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伊壁鸠鲁伦理学

时间: 2025-05-02 22:38:59
A+ A- 关灯 听书

伊壁鸠鲁学派的重心,在其伦理学。

希腊化时期所有的哲学:伊壁鸠鲁派、怀疑派、斯多亚派、犬儒主义、新柏拉图主义……都把目光聚焦在伦理学,聚焦在“幸福”与“内心宁静”的追求上。

用伊壁鸠鲁的话说:

“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能够产生无止快乐的,乃是摆脱大遭难。这就是至善的本质。”(我们可以参考马克思墓碑上的铭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作为一个古代的“唯物论者”,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伦理学纲要》

他留下的第三封信,致梅瑙凯的信,就是他的《伦理学纲要》。原文如下:

“伊壁鸠鲁向梅瑙凯问好!

不要因为年轻就耽搁了学习哲学,也不要因为年纪大而感到学习哲学太累了。因为一个人在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说还没有到学习哲学的时候或是说时机已经错过的人,就等于在说在获得幸福上时机未到或已经错过一样。所以,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当学习哲学。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美好的经历而立即变得年轻;对于青年人,则可以由于不再对未来惧怕而变得成熟。我们要关注的是在一切实践中追求幸福,如果我们获得了它,我们就有了一切;如果尚未获得,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去获得它。

1、幸福的前提

我一直向你们谆谆嘱咐的事情,你们要去做,要明白它们是美好人生的基本原则。首先,要认识到神是不朽的和幸福的生物,正如关于神的通常观念所相信的那样;你不要把那些与不朽性和终极幸福性格格不入的事情归之于神。要用你的一切力量维护神的永恒幸福的观念。神是确实存在的,因为这一知识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它们不是大众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大众不知道在这件事上首尾一贯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虔敬的人不是否认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而是信奉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因为那些看法不是真实概念,只是错误的假设,比如他们认为神会给恶人带来最大的恶,会给好人带来最大的好处,因为神垂青自己的同类,喜欢与自己近似的人,而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视其为异己。

要习惯于相信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在感觉之中,而死亡是感觉的剥夺。只要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关,我们就能甚至享受生命的有死性一面——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无穷的时间,而是依靠消除对于永生不死的渴望。对于彻底地、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什么坏事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惧怕。那些说自己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因为其到来会使人伤心,而是在想到其将要到来时感到伤心的人,是十分愚蠢的。所有实际来临后不会使人烦恼的事情,在人们的事前展望中引起的悲伤也都是空洞不实的。所以,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既与活着的人无关,又与死去的人无关;因为对于生者,死还不存在;至于死者,他们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大众有的时候把死亡当成最大的坏事而拼命逃避,有的时候又选择死亡,把它看成生活中的悲惨遭遇的避难所。贤人既不苦苦求生,也不惧怕生活的终止。生活对于他既非一种障碍,死亡也不被他看成是一种恶。就像在食品当中,他不会只是选择更多数量的、而是选择更为令人愉快的。同样,贤人在采摘时间之果上,也不是挑选那些更长的时间,而是更加愉快的时刻。那些宣讲年轻人应当好好生活,老年人应当善终天年的人,是头脑简单的,这不仅是因为生活是有价值的,而且因为对好好生活和善终天年的关心与实践本来就是一回事。至于那些说最好不要出世到人间的人,那就更差劲了。这些人有诗云:

一旦出生了,就尽快进入冥府之门。

如果说这话的人当真相信这一看法,他为什么不立即结束生命?因为如果他一定要这么做,他立马就可以办到。如果他只是说说而已,那么他就蠢了,因为人们不再会相信他。

要记住:未来既不是完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也不是完全不受我们的把握。因此我们既不要绝对地相信未来一定会如此发生.也不要丧失希望,认为它一定不会如此发生。

2美好生活

要认识到:在各种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空虚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仅仅是自然的。在必要的欲望中,有的有助于幸福,有的有助于身体的摆脱痛苦,有的有助于维系生活本身。在所有这些中,正确无误的思考会把一切选择和规避都引向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既然这是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当我们获得这一切后,灵魂的所有风暴就平息了,人们就不再被匮乏所驱动而四处寻找其他什么“好事”来满足灵魂和身体。所以,只有当我们在缺少快乐就感到痛苦时,快乐才对我们有益处。当我们不再痛苦时,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快乐了。正是因为此,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又回同到决乐,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

正是因为快乐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我们不选择所有的快乐,反而放弃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的话。而且,我们认为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要好,尤其是当这些痛苦持续了长时间后带来更大快乐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从本性上讲都是人的内在的好,但是并不是都值得选择,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坏的,但并不都是应当规避的。主要是要互相比较和权衡,看它们是否带来便利,由此决定它们的取舍。有的时候我们把好当作坏,有的时候又把坏当成好。

我们认为独立于身外之物的自足是重大的好,但并不因此就只过拮据的生活。我们的意思是:当我们没有很多物品时,我们可以满足于少许的物品,因为我们真正相信:只有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才能最充分地享受奢侈的生活。一切自然的,都是容易获得的;一切难以获得的,都是空虚无价值的(不自然的)。素淡的饮食与奢侈的宴饮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只要由缺乏引起的痛苦被消除。面包与水可以带给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如果这个人正好处于饥渴之中的话。习惯于简单而非丰盛的饮食,就能给人带来健康,使人足以承担生活中的必要任务,使我们在偶尔遇上盛宴时能更好地对待,使我们不惧怕命运的遭际。

当我们说快乐是目的的时候,我们说的不是那些花费无度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的快乐。那些对我们的看法无知、反对或恶意歪曲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讲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快乐并不是无止境的宴饮狂欢,也不是享用美色,也不是大鱼大肉什么的或美味佳肴带来的享乐生活,而是运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发现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把导致灵魂最大恐惧的观念驱赶出去。

所有这一切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好”是明智。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学还更为可贵。一切其他的德性都是从理性中派生出来的。它教导人们:如果不是过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就无法过上愉快的生活;如果不是过一个愉快的生活,也不可能过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德性与快乐的生活一道生长,两者不可分离。

你认为谁能比这样的人更好呢?——这个人关于神有虔敬的观念,对于死毫不惧怕,他仔细思考过自然的目的,知道“好”的生活很容易获得;他知道坏事不会持续很久,强度也不会很大;他嘲笑被人们视为万物的主宰的东西——所谓命运。他认为有的事情由于必然性而发生,有的来自偶然性,有的是因为我们自己:他看到必然性消除了我们的责任,偶然性或运气则变化无常,而我们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一切批评和赞扬都必须与此关联。即使追随神话关于神的意见也比受自然哲学家的“命运”观念的奴役要好得多,前者至少还给人以一丝希望。如果我们敬拜神、祈求神,就有可能免遭灾难,而后者讲的必然性是无法向它祈求,使它发生任何改变的。再者,他也不像许多人那样认为偶然性或运气是一个神,因为神不会做混乱无序的事情;偶然性也不是事物的一个不确定的原因,因为偶然性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好事与坏事,让人生活得幸福,虽然大的坏事和好事可以开始于某种偶然事故。应当认为:运气不好但是智慧的人胜过幸运的蠢人,因为在行为中拥有正确的判断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也比借助偶然机遇成功的非理性的人要好。

你以及你的同道要日日夜夜思索这些道理以及相似的道理,这样,无论你是在醒着的时候还是在睡着的时候,就都不会感到烦恼,而是像神一样生活在人当中。因为一个生活在不朽的福祉中的人已经不再像有死的生物了。

《基本要道》

在《基本要道》中,伊壁鸠鲁说:

1、幸福和不朽的存在者(神)自己不多事,也不给别人带去操劳。因此他不会感到愤怒和偏爱,所有这些情绪都是软弱者才有的。

2、快乐增长的上限是所有的痛苦的除去。当快乐存在时,身体就没有痛苦,心灵也没有悲伤,或者二者都不会有。

8、没有任何快乐本身是坏的,但是某些享乐的事会带来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恼。

10、如果带来放荡快乐的东西真的能够解除内心对于天象的、死亡的和痛苦的恐惧,如果它们能够教导人明白欲望的界限,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出有什么指责他们的必要了,因为他们沉醉在一片快乐中,一点也不感到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悲伤(这些就是恶)。

11、如果天空中的怪异景象不会使我们惊恐,死亡不令我们烦恼,而且我们能够认识到痛苦和欲望是有界限的,我们就根本不需要自然科学了。

12、如果不清楚地认识整个自然,一个人就不能在最关键的事情上消除恐惧,就会生活在神话造成的惧怕中。所以,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话,就不能获得纯净的快乐。

13、如果我们害怕天上和地下的事情,或一般来说无限宇宙中的任何事情,那么我们即使获得了免除他人威胁的安全感,又有何益?

14、一个人如果获得了免除他人威胁的安全感,那么,在充分的支持和优裕财富的基础上,他可以获得远离人群而宁静独处的真正安全感。

15、自然的财富是有限度的和容易获得的,虚幻的意见所看重的财富却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把握。

16、厄运很少能击垮贤人,因为理性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一直指导他追求生活中真正重大的目标。

17、正义的人是心灵最为宁静的人;不正义的人心里充满了惊恐。

21、知道好的生活的限度的人,也知道由于匮乏而来的身体痛苦是容易消除的,完满的生活是容易达到的,所以他不需要那些必须通过苦苦争斗才能获得的东西。

26、那些没有满足也不会导致痛苦的欲望,就不是必要的。那样的欲求是容易去掉的;而且这类欲望的满足很难,或是满足后会带来伤害。

27、在智慧给整个一生的幸福带来的各种帮助中,最大的是获得友谊。

29、在所有的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的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有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而是由于虚幻的意见产生的。

39、那些知道如何最佳地防范外在威胁的人,能够尽量待人如己:如果他实在无法把有些人视为一体,至少也可以不视为异已;如果连这也做不到,他可以不和他们交往:只要方便,他就与他们保持距离。

40、那些最能够获得免除邻人威胁的安全的人,也是那些满怀信任与别人融洽相处的人。不过,尽管他们享受着充分的亲密友谊,当朋友中有人早逝时,他们也不会为之悲哭,好像这是什么值得悲痛的事情似的。”

《梵蒂冈馆藏格言集》

《梵蒂冈馆藏格言集》抄本是1888年发现的,其中的大部分格言被认为是从伊壁鸠鲁的书中摘抄出来的;有的可能是他的门徒如梅特洛多诺所写。

其中的一些格言浓缩了伊壁鸠鲁派的伦理思想,如:

14、我们只活一次,我们不能再次降生;从永恒的角度讲,我们必将不再存在。谁也无法控制明天,可是你却推延你的快乐。生活被拖延给浪费掉了;我们每一个人就在忙忙碌碌、无暇享乐中死去。

17、我们不能认为年轻人是幸福的,只能认为一生幸运的老年人是幸福的。身居高位的年轻人常常会受到命运的打击,被从正常的人生轨道中推出去;老年人已经到了最后的年龄,就像已经在港湾中下锚,手中已经确确实实地把握住了他过去只是期盼的成就,享受着幸福温馨的回忆(类似中国所谓,人生只看下半截)。

18、如果你减少观看、社交和性爱,那么爱欲就会消解。

21、我们决不能抵抗自然,而应当服从她。当我们满足必要的欲望和不会引起伤害的身体欲望的时候,当我们坚决地拒绝有害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满足自然的欲望。

25、如果用自然所确立的生活目的来衡量,那么贫穷就是巨富;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知限度,那么财富也意味着赤贫。

27、其他事业的收益总要等到艰难的工作完成后才能看到,但是在学习哲学中。快乐会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过程;因为快乐并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相反,学习和快乐一道前进。

30、有的人终其一生忙于给自己增加生活用品,却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领受了饮食,足够凡人享用的了(这一条好像来自宗教)。

33、肉身的呼喊催促我们避开饥渴和寒冷,谁能避开这些困扰并一直保持下去,其幸福将不亚于天神。

35、不要由于期望你所不拥有的东西而毁了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吧!你应该多想想:你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以前也是你只能期盼的东西。

44、一个把自己调整到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所需的贤人,能够更好地明白如何给予而不是索取——他找到了如此巨大的自足之宝藏。

45、研究自然并不会使人大话连篇或是炫耀公众所推崇的那些学识成就;它只会使人蔑视俗见、特立独行,为自己的德性而非外部财产的价值而骄傲。

46、让我们彻底赶走我们的坏习惯吧,就像它们是给我们造成了长久而巨大的灾难的坏人一样。

47、命运啊,我已经准备你的到来了,我也鼓起勇气抵抗你的所有各种秘密进攻了。我们不会当你的俘虏,也不会当其他环境压力的俘虏;当我们到了离别生活的时候.我们会看轻生命,看轻那些徒劳无益地想抓住它不放的人;我们将在离开生命的时候响亮地唱出宣布我们美好一生的凯旋之歌。

51、伊壁鸠鲁对一个年轻人说:

我从你的信中得知你的天性使你过分地沉溺于性爱,这么说吧,只要你不违反法律或社会习俗或干扰邻居或搞垮身体或花光钱财,你可以跟着天性走,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你几乎不可能不受到这当中起码一种问题的困扰:性爱从来也没有对谁有过什么好处;如果它不伤害一个人的话,已经是侥幸了!

53、我们不必忌妒任何人。好人不应该受到忌妒;至于坏人,他们越是发达,就越是在害他们自己。

55、我们应当这样来抚慰人们所遭受的不幸:幸福地回忆过去的好事,清楚地明白发生的事情是无法变更的。

58、我们应当从日常责任和政治事务的牢房中逃离出去。

59、肚子并不像大众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满足;真正难以满足的是关于口腹之欲难以餍足的错误信念。

61、人们觉得亲人的面容是最美好的景象,因为亲人之间的血缘使他们心灵相通;亲人面容的可爱,正是因为它揭示了这一亲缘一体性。

63、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不注意这个度的人所犯的错误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大。

65、向神祈求人自己可以办到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蠢事。

67、一个自由的人无法获得许多财产;因为如果不给暴众或君主当奴才的话,这是很难的事。但是,他时时都很富足,不缺生活必需品,如果他碰巧得到了许多财产,他可以轻松地散财,赢得大家的好感。

75、那句格言“盯着漫长一生的终点”显示出对于过去的幸福不够珍措。

78、高尚的人主要关心的是智慧和友谊;其中,前者对于此生有很大价值,后者对于一切时候都有好处。

81、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的欢乐。

——伊壁鸠鲁并不是口头哲学家,他时时在践行自己的哲学。据他的弟子说:伊壁鸠鲁生活中的温和与自足,和其他人比起来简直就像是一个传奇。

伊壁鸠鲁主张知足常乐:

他认为,奢侈的财富对于男人和女人毫无意义,就像水对于已经倒满水的杯子毫无意义一样。它们都是无用的和毫无必要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财富和捞到的东西那么多时,只要记作我们并不受这些欲望的干扰,也不会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当牛当马。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满足。

《贤人论》

第欧根尼·拉尔修写的《贤人论》载有伊壁鸠鲁的如下说法:

人之所以会伤害别人,或是出于仇恨,或是出于妒忌,或是由于轻蔑。贤人通过理性克服了所有这些情绪。

已经成为贤人的人,就再也不会变化成相反的性格了,他甚至不愿去伪装它。

贤人比其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到各种情绪,但是它们不会妨碍他的智慧。

贤人不惩罚仆人,而是对他们怜悯,而且还会宽恕那些有良心的仆人。

贤人不陷入爱情,也不关心死后的葬仪如何。他们认为爱情不是神送给人的礼物。性爱对人并没有好处;如果不受其伤害的话,那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贤人不会结婚生子,不过,如果为特殊的情势所迫,他们有时也会结婚。

贤人即使喝醉之后也不会发酒疯,即使眼睛瞎了也不会轻生。

贤人不投身政治。既不会去当僭主,也不会成为一个犬儒派,也不会当乞丐。

贤人会注意自己的财产和未来生活。贤人喜爱田园生活。

他会全力反抗命运,决不抛弃朋友。有的时候也会为朋友而死。

他对自己的名声的关注以不被别人轻视为限。

贤人也会摆上祷告用的偶像,但是对于自己的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无动于衷。

贤人会感谢纠正他的错误的人。他独断而非犹疑不定。

——伊壁鸠鲁派的贤人认为有两类幸福:

一类是最高的,是神的那种幸福,它十分完满,不可能再有任何添加;

另一类快乐的程度不确定,可以添加和减少。

只要在生命的路上,我们就应当努力使旅途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加好。

当我们到达终点时,我们应当保持宁静,心怀愉悦。

追随自己的导师,卢克莱修认为:爱情浪费钱财,导致身体虚亏。使人受制于妇人,忽略了责任和义务,败坏了名誉,实属徒劳无益。这些祸害还是由进行得很顺利的爱情所带来的;不幸且无助的爱情更是祸患无穷,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被爱情蛊惑,被欲火冲昏了头脑。

他认为诸神庄严肃穆,居所安宁祥和。那里既没有狂风暴雨,也没有严寒酷雪。总是万里无云,光辉遍洒。“大自然给诸神提供各种各样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什么东西来扰乱他们平和的心境”。那才是值得羡慕的生活。

卢克莱修反对目的论,他说:我们身上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我们能使用它而诞生的,相反,是诞生出来的东西创造了它的用途。“不要以为眼睛的明亮瞳孔是被造来让我们能看到面前的东西的;或者,以为腿和臀部联结起来并安放在脚上,乃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大步向前迈进;或者,手腕接在强硬的上臂上,指挥着两边的双手,乃是为了使我们能操持事务,以便存活上去。这一类解释以及其他那些人们所给出的解释,都是倒果为因,而且基于扭曲的推理之上。”——“我要一再强调:你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们会是为了其用途的目的被造出来的”。

《万物本性论》主要探究自然。可以说,伊壁鸠鲁学派的伦理学资料,目前尚存的,主要是以上这些。

伊壁鸠鲁伦理学有许多优长之处,也有不少缺点。

从正面看:

伊壁鸠鲁把人生的目标锁定为寻找快乐和追求幸福,认为快乐就是至善(他把快乐等同于幸福),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灵魂的安宁具有最高价值。但得到快乐离不开节制,克服欲望,深思熟虑,理性选择,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摆脱贪欲,摆脱外在束缚和肉体的奴役,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是相当正确,无可指责的。

人生而有欲。对于欲求,人类持三种态度:纵欲,节欲,禁欲。

纵欲伤身败德,祸患不可胜言,而且欲壑难填,过度的享受,最终一定会导致痛苦。

为了升华而禁欲是修炼的内在要求;而单纯的禁欲则令人茶饭不思,精神恍惚,举止乖僻,百弊丛生,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

故东西方的智士哲人,自古暨今,大抵一致地反对纵欲、禁欲,而提倡节欲,扣其两端,中道而行,无过无不及。

伊壁鸠鲁也是这样,他主张有教养的、自觉的快乐主义者应该精打细算,选择最佳的快乐方案,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量的幸福。

他认为快乐与德行之间互相蕴含,若不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乐,这也是值得称赞的。

伊壁鸠鲁哲学是节制之学,在“花园”里,伊壁鸠鲁和他的弟子们“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有半品脱的薄酒就很可满足了,通常则饮清水”。

伊壁鸠鲁说:

“送我一小罐奶酪,那在我需要的时候,就很惬意,觉得够奢侈的了”。正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们不一定缺钱,实行简单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放纵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归真返璞,寻找内心宁静之乐。这种主张与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理论如出一辙。

面对死亡,伊壁鸠鲁洗了一个澡,要了一杯葡萄酒,殷殷托嘱,安详宁静,不忧不惧。我们的孔夫子将逝,则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东西哲人,对待死亡,同样的豁达开明。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他反对铺张浪费、暴饮暴食、堕入爱河、沉溺于交媾之类的主动纵欲行为,认为奢侈是幸福的大敌,与其锦衣玉食却忧心忡忡,不如粗茶淡饭却无忧无虑。——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消极的快乐才是最好的,那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是最高的福乐境界。

从反面看:

伊壁鸠鲁学说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它不把城邦、国家、个体的政治介入看做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东西,强调远离社会责任和社会活动,与世无争,离群索居,自得其乐。

但如果城邦被占领,人民被奴役,个人的快乐与幸福谁又能予以保障?——当然,在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统治下,希腊已经丧失了城邦主权,公民的个人自由也跟着丧失了大半。面对政治暴力和社会动荡,哲学家们也只能在残缺和畸形的个人自由基础上寻找幸福了。舍弃宏大叙事,对于不可预料的灾患视而不见,恐怕也是迫不得已。

伊壁鸠鲁派的哲人没有那种舍生取义,抛开个人打算去为国家、社会、全人类利益献身的崇高理想。个人的安全和快乐是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最后归宿,为此他们可以关心自己的财产、名望,必要时可以应付和适应环境,甚至到宫廷里去陪伴侍奉君王,摧眉折腰,降志辱身——这与几百年后,耶稣基督那种“爱人如己”、舍己为人,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不顾一切,去拯救自己和他人灵魂的伟大教导,无疑相去甚远。

哲学的确应该是一种治疗,但这种治疗不能依靠虚浮的推理。

伊壁鸠鲁派武断地认为,“神并不滥施恩惠,他无牵无挂,对我们毫不关心,他甚至不理睬这世界,他对善行和恶行都无动于衷”。神的赏善罚恶只是迷信,只是没有根据的胡说。

甚至说:“上帝想阻止邪恶,但却做不到?那么,他不是万能的。他能做得到,但不愿意去做?那么,他是恶意的。如果他能做而且又愿意去做?那么,邪恶从何而来?如果他既做不到又不愿意做?那么,为何还称他为神呢?”——把自己的思维水准降低到了一个愤青的程度。

神如果不干预人事,那祂与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有神与无神又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神一直在辛勤工作,干预人类历史。

更多的古代思想家,透过蛛丝马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比伊壁鸠鲁来的高明。

耶稣基督的降生,更是把无限的光明带入了这个世界。

如果死亡之后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轮回转世,我们当然不必惧怕什么。不幸的是,灵魂的确不死,我们免除不了畏惧,我们不得不约束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伊壁鸠鲁也提倡道德,但是这种道德却以自我和自我的快乐幸福为中心,缺乏更深刻的内涵。他所推崇的审慎仅仅是对个人苦乐的精心计算,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似乎不在考虑之列。

伊壁鸠鲁提倡友爱,但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他的友爱似乎也只是一种相互利用的权宜之计,尽管他说这种友谊会最终发展为圣洁无私的大爱。

伊壁鸠鲁哲学是相对主义的,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口味。神不干预世界,没有死后续存,没有因果报应;除了幸福,没有任何固有的道德价值,也没有绝对正义的主张,为最恶劣的僭主专制以及无神论、唯物论、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主义等等邪说妄论打开了大门,受到了这些理论的信徒们一致的欢呼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