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逻辑学、天体论和伦理学

时间: 2025-05-01 22:53:30
A+ A- 关灯 听书

亚里士多德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哲学(当时的哲学范围广大),认为实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世界由土、水、火、气、以太五大元素构成。

“真空”不能存在,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物体运动需要推动,“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

伯特兰·罗素对此的评价是:“他的学说乃是一种常识上的偏见而加以学究式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白光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

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猜出了生物应该有遗传程序(他叫它“造型因素”)。

他不相信进化,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而知识起源于感觉。

他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

他在《天体篇》里从三个角度对此加以论证:

1、月食时分界线总是凸的,皆因月食由地球介入而生,分界线形状由地球表面决定,由此可知地球是球形的;

2、夜间从北向南或从南向北走,会看见有的星星从前方地平线升起,另一些星星却在后方地平线下消失;

3、船靠近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而远离时正好相反。

“如果地球不是球形的,那么月食时就不会显示出弓形的暗影……

如果月食是由于地球处于日月之间的位置,那么暗影的形状必定是因地球的圆周而造成的,因而地球必定是圆形的。

观察星星也表明,地球不仅是球形的,而且也不很大,因为只要我们向南或向北稍微改变我们的位置,就会显著地改变地平圈的圆周,以致我们头上的星星也会大大改变它们的位置……

某些星星,在埃及和塞浦路斯附近可以看见,在较北边的地方则看不见,而在北方国家连续可见的星星,在其他国家就可以观察到沉落。这就证明,地球不仅是球形的,而且地球的圆周也不大,因为要不然,位置的细微变化不可能引起这样直接的结果”。

——真是视野开阔,思维缜密,令人惊叹不已,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深邃透辟。

霍金说:“亚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40000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数值的两倍”。——似乎倾向于贬低亚里士多德;但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数值可以换算成39,350公里,与地球赤道周长 40075公里相差无几,极其准确。

亚里士多德甚至预言了工业革命的来临:

“如果每个机器都能制造其各自的零件,服从人类的指令和计划……如果梭子会自己来回飞动、如果弦拨会自己弹奏竖琴,完全不需人手操控,工头将不再需要领导工人,奴隶主也不再需要指挥奴隶了。”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一书很出名,他认为:

伦理知识并非一种“精确的”知识,伦理是一种实践的学科而非只是理论性的。

譬如一个人若要成为“好人”,便不能只研究美德为何,而是要亲身实践美德。

“至善”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本身则是最终的至善形式。一个人去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就会快乐。

他将人类划分为四种等级:

道德的自制的不自制的、以及邪恶的。

认为找出事物的平衡点,是找出幸福的关键。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个平衡点就是“中庸之道”,奉行“中庸之道”可以让一个人活的健康、快乐。

养成好的习惯非常重要,除了一般的正义,对于犯罪或非正义行为施加惩罚也是正义。——都相当正确。

而罗素的评价居然是: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着他那时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

“这部书投合了可尊敬的中年人的胃口,并且被他们用来,尤其是自从十七世纪以来,压抑青年们的热情与热诚。但是对于一个具有任何感情深厚的人,它却只能令人感到可憎”。——真是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