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论智慧之德以及反面缺陷

时间: 2025-05-07 07:28:19
A+ A- 关灯 听书

第八章 论一般所谓的智慧之德以及其反面的缺陷

 

霍布斯说:“在所有各类事物中,美德一般说来就是以出类拔萃而见贵之物,存在于比较之中。因为如果所有的人的一切都轩轾无分,那就没有可贵的东西了”。而所谓智慧之德,则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的、另一类是习得的。所谓自然的并不是指与生俱来的,因为那就只会是感觉了……我所讲的是不用培养、教导和专门的方法,只由习用和经验得来的智慧。这种自然的智慧主要之点有二:第一是构想敏捷,也就是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紧相连接。第二是对准既定目标方向稳定。(与此相反,构想缓慢就形成一种心理缺点,一般称之为迟钝或愚笨)除了具有为良好的想像所必需的对时间、地点与人的明辨以外,人们还必需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应用于其目标,也就是要经常想到它们的某种用途。”

【霍布斯所说,智慧之德,就是思维的敏捷与专注。事实上,眼界的开廓与广大更加重要。思维敏捷、专注者比比皆是。他们与伟大人物的差距,在于后者。】

“这一点做到之后,具有这种品德的人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许多比喻材料,使他不但会由于在议论中提出大量例证,并用新颖而恰当的隐喻加以美化使人喜闻乐见,同时还会由于心裁独出、罕与伦比而令人倾倒。但如果不能保持对某种目标的恒定方向,长于幻想就是一种狂态了;有些人不论在任何讨论中,思想上每出现一种事物就老是使他们脱离目标、一再岔入旁文、喋喋不休、说话芜杂断续,以至完全莫知所云,那种人就属于这种情形。这种愚拙之事据我所知还没有特别的名称。但其原因有时是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形下,旁人以为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他们却会以为新奇;还有的时候原因是卑微琐屑,在这种情形下,旁人以为毫不足道的事,他们却认为了不得。他们认为津津乐道的新奇而重大的事物,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渐渐地离题失旨。”

【卑微琐屑是慧根不好。无足轻重之人,生生世世已习于无足轻重之事。这种人头脑缺乏平衡感,在哪一个领域,都不能成为第一流的人物。】

“在诗歌佳作中,不论是史诗还是剧诗,想像与判断必需兼备,但前者必须更为突出,十四行诗、讽刺诗等也是这样。因为这类文字是以富丽堂皇悦人的,但却不应当以轻率而使人见恶。”【也就是不能出现败笔】

“历史良籍则必须以判断见长。因为这种著作的好处就在于方法、在于真实、在于所选事件最宜于为人所知。想像在这方面除开修饰文辞以外是不能用的。”

【史学家必须拥有想象力,这样才能合理地推测往昔之事。《史记》中的许多场景,就大半出自司马迁的想象。】

“人们隐秘的思想是无所不包的,无论是神圣的、亵渎的、圣洁的、淫秽的、庄重的、轻佻的事,莫不尽有,既没有羞愧,也没有谴责。宣之于口时,则不能超出判断所能许可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缺乏智慧并不是缺乏想像,而是缺乏明辨。”

【许多事能想不能说。因为宣之于口会伤害他人。缺乏明辨,头脑愚钝之人,则可能直言无隐。】

霍布斯说:

“缺乏智慧并不是缺乏想像,而是缺乏明辨。善于治家和善于治国并不是程度不同的两种慎虑,而是两种不同的事情…一个普通农民对于自己的家务比一个枢密大臣对旁人的家务更能深谋远虑。”

【富有想象力不等于有智慧。机谋深远也不一定就能称为有智慧。(譬如一个罪犯精心策划了一桩无法侦破的血案)】

“……智慧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激情,而激情的差异则一部分是由于体质不同,另一部分是由于教养有别而来的……最能引起智慧差异的激情主要是程度不同的权势欲、财富欲、知识欲和名誉欲。这几种欲望可以总括为第一种欲望,也就是权势欲;因为财富、知识和荣誉不过是几种不同的权势而已。”

【这是霍布斯的前辈马基雅维利的论调。马氏认为,人类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贪图权势;人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一个人如果对以上种种没有很大的热情,而是抱着一般所说的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他虽然不失为好人,可以不开罪于世,但却不可能具有很大的想象或很多的判断。因为思想对于欲望说来,就象斥侯兵或侦探一样,四出窥探,以发现通向所希望的事物的道路。一切心理运动的稳定和敏捷性都是由这里产生的。正如没有欲望就是死亡,于是激情淡薄就是愚钝。对每一事物都抱着无所谓、漠不关心的情绪,便是轻浮和精神涣散,而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激情比旁人一般的情形更强和更激烈,便是所谓的颠狂……对任何事物的真理的意见过分强烈,遇到别人反对时,也会成为大怒。”

【霍布斯说得对,没有志向,没有事业心,人很难变的博学多才,足智多谋。说到颠狂,希特勒可以说就是颠狂的典型。他的复仇心理太过强烈。】

“如果激情过分就是颠狂,那么毫无疑问,激情本身有坏的倾向时,便是各种程度不同的颠狂了。举一个例来说:在自以为受到神的启示而且对这种看法着了迷的一群人当中,其愚行的效果常常不能通过这种激情在一个人身上所产生的任何十分过分的行为看出来。但当他们许多人聚谋时,整个一群人的怒狂就十分明显了。如果对我们最好的朋友吼叫、打击、扔石头,那还有什么事情更能说明疯狂状态呢?但这还远比不上那样一群人所能做出的事。他们对于以往一辈子都受其保护、免于伤害的人,也能发出鼓噪,加以打击和杀害。。。。。。。在一两个人身上虽感觉不出很大的骚动不宁来,但我们却可以确信,他们各自的激情是整个一个发生动乱的国家中煽动性喧嚣的构成部分。如果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流露他们的疯狂情绪,那么他们狂妄地冒称具有这种神的启示便是十足的证明。”

【霍布斯说的是欧洲中世纪和英国内战中的情形,英国内战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英国辉格党人称之为“清教徒革命”,马克思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受马克思的观点影响,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世界各地历史学家一般是把文艺复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利维坦》于1651年出版,是在英国内战时写下的。】

将“文艺复兴”,或者将“英国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都不太合适。

前者太早,后者太晚,还是把1500年(哥伦布1491年发现新大陆等地理大发现,欧洲才最终顺利升级,进入工业社会)当做分水岭比较正确。

此次人类有两波文明,第一波是冰河期文明,第二波就是今天的间冰期文明。

“古往今来,世界上关于颠狂的原因的看法共有两种。有些人认为是由激情产生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或善或恶的鬼或精灵造成的,他们认为这种鬼或精灵会进入人体、缠附其身,使他的器官象疯人一般常见的情形一样,发生奇特而怪异的运动。所以前一种人便把这种人称为疯人,而后一种人则有时把他们称为幽灵附体的人,又时又称之为邪气发作的人。”

【邪灵附体的人,邪气发作的人,现在也时常可以看到。】

“罗马人在这方面和希腊人的看法相同,犹太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称疯人为先知……摩西和亚伯拉罕都不曾自称是因幽灵附体而发出预言,而只说是得自上帝的声音,或得自异象与梦境……旧约中的其他先知也没有自称为神灵所附或上帝在他们体内说话的,而只说上帝以声音、异象或梦境启示他们。所以降圣灵便不是附体而是命令。那么犹太人又怎么会陷入这种鬼神附体的看法中去的呢?除开所有人共有的原因以外,我还想不出其他理由;也就是说,他们缺乏穷究自然原因的好奇心……”

【显然,霍布斯很想说,鬼神附体并不存在。】

“那么救主基督为人医病的时候又为什么把他们看成是鬼附了体、而不把他们看成是疯了呢?关于这一点,我所能提出的答复只是对于那些以同样方式提出圣经反对地动说的人的答复。圣经之作只是向人昭示天国,并使他们准备好作上帝忠顺的子民。至于世界及其哲学则让世人去争论,以便锻炼他们的自然理性。不论白昼与黑夜究竟是由于地球转动造成的,还是由太阳的转动造成的;也不论人们的异常行为是由激情产生的,还是魔鬼造成的,因而使我们便不敬魔鬼;这一切对于我们臣服于全能的主说来完全没有区别,而圣经之作却只是为了这一点。至于我们的救世主对疾病讲话就象对人讲话一样的问题,基督所讲的话只是象那些光靠口中念诵来治病的人一般所用的词句。念咒子的人不论是不是对鬼说话,表面上总是要这样做的。不是说耶稣还曾斥责过风么(见《马太福音》)?他岂不是还曾斥责过热病么(见《路加福音》)?但这并不能说明热病就是一种鬼。据说许多魔鬼还曾向基督忏悔。其实这些地方无需另作解释,而只需要解释为那些疯人向他忏悔。耶稣还曾讲到(《马太福音》)一个污鬼离了人身,在无水之地转来转去,寻求安歇之处,却找不着;于是便回到原先那个人那里去,另外还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去。——这显然是一个比喻,讲的是那人稍作努力捐弃情欲后,又被情欲征服了,并且变得比以前更坏了七倍。所以我在圣经里并看不出有任何东西要求我们相信魔鬼附体的人不是疯人而是别的什么。

【霍布斯根本不相信《圣经》的记述,不相信万物有灵。他认为主耶稣赶鬼,驱逐病魔,呵斥风神都是假的,都是比喻,都是神道设教,都是善意的欺骗。】

“另一些人则是有意想用晦涩的话来欺骗世人。发生这种情形的人,只有那些谈论不可理解的问题的经院哲学家……任何人如果感到有必要的话,不妨找一个经院哲学家来试试,看他是不是能把有关诸如三位体、神性、基督的本质、体位转化、自由意志这类难题的任何一章翻译成任何一种现代语言,使人能懂;或是把它翻译成生活在拉丁文已经通俗化的时代的人所熟习的任何还算过得去的拉丁文……他们所谓的鬼永远是指没有形体、然而又能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东西。所以这类的荒谬言词可以列为各种颠疯之一而不会失当。他们除了神智清醒的短时间外,凡是受清晰的尘世欲望的想法支配的时候,就会容忍这样的讨论或写作。”

【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并没有疯,也不是在有意欺骗,他们只是走极端,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潭而已。】