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赢秦创业

时间: 2025-03-19 20:12:27 浏览:27
A+ A- 关灯 听书

正如科学家们断言:在四十几亿年的全部地史上,可能曾经有过多达400亿个物种在地球上生活过,今天地球上的四千万个物种,只是幸存下来的千分之一而已。

被创造与被毁灭——这就是地球生命的宿命。

本次人类是由祖龙、天慧(女娲)等高级生命创造出来的(“早在四万年以前,人类或者说智人终于出现了”《世界通史》)。

在非洲和近东投放之后,他们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迁徙。

也就是说,“人类既非一地起源,也非多地起源”。

狩猎采集生产方式使人类必须迁徙,而冰河期海平面下降,各大陆之间陆桥的裸露正好便利了人类大迁徙,仅仅一两万年,人类已经分布到了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上。

四大人种一开始就已出现,在上天的指引下,高加索人种分布到了欧洲、北非、东非、中亚、印度;尼格罗人种卜居于撒哈拉及其以南,印度,东南亚;蒙古利亚人种散布到东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人种迁徙至印度、东南亚、澳洲。

新人类的出现立即使“旧人类”相形见绌,在欧洲是克罗马农人对比尼安德特人,在东亚是山顶洞人、榆树、资阳、丽江、柳江、水洞沟、峙峪人PK以前的猿人(蓝田人、北京人)和所谓早期智人(丁村、长阳、马坝人)。

“旧人类”并非进化而来,但他们的创造者层次较低。

现代人的起源,是地球科学界所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他们仿佛从地底涌出。

“我们物种之来临,不是渐进过程的结果,而是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中突发的结果”(美国 刘易斯·宾福德)。

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拒绝把自然选择应用于人类,他认为人类如此聪明、如此特殊,“必然有超自然的干预”。

同意这种观点的西方科学家大有人在,在这一点上,我们永远不能指望中国的所谓“科学家”。

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认为:远古人类(包括尼人)能力低下,技术停滞,“在考古记录中,我们看不到像我们的心智能力那样的人的行为令人信服的证据。”

“只有到三万五千年前(这是某些欧洲现代人的出现时间)当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创新和随心所欲施加的规制才变得普遍。”

一旦现代人到来,“变化之大是令人眩晕的,以至于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理解可能还远远落后于实际,工具种类在一百种以上,工具首次成了艺术品”,各种装饰品出现了,洞壁绘画“表达出正像我们自己一样的精神世界”。

综合网上资料,我们看到,无数的发明出现了:

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已出现了骨器和角器;
在骨器制作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
发明了人工取火;
发明了弓箭;
发明了独木舟,渔网,投石器,投矛器,篮子,围网;

他们用流星索、镖枪、弓箭等新式武器狩猎野兽,用带有倒钩的渔镖捕鱼;
他们用鱼骨制成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他们用兽牙和贝壳做成装饰品来打扮自己。

复合工具开始出现了。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例如在木棒上装上石制的矛头而制成的矛,在木柄上装上石斧头的斧,石制的箭簇装在平直的树枝上制成箭,这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进步。这些长矛、石斧、弓箭,使人类狩猎的本领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部分晚期智人仍然住在山洞,一部分晚期智人已经盖起了茅屋。晚期智人不但安葬死者,他们还给死者带上装饰,为死者埋下一些石器,为的是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好好生活。晚期智人不但拥有复杂的思维,还有了最初的信仰。他们发明了早期艺术,克罗马农人的山洞里有大量艺术品,包括小件的雕刻品、浮雕以及各种动物的雕像,还有许多精美的动物岩画。从晚期智人开始,文明和文化的概念进入了历史的范畴,出现了宗教。

真正的人类和以前的所谓“人类”在外貌上、智力上迥然不同,因此继续使用“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这类带有暗示性的术语十分不宜(好像人们已经知道了现代人的来源似地),这正如某些人随意使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类带有暗示性的术语一样。

对于“究竟是技术变革决定制度变革,还是制度变革决定技术变革”,经过无数次的讨论,“现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与后者相互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并不存在“谁永远决定谁”这样机械的单向关系。

持续三万多年的原始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除了少数地区曾诞生“大西洲”那样的高度文明外,在欧亚非美澳大陆上,大抵都是由数十人组成的血亲团体在四处采集游猎。

首领基本上都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具有通灵能力的巫师来充任。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心,没有奢望,没有变化的观念,对生活极其满足(大量人类学材料可征)。

因为那时的人类没有私心、欲望淡薄,因此通灵能力很强,他们自然而然地相信“万物有灵”,在天书上他们被称为“天体平人”。

后世欧美人类学者对此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认为他们愚昧迷信,存在所谓“集体无意识”,因此把他们的时代贬称为“蒙昧时代”。

调查表明,原始人类的劳动时间很少,食物种类繁多,生活相当浪漫惬意——他们是自然之子,生活在上帝打造的伊甸园中。

但人类从当初的几千男女日益繁衍膨胀,没有人占据的自然食品库是越来越少了,随着冰河期结束,种植条件改善,人类不得不尝试短期定居,开始了他们早已知悉的栽植生涯。

短暂定居与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使得他们的另一项技艺,蓄养动物得以大规模展开(狗的家养应该早已实现)。

——人类被迫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

刀耕火种的土地需要长年休耕,这意味着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而农业生产的稳定收益又促使这一生产方式迅速传播。

进入东亚大陆的居民开始了稻、黍、稷、麦、菽、麻等作物的种植(“稷”即谷子、“黍”亦称黄米),开始了马、牛、羊、猪、狗、鸡、鸭、猫等动物的家养圈养——影响极其深远的农业革命开始了。

考古学者用一系列的“文化”来标示这种进步:磁山、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早期,氏族、部落星罗棋布,基本上互不统属。

农业社会的中期可以称为广义的“封建时代”,前期是部落联盟会议或部落联盟首领当权,号令天下,后期是父传子家天下的夏商周三朝。

农业社会的后期,自然是郡县制的帝国时代。

秦始皇帝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名鼎鼎的轩辕黄帝。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在黄帝之前早已有了“诸侯”,也早已有了天下共主,轩辕黄帝就是因为“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天下共主“神农氏弗能征”才忿然兴起,自己出头来匡正天下的。

为什么神农氏不能征讨?是因为神农氏世衰——这个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已经累世衰微,不再能号令天下了。

黄帝之前早就有了帝号,如《帝王世纪》即说“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

传说,神农氏以前还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等王天下的部落。各部落都是因为有了重大发明,或者改进了重大发明,才被四方推戴,立为天下共主的。

黄帝名轩辕,而“轩辕”本意是车,则有熊部落以制车技术而闻名也。

更靠前的史料肯定有,但太史公无从分辨,所以不敢写,我们显然不能因为司马迁从轩辕黄帝写起,就把中华文明的起始时间固定在那里。

黄帝并不是普通人,正是天神下界,星宿临凡。

《史记》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生下来就神奇灵异,在襁褓中就会言语,总而言之,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圣人。

这种人有没有?孔夫子说“有”,现在的绝大部分人说是“没有”——因为他们没有见过。

因为确实看见过,所以我也说有。

这就是俗话说,没有洗过脑的灵童,的确有,但极其罕见。

经过数十场大战,黄帝确立了自己的天下共主地位。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可证),故黄帝铸鼎荆山,鼎成而龙飞。

其后的帝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其实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一族仿佛成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第二位天子是他的孙子颛顼;
第三位天子是他的曾孙帝喾;
第四位是帝喾的儿子帝挚(少昊);
第五位则是帝挚的弟弟帝尧;
第六位帝舜,据说也是颛顼的玄孙。
第七位帝禹同样来自颛顼。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很多人认为五帝不同族,但去古玄远,依据后来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籍,这个问题也实在难以说清。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准备期,很可能存在过三个阶段:

一、天子之位在各个部落中传递;有德者,有力者居之;

二、只在黄帝部落,黄帝子孙中传递;

三、到了大禹干脆传给了嫡系子孙,是为父传子、家天下。

上古是民主社会,一步到位转入专制,似乎不大可能。

夏朝不用说了,商朝和周朝一样黄帝子孙。商朝始祖“契”出自“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同样出自“帝喾”,他们在法理上就是哥俩。只是“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而已。

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大秦还是出自黄帝,秦朝的始祖大业乃是颛顼的一个不知道第几代的孙女“女修”。有一天,她正在织布,因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下了儿子大业(与“简狄”生“契”雷同)。

所以中国最早的前四朝,夏商周秦君主在血缘上都是黄帝的后代。如果再扯上刘氏,大业的主要功绩就是传宗接代。

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赐给他黑色的旗旒(秦人尚黑之始)并祝福他子孙兴旺。

伯益又叫伯翳,柏翳,大费,为大舜主管调驯鸟兽,乃是当时的一品重臣。

大费生了两个儿子:大廉与若木,就是鸟俗氏与费氏。他们的子子孙孙在夏王朝的四百多年中,有时住在中原,有时住在夷狄地区,并没有显赫发达起来。

夏朝末君帝桀之时,费氏的子孙费昌开始崛起。因为有祖传的驯马驾车技术,费昌叛夏归商(反正在夏也混不出个样来),当上了商汤的御手,他为这位开国名君驾驶战车,大败夏桀于鸣条,成了殷商的开国功臣之一。

终商之世,嬴姓世世辅佐商王,显达者甚众,终于混成了诸侯。

譬如,大廉的玄孙中衍,就是商王太戊的御车夫,太戊并且赐女为妻。

中衍的玄孙中潏则出镇西戎,为殷商防守西部边疆。

中潏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体育健将蜚廉、恶来。飞廉善于奔跑,追影逐风;恶来孔武有力,拔山扛鼎。父子俩大受纣王器重,也都忠心耿耿,不顾黎民死活,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助纣为虐”。

周武王大军伐商,恶来血战疆场,虽有“手裂虎兕”之能,毕竟寡不敌众,“光荣”为主捐躯。

飞廉当时正在为纣王在北方采石,听到纣王自焚,儿子被杀,心痛如绞。他在霍太山立坛,向已经升天的主君报告使命完成,感得一口石棺,上有铭文曰:“帝令处父(飞廉别号)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处父至忠,国灭君死而不忘臣节,故天赐石棺,以光华其族”。

后来武庚起兵,周室内乱,飞廉及其族人参与叛乱,周公东征三年,追杀飞廉于东海之滨。
飞廉的家族被流放到了西垂,他们与早年留在西部边陲的嬴氏子孙又一次重新汇集。

作为叛臣家属,武王和周公是不会敕封他们的,这时的秦人只能作为黑五类,苟延残喘、忍气吞声。他们在甘肃的礼县、天水一带,与夷狄杂处,亦耕亦牧,坚忍雌伏。

飞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下了孟增,孟增开始有宠于周成王。

孟增之孙造父更是深受周穆王喜爱,作为穆王的车夫,他曾经在穆王西巡,徐偃王作乱的生死关头,驾驭战车,一日千里,回兵平叛——留下了一段历史的传奇。

据说造父调驯的八骏名叫:绝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辉、超光、腾雾、挟翼。李商隐所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即咏此事。

论功行赏,穆天子把赵城封赐给造父,造父的这一支从此就以赵为姓,其后人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君。

恶来虽然早死,却留下了一个儿子女防,女防的后代非子也因为造父的援引,成了西周第八代天子孝王姬辟方的红人,孝王命令他在汧水渭水之间的地方,主管马政,为王室养马。

非子从小就喜欢养马驯兽这套玩意,十分精通。此时奉承王命,知道机会难得,百年不遇,自是尽心竭力,使出全身解数,起早贪黑,夙兴夜寐,与下属及马群在一起摸爬滚打。马匹因此繁衍众多,膘肥体壮。

孝王大喜,下旨裂土分封非子于秦(甘肃陇西,或曰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作为采邑,因为地土尚不足五十里,为附庸。孝王命令他接续嬴氏的祀统,号秦嬴。非子一跃而为卿大夫,秦人开始再一次崛起。

(注:或曰皋陶即大业,乃是颛顼之子,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是真的)

按《路史》等书记载,大业生皋陶,皋陶生大费(伯益),与司马迁所记不同。

“夏禹继承舜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伯益和他的父亲皋陶都深受夏禹的亲信,夏禹先打算禅让于皋陶,恰巧皋陶死了。于是,夏禹又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王位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

秦嬴生下了秦侯,秦侯生下了公伯,公伯生下了秦仲。

这时已经是周厉王时代,厉王无道,垄断山泽之利,压制言论自由,激起了人民起义,天下始乱。

西戎部落也乘机反叛,向东进攻,杀死了住在犬丘的大骆(非子老爸)一族。

周宣王即位后,即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

结果是不幸战殁。

秦仲留下了五个儿子,老大为庄公,宣王召来庄公五兄弟,授兵七千人,命令他们继续征讨西戎。

经过艰苦鏖战,终于将戎人暂时击溃。

宣王命令把秦地重新给予秦仲的后代,连同其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一起,封庄公为西垂大夫。

这时秦人开始拥有从犬丘到秦的一个狭长地带。

庄公死后,襄公继立。襄公七年春,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申侯、缯侯等与犬戎联兵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

襄公率兵勤王,竭力死战,立下了战功。平王立,襄公又与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等诸侯一起击败犬戎,护驾东迁。

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东周时期,时为公元前七百七十年。

襄公勤王保驾,赤胆忠心,功昭日月,使周平王姬宜臼深为感动。平王颁旨,正式分封襄公为诸侯,下令说:戎狄无道,竟然侵占了我们赖以开国的老家岐、丰故地,秦人若能攻逐戎狄,即可拥有岐山以西的全部土地。

与秦人立誓,封赐爵位。

秦人于是正式开始建国,与诸侯互派使节来往,平起平坐。

获得了周天子的“产权证书”,秦襄公开始伐戎,他大概是率兵往回打——估计在西周末年戎狄的西进浪潮中,关中大半已经沦陷,包括秦人的老家。

苦战数年,襄公一直打到岐山脚下,最后就死在了那里。

从襄公起,秦人开始祭祀上帝,当时的人认为上帝是五位一体的神,称五方上帝。“秦襄公既候,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皋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大概是作坛于高山之下,祭坛上方下圆,在那里用牛羊马上祭。

这就是“礼乐废,诸侯恣行”的结果,因为在古代中国只有天子有祭祀上帝的资格,所谓“天子祠上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襄公擅自祭祀上帝,无疑不合礼法。

秦称天子后,又被认为是白帝之子,“吾子,白帝子也,今为赤帝子斩之”那句名言,就来自这里。

襄公死,其子文公继立。

文公四年,秦人在汧(千)渭交汇处建城居住。一天夜里,文公梦见一条黄蛇自天上垂下,蛇口止于鄜衍。询问高人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帝发出的征兆,您祭祀上帝吧。于是文公继续祭祀上帝。

文公十六年,再次率兵伐戎,戎人败逃,于是文公收罗留居当地的周遗民归自己统治。

渭水流域乃是昔日王畿,膏壤之地,虽经战乱,人口估计依然不会很少。文公裒民归秦,且在位五十年,犹如周文王,所以死后可能就因为而得谥为“文公”。

文公甚为仁义,他把岐山以东的土地上交给了朝廷。

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据说是一块有神凭依的神石。其神常来常去,宛如流星。

经过襄公、文公两代人的艰苦努力,秦人夺回了岐山以西大片土地。文公又收集流亡,使国力开始渐渐强盛起来。

但与中原大国比较,还是相去甚远,颇有不如,秦人的底子毕竟太薄。而且强敌环伺,形势并不乐观。

从文公开始,上天开始关注这个小国。

《天经》中曾有散花女神托梦给秦文公的记载。说是秦人创业之初,曾有一位秦公在位整整五十年,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自称是散花女神的神灵从天上徐徐降下,一边散花,一边舒开玉臂安抚自己,她说:嬴公不必忧虑,现在秦国尚弱,但前程远大。数百年后,周武王的真身将投入到您的子孙之中,嬴秦必可席卷四方,一统天下。

文公醒来,寝室之中犹有异香,数日方散。他知道这是上天派人来通告自己,不禁喜泪纵横,老怀弥慰(这是在他晚年)。

“秦人将一统天下的说法”,从此在秦国历代嗣王之中开始秘密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