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公在位二十四年。去世后,他的儿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秦孝公继位登场,开始彻底扭转历史。
孝公初年,在黄河和殽山以东有六个强国,齐、楚、魏、燕、韩、赵,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
本来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晋国,分崩离析。
周王室已十分衰微,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彼此争杀吞并,都想一统江山。
秦国由于地处偏僻的雍州,很久不参加中原各国的诸侯盟会,诸侯们就象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国。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崩溃、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如同在印度那样,是由于铁得到采用”(斯塔夫理阿诺斯)。
“铁发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其实当时的中原同样森林茂密)。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施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生产率有了巨大增长,生产率增长又转过来促进贸易和工业,并最后使大部分经济商品化。货币在较早时候就已开始使用,通常以贝壳的形式出现。现在又出现了铜币,并日趋广泛地使用于各经济部门。在经济商品化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商人和匠人的阶级。他们自由且富裕,因而不再象过去那样依靠封建主;相反,他们组成新的货币贵族,并很快向封建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象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夏商周三代虽然号称“青铜时代”,但是青铜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制造武器,制造手工业工具,历年出土的青铜农具虽有锄、铲等,但数量不多,这说明在农业生产中基本的生产工具还是石器、木器、骨器。
铁器与牛耕对生产力提高的作用,何止十倍?
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空前提高,人口急剧膨胀。没有封地的士人,逐步富裕起来的平民越来越多,他们迫切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孝公求得天下奇才公孙鞅(卫鞅),于公元前356年即秦孝公六年开始变法。变法主要内容如下:
一、废井田、开阡陌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三、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这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四、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五、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六、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七、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改写网上内容)。
商君之法有许多进步内容,也搀杂着一些糟粕。
商鞅变法极大地激发了秦人的生产热情和战争热情,短短几年,秦国已经是国富兵强。秦军变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虎狼之师”。——制度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
孝公十二年,秦人徙都咸阳;
十九年,天子承认秦为霸主;
二十年,天下诸侯都来祝贺,嬴秦一跃而为一等强国。
秦既整军经武、军力大盛,立即就对山东六国展开了凌厉的进攻。
孝公之世,秦军多次大败魏军,号称战国第一霸主的魏国被迫迁都大梁。
虽然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这个人,也算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天资刻薄、少恩寡义,他提倡赤裸裸的野兽政治、法西斯主义,虽济一时之用,终非久远之计。其“车裂以徇,杀身灭族”,正是他的因果报应。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秦之骤兴也以商君,秦之骤亡也亦以商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法家学说只可用于兵争剧烈之急世。一时权宜而已,岂能行之久远?
天下大定之后,还是要行儒家宽缓之政。
孝公在位二十四年而亡,其子惠文王登立。
利用蒸蒸日上的强大国力,惠文王东伐西讨,南征北战,挥戈四向,所向披靡。
向东,迫使魏国交出河西之地,且进军河东,连占数城,据有黄河天险与函谷雄关,从此秦军进可攻退可守,占尽地利。
向北,迫使魏献出上郡十五县(亦在黄河西)。
向西,(西北)迫使义渠戎人称臣。
向南,攻灭巴蜀,取楚国汉中之地。
惠文王于十三年正式称王(公元前325年),他用张仪为相,破六国合纵,虎踞西土,凭陵天下。
惠文王死,秦武王登立,仅仅在位四年(前310年—前307年),就因为演习举鼎,不慎砸折了自己大腿,不治身亡。
武王死,异母弟嬴稷立,年纪为一十九岁。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
他是由舅舅魏冉扶立的,母亲是女强人宣太后。她曾以自己的身体作诱饵,诱杀义渠王,使大秦尽有陇西、北地和全部上郡。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间,秦军斩杀敌首足有一百余万,几乎把山东六国彻底打残。
他死于前251年,仅仅四年后,嬴政登基(前246年)。
他的儿子、孙子显然都是过路财神,一转手,庞大的家业就转给了重孙。
昭襄王曾任用白起等名将,接连重创各国。
如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二十三年,秦与韩魏赵燕五国伐齐,一举把潜在的最可怕对手打得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二十七年,司马错攻下楚国黔中。
二十九年,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占领江汉地区。
四十七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杀死赵军四十余万。
四十八年,秦军占领太原、上党两郡之地。
五十一年,灭西周。
五十二年,九鼎入秦。
并且在中原的中心地带,数年攻下各国六十余城,置河内郡。
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经过孝公、惠王、昭王等人一百多年的努力,诸国尽弱,秦国独强,秦国一统天下席卷之势已成,胜利的果实即将落地。
昭襄王的儿子叫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
他的儿子称庄襄王,在位仅仅三年。
庄王用吕不韦为相,灭东周而不绝其祭祀。命将拓地到大梁,置三川郡。
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信陵君魏无忌率燕、赵、韩、楚、魏联军西向攻秦,秦军大败。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战,信陵君威震天下。
三年,庄襄王死,其子嬴政即位。
秦始皇帝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因为是正月出生,所以叫“政”,又因为母亲是赵姬,大概是为了安全起见,暂时随母亲姓赵。
他出生在一场大战之后——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坑杀投降的赵军四十万,连同战死的赵军,估计足足有五十万赵人被杀,赵国的青壮年一代基本上已丧失殆尽,首都邯郸城里,家家挂孝,户户哀哭。
秦军得理不让人,连续进攻赵军,一支大军竟包围了邯郸。
不幸的是,嬴政就出生在这战乱中的邯郸,更不幸的是,他的爸爸竟然是秦国派在赵国的人质——秦昭王的孙子嬴异人!
——说他出生在刀锋底下,绝对是一点都不假。
一个落魄王孙的儿子,一个敌国刀口下的婴儿,后来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睥睨一切的圣天子,一统天下的君王,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人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