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芝诺的伦理学

时间: 2025-05-03 08:39:04
A+ A- 关灯 听书

芝诺在物理学上追随赫拉克利特,在伦理学上承继的却是苏格拉底和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由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于冷暖不闻不问,衣食朴素,完全摈弃肉体的享受,随遇而安,一心求道,深得犬儒主义者和斯多葛学派称叹)的学生创立,其信奉者被称为犬儒(Cynics,希腊语:κυνισμός,愤世嫉俗者)。

图/安提西尼(Antisthenes)

据说是因为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被称为“快犬”的运动场演讲,也有人说,该学派的人士生活简朴,像狗一样活着,因而被当时其他学派的人蔑称为“犬”。

安提西尼的年龄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不知道是雅典的瘟疫、战败,还是苏格拉底的惨死,使他在晚年对哲学丧失了信心,他放弃了上层阶级的生活模式,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希望希腊退回到原始社会去。

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也不要确定形式的宗教,摆脱一切习俗和法律的限制束缚,只追求绝对的心灵自由。

犬儒学派否定社会与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近于中国的道家,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托钵僧们的启发。

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可以说就是犬儒学派的诗体宣言: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

贪婪是人间苦难的来源。

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真正的幸福并不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之上。

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

人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

有生有死非常正常。

安提西尼的弟子之一是大名鼎鼎的狄奥根尼(Diogenēs,又名第欧根尼),就是那个命令亚历山大大帝走开,不要挡住自己阳光的那位。

他几乎赤身裸身,没有携带任何补给便周游了整个希腊,享受到了阳光、温暖等一切自然的恩赐,并且聚集了几千个皈依者。

油画《第欧根尼》:

他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力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心灵。

他还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

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并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蔑视世俗;后期的犬儒主义者则虽然依旧蔑视世俗,但却丧失了赖以为准绳的自身道德原则。

他们认为一切都无所谓,无所谓高尚,也无所谓下贱,一切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愤世嫉俗”终于变成了“玩世不恭”。

后期的犬儒主义者藐视一切权威,我行我素,无所顾忌,粗俗无礼,不知廉耻。他们不要家庭,不要子女,即使结婚,只要夫妻同为犬儒,就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交合。

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号称非汤武而薄周孔,弃经典而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蔑礼法而崇放达,就与他们类似。但刘伶等人毕竟生活在长期集权专制的中国,顶破天赤身露体,幕天席地,还不敢像自由放旷的希腊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男女宣淫、阴阳交媾。

图/斯多葛柱廊复原图,来自雅典广场发掘活动

我们在本文开头已经说过:

芝诺曾受教于苏格拉底的学生犬儒一派(所谓小苏格拉底派)的克拉提士(犬儒派三杰之一,仅次于第欧根尼),他当时也认为“犬儒”最接近于苏格拉底的本意。以个体的道德可以与天地相抗衡(如中国古人所说,天地人并称三才),正是苏格拉底的伟大发现(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贯穿于整个斯多葛派历史的,就是对标准的哲人——苏格拉底的认同。

虽然我们后人称之为“画廊学派”,芝诺及其道友则称呼自己为“苏格拉底派”。由于人们认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禁脔,而早期斯多葛哲学与柏拉图哲学迥然不同,这一点没有获得后人的首肯。

事实上,柏拉图派以政治哲学为核心,斯多葛派以伦理学为核心。芝诺就学于犬儒派门下,也去另一小苏格拉底学派——麦加拉派学逻辑,甚至去柏拉图学园跟当时的学园领袖波莱蒙(Polemo)学习。斯多葛派可能更加接近本真意义上的苏格拉底。

芝诺得到了克拉提士的真传,然而他性格中固有的羞怯,使他无法认同犬儒学派惊世骇俗,甚至是“恬不知耻”的生活方式,终于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犬儒。

芝诺主张现象即本质、神即自然,仁慈的上帝是宇宙的立法者。整个的宇宙直到最微小的细节,都被设计成了要以自然的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且亘古长存,这就是上帝的意志或者“神圣的自然法”。

逻格斯(自然规律;也是神的理性)内在于质料。它就是命运,就是神意。

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注定,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偶然只是一种假象。

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顺应天意。

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克制、知足、平静,随遇而安,服从命运。

“首要的德性有:明智、勇敢、公正、节制。(与柏拉图等人一样)从属的德性是宽宏、自制、忍耐、精明、慎重。”

“愚蠢、怯懦、不公正、放荡属于首要的恶,不自制、不精明、鲁莽则属于从属的恶。”

人的外表并不重要。在任何情况下哲人都必须保持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激情是背离理性违反自然的。——由于理性贯穿着宇宙,顺乎自然的哲人,必然会充满理智、具有完全的自控能力。

“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象健康、幸福、财产这些东西都是渺不足道的。既然德行在于意志,所以人生中一切真正好的和坏的东西就都仅仅取决于自己。他可以很穷,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仍然可以是有德的。暴君可以把他关在监狱里,但是他仍然可以坚持不渝地与自然相和谐而生活下去”。

虽然芝诺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也强调人的责任、义务。——芝诺第一个使用了“责任”一词,认为责任是一种其自身与自然的安排相一致的行为。

“有责任的行为是理性指导我们去做的行为,如孝敬双亲、敬重兄弟、热爱国家、对朋友忠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理性所贬斥的行为,如冷淡父母、疏远兄弟、背叛朋友、不顾国家利益等等。”

斯多葛主义者崇拜上帝,认为神无所不在。

“神”是有形体的,“神”渗透到物质世界里就象蜂蜜渗透到蜂房里一样。

神如大火,人却是一朵小火花,是一个小宇宙。

为了归属于神,做神的子民,人应该节制欲望、砥砺苦行,修身洁己。——这明显是基督教兴起的先兆。

早期斯多葛派,似乎尚有隐居倾向;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奥勒留皇帝等人,则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哲人态度。

总体上,斯多葛派并不拒斥尘世的普通生活。但在历史上,斯多葛派却是以苦行僧的态度著称,成了后世禁欲主义的先驱,基督教的源头之一。

芝诺本人生活简朴,只靠清水、面包、无花果和蜂蜜充饥度日。

他品格高尚,谦虚和蔼。

雅典人十分尊敬他,曾经把城堡的钥匙交给他,还为他作了一个决议。决议说,公民们为了他的德性和节制,决定给予他一种公开的表扬,赠给他一个金冠。

芝诺活到了72岁,根据他自己的伦理思想,自愿地自缢而死。也有人说,芝诺是在72岁时在大厅的楼梯上失足而亡的。

芝诺的外形据说是体枯、颈曲、臀肥、面绿,但这也许只是谣传。

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人的征服,打破了古希腊人自视为“天之骄子”的迷梦。希腊各城邦被迫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并日益丧失其独立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城邦政治理论随即迅速贬值。

斯多葛哲学应运而生,填补了这一空缺。

它投合了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以至于希腊化国家的国王们,“几乎所有的亚历山大的后继者——我们可以说芝诺以后历代所有主要的国王——都宣称自己是斯多葛派”。罗马名贤、政治家与君主自视为斯多葛派的亦复不少。

由于芝诺与历代弟子们的不懈努力,斯多葛哲学终于成了希腊化——罗马世界中的主流学派,影响了西方社会达七八百年之久。

与伊壁鸠鲁学派不同,斯多葛派认为践行自然之道,践行上帝之道更为重要,快乐与否并不是第一位的,甚至可有可无。——这无疑更加高明。

斯多葛学说存在着一种逻辑困难:既然一切都已经注定,人的美德又何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