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潘尼提乌和波希多尼

时间: 2025-05-03 11:34:14
A+ A- 关灯 听书

潘尼提乌

潘尼提乌(Panaetius,又译巴内修斯、帕奈提乌斯,公元前185年 - 前109年)以前屡次到过罗马,他是小西庇欧的被保护人,对西塞罗也有影响,同罗马政治家保持着密切关系。

他赞扬罗马政体为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种成份的理想结合,认为这种混合政体各种因素互相制衡,最为完善(芝诺就说过:“最好的国家制度是民主制、君主制与贵族制的混合”)。

罗马是当时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政治活动非常活跃。潘尼提乌的学说比起早期斯多葛派,更加关注政治,更为浩瀚广博,综合性质更强也并不奇怪。

公元前129年小西庇欧死后,他就回到了雅典做斯多葛派的领袖。

他受柏拉图学园怀疑派的影响很大,对斯多葛哲学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在自然哲学方面,他放弃了世界轮回的大焚烧之说,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永恒说。

在伦理学方面,他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一般官吏和平民的利益,否认了隐士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他放弃了前人对一切无动于衷的冷漠,较多地注意健康、财富等外在的善,认为至善就是符合本性,顺应自然的生活。人类可以在生活交往中,成就自己的美德。

在宗教神学方面,他把神学分为三种:认为诗人的神学是拟人的和虚妄的,毫无价值;哲学家的神学是合理而真实的,但不适宜于流行;政治家的神学坚持传统崇拜,对公众进行教化,才是必需的。

潘尼提乌的观点,是罗马化的斯多葛主义的开端,对斯多葛学派在罗马世界的传播、生根、开花,起了重要作用。

波希多尼

斯多葛派下一任的领袖是潘尼提乌的学生波希多尼(Posidonius,又译波塞多纽,约前135年 - 前51年),他在整个罗马希腊世界都很有名望。

他也是叙利亚人,出生于叙利亚北部奥朗提斯河畔阿巴马城的一个希腊家庭。

他少年时西游,在雅典获得了他的高等教育,从学于潘尼提乌。他通常被称为“罗德岛的波希多尼”(约前95年波希多尼在以科学研究著称的罗德岛国定居并成为那里的一名公民),或“阿巴马的波希多尼”,昵称是“运动员”。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通才。

他雄心勃勃,与亚里士多德一样,试图建立起一个统一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理论体系。

波希多尼著作的内容包括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占星术、占卜术、地震学、地质学、矿物学、水文学、植物学、道德、逻辑、数学、历史、自然史、人类学和战术学——涉及到了当时哲学、科学的所有重要部分,渊博之至,且因此而名闻四海。

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包括西塞罗、蒂托·李维、普鲁塔克、斯特拉波(他称波希多尼为“当代最博学的哲学家”)、小塞内卡、狄奥多罗斯(他使用波希多尼的资料来编写《史籍类征》)等,都曾经引用他。

据说,他的著作形成了独有的文风。

他的众多著作和授课讲学,为他带来了伟大学者的声誉。在罗德岛他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学派,曾经兴旺一时。

波希多尼认为整个宇宙从苍天至大地,都被一种宇宙“同情”联系在一起,这个宇宙同情是统一人类与世界万物的理性设计的一部分。——即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似乎相互隔离的事物也都被这个宇宙同情连在了一起(这是卓越的猜想,也是完全正确的,现代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他的老师潘尼提乌不相信占卜,但波希多尼以“宇宙同情论”作为他对占卜加以信任的理由,并认为占卜、占星、占梦其实乃是一种科学预言。

据说波希多尼的部分天文学著作被保留了下来,这是通过一本叫做《天体圆周运动论》的书。

他认为太阳在向整个世界散发一种生命力。

他曾经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罗素认为他对太阳距离的估计是古代最好的估计,恐怕不大准确),计算了太阳的大小,月球的大小,地月距离。

他制造过一台太阳系仪,西塞罗说它可以显示太阳、月球和当时已知的五个行星的周日运动。

他发表过《关于大洋和邻近地区》一书,研究地理问题,描写气候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探讨了各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的政治和私人生活。

他摒弃了希腊人过时的偏见,认为世界各人种各民族大同小异。

我们知道,约前240年,埃拉托斯特尼(前276年 - 前194年)曾经根据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之间正午时分太阳光线不同的偏角,用三角学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据说,他算出的地球半径为7360km(平均地球半径为6371km),歪打正着,相当准确。150年后,波希多尼通过测量老人星在罗德岛和亚历山大港不同的高度来做这个计算。由于测量错误,他的结果是地球的周长为2.4万海里(周长过小,比实际小了四分之一)。后来,托勒密曾被波希多尼复杂的技术深深打动(比如波希多尼在他的计算中考虑到了光在地平线附近会受到稠密空气的折射),以为波希多尼对地球周长的计算,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要更为准确(实际上正好相反),这使得在此后1500年里,人们对地球的大小产生了一个非常错误的感觉。

波希多尼认为潮汐是由月球造成的,但他的猜想有误。他以为月球是火与气的混合物,潮汐是月球发送的热量造成,并推测这个热量足以使得水体膨胀,但不足以令水蒸发。

波希多尼对云、雾、风、雨以及霜、冰雹、闪电和虹的形成,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他还记录了地震,观察了西西里岛以北的伊奥利亚群岛上火山的爆发。

据称,他甚至还厘清了一些数学定义。

古希腊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ýbios,前200年 - 前118年)曾经周游四方,写下了一本名著《历史》,原书40卷,又称《通史》、《罗马史》。波希多尼也写了一本《历史》,共52卷,作为对波利比乌斯《历史》的继续。这本书记载了前146年至前88年的历史事件,描述了罗马的兴起和夺取霸权,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人就是波希多尼(他在约公元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先于公元前51年恺撒在《高卢战记》中的记录)。

波希多尼将历史看作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导致,批评了历史人物的愚蠢短视。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宇宙的一部分,天与地不能隔绝。

他的《历史》不是描述单个人或人群的活动,还包括对地理因素、矿藏资源、气候、营养等等的讨论。

他把人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并据此解释人的道德和民族性格(仿佛孟德斯鸠的前世)。

在高卢,波希多尼研究了蛮族凯尔特人,留下了对所见所闻的生动描写。塔西佗(Tacitus)在写《日耳曼尼亚志》时就曾引用他的地理学论文。

波希多尼还有一本战术著作叫做《战争艺术》,写的非常专业。这说明波希多尼本人可能有第一手的带兵经验,或者他在追随格涅乌斯·庞贝征战时获得了战术经验(格涅乌斯·庞贝:公元前106年 - 公元前48年,古罗马前三头之一,公元前64年,G·庞培将叙利亚兼并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他最后被凯撒击败)。

波希多尼将哲学看作是唯一能够解释宇宙的学科。他的所有著作,从科学著作到历史著作,全部不能与哲学分离开来。

波希多尼接受了斯多葛学派对哲学的分类,将哲学分为物理(自然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和神学)、逻辑(包括辩证法)和道德。对于波希多尼来说这三部分是自然既不可分割,又互相独立的三个有机部分。他将哲学比作一个生物,物理是他的肉和血,逻辑是他的骨骼和筋腱,而道德作为其最重要的部分,则是他的灵魂。

虽然波希多尼坚信斯多葛哲学,但他也使用辩证法,也追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可能还为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写过一篇评论。

他是第一个放弃了认为激情是错误的传统教条的斯多葛学者,他认为柏拉图对于灵魂的看法更正确,即激情是人自然所有的。

波希多尼认为人的灵魂不但有理智的一面,而且也有情绪(愤怒、权力愿望、财产愿望等等)和欲望(对性爱和食物的欲望)之维,唯有道德可以协调、处理激情,让理智重新统治身体。

他认为人死后灵魂继续存在,并可以一直存在到下一次的世界大火劫。虽然没有地狱,但罪恶会使灵魂变得混浊,罪恶重大、靠近地面的灵魂就得承受轮回。善良的灵魂则会高升,真正有大德者可以上升到星球的上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自由自在,优游卒岁,甚至还可以帮助别的灵魂。有人认为,在这里波希多尼为“诺斯替主义”铺平了道路——诺斯替主义(希腊语γνοστικος)相信人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自救,把我们的灵魂,迁徙安置到一个更美的世界上去。

波希多尼坚持斯多葛学派关于未来大劫难的教条,坚持斯多葛学派对于逻各斯(Logos,也译作“理性”,在客观为规律,在主观即是理性)的认识。

逻各斯概念,后来进入了犹太教—基督教价值体系,影响极大。

波希多尼巩固了中期的斯多葛学派,使它成为当时的主要流派,通过他的写作和社交,他将斯多葛哲学广泛地传播到了罗马世界,以至一个世纪后小塞内卡(约前4年 - 65年)称他为对哲学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波希多尼的哲学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对当时的几乎任何后继著作家均有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波希多尼被看作是古代希腊—罗马世界一位学识广博的杰出学者。

月球上的波希多尼环形山,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罗马时期的斯多葛

潘尼提乌、波希多尼改造后的斯多葛主义,以它那种更为浩瀚、雄伟的形式,有力地打动了严肃的罗马人。

概而言之,罗马人的信仰有两条线索:宗教为主,哲学为辅。

罗马人是一个虔信的民族,他们同时遵守神的律法与人间的法律。对于神的义务与奉献,与对于家庭、朋友和祖国的热爱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

与一切民族一样,早期罗马人信仰传统的罗马本土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的神是天神朱庇特、战神马尔斯,民众之神基林努斯,还有森林之神、花神、灶神、门神……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从前三世纪开始,罗马人受到了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开始信仰希腊人所信仰的神祇,或者把他们与自己的神灵等同起来。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由神灵支配,精灵或神明控制着人类的命运,信教的目的是获得神的协助和垂怜。

人要用祈祷和奉献来博取神的好感。

罗马人建立了许多寺庙。罗马主祭祀是国家宗教的领袖,被称为大祭司;在其他祭司集团中,比较显要的则是占卜师。

在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来自中东和小亚细亚的信仰,如埃及的生育及繁殖女神伊色斯,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以及一些其他的神秘宗教,也得到了古罗马人的信奉。

在罗马帝国初期,皇帝们也被神化。被暗杀的凯撒,和他的养子屋大维都被神化,受到公开的崇拜。元老院敬奉给屋大维的尊号——“奥古斯都”就是“尊严者、神圣者”的意思,众所周知,历法的7月是凯撒月,8月则来于奥古斯都的拉丁语尊号。

(我们说过,屋大维是西龙。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改组了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居功至伟。实际上也是神。)

图/盖乌斯·屋大维 雕塑

就在帝国时期,伟大的天启宗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了罗马,其教义倡导虔信上帝,公平、正义、平等、博爱、信徒相互扶持等等,吸引了大批社会底层的人民和奴隶。

由于拒绝接纳罗马人所信奉的诸神明,反对崇拜皇帝(在基督徒的心中,只有上帝和耶稣基督堪受敬拜,元首和皇帝们不能僭越),他们受到了罗马政府的残酷打压与长期迫害。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国势日衰,内部与外部空前危机的出现,不少上流社会的贵族,亦改宗为基督徒。

基督信仰已经星火燎原,不可遏止。

公元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使基督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西多一世(Theodosius I,公元347年 - 395年1月17日)更定基督教为国教,反对其他一切异教和异端,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影响随即日见式微,终于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在主流的宗教信仰之外,许多上中层人士甚至平民也信奉各种哲学。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后,大批希腊学者来到罗马办学,还有许多富家子弟纷纷负笈希腊,到雅典等城市专攻希腊哲学和修辞学,希腊文化变成了一种时尚,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遂成显学。

斯多葛派哲学传入罗马后,很快就在罗马的知识阶层里面传播开来。

百度“斯多葛”我们会看道:

罗马政体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之后,斯多葛派几乎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哲学”。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的两位教师都是斯多葛派哲学家,从他统治时期开始,斯多葛派不但活跃于宫廷,而且出现在—切公共场所、不但流行于贵族阶层,而且深入一般民众之中。

这一时期斯多亚派代表人物中有从皇帝、大臣到奴隶的各阶层、各民族的人士,足见其传播范围之广。

晚期斯多葛派的重要著作大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都以拉丁文写成,因此又被称作罗马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的成功,据一般著作家的说法,是因为他们对于自然的好尚和对德行的强调,与当时罗马人崇尚简朴、务实与力行的思想倾向正相符合。

斯多葛哲学家所抱持的世界之国、天下一家概念,也给罗马的血腥征服披上了理想主义的外衣。

新柏拉图主义

公元3世纪以后,“新柏拉图主义”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学派,且有取代斯多葛学派的趋势。

新柏拉图主义(Neo - Platonism)是公元3世纪由亚历山大城的普罗提诺(Plotinus,普洛提纳斯,他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该派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175 - 242年﹥)发展出的哲学派别,该流派主要基于柏拉图的学说,再加上斯多葛学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

普罗提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太一,是至高的善,是无限者,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上帝是永恒的、从不改变。宇宙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人类的灵魂亦复如是。

借着禁欲的层层递进,在最高的出神入迷状态,灵魂就可以飞向太一,与上帝合而为一(实际上就是积精累气,瞬间入大定,实现了天人合一)。

新柏拉图主义提倡禁欲苦行和内省思考,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教父哲学”即是根据《圣经》,并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