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罗马由共和国变成帝国,斯多葛主义也随之进入了晚期,演变成了新斯多葛哲学,并在帝国境内大为盛行。
新斯多葛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又译塞涅卡、塞内加,前4年 - 65年)。
罗马帝国自真龙天子奥古斯都开创(公元前27年),至君士坦丁十一世时,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公元1453年),存在了将近1500年(如果加上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存在了2200年之久)。
其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皇帝在位的末年(117年),罗马帝国那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地中海为内湖,横跨三洲,邻接两洋,端的是席卷八荒,总领万邦。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皆为臣妾,罕逢敌手。
进入帝国时代后的罗马,在理论上仍然维持着元老院所主持的共和体制(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最初几位皇帝并没有正式称帝(凯撒就因为有企图称帝之嫌被人刺杀),而是自称元首。元首原本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
在元老院,当执政官征询意见时,元首有权第一个发言。元首一般都是由监察官根据家世、财产、声望等,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的。
公元前28年,屋大维以武力为后盾,“当选”为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首席法官和罗马军队的最高统帅。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神圣的”和“至尊的”)、 “祖国之父”及“元首”称号,使他独揽了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照中国皇帝,还缺立法权),成了事实上的专制君主。
由于绝对权力的出现使共和制徒有虚名,元首制确立的公元前27年,即被视为是罗马帝国开始的日子。
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 - 200年)、中期帝国(200年 - 395年)和后期帝国(395年 - 1204年/1453年)三阶段。
前期帝国包括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此时期大体上国家稳定、社会繁荣,故被后世称为“罗马的黄金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马,国家的存在并不以某个家族统治之延续为要件。虽然也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但这只是皇位继承的诸种选择之一,选贤任能、家族内禅的情形似乎更占多数。
公元三世纪左右,罗马帝国再度陷入了混乱,迫使军事专制不断加强,帝国的政体也从普林斯制(元首制,还保留着民众大会和元老院)转变为多米那特制(君主制,君主的命令开始有法律效力,可以对民众生杀予夺),但皇位的世袭仍不稳定。孟德斯鸠说:“罗马帝国其实是一个共和国”,看起来也并非信口开河。
屋大维在公元14年死后,传位养子提比略(Tiber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前42年11月16日 - 公元37年3月16日)。
执政初期,提比略拒绝了“国父”、“统帅”等称号;尊崇元老院,事无巨细均亲自向元老院报告。他声言自己永远是元老院的仆人,是全体公民乃至每一个公民的仆人。
公元37年,提比略病死后,近卫军立卡里古拉为帝。他逐渐转向残暴,倒行逆施,鼓吹个人独裁,神化自己。于41年被近卫军官杀死,年仅29岁。
卡里古拉死后,近卫军拥立他的叔叔年迈的克劳狄(Claudius)即位。克劳狄处事谦逊温和,尊崇元老院与公民大会,他提高骑士地位,并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各邦人民,施政公平,兴建实业(譬如修建了大规模的输水管道把清水引入罗马)。
公元54年,克劳狄据说被他的妻子——皇后小阿格里庇娜(Julia Agrippina,也是他侄女)毒死,继位的便是他的养子,时年17岁的尼禄(Nero Claudius)。
尼禄是罗马史上著名的暴君,残虐嗜杀,热衷于娱乐、演戏、玩女人。当年他过继给克劳狄家族时才12岁,阿格里庇娜极力栽培自己的亲生儿子,延聘哲学家塞内卡为他的教师。
纵欲的罗马人
罗马浴场:
图/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卡拉卡拉大浴场》,公元212年落成,以古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命名
平心而论,尼禄早期的统治还是很仁慈的。那时国家的大政方针由阿格里庇娜、塞内卡、先皇旧臣帕拉斯、近卫军长官布鲁斯共同决定。尼禄限制诉讼案辩护报酬,压低粮食价格,降低许多间接税的税率,公开政府的税收记录(遏制贪污)——政策基本上都是向平民大众倾斜。
尼禄的东方政策也很成功,在那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尼禄多才多艺,本人是一个诗人、剧作者、演唱者与竖琴演奏者,又喜欢绘画、雕塑,能讲流利的希腊语。
他常举办盛大的竞技赛会,并亲自下场参与比赛,包括参加战车比赛,以取悦民众(罗马君主毕竟与东方君主有很大区别)。
他赞助文艺、建筑、与各种工程发明,企图以艺术表演取代竞技场上的血腥决斗,当政初期帝国还是繁荣昌盛的。
由于破获过数次刺杀他的阴谋,从59年起尼禄开始变得十分多疑。他魔性大发,屡兴大狱,宣布全国戒严,处死了许多元老院议员、名人和卫队军官。
64年,罗马发生大火,全城几乎全部焚毁。罗马人认为这是尼禄想要扩建宫殿,然而皇宫的周围住满了罗马平民,他又不敢强拆,于是乘夜黑风高唆使手下纵火,以遂其愿。为了消除流言,尼禄谎称基督徒就是纵火者、邪教徒,大肆捕杀。
史家记载:“在皇帝的私人竞技场上,一些基督徒被蒙上兽皮,让狼狗活活咬死,另一些人被紧紧地捆在十字架上,点燃后作为黑夜中的火炬。身穿驭手服装的皇帝和人群混在一起欣赏这一壮丽奇观。”
公元65年,塞内卡也受到了一项阴谋指控,他以切开血管的方式被迫自杀。
由于尼禄的暴政,各地反抗不断,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巴勒斯坦也爆发了犹太战争。此时,尼禄又到希腊进行长时间的戏剧巡回演出,怠理国政。
68年,西班牙地区的将军加尔巴自立为帝,元老院立即加以承认,并宣布尼禄为祖国之敌,判处死刑,尼禄在逃亡途中自杀。——尼禄只活了31年,念在他是恺撒大帝的末代子孙,这一家族的最后一个统治者,罗马人为他举行了规模巨大的葬礼。
由于反对正教,尼禄在历史上声名狼藉。
一份拉丁文的编年史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这样总结道:“尼禄继承了他的母亲,然后吃掉了她;他强奸了他的妹妹;烧掉了罗马的12个街区;处死了赛内卡;在拉特兰呕吐出青蛙;把圣彼得钉死在十字架上;砍了圣保罗的头;统治了13年零7个月;最后被狼吃掉了。”
尼禄迫害犹太人
图/《基督殉道者最后的祈祷》(The Christian Martyrs Last Prayer)
1883年法国画家热罗姆 (Jean Leon Gerome)作品,描述古罗马迫害基督教徒的情景:左边是焚烧炉,中间是猛兽,右边是即将面临厄运的基督徒。
塞内卡大约在公元前4年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科尔多瓦(与耶稣基督几乎同时出生)。父亲是该行省的一名官员,育有三子:老大盖里奥后来从政,官至罗马的阿开亚行省总督,曾在《新约·使徒行传》中被提及;老三梅拉性格内向,是罗马著名诗人卢卡的父亲;老二就是哲学家塞内卡。
塞内卡先在古埃及求学,后来被送到罗马,学习对于从政十分重要的修辞学,同时他也喜欢哲学,研究哲学。曾经跟随过几位哲学教师,包括斯多葛学派的阿达鲁斯。
塞内卡大约在提比略皇帝的统治时期开始当官,跻身朝廷,进入元老院。提比略的继承人卡利古拉当政,妒忌塞内卡的演讲能力,曾经想杀了他(卡利古拉患有精神疾病,行事怪异)。幸好塞内卡患了肺结核,到埃及的姨妈处调养,躲过了一劫。
克劳狄(乌斯)皇帝即位(公元41年)后,塞内卡被人指控与皇室贵妇(卡利古拉的妹妹)有染。在元老院受审,被判死刑。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代之以流放科西嘉岛,其间他失去了妻子和唯一的儿子,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时乖命蹇之至。
公元49年,克劳狄召回塞内卡,任命这位文化界名人为掌管司法事务的执政官,同时担任储君尼禄的老师。
公元54年尼禄即位,塞内卡作为太子太傅和元老,权力、荣耀、财富并收,风光一时。他忙着给尼禄出主意,提建议,撰写文稿(尼禄在克劳狄葬礼上的悼辞与元首就职演说词都是塞内卡的手笔),力促他施行各项仁政。
尼禄登基5年后,魔性显露,残暴荒淫,倒行逆施,甚至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塞内卡在公元62年向尼禄请求退休,尼禄不准。两年后他再次请退,尼禄准许并收回了他任职期间得到的大部分财产。
在公元64年罗马大火之后,尼禄建造了著名的“金宫”,宏敞壮丽,耗尽民脂民膏。
公元65年,塞内卡的侄子,诗人卢卡等人谋刺尼禄,没有成功。尼禄大怒,刻意株连,逼迫未曾参与此事的塞内卡自杀。
塞内卡是三大斯多葛晚期思想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戏剧家。
他一生共写过9部悲剧和1部讽刺剧,其作品风格崇高严肃,代表作是悲剧《特洛伊妇女》,乃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
他留有《对话录》12卷,《论怜悯》2卷,《论恩惠》7卷,《天问》7篇及《书信集》124篇,著作丰赡,几乎触及到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领域。
在伦理学上,塞内卡宣传同情、仁爱、容忍、宽恕。
他跟随西塞罗,继续倡导“人本主义”。
他说:“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人类应该互惠互爱。
仁慈是君王的美德。
主人和奴隶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同样天覆地载;主人应对奴隶和善,奴隶应对主人忠心。
塞内卡最痛恨的是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侮辱与伤害,他对于残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遗余力地痛斥声讨。
他特别重视友谊,指出:“获得友谊如果是为了同富贵而不是为了共患难,友谊就失去了它的神圣性”。
塞内卡一生多病而敏感(他自幼患哮喘病,多次打算自杀),对于人间的痛苦、对于情感的细微之处、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体察入微。
他继承了斯多葛派的基本思想,认为人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身,客观物质对于人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重要。
人必须通过自省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性”,克服各种激情,化解愤怒,并最终完全“控制”自己,最后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令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不入于心,就像我们赞誉的佛祖那样,“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或者像其他东方贤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塞内卡在患难中十分达观。他认为人活着只需要很少的东西,贫穷和苦难根本就不是什么我们需要担心的东西,被放逐仅仅是换个地方罢了。在流放中,他说:“我现在所处的情境中没有任何东西让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不开心”,“我甚至不会被弄的不开心”。
面对死亡,塞内卡十分平静,他告诉亲友们:“你们不必难过,我给你们留下了比地上的财富更有价值得多的东西,我留下了一个有德性的生活的典范。”——对宗教颇有偏见的罗素,认为塞内卡本人言行不一、贪婪成性,恐怕未必就是事实(塞内卡自承对财富取之有道,用之得法)。
塞内卡信奉自然法,强调宇宙是善与合理的,上帝统治着世界。命运不可改变,不可抗拒。只有服从命运,人才能够获得幸福。
他宣称,一个征服了命运的人,心灵是宁静的,他不会在意现在的处境如何,无论是在监狱的铁栏里,还是在宫殿的高墙中,都无所谓。他不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悲哀或快乐,因为所有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摆脱了外在条件束缚,不计得失的心灵才是自由的。
——命运可能很坏,但命运所赐予你的好处,也是你无法预料到的,你不知道它会好到什么程度。
人必须放下,祛除贪婪,清心寡欲,与神同在。
与神同在才有自由。
哲学就是(对灵魂的)治疗。
人既不可沉溺于逻辑,也不能过分依赖于书本。
虽然罗马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推行专制主义势在必行。但正直的人还是应该为国家服务,追求公共利益,兼济天下;而不能只虑及个人安危,归隐江湖。
塞内卡也论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认为在世界历史早期,人类处于黄金时代,后来由于私有制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奢侈、腐化。政府是对付恶的一种必要手段,政治是人类堕落的产物。
他的天下概念,世界公民的理想等等,我们在后面介绍。
塞内卡说:
“若要追溯起源,所有人类皆源自于神。”
“人身上含有神的火花,在巨大的,真正的国度中,人是与神同在的。”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此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应以事业而不应以寿数来衡量人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贤哲是安全的,不可伤害,不可羞辱。”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的财产”。
“未尝过艰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
“真金在烈火中炼就,勇气在困难中培养”。
“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都是错误的”。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他有前途。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
“我应当生活得仿佛我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存在似的”。
“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下去吧,只有活动适量才能保持训练的热情和提高运动的技能。”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每个地方都去,等于哪里也没去”。
“回忆不过是确保了记忆中确定的事情,而理解则是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
“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
“只要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永远应当学习”。
“幸福生活就是与自己的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
“幸福生活就是拥有一颗自由、高尚、无所畏惧和前后一贯的心灵…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是对命运的无动于衷”。
“最高的好乃是蔑视命运遭际,唯以美德为快乐。”
“快乐既非德性的原因,也不是它的回报,而只是其副产品”。
“如果我能日复一日地减少我的邪恶,批判我的错误,那就够了”。
他认为哲学家并不需要一贫如洗,关键要取之有道。
“没人命令智慧者一定要受穷”。
“贤哲并不认为自己配不上命运的任何馈赠,他并不爱财,不过他宁愿拥有之;他不会让它们进入他的内心,但是会让它进入他的屋;他不会排斥自己的钱财,他会保护它们,并希望它们为自己发挥慷慨之美德提供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颗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塞内卡大概是上天为了基督教的确立派下的一个先导(没有查过,本人的猜测),其学说充满了宗教的意味。一些学者认为:
他的伦理学对于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言论被圣经作者大量吸收,他因此有了基督教教父之称。
文艺复兴以来,他的妙言佳句在欧洲一直为人们广泛采用。
“塞内卡说”之类的话,犹若中国的“子曰、诗云”一般为西方人所耳熟能详。尤其是他的这部《道德书简》,历来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首选必读书。
“塞内卡的格言和隽语——它们的出处不甚明了——也以汇编的形式,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也曾广泛流行。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从14世纪中期一直到17世纪中期,在所有古代哲学家中,塞内卡成为最受人们推崇、并有着最广泛的读者的作家”。
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a)称他为最伟大的道德教师;
伊拉斯莫(1467 - 1536年)在1516年第一次出版了塞内卡的著作全集;
年轻的加尔文曾给《论仁慈》写了一篇评论(1532年),在16世纪后半叶和进入17世纪的时候,塞内卡的声誉和影响达到了巅峰;
蒙田(Montaigne)尽管信守皮罗(也译为皮浪)的绝对怀疑主义,但是他的《随笔集》却频频引用并发挥塞内卡的见解。
塞内卡的哲学距离基督教哲学仅有一步之遥,以至于一些教父宣称他是基督徒,圣哲罗姆等人甚至认为塞内卡和圣保罗真的交换过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