中指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的名词,不是历史时代排列固定的先后的用语,不能将其等同于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形态”。

张广志先生在《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一文中认为:“……奴隶社会虽堪称五种社会形态之一,但它远不象其他社会形态那样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意义;对于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历史来说,继原始社会之后到来的并不是什么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并不是‘必经’的”!

从商鞅变法起,中国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可以任意买卖。劳动的主体是自由民,这些自由民可以当官,可以当皇帝,虽然有等级,却没有种姓;自秦始皇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纵横万里,如臂使指;比较之下,西欧是封建农奴社会,四分五裂,权力多元,但孕育着向民主法治社会的大突破。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后,中国因为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专制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变成了半专制半资本主义社会。1949年后,中国是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变成了权贵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与欧洲没有一次能对上卯。

19世纪末,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马克思的哲学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马克思的继承者们很快分化成了改良派与革命派。

改良派以爱德华·伯恩斯坦为中心,主张渐进式的改革,走议会道路,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伯恩斯坦后来被所谓正统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者斥之为修正主义的祖师爷,大加侮辱。

伯恩斯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我并不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动力”。“纯粹的唯物主义归根到底是唯心主义”。马克思的一个根本矛盾是:马克思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决定一切的根本基础,但却企图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干预经济制度,废止一种经济制度而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在过高估计革命暴力对于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力这一点上,它从来没有摆脱布朗基主义的见解。”“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愈自由,引起革命起义的动因也就愈会消失,而用暴力推翻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任命的政府是一种没有人会赞同的行动”。

伯恩斯坦认为,在已实行普选和议会制民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搞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

“在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在一切有可能的地方实践上都已站在议会工作、比例人民代表制和人民立法(这一切都是同专政相矛盾的)的立场上的这一时代,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词句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阶级专政却属于较低下的文化……只能看成是一种倒退,是政治上的返祖现象。”

伯恩斯坦指出,当时的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政党已经有了合法地位,当时的国家已制定工厂法,国家的许多措施已在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许多法规都在保护工人的福利。如果工人阶级在选举中能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议会席位,就可以制定更多的有利工人的法案,采取更多措施保障工人利益,使国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人们不可能指望资本主义制度在一次革命斗争中全部消灭,工人阶级应做好日常的、眼前的、一点一滴的工作,促进社会民主,促进经济改革,一步步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以渐进的改良的方式,逐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伯恩斯坦对马克思全盘公有制的荒谬设想意存轻蔑,他说:“人们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一切。”——这个最终目的指的就是生产资料的全盘公有制。

伯恩斯坦认为,剩余劳动即剥削的存在是一件经验的事实,不需要任何演绎的证明。“仅仅根据雇佣工人不能获得他的劳动和全部价值这一事实,是不能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出科学的论证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宣称最低生活费用是天然的工资;《共产党宣言》宣称现代工人的工资随着工业的进步每况愈下,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根本就不符合人们亲眼看到的事实。

“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会导致教条主义的理解,即似乎社会主义已经有了结论。“因此,我宁可用批判的社会主义这一名称”。——“不管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多大,他毕竟没有为这一理论作出最后的定论,他的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结论并不是普遍中肯,他关于发展的不少假设已经过时,因此,如果社会主义学说要想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就需要对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理论体系的许多论点进行修正”。——如果伯恩斯坦知道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还可以插入个人所有制,彻底消灭两极分化,他的理论也就最终完善了。

1917年2月,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成立了临时政府,组织了立宪会议即事实上的国民议会。至10月,列宁举兵暴动,推翻临时政府,解散了立宪会议。伯恩斯坦批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说:

“他们在一九一七年用武装力量解散了选举出来的、他们在其中占少数的国民议会,并且把俄国置于一个党的专政之下,他们就是由此而自己挑起了内战……”。

“布尔什维克…无限期地禁止普选权并用阶级选派代表权来代替普选权,但是这种阶级选派代表权并不给予全体无产阶级,而只给予居民中被挑选出来的若干部分和集团。”

“据说这个俄国应当依靠专政而直接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的一句话,专政被命名为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党的专政,这个党依靠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在一个顺利的时刻掌握了统治手段,借助征募来的近卫军和运用恐怖主义的措施而暴力地镇压了一切别的党派,不管它是否社会主义的。”

苏维埃俄国正在“培植官僚主义,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在国家和工业方面存在着这样多的官僚主义”。——伯恩斯坦死于1932年12月,没有看完各个共产国家制造的大饥荒、大清洗、终身制、世袭制、特权制、文字狱等无数人间悲剧,没有看到苏维埃俄国的最终崩溃。

伯恩斯坦和同道以及后继者们的理论,后来为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所奉行。今天世界上社会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执政时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就是伯恩斯坦理论的具体贯彻落实。其成就之辉煌,成效之显著,有目共睹,令人惊叹!

所谓“革命派”以列宁为中心,强调暴力革命,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党的核心作用,强调马克思的创教教主地位,强调本教教义对宇宙真理的彻底独占性,强调历代教主的法统一脉相承。在某国,某团体张口闭口动辄祭出的“XXXXX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XX”重要思想、XX发展观、四个XX”就是一例,仿佛《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的教主宝训,使人梦回往古,啼笑皆非。

作为第二代教主和握有国家政权的第一人,列宁对教义贡献很多,他认为:

一、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资本主义行将覆灭。列宁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二、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专制的社会主义可能在个别的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三、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这种工人和士兵直接民主,可以立法,可以派生行政机构的代表会议,可以取代资产阶级的议会。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被剥削者)利益的民主形式。

五、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高于无产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形式(工会、合作社、国家组织),它的使命是综合和指导这些组织的工作。

六、无产阶级专政只有通过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导力量的党才能实现;夺取政权,改造资本主义,唯一的依靠力量就是这个党。

七、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由一个党,由共产党来领导,才能成为完全的专政,共产党不和而且不应当和其他政党分掌领导权。

八、如果党内没有铁的纪律,无产阶级专政所担负的镇压剥削者以及把阶级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就不能实现。

九、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帮助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他们结成联盟。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

十、可以利用“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灵感来源。

列宁死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掌握了苏共大权。他提出“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推进苏联的重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苏联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以牺牲人权和居民生活水平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暂时实现了经济腾飞。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在1932年 - 1934年之间,造成了空前的大饥荒,饿死了上千万苏联民众。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苏联再次出现饥荒,约有100万 - 150万苏联人因此丧生。

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将个人凌驾于党和阶级之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也纷纷仿效,延安整风后的毛泽东即效仿斯大林在中共党内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崇拜和领袖独裁制度。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敌人不仅在国内国外,而且潜入了党内,斯大林以此为借口展开了疯狂的大清洗。从1920年到1953年,苏联约有2000万以上的人士遭到镇压,其中上百万人被处死,上千万人被关押、拷打或者送入劳改营(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对681692人的处决命令)。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由于饥饿、疾病、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沉重的劳动,无数人死在劳改营中。——斯大林给苏联历史留下了最恐怖、最黑暗的一页,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苏联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极权主义特征。这种体制以领袖为中心,控制一切。实行个人集权制,领袖终身制,指定接班制,等级授职制,官僚特权制,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控制选举制,使人民权利和民主法治荡然无存。

在对外关系上,斯大林与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强迫芬兰割让了卡累利阿等地,吞并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强逼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强迫中国放弃了外蒙古。1945年8月进入中国的苏联军队,劫夺了中国东北所有工厂的机器设备和大量其他物资,大肆抢劫、强奸,给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和妇女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伤害。

斯大林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的构想,建立的专制社会主义模式影响深远。他本人也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仿效榜样。

当然,斯大林有过也有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加速发展,对德国法西斯的成功抵抗,苏联居民福利制度的建立,也不能一概抹杀,需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马克思和列宁对于人类历史的分析,总体说起来,只能算是一得之见,瓮中观天,管窥蠡测。大都是些皮相之谈,浮光掠影,颇为肤浅,并且已经被事实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