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论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

时间: 2025-05-07 07:27:50
A+ A- 关灯 听书

第六章 【论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

 

霍布斯说:动物有两种特有的运动。一种被称为生命运动,从出生起就开始,而且终生不间断;如血液的流通、脉搏、呼吸、消化、营养、排泄等过程便属于这一类。这种运动无需构想帮助。另一种运动是动物运动,又称为自觉运动;按照首先在心中想好的方式行走,说话、移动肢体等便属于这类运动。

欲望和嫌恶,这两个名词都来自拉丁文,两者所指的都是运动,一个是接近,另一个是退避...经院学派在单纯的行走或运动的欲望中完全没有发现实际运动存在,但他们又必须承认其中有某种运动,于是便把这种运动称为隐喻式的行动。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荒谬的说法,因为语词虽然可以称为隐喻式的,物体和运动却无法称为隐喻式的。

【其实经院学派,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在这些问题上,比霍布斯更加高明。欲望不等于接近,嫌恶也不等于退避。一个男子爱慕一个女人,就会立即接近吗?一个美女嫌恶一个心怀不轨的丑陋官员,就会立即退避吗?它们更多的是一种隐蔽的行动,局限于心理,称之为“隐喻式的行动”,相当正确。】

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因此,爱与欲望便是一回事,只是欲望指的始终是对象不存在时的情形,而爱则最常见的说法是指对象存在时的情形。同样的道理,嫌恶所指的是对象不存在,而憎所指的则是对象存在时的情形。

【不清楚英文原来的用词,但爱与欲望应该不是一回事。爱偏重于心理,欲望偏重于生理。爱有亲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并不一定指的都是情人之间的情爱与两性之间在性欲上的吸引力。】

欲望与嫌恶有些是与生俱来的,如食物的欲望、排泄和排除【霍布斯的特殊用语,意指进食与消食。】的欲望…其余的欲望则是对具体事物的欲望,是由于经验而来的,是由于本人或其他人尝试其效果而来的。

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说来,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

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这种准则,在没有国家的地方,只能从各人自己身上得出,有国家存在的地方,则是从代表国家的人身上得出的;也可能是从争议双方同意选定,并以其裁决作为有关事物的准则的仲裁人身上得出的。

拉丁文有两个字的意义接近于善与恶,但却不是完全相同,那便是美与丑。

所以善便有三种,一种是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一种是效果方面的善,就象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之令人高兴;还有一种是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恶也有三种,一种是预期希望方面的恶,谓之丑;一种是效果和目的方面的恶,谓之麻烦令人不快或讨厌;一种是手段方面的恶,谓之无益、无利或有害。

在感觉方面,真正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只是外在对象的作用所引起的运动。从外表上说来,在视觉方面,这就是光和颜色;在听觉方面,这就是声音;在嗅觉方面,这就是气味,其余不一一列举。

【霍布斯这一段说的相当好,但光和颜色不能分开。Color——色彩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人的大脑内的表现,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等都是一种视觉效应。霍布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牛顿的伟大发现:白光不是单色光,当时还没有出现。】

当人们具有能达成的看法时,欲望就称为希望。同样,不具有这种看法时就称为失望。当人们具有对象将造成伤害的看法时,嫌恶就称为畏惧。同样具有通过抵抗免除伤害的希望时就称为勇气。突然上来的勇气称为愤怒。常存的希望称为自信。常存的失望就是不自信。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巨大伤害,并认为是强暴行为所造成的,因而产生的愤怒就称为义愤。希望他人好的欲望称为仁慈、善意或慈爱;这种欲望如。果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便称为善良的天性。对财富的欲望称为贪婪。

【霍布斯的这一定义并不准确,过分的欲望才叫贪婪。】

……地位或优先权的欲望就是野心。对达成目的无大助益的事物的欲望,以及对妨害不大的事物的畏惧,都称为怯懦。对小助益和小妨害的轻视就称为豪迈。在死亡或受伤的危机下所表现的豪迈就称勇敢或刚毅。在财富的使用上所表现的豪迈就称为大方。在同样卑微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怯懦,根据是否被人喜欢,而称为可怜;或寒酸。为了交往相处而对人产生的爱称为亲切。单纯为了愉悦感官而产生的对人的爱称为自然的情欲。回味、构想过去的愉快而对人产生的爱称为咏味。专爱一人而又想专其爱的爱情谓之爱的激情。同样,爱具有施爱而不见答的畏惧心理时,谓之嫉妒。施害他人,使之谴责自己所作的某种事情的欲望谓之报复。想要知道为什么及怎么样的欲望谓之好奇心。这种欲望只有人才有……【其实动物同样有好奇心】

头脑中假想出的,或根据公开认可的传说构想出的对于不可见的力量的畏惧谓之宗教。所根据的如果不是公开认可的传说,便是迷信。当所想象的力量真正如我们所想象的一样时,便是真正的宗教。

霍布斯接着说:

“因对新奇事物的理解而产生的快乐,称为欣羡,这只有人类才有。因为它激起探知原因的欲望。

【欣羡动物也有。小猫小狗看见新奇的事物,也会去探究、理解,并产生快乐。】

因构想自己的权势与能力而产生的快乐就是所谓自荣的欣喜心情。【应该叫自喜,沾沾自喜】……

但如果仅是根据他人的谀词,或仅是自己假想一套以自得其乐,便是虚荣。自认为缺乏权力而产生的悲伤谓之沮丧。”

【自认为缺乏魅力而产生的悲伤同样谓之沮丧。】

骤发的沮丧是引起哭的激情,妇女或儿童等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形。

“多笑别人的缺陷,便是怯懦的征象。因为伟大的人物的本分之一,就是帮助别人,使之免于耻笑,并且只把自己和最贤能的人去相比较。”【此言甚是】

“发现能力上的某种缺陷而悲伤谓之羞愧,也就是表现为赧颜的激情。这种情绪在于理解到有某种不体面的事情存在。在青年人身上,这便是喜爱名誉的征象,是值得称道的。”

【所谓知耻而后勇】

“为他人的苦难而悲伤谓之怜悯,这是想像类似的苦难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引起的,因之便也称为共感,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同情。”“轻视他人的灾难或无动于衷,人们称之为残忍,这是由于自己的幸福有保障而产生的。因为任何人对别人的大灾难感到幸灾乐祸,而又不是出于自身其他目的的人,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自己的幸福没有保障的人同样会残忍。幸灾乐祸事实上是大部分男人的天性。女人则对自己厌恶、仇视者的罹灾受祸感到高兴。】

“由于竞争者在财富、名誉或其他好事方面取得成功而感到忧愁,同时又奋力自强以图与对方相匹敌或超过对方,就谓之竞赛;但如果同时力图排挤和妨碍对方,则谓之嫉妒。”“…欲望、嫌恶、希望、畏惧的交相接替的现象,在其他动物身上正和人类身上一样存在;因之兽类便也有斟酌。”

【兽类时常斟酌,譬如狐狸。说明兽类也有一定的理性。】

“经院学派通常为意志提供的定义是理性的欲望,这个定义不好。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便没有会违背理性的自愿行为了。因为自愿的行为不是别的,而是从意志中产生的行为。但如果我们不说它是合理的欲望,而说它是从前一斟酌中产生出来的欲望,那么定义就会和我在这儿所提出的一样。因此,意志便是斟酌中的最后一个欲望。”

【意志是人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全部心理过程。斟酌中的最后一个欲望只是确定了目的而已。】

“由于经验或推理而对于结果具有最远大和最可靠的预见的人本身最善于斟酌。如果他愿意时,也能为旁人提出最好的意见。”

【这就是所谓智谋之士。他们年纪越老越聪明,所以有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说法。】

霍布斯说:

“一个人对于时常想望的事物能不断取得成功,也就是不断处于繁荣昌盛状态时,就是人们所谓的福祉,我所说的是指今生之福。因为心灵永恒的宁静在今世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运动,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畏惧,正如同不可能没有感觉一样。至于上帝赐与虔诚信神的人的福,据说一个人只要一理解立刻就已经在享受了。这种快乐就象经院哲学家所谓的至福直观一词一样是无法理解的。”

【虔诚信神的人深信来生之乐,扁舟至此轻如梦,更无忧虑到心头,行住坐卧,喜乐绵绵,对于今生暂时的挫折与痛苦毫不介怀,并非无法理解之事。】

“宗教信条方面的‘信’所指的不是对人的信赖,而是指教义的明证信仰和确认信仰。因为不但是基督徒、而且连各种各样的人在信神时,都是无论理解与否,完全相信自己听到的神所说的一切是真理……当我们相信任何说法真确时,所根据的论点如果不是来自事物本身或自然理性的原理,而只是来自说话的人的权威以及自己对他的推崇,那么,我们相信或信靠的便是说话的这个人……因此,当我们没有得到上帝直接的启示,而认为圣经是上帝自己的话时,我们所相信、信任和信赖的便是教会,我们接受并默认的是教会的说法。相信先知以上帝之名对自己所说的话的人,所接受的便是先知的话,所尊敬的也是先知;有关他所说的话是否真实的问题,相信和信赖的也是他,不论他是一个真先知还是一个假先知都一样。

【印度因明中有“现量”、“比量”、“圣教量”。

“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者,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

“比量”是比度而知,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定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定有人。

“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了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霍布斯所说,就是圣言量是否可信的问题。应该说,有些圣人的话可信,因为他们人格、修养的伟大是举世公认的。一般圣贤的话则未必可信。需要仔细甄别。

耶稣基督的话可信,而《圣经》中其他先知或者使徒的话则未必可信。教会的说法、教皇的话,更不一定可信。】

“如果李维说上帝有一次使牛作人言,而我们不相信,那么,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不相信上帝,而只是不相信李维。因此就可以显然看出,当我们相信任何事物时,如果所根据的理由只是作者及其著作的权威,那就无论他们是否是上帝派来的,都只是对这些人的信任而已。”

【霍布斯这段话很重要,历史上的先知有真有假,水平有高有低。不相信先知,或者不完全相信先知,不等于不相信上帝。——在灵系时代到来之前,在人类与高级生命建立直接联系,可以准确确认上天的灵息之前,我们需要警惕假先知和伪宗教的出现、泛滥。

即便是上天承认的宗教,中途也往往会被他人掺水,需要批判地认识、接受。】

 

以上是“第七章 论讨论的终结或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