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赵国灭亡

时间: 2025-03-19 21:40:58 浏览:26
A+ A- 关灯 听书

这一年,华阳太后去世。

嬴政把自己的这位祖母与爷爷孝文王合葬在寿陵。寿陵在哪里现在还没有答案,或许在咸阳原上?

在秦灭韩的前后,赵国代地发生罕见的强烈地震。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城邑、民居大部分被破坏,地上竟然裂开了一条一百三十步的大裂缝。地震一年后,赵国又遇上了多年未遇的大饥荒。民间谣言四起,说什么“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全国一片恐慌。

于是嬴政十八年,秦军暂时搁置了处于包围中的魏国,嬴政命令三路大军对赵国发起最后的总攻。

一路是老将王翦,率领上地(陕西绥德一带)秦军,攻克井陉,然后从北面向邯郸压来;
另一路由羌瘣统帅,攻打赵国东阳地区(井陉与邯郸之间)。

最后一路由杨端和率领,由河内出发,从南向北,直扑邯郸。

赵王迁命令李牧、司马尚率军抗击,硬是把秦军挡在了邯郸郊外。

李牧大概是战国时代全中国最优秀的将军,不仅曾聚歼匈奴十几万骑兵,而且善于以寡击众,多次打败占优势的秦军。秦国名将桓齮在李牧手下惨败后,竟然吓得跑到了燕国,当真是威名远震,令人望而生畏。

王翦虽然也是第一流的战将,而且军队远比对手多,但碰上李牧,也是一时之间,束手无策,战事在一年左右陷入僵持。

没想到,饿的半死不活的赵军竟然还在坚持,真是令人棘手。

实在没有办法,迟则生变,再耗下去秦军备不住要再一次重蹈覆辙。嬴政的统帅部只好祭出了最后一个法宝,玩起了阴招。

嬴政和李斯派人潜入了邯郸(看来邯郸还没有被彻底合围),拿出大量黄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是见钱眼开的开,看见黄金,什么国家不国家、社稷不社稷的,只当它是放屁。他立即跑到赵王面前,说起了李牧的坏话。

他告诉赵迁,听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啦。

赵迁的妈妈据说是邯郸一个下三滥的妓女,赵迁本人也是一个无才无德的昏君。听了郭开这几句谗言,竟然信以为真。他立即下令李牧和司马尚免职,代之以赵葱和颜聚。

大敌当前,国家危在旦夕,李牧拒不接受乱命。赵王迁竟然派人暗中把李牧逮捕处决了,司马尚也被废掉。

可怜一代名将,赵国的真正长城,几十万秦军都望而却步的伟大军事家,竟然死在赵王手上。
这种连小孩子都瞒不过的反间计,竟然宣告实施成功。

往下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大概是想再饿一饿赵军),秦军发起对邯郸的总攻,把赵葱打的大败,赵葱战死,赵王和颜聚逃到东阳被捕。赵国彻底毁灭。

只有公子赵嘉逃到了代地,自立为赵王,已经是萤火之光、癣疥之疾,不足虑矣。

嬴政命令在赵地设邯郸郡。

赵迁被嬴政安置到了湖北房陵(今湖北房县),远离了人世繁华,面对着碧水苍山,栖居于茅屋之中,徘徊于竹林之下。据说这个昏君后来竟有所省觉,有一天,他登山北望,慨然有感,于是作了一首《山水之讴》,来寄托亡国之痛、故园之思,诗曰: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
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
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这首诗倒也感情真挚,凄凉哀婉,据说闻者无不落泪。

可你早干什么去了?听谗言、杀李牧时,可曾想到今时今日?

赵王迁死后谥号定为“幽缪”,真是恰如其分。

正如前面所述,秦赵本是一家,都是嬴姓,是周穆王把赵城封赐给了造父,造父的这一支才开始以赵为氏、分枝散叶。

上古姓代表大的氏族部落集团,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当然后来都混为一谈了。

自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后。赵国先后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据估计人口在约300万—350万之间。

赵国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陕西省东北一隅。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暴增。赵国攻灭了中山,打败了林胡、楼烦,领土扩大到了内蒙古自治区。

赵人侠义尚武,士兵耐战、多善骑射,加上有廉颇、赵奢、李牧等超一流的将领,所以在战国七雄中,赵军可以说最为擅长运动战。

可惜赵国的改革,太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忽视了政治制度建设、也忽视了立国之本的农业。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散,这直接导致赵国在长年战争中粮草不足的现象屡屡出现。

政治不够清明,更导致了乐毅外流,廉颇出走,李牧被杀。

自毁长城,国破家亡,令人不胜惋惜。

按照程步先生的分析,从嬴政十一年,王翦攻赵,占领了阏与(山西和顺)橑阳、邺、安阳等九座城市之后。直到嬴政十九年平定赵国,整整用了八年时间。

“二十四岁的秦始皇青年时期派出王翦攻打赵国,直到三十二岁人到中年,仍然见不到平定赵国的胜利,年轻气盛的秦始皇如何能够容忍?”

“不知道王翦是怎么说服了二十四岁的秦始皇,让他相信急攻邯郸不能取胜?秦始皇又为什么相信了他的话,而拒绝其它自告奋勇请求出战的将军?这是一个谜。”

他猜测:或者是秦始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军事上不如王翦,所以在军事上尊重他的意见。

我们说:

谜底不是这样的,嬴政虽然没有亲自带过兵,但在军事上,也不一定真就不如王翦。

韩信没有带过兵,初出茅庐还不是照样打胜仗?

军事是一门科学,研究透了,甚至可以百战不殆、一战不败。

嬴政之所以放任王翦自作主张,是因为他与王翦在军事思想上,完全一致,那就是用兵持重。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

祖龙在天上学的就是阳性兵法,稳扎稳打、用兵持重,以政治为根、以练兵为干,惯于以大拙破大巧。

这与他思维缜密的性格有关。

王翦与嬴政在用兵思想上,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嬴政才有耐心让他跟赵国耗下去。

第观祖龙用兵,无论是周武王时期,还是嬴政时期,乃至诸葛武侯、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都是深根固蒂、计出万全,先为不可胜然后出师,故战胜攻取,鲜有败绩。

“阳性兵法”与“阴性兵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赵军善于运动战,李牧的运动战能力不是王翦可以比拟的。李牧久戍北边,擒灭戎狄部落甚众,靠的主要是运动战,这才能与流动性过剩的牧民们周旋,何况李牧麾下还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当年希魔麾下三杰——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都是擅长运动战的顶尖高手,如果希魔放手使用将领,允许他们大进大退、打运动战,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意,德军未必会输给苏俄。

希魔虑不及此,在二战中后期,硬是把二战中的机械化战争打成了一场一战式的阵地战,与几个大国死拼国力,焉有不败之理?

图/公元前228年 秦灭赵后形势图

前面秦灭韩是在前230年,而灭赵是在前228年——嬴政十九年。

此时的大秦国土已经囊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魏都大梁已成孤岛。

逃到代地的公子赵嘉,原来是赵悼襄王赵偃的嫡子,后来被废,改立其弟(子凭母贵)。这一次他逃到了代地(河北蔚县),收其余臣、残兵,与燕军合兵一处,据守在上谷,抵御秦军。

嬴政命令王翦屯兵于原中山境内,暂时休整,随时准备攻燕。

在大秦禁卫铁军的护卫下,嬴政驱车一千数百里,来到邯郸,故地重游,寻找童年的足迹。

望着整整阔别了二十三年的城市,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是他的诞生之地啊!

城池、街道、建筑、人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熟悉。

他恍惚间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那个战火连天,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

一打记事起,他就跟着母亲,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就像一只胆怯的小兔,随时都有被捕杀的可能。

那是怎么凄惨的九年啊,母子二人经常潜藏在贫民窟的破房荒宅中,忍饥挨冻、以泪洗面。

好一点的时候,也是受尽了赵人的侮辱喝骂,甚至拳打脚踢。如果没有外公家人的保护,母子二人早已死在了这座以繁华富庶闻名天下的邯郸城里。

当年的伤口早已痊愈,但心中的道道伤痕,却今生今世永远再也无法抹去。

如今我回来了,做为邯郸的主人,赵国的主人,整个天下的主人。身边是我的千军万马,脚下是赵国的全体臣民。

——必须实行正义的审判,有恩报恩,有怨报怨。

由于司马迁的反秦思想根深蒂固,总是选择性失明,我们仅仅看到了嬴政报仇的一面。

嬴政来到邯郸,属于是衣锦还乡,所以场面一定是极为隆重,高车驷马,出警入跸,修房铺道,地动山摇。

很可能有几十万秦军列队执戟,迎接自己的统帅。赵国全体臣民则由赵王带领,匍匐在他的脚下,哀哀求生。

他必然要下令寻找自己的母系亲人们,以及帮助过自己母子的人,或者给予重赏,或者封赐官爵。我怀疑后来的秦国大员贵族中,就有嬴政的母系亲属。

对于母家的仇敌,嬴政则怒火万丈,下令一律活埋坑杀。

坑杀是不是活埋?大部分人认为是。

程步先生认为:“坑杀”应该是介乎于“斩首”与“斩首弃市”之间的一种死刑刑种,就是杀死之后不许收尸入殓,草率坑埋”。

可能两种情况都有。

不管怎么说,那时的中国人还没有被庸俗化的佛教和庸俗化的儒教——宋明理学带坏,懂得大丈夫应该恩怨分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这才是正常的宇宙法则。

在《真秦始皇》中,有一问是:秦始皇该不该替母家复仇?

程步先生的意见是:完全应该。

他说:秦始皇这种以怨抱怨的做法,的确不符合中国人的所谓传统美德。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赞赏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赞赏韩信那种对泼皮无赖,有罪不罚,反而奖赏的变态美德。

西方人则讲究有罪必罚,西方人这么理解恶狗:过去我落魄你咬我,现在我得势你舔我,可是你还会去咬其他落魄的人,而且万一我再落魄,你还会咬我。

不同的罪与罚的观念,在历史上得到不同的结果。

西方人对纳粹是追杀到死,绝不宽恕;

国共两党则是放走绝大多数烧杀奸淫的日寇,不予追究(任由两千万冤魂夜夜啼哭、无法转生)。

结果是,德国人认罪伏法,发誓永不再犯;日本人却根本不承认有什么南京大屠杀,不道歉,不赔偿,参拜战犯,再次武装,甚至腆着老脸,把自己打扮成了战争受害者。

“历史难道没有公道?

不惩罚罪犯,罪犯不会因此感恩戴德,不惩罚罪犯,就是鼓励犯罪,就是对善良人的犯罪!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对蒙冤祖宗的背叛!”

看在同根同祖的面子上,嬴政没有追究赵王,没有追究赵国的朝臣,更没有纵兵烧杀邯郸,奸淫赵国妇女。

虽然没有明文,但可以猜测的是:

嬴政接下来是与将军们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抚恤伤员,掩埋死者,调拨粮食,赈济邯郸城里的饥民。

然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休整军队,恢复生产。

最后是推行秦国完整严密的法律制度,重建官吏系统,依法治国。

嬴政是天生的政治家,非常好学,十分勤政。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发扬民主(封建时代各国都比较民主),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所以各种军政要务处理起来井井有条。

他没有沿原路回国都。而是掉转马头,进入了山西高原,视察太原郡的山川形势,晋俗晋风。西周正统礼教遗存,农业生产情况。然后西渡黄河,视察秦国最北部的上郡边防,长城一线,准备在统一中国后,对匈奴下手。

沿着河西的崎岖山路回到咸阳时,估计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

他一定把报恩报仇的情形讲给自己的母亲听了,从邯郸抵达的亲眷们估计也早已到达咸阳宫中。太后赵氏当时已经五十岁左右,曾经绝世的容颜已经是美色淡褪、白发缕缕。她看着自己举世无双的儿子,是那样的威武强健,雄姿英发,自己的家眷终于再次团聚,自己早年的冤仇已经得报,心中一定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就在这一年,嬴政的母亲赵氏去世了,嬴政用最高等的礼制,把母亲的灵柩运到了芷阳,与死去的父亲庄襄王合葬。

秦庄襄王陵也叫阳陵,里面埋着秦始皇帝的父亲庄襄王和生母帝太后。

后来嬴政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父为太上皇。

据说:“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可能就是秦庄襄王陵,其地也在芷阳辖区内。

但是自1986年在临潼发现秦东陵后,经考古部门钻探研究,认为秦庄襄王墓当在临潼的秦东陵四号陵园。

——不知道上面的两种说法哪一个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